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2)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29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课程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授课内容: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乐”等思想,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爱”、“中庸”,兵家主张“以战止战”,杂家主张“博采众长”。
这些学派的思想观点各有特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时期的发展,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正式确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思想,主张“性善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本善”、“仁政”等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疾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并逐渐与政治、法律等制度相结合,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这些思想流派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思想学派与儒家思想存在分歧,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之地稷下学宫)1、儒家(一)、代表人物:春秋孔子创立儒学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孔子的政治思想:(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核心:仁“仁”的含义:即“爱人”,孝悌、爱人、忠恕。
“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贴民情,主张“为政以德”实现“仁”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克己复礼”(对自己)修身方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政治上表现:“为政以德”(以德感化反对苛政,爱惜民力,体贴民情,)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礼”即周礼:君臣父子,四勿“正名”(希望回复奴隶社会秩序)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1)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首创私学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以礼,杏坛说仁、接续文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活跃起来.(3)教育学术: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地位: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主张:①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③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1)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①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善良。
(2)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
②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影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思想(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
①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是“道”,万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②政治思想: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2)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①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单元解读】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1)主流思想是什么?(2)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3)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呢?时间上:主要指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内容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内涵上: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导入新课】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讲述内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概念(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2【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选择题1.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2.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出自A. 《论语》B. 《道德经》C. 《孟子》D. 《韩非子》3.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4. 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材料反映的是A. 孟子的民本思想B. 荀子的政治思想C. 董仲舒的新儒学D. 孔子的德治思想5.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A. 儒家B. 墨家C. 法家D. 道家6. “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
”这一评价是针对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7.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 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A. 讨论主题不同B. 价值取向不同C. 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D. 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8.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苏格拉底认为“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
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祸福相互转化(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2、汉代儒学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起用儒士为官;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五经);兴办太学;兴办地方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考点3、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
(1)程朱理学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
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元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兴起);战国时期,发展为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宋明时期:两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明清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说课内容
专题第一单元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时4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与设计思想适当补充资料,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通史基础薄弱的现象,在讲专题史时,可以把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使学生思维开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注意知识整合,避免使学生感到生硬割裂,掌握的只是一个个的知识碎片。
复习时以新课标为依据,牢牢打好基础。
同时要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