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中医辨证及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伤寒论》是《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一些关于眩晕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如通过调理肝气、补益脾胃等来治疗眩晕。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收录很多医疗方剂,包括一些用于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参附汤等。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眩晕病的记录和治疗方法,如草药方剂桃仁承气汤等。
眩晕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诊断。
眩晕病的中医认知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锻炼等。
同时,中医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1.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眼花耳鸣、情绪烦躁等。
治疗方法通常是平肝降阳,调和肝气。
可采用草药如龙胆草、黄芩等,同时建议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饮食过热等刺激。
2.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一般是益气健脾,调理脾胃功能。
草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以使用,饮食上应避免过饱过饥,注意消化。
3. 肾精不足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肾精,强壮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参附汤、金匮肾气丸等,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4. 血虚瘀阻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有瘀斑等。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常用的草药有桃仁、红花、当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有帮助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因人而异,具体的辨证还需要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多样治疗1.草药调治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眩晕病的治疗包括天麻、钩藤、杜仲、半夏、白术、茯苓、党参和葛根等。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
文章导读
引发眩晕症的不良因素有很多,要想得到有效治疗中医辩证疗法最好,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益精填髓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好方法。
一、肝阳上亢
主症见眩晕欲扑,头胀头痛。
可兼见耳鸣,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肢麻震颤。
若情志不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头目,故眩晕欲仆;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故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失眠多梦;情志拂郁则更易郁而化火,故每因烦劳、恼怒而诱发或加重。
治宜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二、气血亏虚
主症见头目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
可兼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淡白,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若病后体虚或年老体虚,气血亏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劳则伤气,故动则加剧,遇劳即发;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及四肢百骸,故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唇甲淡白;血不养心故心悸不寐;肺脾气虚,则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头昏眼花中医辨证及治疗引言头昏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液循环不畅、神经系统异常和内分泌失调等。
中医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头昏眼花症状。
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头昏眼花可以根据不同的辨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血虚型:症状包括头晕、眩晕、面色苍白、睡眠质量差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气血,可以采用补血汤剂或药物进行治疗。
2. 血瘀型:症状包括头痛、眼花、心悸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可以采用调理气血、消散瘀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3.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痛、目眩、耳鸣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降阳,可以通过调理肝气、降低肝火来治疗。
4.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和胃,可以通过调理消化功能、增强脾胃功能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提供了以下治疗方法来缓解和治疗头昏眼花:1.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头昏眼花的症状。
2. 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如补血汤剂、活血化瘀剂、平肝降阳剂等,来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眼花症状。
3. 饮食调理:根据脾胃虚弱型的辨证分型,可以通过适当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改善消化功能,减轻头昏眼花的症状。
4. 生活调节:中医强调养生和调节生活惯,如合理作息、适度运动等,可以帮助改善头昏眼花的症状。
结论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对于头昏眼花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辨证分型可能不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建议选择有经验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因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基于整体观念,强调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以及调整脏腑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眩晕病的一般原则: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特征,进行辨证施治。
不同症状和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2.调和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不畅可能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
通过调和气血,改善气血循环,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3.疏通经络:中医治疗常包括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采用推拿、针灸等手法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有助于平衡体内的气血运行。
4.调理脏腑功能:中医认为眩晕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特别是肝、脾、肾等脏腑。
通过中药调理或针灸等手段,调整脏腑功能,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5.草药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草药治疗眩晕病。
常见的一些中药如白术、川芎、当归等,被认为对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有一定的作用。
6.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
对于一些特定的眩晕症状,针灸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7.保持情绪稳定:中医治疗眩晕也注重调理患者的情绪状态,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加重眩晕症状。
保持情绪平稳对于眩晕患者的康复是有益的。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眩晕病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应该首先接受全面的中医辨证施治,确保针对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案。
同时,如果有需要,可以结合西医的检查和治疗。
头昏中医辨证及治疗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
头昏的辨证中医认为头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虚证:头昏伴有头晕、乏力、神疲等症状,脉象弱缓。
可能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补益气血、健脾益胃。
2.实证:头昏伴有头痛、目眩、发热等症状,脉象有力。
可能是风热、湿热等实质性病理因素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3.痰湿证:头昏伴有头沉重、目眩、口苦、胃脘不舒等症状,脉象滑数。
可能是痰湿阻滞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利湿化痰、健脾化湿。
4.血瘀证:头昏伴有头重、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脉象涩紧。
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头昏症状:1.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头昏症状。
2.艾灸:使用艾叶熏热穴位,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昏症状。
3.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类型,使用具有补益、清热、利湿、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症状。
4.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在寻求中医治疗头昏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确保医生具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剂量,不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如果头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请注意合理的生活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结论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缓解头昏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取针灸、艾灸、中药内服和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
寻求中医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眩晕症是指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空间定位障碍,从而产生一种运动性或者位置性错觉的病症,这种病症属于神经内科疾病的一种。
在神经内科中,眩晕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有1/5的人群曾经出现过眩晕症状。
对于老年人而言,眩晕症状出现的更加频繁。
由于导致眩晕的因素相对比较复杂。
有研究数据显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可以使得人体血流在循环过程中的动力学发生变化,出现局部血流降低的情况,也是导致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在发病时一般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视觉出现障碍等一系列的症状,发病一般比较急而且易反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在古代医籍中,眩晕有多种名称。
《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说;《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眩晕的命名,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眩晕症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椎体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虚证中又有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及肾精亏虚之证。
因此临床上将眩晕分为6种证型,介绍如下。
一、风火上扰头晕此类患者多因平素阳盛火旺,虚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气郁化火,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火上扰所致。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晕。
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
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
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袁强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阳,发为眩晕。
此型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洋泻15克,竹茹10。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一、引言眩晕是指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晃动、摇晃或不稳定的一种症状。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解释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本文将详细解释中医眩晕的相关名词,包括其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和治疗方法等。
二、名词解释1. 眩晕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或房屋旋转等。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多归属于“头痛”范畴,常常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肝阳上亢等有关。
2. 内耳性眩晕内耳性眩晕是指由内耳病变引起的眩晕,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
中医认为,内耳性眩晕主要与脑脉络的失衡、脾胃失调、肝阳上亢等因素有关。
3. 外伤性眩晕外伤性眩晕是指头部外伤后出现的眩晕症状。
中医认为,外伤性眩晕多与气血瘀滞、痰湿阻络等因素有关。
4. 老年性眩晕老年性眩晕是指老年人出现的眩晕症状。
中医认为,老年性眩晕主要与肾精亏损、阳气衰退、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
三、病因与病机1.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胃气下陷等。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耳病变内耳病变是导致内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常见的病变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中医认为,内耳病变导致了气血流通的障碍,进而引发眩晕症状。
3. 头部外伤头部外伤是外伤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中医认为,头部外伤会导致气血瘀滞,阻碍脑血供应,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4.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一种内源性因素,常见于肝火旺盛、阳气过盛的病人。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会扰动脑脉络的平衡,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眩晕症状。
四、临床表现眩晕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的眩晕类型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眩晕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两大类。
1. 真性眩晕真性眩晕是指由内耳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患者常感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摇晃等。
常见的病因包括内耳炎、前庭神经元炎等。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调理脾胃、益气养血、疏肝理气,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头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头晕是指人们感到头部有旋转、摇晃、眩晕等不适感觉,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头晕症通常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引起的。
中医辨证
中医将头晕症辨证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此类头晕多伴有面红目赤、头痛等症状,可通过调理肝阳来缓解。
2. 脾胃虚弱导致的头晕:此类头晕多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可通过调理脾胃来恢复身体功能。
3. 血虚导致的头晕:此类头晕多伴有心悸、眩晕等症状,可通过补充血液营养来缓解。
4. 痰湿内蕴导致的头晕:此类头晕多伴有胸闷、嗓子有痰等症状,可通过清除痰湿来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头晕症主要采用草药疗法和针灸疗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1. 草药疗法: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柴胡、黄芪等。
这些草药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从而缓解头晕症状。
2. 针灸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头晕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头晕症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因此建议患者在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结论
头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认为它通常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引起的。
中医辨证可以将头晕症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和针灸疗法。
然而,中医治
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建议患者在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一.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致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眼花,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二.分型的临床表现及临证,饮食,用药的护理:1.肝阳上亢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愤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焦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1)情志护理,耐心安慰患者,勿急勿燥,心情愉快,肝气条达,以除风阳妄动之源。
(2)饮食宜平淡,低盐素食为佳,多食蔬菜水果,如,芹菜,西瓜,梨,豆制品类等。
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
(3)中药汤剂宜温服。
2.气血亏虚临床表现:动则加剧,劳苦即发,面色少华或萎黄,唇甲色淡,心悸少寐,神倦懒言,纳呆无聊,舌质淡,脉纤弱。
(1)应注意歇息,免得过劳耗伤气血,室温宜暖,防备外邪乘虚而入。
(2)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及血肉有情之品,如蛋类,瘦肉,猪肝猪血,红枣,山药,黄芪粥,党参粥等健脾益气养血之品。
忌食生冷。
(3)中药归脾汤宜温服。
3.肾精不足临床表现:眩晕目花,健忘少寐,精神委靡,腰膝酸软,遗精耳鸣。
偏阴虚者,兼有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偏阳虚者,兼有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纤弱。
(1)应慎房事,劳逸联合,眩晕发生时应卧床歇息。
(2)饮食调治,偏肾阴虚者,食疗宜平肝疏风,滋肾养阴,忌食海腥,羊肉,辛辣之物。
偏肾阳虚者,以补肾助阳为主,忌食生冷。
(3)中药左归丸,温水冲服。
4.痰浊中阻临床表现:眩晕而头重昏蒙,胸脘满闷,纳呆恶心,体倦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适合歇息,注意保暖,保持病室湿度。
(2)饮食宜平淡化痰之品,忌食油腻和肥甘厚味,生冷,烟酒等物,以防助湿生痰。
如西瓜,红小豆,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品。
(3)中药汤剂热服,呕吐者应少许頻服。
5.瘀血阻络临床表现: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1)注意歇息,重症者卧床歇息。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方法以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象等信息,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辨别眩晕症的类型
眩晕症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类型。
内源性眩晕症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外源性眩晕症则与外界刺激、情绪等因素有关。
辨证施治
- 内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采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案,例如调理肝脾胃经络,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等。
同时,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进一步缓解眩晕症状。
- 外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通过改变环境、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中草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案来治疗眩晕症:
-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 中药煎剂: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可以开出适合患者的中药煎剂,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 针灸疗法: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结论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的眩晕症状,进行辨别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症状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休息即可缓解,重者则如坐舟船,坐卧皆苦,旋转不定,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晕倒等。
眩晕的发病特点为长期易反复,致病因素复杂多变,病性有虚有实,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反观中医在眩晕方面的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有着自己对眩晕特有的认识。
1.辨证论治之内治法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关于眩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证型,实证有两个。
首先是肝阳上亢型,肝阳亢扰于上,致肝风内动。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眼睛发红、耳内嗡鸣、口中苦涩、咽喉部干涩、情绪波动大、易被激怒、舌质发红、苔微黄或焦黄、脉象弦数等。
治法为:平肝潜阳,息风止眩。
选用天麻钩藤汤加减。
方中天麻、生石决明可平肝以息风;钩藤、茯神、夜交藤、益母草可养阴安神;栀子、黄芩可清热安神;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之阴以制肝阳上亢。
诸药合用,症可愈。
其次是痰湿中阻型,医家有云百病皆由痰作祟。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头沉重、恶心吐涎、胸闷呕吐、舌白苔厚腻、脉象濡、滑、数等。
治法为:祛痰化湿,健运脾胃。
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中治疗风痰眩晕的要药为半夏、天麻;白术、茯苓可健运脾胃以祛湿;化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制半夏的毒性;大枣补益脾胃。
虚证也有两个:首先是气血亏虚型。
顾名思义即患者气虚以后,气的推动功能就会减弱;血虚之后血的濡润四肢百骸的功能降低,气血两亏互相影响,导致恶性循环。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劳累运动后加重、口唇指甲色白不润、舌苔薄白、脉象细、弱等。
眩晕
【概述】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
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病因病理】
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
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诊断要点】
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辩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
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
机不利,故胸闷恶心;脾阳不振,则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浊内蕴所致。
【分型治疗】
1.肝阳上亢治则: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15克生石决明30克川牛膝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黄羊12克山桅9克菊花9克随症加减:肝火过盛,加龙胆草9克、牡丹皮12克,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大便秘结,加大黄9克(后下)、黄连3克,以清热通腑;眩晕急剧,泛呕,手足麻木,甚则震颤,筋惕肉瞩,有阳动化风之势者,可加龙骨 30克、牡顿 30克、珍珠母 30克,以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平肝熄风之力。
2.气血亏虚治则: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12克黄茂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获神10克酸枣仁12克龙眼肉9克远志6克木香9克大枣7枚甘草6克随症加减: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加桂枝9克、干姜6克,以温中助阳;血虚甚者,可加熟地12克、阿胶9克(烊冲)、紫河车粉9克(另冲服),并重用参苗,以补气生血;如伴面白少神,便清下坠,可加升麻9克、柴胡9克、陈皮9克,以升清降浊。
3.肾精亏损治则:偏阴虚者,治以补肾滋阴;偏阳虚者,治以补肾助阳。
方药:补肾滋阴宜左归丸为主方,补肾助阳宜有归九为主方。
左归丸: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淮山药12克菟丝子12克川牛膝12克龟版胶9克鹿角胶9克枸杞子12克。
右归九:熟地12克山茱萸9克杜仲12克菟丝子12克肉桂3克附子9克(先煎)鹿角胶9克当归12克淮山药12克枸杞子12克。
随症加减:阴虚内热甚者,见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可在左归丸基础上加炙鳖甲9克、知母12克、牡丹皮9克、菊花9克、地骨皮12克等,以滋阴清热;眩晕较甚者,阴虚阳浮,二方均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等,以潜浮阳。
4.痰浊中阻治则:燥湿祛痰,平肝熄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9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天麻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15克、竹茹9克、生姜3片,以降逆止呕;脘门不食者,加砂仁3克、蔻仁3克,以芳香和胃;耳鸣重听者,加葱白2根,郁金12克、石菖蒲12克,以通阳开窍;伴头目胀痛,心烦口苦等,可加黄连3克、黄芩12克,以泄热化痰。
【中成药】
1.二陈丸每次6克每日3次,吞服。
适用于痰浊中阻型眩晕。
2.归牌九每次12粒每日3次,吞服。
适用于气血亏虚之眩晕。
【简便方】
1.天麻10克、生石决明30克,水煎服,每日2次。
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
2.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菊花9克,水煎眼,每日2次。
适用于眩晕肝肾不足者。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针刺风池、三阴交、丰隆、太冲、太溪,留针15分钟,隔日1次。
敷贴法:草决明60克、石决明10克,研末,以浓茶汁调成糊状,敷两侧太阳穴,可平肝潜阳。
适用于肝阳眩晕。
食疗法:首乌煨鸡:童子鸡1只、首乌20克,将首乌放入鸡腹内,入调料文火煨熟后食用,功能补肝益肾,益气补元。
适用于气血肝肾不足之眩晕。
蜂螫疗法。
取风池、内关、翳风、足三里等穴,用蜂螫石天为1个疗程。
可治内耳眩晕。
【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
2.调适情志,避免精神刺激。
3.痰浊上扰者,饮食宜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