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 格式:docx
- 大小:16.17 KB
- 文档页数:2
法律部门体系划分口诀“当代中国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门: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刑法、诉讼法。
”上面是直接引自辅导用书,其实教材中对这九大部门法的排列顺序是有规律的,只要掌握了规律其实记住也是很容易的,但我在这里并不打算解释这个规律,而是提供给你一个更好记的顺序。
如何记住呢?①首先,我们要有程序优先于实体的思想,既然程序优先,那么我们就记住了排在最前面的“诉讼法”②第二个是什么呢?那肯定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宪法”,宪法可是其他法律的“母亲”哦,所以她要排第二位(其实宪法本来应该排第一位,但为了记忆方便还是排第二位更好)③第三个呢?当然是“行政法”,行政法其实就是宪法的延伸,和宪法一样是为了限制国家权力,如果你还觉得不好记的话,你就想想“宪政”这个词。
④第四和第五就简单了,有了行政法,你总要把三大实体法凑齐吧?所以后面就是“刑法”“民法”⑤第六和第七个呢?我国是民商分立的,所以民法中肯定不包括商法,所以想到了民法,当然后面跟着的就是商法,再想想常说的“商经法”,经济法也自然记住了⑥第八个是什么呢?这个有点难度,因为辅导用书是把劳动法放在经济法中的,但在法理学中对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劳动法和经济法是分开的,所以想到经济法就要想起还有个劳动法要单独另算,劳动法当然是调整劳动者的,你想想这些劳动者万一失业了是不是要拿失业救济金啊,这就属干社会保障的范畴了,所以第八个是“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⑦最后一个呢?你要想想提供社会保障是需要钱的,这些钱从哪来呢?当然要开采自然资源来卖钱啦,开采自然资源时必须要注意别污染了环境,不要踩坏了花花草草,所以最后一个是“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好了,最后闭上你的眼睛,在脑子里完整的想一遍,诉讼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我国法律体系宪法及其相关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分析】有法可依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
构成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主要有宪法及其相关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和程序法7个法律部门。
1、宪法及其相关法作为部门法之一的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和主导性的法律部门,是其他部门法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最高依据,处于特殊的地位和起着特殊的作用。
宪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除了包括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文件外,还包含有一些处于附属层次的法律文件: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国籍法、国旗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公民基本权利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立法法和授权法,等等。
2、行政法是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调整行致管理活动中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之间发生的行政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组成的。
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行政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是规范和调整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的总称。
行政法规作为一种法的渊源,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行政法是由众多的单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构成的。
行政法可以分为—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两个部分。
一般行政法是对一般的行政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主要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有: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公务员法,等等。
特别行政法则指对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管理活动适用的法律、法规。
主要规范性法律文件有:国家安全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监狱法、土地管理法、高等教育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海关法,等等。
3、民商法是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当代中国是单一制国家,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希望大家喜欢!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一) 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当代中国是单一制国家,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的立法体制是一元性的立法体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体系,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程序中的最后一个步骤,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
2000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立法法》,对立法权限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主席令的形式发布。
(二) 执法特征答: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执法的特征:1、执法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或经国家行政机关授权、委托的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
2、执法是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对社会实行全方位组织和管理,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3、执法是对特定人或特定事项采取的行政行为。
4、执法是行政机关直接同相对人之间形成法律关系的行为。
5、执法行为,具有国家强制力。
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
6、行政执法是执行法律、法规的活动,也是立法工作的延续,是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中国的立法独立原则答:关于司法的解释,在有些国家,普遍的观点认为,司法、司法权和司法机关既不同于立法、立法权和立法机关,也有别于行政、行政权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即审判机关或法院,司法权即审判权或法院的职权,司法即审判。
司法独立就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依据法律事实,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案件作出公正的判决。
主要包括司法独立、审判公开、程序公开、审判制度等四个方面。
司法独立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对保证司法裁判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成员对效益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异同答:2、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
罗马-日耳曼法系或成文法系。
在西方法学著作中多称民法法系,中国法学著作中惯称大陆法系。
法律体系是一定区域的全部法律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所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决定了不同的法律体系结构,并由此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相关认识和理解。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是按法律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划分为若干法律部门。
主要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
七个法律部门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授权法、立法法、国籍法等。
2.行政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政府采购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理等(一般行政法)。
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出发条理(特别行政法)。
3.民法: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商标法实施细则。
4.商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企业破产法、海商法。
5.经济法:(1)有关企业管理的法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乡镇企业法。
(2)财政、金融和税收方面的法律: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3)有关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计量法。
(4)有关市场主体、市场秩序的法律: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6.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工会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
7.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1)属于自然资源方面的: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
(2)属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8.刑法:刑法,单行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
9.诉讼法:(1)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2)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仲裁法、监狱法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是:1、法律:法律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主要是司法机关)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
法律体系是一国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不同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和内容我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部门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主导法律部门,它是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不仅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而且确立各项法律的基本原则。
最基本的规范体现在宪法中。
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行为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法律,特别行政区方面的基本法律,保障和规范公民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以及有关国家领域、国家主权、国家象征、国籍等方面的法律。
2.民法商法。
民法商法是规范社会民事和商事活动的基础性法律。
我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
它包括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代理制度、时效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人身权制度、亲属和继承制度等,如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等。
商法调整的是自然人、法人之间的商事关系,主要包括公司、破产、证券、期货、保险、票据、海商等方面的法律。
3.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察与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行政法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等。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司法体系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一直被视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法治建设日益成熟和完善,司法体系也得到了显著改进。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司法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法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法治建设是指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过程。
它的目标是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被视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二、法治建设的成就与挑战近年来,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加强了立法工作,修改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刑法修正案》、《民事诉讼法》等,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其次,中国加强了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此外,中国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法律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法律服务。
这些都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中国的法治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立法工作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一些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领域的法律执行力度还需要加强,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此外,一些司法机关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司法公正和效率亟待提高。
三、司法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为了推进法治建设,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司法体制改革措施。
首先,中国推进司法体系的专业化建设,加强了法官和检察官的培训和选拔机制,提高了司法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其次,中国加强了司法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建立了独立的审判监督机构,确保司法公正和廉洁。
此外,中国还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审判和在线纠纷解决等创新举措,提高司法效率和便捷程度。
四、法治建设的新趋势与展望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正面临着新的趋势和挑战。
首先,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强立法。
当代中国法律制度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是指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条文体系,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积累,通过不断的完善与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体系。
在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为根本政治制度,以宪法为核心,法律法规作为主要法律技术手段,构建了一个稳定、科学、公正的法律体系。
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确立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中国法律制度的灵魂和核心。
在宪法的指导下,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涵盖了国家法律体系的各个领域。
这些法律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等,共同构成了中国法律制度的框架。
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色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担负着领导的核心角色,也是制定和执行法律的主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法律制度紧密地与中国的政治制度相结合,确保了法律的有效实施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色之二是法律的科学性。
中国的法律制度是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基础上的,吸取了国际法律制度的成果和经验,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进和完善。
中国在法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法律专家和学者,为中国的法律制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
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色之三是法律的公正性。
中国法律制度强调公正、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法律制度对于所有公民都是普遍适用的,无论其社会地位、身份、财富等背景,都应遵守和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
当代中国法律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在法律执行和司法公正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不完善,法律的实施和执行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不断涌现,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
当代中国的法学体系引言:法学是研究法律的科学,它旨在研究法律规则的制定、解释和运用,以及法律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学体系,它不仅仅是法律的学科体系,还涉及到法律的实践和法治的建设。
当代中国的法学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法治社会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法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当代中国的法学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
在中国,法学教育主要由法学院、政法学院等高等学府承担。
这些学府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法学课程和专业培训,培养了大量的法学人才。
同时,中国的法学教育也积极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优质的法学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法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在当代中国,法学研究机构的建设是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研究机构致力于开展法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同时,这些机构也是法学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法学研究和学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法律制度的完善一个健全的法学体系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
当代中国通过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法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进一步确立了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
在近年来的法律改革中,中国不断强化法治理念,加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推动了法律的有效实施。
四、法律实践的推动法学体系的建设还需要法学在实践中的不断推动。
在当代中国,法学人士积极参与各类法律实践,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学人士通过参与法律实践,不断完善法律制度,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五、法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当代中国的法学体系还涉及到一系列的前沿领域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法律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法学研究领域逐渐受到关注,如环境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
这些研究领域的发展为法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中国法学的国际影响中国的法学体系在国际上也逐渐获得了认可和影响力。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Ⅰ. 引言当前,法律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的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其构成要素及其在保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公正与公平等方面的作用。
Ⅱ. 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法律法规构成的。
其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是行政机关和地方政府为了落实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规章。
Ⅲ. 法律体系的作用与功能(一)保护社会稳定法律体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国的法律体系通过规范行为、维护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例如,刑法的实施使得犯罪的行为受到严惩,有效维护社会秩序。
行政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障了政府的公正公平,保护了市民的合法权益。
(二)促进经济发展法律体系对于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法律体系提供了一系列市场规则和法律保护,为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例如,公司法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保证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同时,知识产权法的实施也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持。
(三)维护公正与公平法律体系作为社会公正和公平的基石,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中国的法律体系通过司法机构的独立和公正审判,保障了公众的合法权益。
例如,民法典的制定明确了财产权和人身权的界限和保护范围,确保了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Ⅳ. 法律体系的不足与挑战虽然中国的法律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不足和挑战。
(一)法律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执行不力、执法不公、司法不独立等问题,导致法律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这需要加强法律执行力度,提高司法公正性和独立性,以保证法律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二)法律应用与社会发展脱节一些法律在制定时未能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导致法律规定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因此,法律的制定需要更加注重对社会变革的反应和预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当代中国法律体制的演变与规制第一章概述法律体制是国家基本制度之一,是指国家在制定、颁布、实施和监督法律方面的机构、程序、规范、制度及其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文明进程和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当代中国法律体制的演变与规制。
第二章当代中国法律体制的演变2.1 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体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民政府,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新的国家体制下,法律体制得到了重建和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初期进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陈启宗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他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规定了新中国法院的组织性质和职权范围。
此时的法律系统结构比较简单,以中央最高法院为核心,下辖省、市地方法院,全国性的统一法律规范体系逐渐建立。
(2)传统猖獗。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初,法律体制在中国进入了一个猖獗时期,此时国家的司法机关、公安机关、政务机关在群众中间普遍存在腐败行为,司法公正不完善,各种违法现象比较严重。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和信任度降低。
(3)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律体制逐渐向现代化进发,1990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最高人民法院,这标志着当代中国法律体制的形成。
2.2 当代中国法律体制的主要特征现代化法律体制的旗帜是规章制度明确、权利保障充分、制度运行公开透明。
不同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体制,当代中国法律体制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立法机关、国务院、审判机关、检查机关“四权分立”,各行其职,相互制约。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权力受到有效制约,从而实现了权力和规则的平衡。
(2)重视非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监管责任的完善,形成“法律”的总体攻关机制。
同时还强调公众监督,积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合作,形成了包括法律、行政、司法、舆论在内的强有力的制约体系。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一个复杂而且庞大的体系,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相关的法律文件。
它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首先,中国的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最高法律。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
它包括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新闻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
其次,中国的法律体系由法律和法规组成。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而法规则是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或地方政府制定的。
法律和法规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行为有具体的规定,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商法等。
中国的刑法是对犯罪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体系。
刑法规定了各种罪行的种类和性质,并规定了不同罪行的刑罚。
刑法的目的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安宁。
民法是对民事关系进行规范的法律体系。
民法规定了个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合同法、物权法等。
民法的目的是保护个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行政法是对政府与个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的法律体系。
行政法规定了政府的权力范围和行使方式,以及个体对政府行为的申诉和救济途径。
行政法的目的是保障政府的公正行使权力,保护个体的合法权益。
商法是对商事活动进行规范的法律体系。
它规定了商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合同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等。
商法的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司法解释是对法律和法规的具体适用进行解释的法律文件。
它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
司法解释在具体案件审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保证了法律的公正适用。
中国的法律体系还包括了相关的法律文件,如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条例等。
这些文件在法律体系中具有相对的次要地位,但仍然对特定领域或特定地区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总体而言,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一个完备而复杂的体系,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提供了保障。
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的权利保障和法律救济途径。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它不包括国际法和已失效的国内法。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一般包括下列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诉讼法。
(二)法的实施1.法的实施中的相关概念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所谓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现法律的活动。
所谓司法,也称法的适用,一般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好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法律适用的要求和原则法律适用的要求:(1)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2)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3)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3.法律关系:(1)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3)法律关系的构成法律关系的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结果;精神产品;人身。
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违法行为、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1)违法行为:违反现行法律规定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行为。
构成:违法主体,违法客体,违法的主观要件,违法的客观要件。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2)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所产生的由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具有法定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法治建设成为了中国的重要任务。
法治建设旨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稳定和可预测的社会,为人民提供法律保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
一、宪法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宪法和法律体系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中国的法治建设始于宪法的制定和实施。
自1982年以来,中国已经有了五次宪法修订,为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例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社会规范提供了具体的依据,保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二、司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司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是法治建设的重点。
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
首先,加强了法官和检察官的培训和职业素养,提高了司法人员的专业水平。
其次,加强了对司法机构的监督和责任追究,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发生。
此外,还加强了信息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提高了司法公正和透明度。
三、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宣传教育是培养公民依法行为的重要途径。
中国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法律宣传、教育课程、宣讲会等,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
此外,还加强了青少年和特定群体的法治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
通过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宣传教育,人民逐渐形成了依法行事的意识。
四、加强法治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法治建设离不开国际交流和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合作,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法律和人权领域的制定和改革,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公正做出了贡献。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学习和吸收了各国的法治经验,为自身法治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总结: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在宪法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司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宣传教育、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法治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司法公正和效率的提升、法律实施的一致性等。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国民法的现代化作为一系列复杂社会因素促成的产物,具有其深刻依据,且不可逆转。
实现法律的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法律促成并维护社会的现代转型,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不归选择。
“在全球现代化甚嚣尘上的今天,无论我们给出什么样的理由来解释中国人对民法典的想象和渴望,其本质仍然没有逃离现代化编织的普遍主义的功利罗网。
”囿于大陆法系的法治传统,中国民法的现代化必然要以现代化、体系化的成文民法典为载体。
但“自从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各个国家都毫无例外地面临现代性的挑战,尤其是那些传统深厚的文明古国”。
中国正是如此。
中国民法学者在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行的步伐中,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特殊的来自民法现代性问题的羁绊,斩不断、理还乱,使他们经常产生壮志难酬的感慨。
本文拟从分析中国民法现代化的背景出发,反思中国民法的现代性问题,提出缓和中国民法面临的悖论和加快中国民法现代化进程的策略性建议。
一、民法现代性问题及其具体表现现代化表征一个社会急剧变动的过程,现代性则表征现代社会的属性。
因此,法的现代化就是使社会生活中的法具有更多的现代性,更多地体现现代社会法的特征。
对于法的现代性因素,较为全面的概括是:1.公开性。
法律的内容、法律制定与实施的过程应该向社会公开。
未经公开的法律,不具有法律效力;2.自治性。
法律是一套独立的并由专门的机构运用专业知识加以适用的规则体系,法律活动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3.普遍性。
法律调整的是一般人的行为,其价值内涵是法律面前必须人人平等,反对并消除特权现象;4.层次性或称道德性。
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内在的道德性,即法律必须符合一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普遍的价值准则,并与人类社会最低限度的价值观念保持一致;5.确定性。
法律的内容、至少它的中心含义应该尽可能明确、无歧义,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稳定和安全,而不应模糊不定、自相矛盾、过于原则,不确定的法律只能给社会带来不确定;6.可诉性。
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加以运用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可能性;7.合理性。
谈谈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重心定位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重心定位如下文法律体系构建的根本前提在于如何科学而准确地进行法的重心定位。
法的重心即法的本位、法的基点或基本法律价值取向,旨在阐明作为法律核心价值理念和目标的人权定位导向及其具体形式。
它不仅制约着法律体系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联,更是事关法律的发展方向和生命活力。
一旦重心定位发生了偏差和倾斜,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法律陷入到恶法的泥潭。
所以,既联系法律发展的历史、又紧密契合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走势,找准法之重心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人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权体系中的两项基本人权,法律在对自由权、社会权形式给予一如既往保障的前提下,应逐步使法的重心向发展权移转并最终定位于发展权,奉行发展权本位。
一、法律重心定位的历史反思权利本位是近、现代法的基本特征。
尽管人权始终是法的价值基点,但由于人权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概念,所以,在法律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人权的不同形式所给予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是不相同的。
在反封建专制和倡市场经济的近代社会,形成了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法治观。
17、18世纪的法律所奉行的是以个人自由权为核心的权利本位观。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市场经济替代近代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其重心便由传统的个人自由权转移到以社会利益为内容的社会权。
社会权在法律价值上优于自由权,因为,自由权以意思自由和行为自由为价值取向,追求法律形式上的平等,形式平等是自由得以成立并展开的基础或者说前提性条件。
但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矛盾,随着经济危机的频频爆发,失业率直线上升,造就了大量的贫困者和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
究其法理实质,自由与形式平等的共生已由和谐一致退化到相互对立,形式平等从纯粹抽象的法律人格意义上讲求主体在社会准入资格上的平等,而对主体是否具备实际的能力和条件进入市场社会却置若望罔闻。
所以,形式上的平等已成为绝大多数弱者平等权利的羁绊,无法适应对权利加以真实保障的需要。
当代中国税法体系的基本架构
当代中国税法体系的基本架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税法法律体系:
1.宪法:国家根本法律,规定税收基本原则。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税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等。
3.政府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条例》、《印花税暂行条例》等。
4.地方性法规:例如《上海市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办法》等。
二、税务制度:
1.税制:例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2.税收管理制度:包括税收征管制度、纳税人登记制度、申报纳税制度、税务检查制度、税收返还制度等。
3.税收政策:国家对税收政策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例如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减免政策等。
总体来说,当代中国税法体系的基本架构是由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税法以及政府和地方制定的税收管理制度等构成的。
各个税种和各种税收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优化税收收入的分配。
当代中国的法律属于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构成。
这些法律旨在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促进公平正义。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在长期的发展和完善中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与国情相适应的法律框架,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和目标。
首先,中国法律的基石是宪法。
中国宪法是最高法律法规,对整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保障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权益的平衡发展。
其次,中国法律的核心是刑法和民法。
刑法规定了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刑事责任,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民法规定了人民的民事关系,保护了公民的财产权、人格权等基本权益。
此外,中国的法律还关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权保障等。
例如,行政法规着力于规范行政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地方性法规则定了各个地方的具体法律规定,以适应地方的特殊需求。
部门规章则细化和补充了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内容。
当代中国法律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权利保护。
中国法律建立了一整套的司法保护机制,包括法院和检察院。
公民在面临侵犯权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另一个特点是注重社会稳定。
中国的法律不仅仅是个人权利的保护,还关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这是为了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民众的整体利益。
最后,中国的法律也在积极适应国内外变化。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法律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积极吸收国际社会的经验和成果,与国际社会接轨,逐步提高法治水平,保持法律的时代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具有完善的法律框架,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章。
中国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的法律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时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该部分主要包括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和各部门法律的具体内容。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
七个法律部门分别是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和程序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宪法。
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部门,它是关于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构成及活动原则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总和。
宪法相关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法律:
1.有关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的法律。
主要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等。
这些法律确立了国家机关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基本体制、职责权限、运作方式、工作原则以及议事程序等。
2.有关国家结构形式的法律。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表现一国的整体与组成部门之间、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形式,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与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方面。
如《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3.有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象征及国籍等方面的法律。
如《国防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等。
4.有关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的法律。
主要有《选举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戒严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民商法部门是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
我国目前尚无一部较完整的民法典,民商法部门主要由《民法总则》和一些单行民商事法律文件所包含的规范组成。
其他单行民事法律是民法部门的特别法,包括《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侵权责任法》等。
商法是民法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商事交易迅速便捷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商法调整的是公民、法人之间的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主要包括《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信托法》、《企业破产法》等。
行政法行政法是指有关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由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行政法规范很难通过一部统一的行政法典体现出来,而是散见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
它包括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的法律规范。
行政法部门法主要调整范围包括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指对一般行政法律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如《行政复议法》《治安管理处罚法》。
特别行政法指对特别的行政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如《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由于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从原来的民法、行政法中分离出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模糊的交叉地带,因此法学界对于经济法的独立地位,曾有过不同观点。
经济法部门法主要调整范围包括:1.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关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倾销等方面的法律。
2.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
法律,主要是有关财务、税务、金融、审计、统计、物价、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等方面的法律。
社会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方面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劳动用工、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及特殊保障方面的法律,如《劳动法》《矿山安全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担负着保护社会和保卫人民的功能,执行着惩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各项合法权益的重要任务。
在刑法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1979年7月1日颁布、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刑法》,8个刑法修正案以及9个有关刑法规定的法律解释。
是调整因诉讼活动和以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分为诉讼程序法和非诉讼程序法。
我国目前的程序法主要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引渡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法》等。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以及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和程序法各法律部门的具体内容
这次课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