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2
【精选】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四章“民间歌曲”中的第二节“孤独的牧羊人”。
详细内容包括了歌曲的背景介绍、旋律分析、歌词解读、演唱技巧以及相关的民间音乐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旋律、歌词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对民间音乐的认识和兴趣。
3. 通过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歌唱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旋律的掌握、演唱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歌曲背景、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歌唱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课件。
学具:歌词单、五线谱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牧羊人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孤独的牧羊人”。
2. 背景介绍: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及歌曲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
3.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听辨歌曲的旋律特点,如:节奏、音阶等。
4. 歌词解读:讲解歌词中的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
5. 演唱技巧:示范并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共鸣等。
6.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练习,让学生扮演牧羊人,演唱歌曲,增强体验。
7.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的难点,如旋律跳跃、节奏变化等,并进行讲解。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独立演唱歌曲,并进行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孤独的牧羊人》2. 歌曲背景、作者、歌曲地位3. 旋律特点、歌词解读4. 演唱技巧、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熟记《孤独的牧羊人》的歌词,独立演唱歌曲。
2. 答案:正确演唱歌曲,注意旋律、节奏、歌词的准确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了解其他民间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如合唱、民族乐器演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六册第五课——欣赏《孤独的牧羊人》二、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唱。
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曲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 5 6 7 i)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
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
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之一。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性情活泼好动,且有小部分音乐欣赏作品的积累,大致能从节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来理解音乐作品,但对外国民歌的风格特点还不甚了解,然而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对节奏明朗、曲调欢快的器乐曲往往比较敏感和青睐,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如鱼得水,《孤独的牧羊人》这首节奏明快的作品较能迎合低中年段学生的口味和兴趣,教师基于此特点有效利用音乐游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
四、教学目标1、欣赏中、英文版的《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诙谐有趣、轻松活泼的情绪特点。
2、通过对歌曲衬词的学唱和律动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
3、用各种音色表现歌曲中的角色,在演唱中感受音色的表现力。
五、教学过程:(一)熟悉旋律初步感受1、教师引领学生在《孤独的牧羊人》口哨曲中进行律动,熟悉歌曲的旋律。
2、以轻松的游戏方式创编节奏,体会歌曲中八度音程的大跳。
3、把学生的创作连接起来进行视唱(采用多种方式连接,如③③④或②④②④等等),熟悉欣赏曲的旋律特点。
设计意图:在律动中熟悉《孤独的牧羊人》歌曲旋律,对歌曲的情绪、旋律和风格有初步感知,通过八度音程的节奏创编和接龙视唱,体味大跳的音乐感觉,而八度音程的大跳是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之一。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六册观赏(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教后记一、教学重点:1、通过观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松、生动、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学难点:可以用肢体言语表现出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教具打算:磁带 CD PPT四、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a、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b、练声曲:(do re mi)师:同学们,do re mi fa sol la si是我们的音乐小伙伴,一起来唱一唱“do re mi〞,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符,一起唱起来吧!〔学生演唱(do re mi )〕2、观赏(孤独的牧羊人)a、导入:师:真棒!哪个同学了解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生:(音乐之声)。
师:对!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国电影,由同名音乐剧改编,曾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正确影片、最正确音响等五项大奖!那它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生: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的故事……师:说的很好!这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善良漂亮的见习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女教师,她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7个淘气的孩子进行启发及熏陶,总算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爱情。
刚刚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哆来咪)就是这名女教师与那7个孩子所演唱的。
2、初听:师:很好!那就一起来观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边听边想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写的是什么故事呢?生: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在做木偶戏表演。
1、复听:2、师:真聪慧!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x观看影片中木偶戏的片断生:“来咿噢嘟。
〞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
师:你可以简单的模仿一下吗?〔学生模仿真假声的交替唱〕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学生拍手唱衬词〕师:好极了!其实这是一种叫作“蓝色约德尔〞〔yodel〕的乡村歌曲唱法。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孤独的牧羊人教案1活动目标:1.欣赏歌曲,熟悉节奏,知道乐曲分为三段,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图谱,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乐段的不同节奏,并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3.体验与同伴合作用乐器为音乐进行伴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1.活动的重点是:熟悉掌握2/4拍节奏,体验与同伴合作用乐器为音乐进行伴奏的乐趣。
2.活动难点是: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图谱,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乐段的不同节奏,并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活动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我在课前做了以下准备:物质准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
知识经验准备:提前让幼儿试听歌曲,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小朋友,看,我们今天来到了哪里?(羊村)是谁出来欢迎的我们?(喜羊羊、美羊羊、慢羊羊)2.师小结:今天青青草原要召开运动会,小羊们在准备运动会的开幕入场式,开幕式要跟着好听的音乐进行走队,也想邀请我们参加,想去吗?(想)(二)完整欣赏音乐,知道乐曲名称,初步感受乐曲节奏。
1.完整欣赏音乐,提问:知道这首音乐叫什么名字吗?(《孤独的牧羊人》)2.师:知道什么事牧羊人吗?3.师小结:牧羊人就是保护小羊不受伤害,如果羊村有这样一位牧羊人就再也不用害怕大灰狼啦,入场式要跟着好听的音乐进行走队,现在我们跟着音乐试试吧。
(三)再次欣赏音乐,将幼儿分组,用踏步的方式探索不同的节奏。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喜羊羊组、美羊羊组、慢羊羊组)请幼儿跟着音乐想着自己扮演的小羊,根据小羊的特点进行踏步,探索节奏。
2.请幼儿示范自己小羊跟着音乐走出的节奏。
3.师小结:慢羊羊节奏是X-IX-I美羊羊节奏是__I--I喜羊羊节奏是__I__I(四)幼儿探索设计图谱,并合作用踏步的形式演奏图谱。
1.师:村长要求我们的图谱是第一段轮流走,第二段两队配合走,第三段再次轮流走。
2.幼儿根据要求分组制作图谱。
[第六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教学内容:《孤独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能用富有弹性,颗粒感的巴乌声吹奏《孤独的牧羊人》表现出乐曲活泼,诙谐的情绪2、熟练的运用双吐音的技巧以及八度大跳的手指技巧教学重点:快速又平稳的吹奏乐曲,并能演奏得清晰,有乐感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双吐音和八度大跳的手机技巧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
检查自学内容1、抽选几位学生演奏自学曲子《保尔母鸡》2、请学生评价同学演奏得情况。
3、讨论需要纠正的乐句4、全体学生一起吹奏《保尔母鸡》二.学习新课(一)导入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大家熟悉的曲子《孤独的牧羊人》。
我们再重温这首经典的作品。
一边聆听一边随旋律律动2、播放原曲《孤独的牧羊人》,师生随音乐律动。
(二)学习新课1、请学生跟钢琴伴奏唱歌谱2、师:你们觉得哪一句比较难唱。
3、引导学生找出八度大跳的地方4重点唱八度跳跃处5、师:我们试一下在巴乌上吹奏八度大跳。
感受手指动作的要领6。
学生自由练习八度跳跃处7请学生回答手指上的要领8师:吹奏八度大跳时,手指按孔和手指离开孔都要迅速轻巧,有弹性。
9。
学生再次练习八度大跳10师:我们放慢速度吹奏全曲11学生完整吹奏全曲12、师:哪些地方吹得不清楚呢,是什么原因13、引导找出需要双吐音的地方,并强调十六分音符一定要用双吐音才能吹得清晰。
14、学生练习双吐音15再次放慢速度吹奏全曲。
三.小结,作业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让大家再一次感受到吹奏快速的乐曲时双吐音的重要性。
而且,手指更加灵活是以后吹奏更有难度的曲子的一个基础。
希望同学们课后多练习,下节课能听到你们用原速清晰,流畅的演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
有时间的同学还可以练习《清晨》。
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教案标题: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目标:1. 了解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学习欣赏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技巧。
3.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准备:1. 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2. 学生音乐笔记本或纸张。
3. 音乐欣赏评价表格(可选)。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创造兴趣: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提及其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启发思考:提问学生对于音乐作品中可能出现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技巧有何了解。
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播放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
2. 学生专注聆听,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笔记本上记录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3. 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动态等,并讨论其表现技巧。
情感体验与表达(15分钟):1.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可以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
2. 引导学生表达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朗读等形式进行表达。
3. 提供一些情感词汇供学生参考,如悲伤、寂寞、温暖等。
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继续播放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再次欣赏并加深对音乐元素和表现技巧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尝试模仿音乐作品中的一些音乐元素,如旋律的唱唱跳跳、节奏的拍拍手等。
3. 可以邀请学生自由创作一段音乐,表达他们对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的理解和情感。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表现。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作品或表演,并提供互相评价的机会。
3. 可以使用音乐欣赏评价表格,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
拓展活动(可选):1. 邀请学生研究其他音乐作品,比较其与《孤独的牧羊人》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技巧。
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音乐展览,进一步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知道约德尔调,了解约德尔调的歌唱风格。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认真的聆听了解《孤独的牧羊人》的音乐风格进而了解约德尔山歌的表演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优美的音乐形式,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爱好。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2、了解美国的音乐剧,知道约德尔山歌的表演形式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以视屏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孤独的牧羊人》思考:视屏与我们常看的电影有什么不同?二、了解音乐中的知识1、什么是音乐剧,音乐之声?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 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2、首次欣赏音乐视屏,了解演唱歌曲的背景及创作人《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中女教师玛利亚带着孩子们表演木偶戏的时候演唱的。
《音乐之声》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 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
创作人:理查德罗杰斯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剧创始人。
他写的歌曲富有生命力,曲调容易上口,旋律性强,令人久久难忘。
他一生共创作了40 多部音乐剧。
代表作:《音乐之声》《旋转木马》《南太平洋》3、仔细聆听,了解音乐风格。
《孤独的牧羊人》歌曲节奏紧密,衬字多;整首歌音乐带着诙谐、轻快、活泼、生动感觉,演唱时需要学生注意表演形式。
约德尔调(约德尔山歌):流行于古代瑞士和奥地利山民之间,运用真假声迅速交替的唱法,形成十分有趣的奇妙效果。
歌词中多用衬词,能产生一连串的高-低-高-低的声音。
衬音:“来”“咿”“噢”“都”三、新歌教唱1、第一遍聆听听出歌词的演唱顺序2、第二遍聆听生谈谈自己对歌曲印象最深的一句•生自由谈谈,师小结。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音乐教案标题:《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能够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声和节奏特点。
3.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的录音或视频。
2. 音乐作品的歌词和翻译(如果有)。
3. 音乐乐谱(如果有)。
4. 合适的音乐播放设备。
5. 纸和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可以提及作曲家、作品的年代和风格等信息。
-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样的音乐可以表达“孤独”的感觉?他们能否想象到这种音乐的特点?2. 欣赏与分析(15分钟)- 播放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仔细聆听。
- 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声和节奏特点。
可以使用问题引导,如:这首曲子有几个乐章?每个乐章的特点是什么?旋律有哪些特点?和声有哪些特点?节奏有哪些变化?3. 感受与表达(20分钟)- 让学生用纸和笔记录下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想象。
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如孤独、宁静、自由等,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或故事。
- 分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表达,鼓励他们彼此倾听和交流。
4. 创作与表演(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个简短的舞蹈或戏剧表演。
- 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音乐乐器或其他道具来表达自己的创作。
-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其他学生可以给予反馈和鼓励。
5. 总结与延伸(10分钟)- 回顾整个教案,让学生总结他们从这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 提供一些延伸活动的建议,如学生可以尝试演奏音乐作品的旋律或和声部分,或者尝试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并能够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声和节奏特点。
【精选】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四章《西方音乐之旅》第三节《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阿尔卑斯山民歌的特点,以及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阿尔卑斯山民歌的风格特点;2. 学会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演唱,并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高音部分的演唱技巧,以及歌曲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点:阿尔卑斯山民歌的风格特点,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演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课件、歌谱。
学具:口琴、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阿尔卑斯山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阿尔卑斯山民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阿尔卑斯山民歌的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等;(2)教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注意高音部分的演唱技巧;(3)分析歌曲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阿尔卑斯山民歌特点旋律优美节奏自由音域宽广2.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演唱技巧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并录制视频。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阿尔卑斯山民歌的风格特点,学会了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演唱技巧。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演唱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阿尔卑斯山民歌的知识,如其他著名的阿尔卑斯山民歌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高音部分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2. 教学重点:阿尔卑斯山民歌的风格特点;3. 课堂实践:随堂练习、小组展示及评价;4. 作业设计:演唱视频录制及反馈。
一、高音部分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1. 演唱技巧:在高音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腹式呼吸,保持声音的稳定和自然。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学唱《孤独的牧羊人》2、准确、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3、了解“约德尔调”和中国民歌中的衬词、衬腔。
教学重点: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愉快地唱歌。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欣赏《哆来咪》。
2、介绍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3、欣赏《雪绒花》。
师:这些歌曲组成了影片的精彩部分,其中还有一首歌曲也非常好听,它是上校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家庭教师玛丽亚带领着孩子们表演的一段木偶剧,非常的诙谐、动听,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二、歌曲教学1、听赏《孤独的牧羊人》。
2、介绍歌曲。
师:刚才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很多人物,你们能告诉老师吗?生:有牧羊人,有王子,有挑担的农夫等等。
师: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给这首歌曲取个什么名字?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
师:为什么这首歌曲会叫做《孤独的牧羊人》?(生答……)师:高高的山顶上牧羊人一个人在山顶放养,没有人陪伴他,他只有用自己的歌声来驱散他的孤独和寂寞,但他的内心并不孤独。
他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由此而感染了一大群人,有王子、农夫、喝啤酒的人,最后还有个小姑娘和他唱起了二重唱。
3、自主学唱歌曲。
师:听老师弹一遍这首歌的旋律,用“来”轻轻地跟唱一遍。
4、听曲范唱,轻声跟唱。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并试着唱出来。
(播放课件)5、表现歌曲。
师:接下来,我们分成三组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所有的“来咿噢嘟”齐唱,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唱得好。
你们讨论一下,你们这一组用什么样的感情来唱这一段歌曲。
(教师伴奏,学生演唱。
)6、介绍“约德尔调”。
师:歌曲创作者采用了“约德尔调”写成了这首曲子,使歌曲欢快、诙谐,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叫“约德尔调”。
师:在我们中国的一些民族中,除了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也常常穿插了一些语气词、象声词,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语句,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它们就能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24年【精选】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音乐鉴赏》第四章第三节《西方乡村音乐》,详细内容为欣赏和分析《孤独的牧羊人》这首经典乡村音乐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乡村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乡村音乐的特点及其在《孤独的牧羊人》中的体现。
2. 教学重点:分析《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吉他。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乡村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随后,引导学生关注乡村音乐,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播放《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其旋律和节奏。
讲解乡村音乐的基本特点,如旋律简洁、节奏明快、和声丰富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孤独的牧羊人》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4. 知识拓展(15分钟)介绍乡村音乐的历史背景和著名乡村音乐人,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主题:《孤独的牧羊人》2. 乡村音乐特点:旋律简洁、节奏明快、和声丰富3. 音乐元素:旋律、节奏、和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乡村音乐作品,阐述其音乐特点。
答案示例:《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这首歌曲具有典型的乡村音乐特点,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和声丰富。
歌曲以对美国乡村生活的热爱为主题,展现了乡村音乐的魅力。
2. 作业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乡村音乐的特点和鉴赏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研究乡村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人音版小学三年级《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2/4拍,音乐轻松愉快、幽默诙谐,其演唱运用了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具有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特点。
[学生分析]就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对打击乐很熟悉,包括演奏方法、音色听辨,在演唱方面其习惯、技能已初步建立;在音乐知识方面已经能够正确区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作品轻松。
过程与方法:示范、合作、体验、比较。
知识与技能:尝试打击乐合奏,记忆并模咱音乐主题。
[教学方法]示范、合作、体验、比较。
二、教学过程(一)初听:打击乐器实践参与。
5.听音乐完整练习(二)复听:模唱记忆音乐主题1.提问: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2.教师示范演唱,并讲解尔范“真假声结合的演咱方法”。
3.学生边画旋律线边学唱这两句特色乐句。
4.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练习演唱并找出乐句出现的规律。
5.教师组织学生以男女生对唱、分小组演唱、个人接龙等方式巩固演唱。
6.听原声演唱并参与两乐句演唱。
7.打击乐伴奏与乐句演唱结合,完整表现音乐。
8.学生描述音乐情绪,教师点题《孤独的牧羊人》风格特点,并阐述美国乡村音乐。
(1)轻松、愉悦、幽默、诙谐。
(2)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
(三)评价与检测1.问题:下面三首乐曲的情绪哪一首与《孤独的牧羊人》相似,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听到的音乐。
2.播放《摇篮曲》《哦,苏珊娜》《中因少年先锋队队歌》。
3.学生回答:第二首《哦,苏珊娜》相似。
4.点评学生本节课表现.奖励大家观看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
三、课例点评《孤独的牧羊人》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对《孤独的牧羊人》这首音乐作品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感受轻松诙谐音乐情绪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轴,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仅是一首又一首的歌(乐)曲,而是看到了隐藏在教材中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线索,并力求使之明确、具体。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三下《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一首源自瑞士的民歌,歌曲以五线谱的形式呈现。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到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拓宽音乐视野。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孤独的牧羊人》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五线谱知识和一些简单的唱歌技巧。
他们对于旋律的感知和节奏的掌握有一定的基础。
然而,对于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和背景知识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唱出《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和歌词。
2.学生能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和音乐风格。
3.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合唱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音乐表达能力。
4.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较为复杂,学生需要时间去熟悉和掌握。
2.歌曲的歌词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准确演唱。
3.歌曲的音乐风格和背景知识较为陌生,学生需要通过讲解和听赏来了解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和音乐风格,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歌曲。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旋律和歌词。
3.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演唱歌曲,提高唱歌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4.互动法:学生通过参与合唱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音乐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旋律、图片等资料。
2.乐器:钢琴或其他可以演奏歌曲旋律的乐器。
3.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录音。
4.合唱谱架:用于学生合唱时摆放谱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知识和音乐风格,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展示在课件上,向学生讲解歌曲的结构和旋律特点。
然后,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哼唱。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通用14篇)《孤独的牧羊人》篇1活动目标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1.《DO—RE—MI》《孤独的牧羊人》音乐CD及伴奏音乐。
2.《音乐之声》视频《孤独的牧羊人》片段。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活动过程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
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哟普而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
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
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活动延伸: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篇2幼儿园的主题课程中音乐活动的歌唱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唱歌是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当人们高兴时会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歌来,特别是幼儿期,对歌曲的需求更是强烈。
因此,幼儿园歌唱教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歌唱不是要把每个孩子培养成音乐家、歌唱家,而是培养他们创造性的适应变化的能力和用自己的声音抒发情感的能力。
孤独的牧羊人-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案
探索以体态律动为重点的歌曲欣赏教学,形成听——讲——动——创——演——评等为一体的中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结构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课堂中通过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形成新型的歌曲欣赏教学方法。
注重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
围绕音乐《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的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并能根据音乐进行各种创编,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强化学生内在的音乐听觉感受,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钢琴多媒体课件头饰手偶玩具彩笔听歌曲《》进教室师生问好导入:请学生观赏一段影片(播放《音乐之声》片段)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上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孤独的牧羊人》。
初次播放《孤独的牧羊人》问:听了歌曲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出示歌词)集体看歌词,讲解歌词。
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播放《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歌曲中最有特点的是哪一句?(来咿奥都)来咿奥都是谁的歌声?讲解美国乡村歌曲演唱的特点。
播放歌曲,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模仿歌曲,并在来咿奥都处拍手。
观赏木偶戏《孤独的牧羊人》。
小组编排表演,教师指导。
(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歌曲进行创编。
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表演不仅仅局限于肢体语言,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歌曲)小组展示表演。
小组相互评价,教师总结。
小节学生听音乐走出教室。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六册第五课——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二、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唱。
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曲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 5 6 7 i)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
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
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之一。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性情活泼好动,且有小部分音乐欣赏作品的积累,大致能从节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来理解音乐作品,但对外国民歌的风格特点还不甚了解,然而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对节奏明朗、曲调欢快的器乐曲往往比较敏感和青睐,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如鱼得水,《孤独的牧羊人》这首节奏明快的作品较能迎合低中年段学生的口味和兴趣,教师基于此特点有效利用音乐游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
四、教学目标
1、欣赏中、英文版的《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诙谐有趣、轻松活泼的情绪特点。
2、通过对歌曲衬词的学唱和律动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
3、用各种音色表现歌曲中的角色,在演唱中感受音色的表现力。
五、教学过程:
(一)熟悉旋律初步感受
1、教师引领学生在《孤独的牧羊人》口哨曲中进行律动,熟悉歌曲的旋律。
2、以轻松的游戏方式创编节奏,体会歌曲中八度音程的大跳。
3、把学生的创作连接起来进行视唱(采用多种方式连接,如③③④或②④
②④等等),熟悉欣赏曲的旋律特点。
设计意图:在律动中熟悉《孤独的牧羊人》歌曲旋律,对歌曲的情绪、旋律和风格有初步感知,通过八度音程的节奏创编和接龙视唱,体味大跳的音乐感觉,而八度音程的大跳是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之一。
(二)感受体验深入欣赏
1、聆听歌曲第一段——寻找牧羊人的歌声。
a、跟随老师律动,衬词部分踏地不动并大声的唱起。
b、再次聆听,选择一个漂亮的动作把自己对歌曲衬词的理解表现出来,其他地方踏地不动,并无声歌唱。
c、把自编动作于表现中和同学分享。
d、说说衬词部分的特点,老师简介这种音高跳度大,真假声结合的歌曲是一种美国乡村音乐,它的名字叫“蓝色约德尔调,大家所唱的都是“衬词”。
e、学生模唱衬词部分,用一手势表现音高的跳进。
满足学生继续表演的欲望,欣赏歌曲的同时不但模唱衬词,还要表现动作。
2、聆听歌曲第二段——来做牧羊人的朋友。
a、接下去听,说说与另一段有什么不同?(音色变了)。
b、再听,模拟变化的音色,教师范唱歌曲第二段,引导学生注意音色上的特点,并说说歌曲中有哪些人物,这样演唱对歌曲中的人物表现有何作用。
c、各自选择一种声音模仿角色,再次表现时让歌曲声音色彩丰富,歌声表现出许多牧羊人的朋友,让他不再孤单。
3、聆听歌曲三四段——分享牧羊人的快乐。
a、语言引导(有了小姑娘的陪伴,牧羊人的歌声不再孤单了,参加歌曲演唱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了,你们听,怎样的歌声又响起了?)
b、分组阶梯状上行演唱,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声音力度的改变把牧羊人的歌声由远到近的状态表现出来。
c、完整欣赏。
设计意图:分段对歌曲进行欣赏,每一段的欣赏着手点不同,是让学生从音乐的情绪、节奏、音高、旋律上行等要素来体会歌曲的风格,并通过律动、模唱、游戏等手段引领学生关注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表达情绪和情感,并用肢体表达对歌曲的理解。
(三)自由聆听人文感悟
1、观看电影版本的木偶剧表演。
老师:在一部电影里,有位善良的家庭教师玛利亚也带着她的学生帮助牧羊人摆脱孤独。
你们看!生欣赏影片片段。
师:这部木偶剧来自一部曾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老师带来几首影片中的优秀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体验这些电影音乐之所以能拿奥斯卡大奖的魅力所在!
2、师生讨论电影歌曲,出示、引导学生选择欣赏《音乐之声》中的其他经典电影歌曲。
《雪绒花》《晚安,再见!》《DO RE MI》
3、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享受、体验美的同时能得到审美量的满足,从而自我辨析审视音乐风格,多首的音乐作品的欣赏也让孩子们自由的徜徉在美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