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小蚂蚁回家(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送小蚂蚁回家》教学反思第一篇:《送小蚂蚁回家》教学反思《送小蚂蚁回家》教学反思《送小蚂蚁回家》是一个情景交融的童话故事,讲的是美丽的夏夜,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
在危急时刻,睡莲救它上来,蜻蜓、萤火虫帮助她回到了家。
这篇课文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目标一: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重点学习“静、莲” 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目标三:根据提示说说蜻蜓和萤火虫一起送小蚂蚁回家的经过;在理解朋友们是怎样帮助小蚂蚁的基础上明白朋友间的真诚互助,体会这个夏夜的美丽。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围绕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教学。
谁送小蚂蚁回家?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
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填空,帮助他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里,睡莲把它救了上来,蜻蜓、萤火虫把他送回家。
为什么送小蚂蚁回家?课文的2-7小节告诉我们好心的睡莲主动救起掉进池塘里的蚂蚁,可是,睡莲没有办法送小蚂蚁回家。
这一部分的内容大多是两人之间的对话,我让学生通过轻声读、指名读、同桌读、师生配合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反复诵读,熟记于心。
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四个词语:惊醒、弯弯腰、感激、摇摇头,试着将2-7小节的内容进行复述,帮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知道了为什么送小蚂蚁回家的原因。
怎样送小蚂蚁回家?同学们都知道,最后是热心的蜻蜓和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到了家。
这一部分最关键的是要学生说说蜻蜓和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家的经过。
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对送小蚂蚁回家的经过十分直观。
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重点抓住蚂蚁、蜻蜓、萤火虫各自的动作,以及,他们飞过哪些地方,最后到了哪里。
接着,让学生根据板书和动画试着说说蜻蜓和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家的经过。
结果怎样?小蚂蚁回到了自己的家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来说说:小蚂蚁十分感激,心里会想些什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明白了这篇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心中要装着别人,要时时刻刻关心他人。
小蚂蚁教学反思小蚂蚁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小蚂蚁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蚂蚁教学反思1一年级音乐课《小蚂蚁》是一首简单易学并有教育意义的歌曲,歌词部分由蚂蚁的习性入手,引申到生活中人人都应有礼貌、讲秩序、爱团结。
生动有趣,十分易于学生接受。
歌曲的旋律以同音反复与级进音程为主生动活泼,一年级小学生十分乐意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信息化教学,采取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电子白板播放课件,在初听歌曲时播放了两张图片让学生猜哪个图片上的动作适合这段音乐,学生随音乐模仿动作很自然就得出答案、学生通过模仿小蚂蚁走步又复听了歌曲,这时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读歌词使学生了解到了小蚂蚁身上的好品质。
分句学唱、表现歌曲以及最后的创编舞蹈动作这些教学环节、学生都享受到了歌曲的魅力和学习音乐的乐趣。
小蚂蚁教学反思2在语言《小蚂蚁和蒲公英》活动中,我在引出故事内容前先帮助幼儿认识蒲公英,通过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活动内容,通过直观图片进行边观察边提问,帮助幼儿地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在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看故事图片自由讲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讨论活动中深入情感的延伸,让幼儿体会互相帮助的快乐但,幼儿在对话方面的想象力,还需要老师有效的引导。
本次活动主要是看图讲述,加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引导部分出示蒲公英的图片,提问幼儿,没有一个幼儿能回答出来。
我们班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孩子不太敢大胆回答问题,只是个别孩子举手回答,举手的永远都是那几个左右。
所以我知道他们语言表达方面有缺欠,所以先完整的讲述故事一遍再提问她们,他们才能参与到活动来。
再发书给她们仔细观察画面,后来有个别幼儿能看图讲出故事内容。
所以我以后上课要多让他们有说的机会,敢于表现,同时还发现我班的'孩子在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述时,孩子有时还是会插话,这点还需要加强。
幼儿园中班教案《我送蚂蚁回家》(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目录:
幼儿园中班教案《我送蚂蚁回家》一
幼儿园中班教案《我长大了》二
幼儿园中班教案《我长大了》含反思三
- 1 -
幼儿园中班教案《我送蚂蚁回家》一
中班教案《我送蚂蚁回家》适用于中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以恰当的方式对待小动物,倾听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喜爱蚂蚁,理解、尊重蚂蚁,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我送蚂蚁回家》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喜爱蚂蚁,理解、尊重蚂蚁。
2、知道以恰当的方式对待小动物。
3、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故事磁带《想家的蚂蚁》。
活动过程:
蚂蚁想家了。
——欣赏故事《想家的蚂蚁》开始至“小蚂蚁不看好吃的东西,只是看着瓶子外面”。
——小蚂蚁为什么不吃东西,只是看着瓶子外面呢?它在想什么?
——幼儿充分想像、议论。
——欣赏故事后面部分。
——小蚂蚁想家了,妞妞和盼盼是怎么仿的?他们是怎样送蚂蚁回家的?
向蚂蚁告别。
——我们的小蚂蚁也想妈妈了,想回家了,怎么办? (送它回家)
2 / 2。
听《送小蚂蚁回家》
《送小蚂蚁回家》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童话故事,课文围绕“美”这一中心,以生动的语言、拟人的手法,既描绘了夏天的美景,又表现了朋友的真情相助,旨在让学生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薛老师的这堂课目标明确,设计合理,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得很好,在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但在生字教学中,我认为有待探讨。
这节课生字教学不足8分钟,二年级的生字教学应该从识字教学向学生自主识字过渡,应该有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在这堂课中,学生学的部分基本由教师包办代讲了,学生是被动地去接受。
如:学习“睁”之后学“眨”,然后归类,还学过哪些“目”字旁的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眼、睛、睡、眠、盯……但现在学哪个字?是“睁”“眨”,这两个字通过老师10秒钟的讲授,学生会读、会写了吗?积累是对的,但要在学生自主学会了新授字以后,否则积累了一大堆以前学得带有目字旁的字,而今天要学得生自恰恰忽略了。
现在教学中,二年级的课堂教学都在向高年级靠近,过多进行对文本的理解,忽略了在语言环境中的生字教学,对于我、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并加以改进。
本人拙见,请指正!。
《我送蚂蚁回家》教学反思
《我送蚂蚁回家》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以蚂蚁为主题,以倾听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喜欢蚂蚁,理解蚂蚁,尊重
蚂蚁,知道以恰当的方式对待小动物为主题,通过蚂蚁想家了,带领幼儿欣赏故事《
想家的蚂蚁》。
在欣赏故事的环节中,我向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蚂蚁不吃东西,只是看着
瓶子外面,它在想什么?帮助幼儿更深的理解故事,鼓励幼儿充分想象,讨论。
故事中的小蚂蚁想家了,那妞妞和盼盼是怎样做的?他们是怎样送小蚂蚁回家的?最
后向小蚂蚁告别,我们的小蚂蚁也想妈妈了,想家了,怎么办?孩子们都回答说送它
回家。
小蚂蚁和我们在一起已经一个星期了,我们每天给它喂食,和它说话,逗它玩
,它很喜欢我们今天,小蚂蚁要回家了,你们有什么话要和它说吗?鼓励幼儿大胆
表
现,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一个活动延伸,教育幼儿若是以后在街上看到流浪的小动物,要保护好他们,不
去伤害他们,还要想办法送他们回家。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兴趣都是比较高的,蚂
蚁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兴趣就很高,能针对蚂蚁
的话题积极展开讨论,师幼互动性很好。
小班下学期语言教案《送小蚂蚁回家》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名称,如蚂蚁、蜜蜂等。
2. 学习并掌握一些动作词汇,如爬、飞、送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绘本《送小蚂蚁回家》、图片、课件。
2.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奖励小礼物。
教学流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1. 创设情境:教师拿出一只小蚂蚁玩具,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动物。
2. 引入新课: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一只小蚂蚁,然后展示绘本《送小蚂蚁回家》的封面,带领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Step 2 学习新词汇 (10分钟)1. 教师使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如蚂蚁、蜜蜂、鸟儿等,并板书相关单词。
2. 利用故事情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新词汇,如“爬”、“飞”、“送”等。
3. 运用图片和简单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模仿动作,并加强记忆。
Step 3 听读故事并理解 (10分钟)1. 教师朗读故事,并利用图片和动作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2. 逐页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确保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Step 4 角色扮演与表演 (15分钟)1. 将故事角色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
2. 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相关动作和对话表演。
3. 教师在表演结束后进行点评和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Step 5 拓展活动 (10分钟)1. 制作小蚂蚁手偶:教师提前准备好小蚂蚁的模板,让学生用彩色纸剪画、拼贴制作手偶,并可以在偶上写上相关单词。
2. 小组比赛: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只动物作为代表,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地完成指定的动作任务。
Step 6 教学反思 (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对表演和活动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反馈意见。
3. 教师可以奖励学生一些小礼物,以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扩展活动:学生回家后,可以制作自己的小绘本,写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和相关的故事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意和写作能力。
小班语言课教案反思送小蚂蚁回家在网上看到一篇值得大家学习努力学习的小班语言教学文章《小班语言课教案反思:送小蚂蚁回家》,内容深入性非常到位,把教案中的有特殊性的内容做了调整,一起来看下详细内容吧,下面还有几篇与此相关的教案活动文章分享给各位,小班语法教案大一,小班语言我和小猪教案怎么写,幼儿小班自然语言评课,小班语言教案初夏的落叶,关于夏天小班语言教案教学模式大全。
教案目标1、仔细观察片段并大胆表述,理解故事前半部分内容。
2、在情境表演中用完整的时用语句学说“请×××送蚂蚁回家”。
3、用动作表现部份故事情节,体验其中的快乐,萌发自主阅读后半讷西县部份故事的兴趣。
1、教师用:大书,一封布熊写的信,PPT(演示文稿)小蚂蚁指偶,黑板和粉笔。
2、幼儿用:人手一本小书和一封信。
一、以布熊的来信引出活动,引导幼儿理解信的内容。
1、体会寄信人和收信人。
师:(出示一封布熊写的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师:对,这是一封信。
它会是谁写的信?又是给谁的呢?师:对,是布熊写的。
那布熊写给谁的呢?师:哦,你们还不认识它。
看,它有大大的门牙,名字叫土拨鼠。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
师:这是布熊一封土拨鼠的信,我们一起打开信看看信上有什么。
(直观引导幼儿观察信中的片段并简单描述。
)师:苹果树上有什么?师:怎么样的苹果?师:哇,苹果树上长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
信上还有什么?哦,还有土拨鼠在吃苹果。
师:你能猜猜布熊想对土拨鼠说什么吗?(导向幼儿想象并表达。
)3、听教师读信。
师:信上到底说了什么事情呢?请听我读一读。
(教师读信:亲爱的土拨鼠,我家的诺基亚成熟了,请您亚马逊一起来吃又红又大的苹果。
您的好朋友布熊。
)二、集体观看PPT。
1、观看PPT。
教师边讲述故事边答问,帮助孩童理解故事内容。
师:布熊在写这封信的时候,爬到来了一只小蚂蚁。
请你找一找,小蚂蚁在哪里?幼:找到了,在苹果树下面。
师:小蚂蚁真小。
像什么?师:小蚂蚁太小了,只有芝麻那么大。
小班下学期语言教案《送小蚂蚁回家》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并理解《送小蚂蚁回家》的故事内容。
2.能够具备正确的朗读语音和语调,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3.能够朗读故事中的部分句子并完成对应的动作。
4.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小蚂蚁走的路线及其周围环境。
5.能够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表演和角色扮演。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内容。
2.学生能够朗读部分句子并完成相应的动作。
三、教学准备:1.一本《送小蚂蚁回家》的故事书。
2.包含故事中相关角色的图片或卡片。
3.一些背景音乐,如自然的声音或欢快的音乐。
四、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蚂蚁、大树、花朵等相关卡片或图片,放在黑板上或教室周围,创设一个类似故事中场景的环境。
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出一个舒适的氛围。
2.引入故事教师拿起《送小蚂蚁回家》的故事书,给学生们展示封面,并问:“你们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什么?”鼓励学生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3.朗读故事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安静地听教师朗读故事。
教师应注意用适当的语音和语调,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途中停下来问学生一些问题,确保他们能听懂并理解故事内容。
4.执行动作在故事中有一些动作描述,如跳跃、行走等,教师朗读这些动作时,示范给学生看,并鼓励他们跟着做。
例如,当朗读“小蚂蚁跳下了大树,又向前走去”时,教师示范跳下台阶并向前走,学生们则模仿教师的动作。
5.描述环境教师朗读故事中描述环境的句子时,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周围的环境,并可以让学生触摸相关的卡片或图片,加深他们对词语的理解。
6.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些角色的图片或卡片。
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描述,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鼓励学生们用简单的语言模仿角色的对话,并结合动作。
7.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故事的内容,并鼓励学生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最喜欢的部分。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和回答。
五、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可以用画画、写作或口述的形式呈现。
《送小蚂蚁回家》评课
11月16日聆听了薛老师的《送小蚂蚁回家》。
薛老师执教的《送小蚂蚁回家》是一个情景交融的童话故事。
薛老师根据年段特点,充分利用课件,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立体的夏夜背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学文。
在教学生字时,又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生识字的规律。
如:在教学“睁、眨”时,拓展了跟眼睛有关的字,既学了新字,又复习巩固了熟字,这样便于学生将字归类,而有效地记住很多字。
学习“趴”字,则强调了足字旁,让学生做做动作,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固。
学习“惊”字,说是心里害怕所以是竖心旁,这样一来又巩固了竖心旁。
每次学生学的生字,老师都有意识地把他们排列在黑板上。
当老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生字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都很会回答,老师也顺势做了写字指导,左窄右宽的字,在写字的时候应该注意点什么,我觉得这一点做得很好,一直在强调写字教学,如果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有选择地写一个,我认为会更好。
另外,薛老师注重阅读与说话的关系,很好地利用了现有的文本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课堂中多次出现了利用句式要求学生说话,这样既熟悉了课文又训练了说话能力。
如:出示几幅图,让学生想象,蜻蜓带着小蚂蚁还会飞过什么地方?蜻蜓飞呀飞,飞过,飞过,飞到美丽的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
向阳小学王梅星
2011-11-20。
小班下学期语言教案《送小蚂蚁回家》小班下学期语言教案《送小蚂蚁回家》精选4篇(一)教案:《送小蚂蚁回家》教学目标:1. 能够听懂并熟悉故事《送小蚂蚁回家》。
2. 能够学会使用正确的汉语表达故事中的内容。
3. 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 能够听懂并熟悉故事《送小蚂蚁回家》。
2. 能够学会使用正确的汉语表达故事中的内容。
教学准备:1. 故事《送小蚂蚁回家》的图片卡片或PPT。
2. 黑板或白板。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故事主题:“大家有没有看过蚂蚁?它们是非常勤劳的小动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关于小蚂蚁的故事《送小蚂蚁回家》。
”2. 出示一张或几张关于蚂蚁的图片,让学生们看一看,“大家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回答。
3. 谈谈大家对蚂蚁的认识,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蚂蚁是如何生活的。
Step 2 故事讲解与理解(15分钟)1. 出示故事《送小蚂蚁回家》的图片卡片或PPT,观看图片,让学生们联想故事中的情节。
2. 读故事,呈现故事情节。
教师可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Step 3 对话模仿与角色扮演(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故事中蚂蚁与其他小动物之间的对话,扮演其中的角色,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表达的含义。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中的情节。
Step 4 课文复述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引导学生复述故事的内容。
2. 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总结,回答教师的问题。
Step 5 拓展练习(10分钟)1. 出示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们进行描述。
以巩固学生对故事中词汇和句型的掌握程度。
Step 6 课堂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蚂蚁和其他小动物的了解。
2. 提问学生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如何帮助别人等。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顾学生在本课中的表现。
寻找小蚂蚁教学反思如何设计说话训练——评张春兰老师送小蚂蚁回家_教学反思_教学随笔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力求多样”。
而当我听完张春兰老师上的这堂语文课后,发觉张老师充分利用了教材,并仔细钻研了教材,在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这是我听完整堂课后发现的一个教学“亮点”。
首先,张老师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品析词句来进行说话训练。
理解词句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品析词句又是理解词句的重要方法。
品析就是品味,就是分析,它与说话是密切联系的,不管是品词、品句或是品读,都离不开说话。
例如,在教授《送小蚂蚁回家》第一小节中,她抓住了“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
中的“静悄悄”一词。
她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让学生把“静悄悄”一词进行替换,用其他词来说一说公园的“静”。
张老师在抛出这个问题前,做了很多必不可少的铺垫。
首先,让学生理解“静悄悄”的含义。
她一连读了三遍“静悄悄”,而每一次朗读的声音都弱于前一次,让学生通过“朗读”这种较为直观的方法去理解“静悄悄”的含义。
同样,在讲到课文第二小节中“睡莲闭上了眼睛”,张老师又换了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她用简单的一个“闭眼”动作就让学生理解了“闭”的含义。
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她又问大家,你能不能也来说一句句子表示“睡莲睡着”了“一个意思多种说法”的练习在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的基础上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通过张老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向我们这些听课者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读懂课文内容仅是浅层次的感知目标,语文课不能光停留在内容上,更需要以听说读写为依托,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用不同的语句、从不同的角度上去说。
《送小蚂蚁回家》反思《送小蚂蚁回家》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
课文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美”,包括夏夜的景色美和童话人物的心灵美、行为美。
因此,教学拟以情感教学的强化为主线,贯穿始终,以朗读教学为基础手段,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理解美和创造美。
一、情境引入感受美课一开始,老师不是急于揭示课题,而是通过多媒体演示,在学生眼前呈现夏夜、明月、池水、莲叶、睡莲的美景,目的在于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美,为课文内容的导入奠定情感基础。
情感的激发需要经过铺垫,再逐步推向高潮。
媒体的运用是铺垫手段,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在这美丽的夏夜,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学生自然而然的从美景走进美文。
二、整体阅读认识美老师改变了这类课文以往惯用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三段式分析法,也跳出了逐段逐节逐句进行分析的模式,将整体阅读作为情感教学的手段,让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视听的多重感受,进一步激发美的情感。
紧接着按故事情节分两大部分进行阅读分析,即睡莲救起小蚂蚁,倾听和萤火虫一起送小蚂蚁回家。
阅读分析的整体进行,有利于学生对人物的心灵美和行为美获得完整的认识。
三、品词品句理解美在识字教学中理解美。
在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中共有三个生字:“静、呜、惊”。
,老师重点让学生体会: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说明夜已经很深了,疲倦的睡莲刚睡着就被哭声惊醒,这时心情怎样的?而当睡莲了解到小蚂蚁陷入困境时,还是热情主动地向小蚂蚁伸出友谊之手,把它从水草上救了起来,就显得很了不起。
又如小蚂蚁被救起后,非常感激,让学生想一想“感激“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感激的语气。
这让学生获得在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该怎样表示感谢的体验。
在问题讨论中加深对美的理解。
如睡莲在救起小马以后邀请小蚂蚁住下,可是夏夜的美景留不住小蚂蚁,它摇摇手说:“我得回家,要不爸爸妈妈会着急的。
”多懂事的小蚂蚁啊,即使在夜深了,还想早点回家,不让父母在担心和焦虑中度过这个不眠之夜,也体现了小蚂蚁的心灵和行为是很美的。
评《送小蚂蚁回家》
薛老师的教态自然甜美,就本节课而言有三点很值得我们低年级教师借鉴的。
1、注重字词教学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所以薛老师在识字教学时是有所侧重而不是平均用力。
根据字的特点去突破重点:如在学习“惊”时侧重拼音,很自然的带出后鼻音的复习、在学习“塘”时强调了形声字;在学习“呜”时又和它的形近字“鸣”进行比较。
2、注重朗读形式
朗读对于低年级来说还是重头戏,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文本,可是二年级学生又没有什么耐心,如何让他们有兴趣地读是很关键的,这点薛老师在这堂课上做了很好的示范,她的朗读形式很多,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师生配合读等,读的次数多却不重复,所以学生每次都读得很投入。
3、注重口头表达
整节课蒋老师设计了几道口头训练题,每道题关注点各有不同,有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填空,有的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有的是对课外知识的延伸,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我觉得不够完美的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很好发挥。
比如一开始教师一下子让学生学习了几个生字,既然学生已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何不让学生自己来说说怎么识记这些字。
小班美术小蚂蚁要回家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一开始就采用了情景化的方式引入,让幼儿在富有童趣的情景和语言提示中进行爬行,充分体验到了蚂蚁一家在一起玩耍的乐趣,并锻炼了身体各部分。
2、整个活动能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活动要求通过语言提示巧妙地贯穿在整个活动中。
例如“新家很远,你们第一次走,一定要跟着妈妈走,不能独自离开队伍,不然要迷路的。
”“新家真漂亮,我们可别把新家弄的乱七八糟”“孩子们真勇敢,这么高的山坡都不怕”等,让幼儿在无形中遵守了纪律,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激发幼儿不怕困难的勇气。
3、材料的投放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
通过设置难度不同的小桥、山坡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
所要搬运的物品种类较多,能激发幼儿动脑,想出各种办法进行搬运。
4、幼儿表现:整个活动孩子们始终积极投入,情绪高涨。
能力差的孩子也不甘示弱,在同伴的鼓励下克服困难、勇敢地挑战自我,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也能不时地为同伴的进步而鼓掌、喝彩。
孩子们能根据搬运物品的不同种类,想出了背、拖、拉等各种办法。
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在活动中充分得到了表现。
《送小蚂蚁回家》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教材分析《送小蚂蚁回家》是一个情景交融的童话故事,讲的是美丽的夏夜,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
在危险时刻,睡莲救它上来,蜻蜓、萤火虫帮助她回到了家。
全文共1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描写了一个宁静的夏夜;第2-7自然段讲小蚂蚁掉进池塘,好心的睡莲主动救起蚂蚁,体现其爱心;第8-15段讲小蚂蚁想回家,蜻蜓放弃休息时间送它,萤火虫为它们照亮;第16段借景抒情,再次赞美了美丽的夏夜。
课文围绕“美”这一中心,以生动的语言、拟人的手法,既描绘了夏天的美景,又表现了朋友的真情相助,旨在让学生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二、学情简介二年级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方法,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凭着一年级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和识字能力,比较自主地完成识字任务。
也就是说,学生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能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字型结构”等方法识记生字, 并开始借助字典识字。
二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读的层层推进,许多学生也能说出一些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因此,二年级的教学重心是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在识字中加强阅读,逐步完成从识字到阅读的过渡,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根据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三方面,并采用了一些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目标一: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重点学习“静、莲”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本课的10个生字没有很大的学习难度,本班学生可以自主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在学生自己练习拼读的基础上,我选择了几个较难读准的生字进行集体反馈,如:“静”、“萤”的后鼻音,“蚂”、“蚁”的第三声等,并在以后的学生朗读中注意及时倾听,随时正音。
中班小蚂蚁要回家教案反思
1.本节课孩子们兴趣很高,游戏时能遵守游戏规则,玩的很尽兴,很开心,“胯下传球”的方法掌握的很好,目标达到了,但是孩子们存在着个体差异,个别幼儿动作不是很协调,活动实施过程中,没有对他们给予特别指导,这是我的失误,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我预设的活动目标重在使幼儿学习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探究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说说、做做、画画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幼儿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动手去研究问题,探求新知,寻求发现。
寻找孩子绘画中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用语言安抚与鼓励,帮助放松心情减轻对绘画的畏惧和压力。
3.我们班的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比较好,非常喜欢跟着音乐做出各种肢体动作,而这样节奏鲜明,形象生动的儿谣适合幼儿感知节奏。
4.在活动中,能循序渐进的进行,孩子对蚂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发展了幼儿的探索精神。
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幼儿的情绪一直都很饱满。
但是,在引导幼儿观察的时候,引导还不够:怎么样让蚂蚁出洞?蚂蚁队伍是怎么样的?蚂蚁之间是怎样合作的?……对幼儿的观察,应该进行记录,这样,孩子们的印象会更深刻。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送小蚂蚁回家教学反思“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送小蚂蚁回家》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
讲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在危险时刻,睡莲救他上来,蜻蜓、萤火虫帮助他回到了家。
表现了动物们相互帮助的心灵美。
《送小蚂蚁回家》教学反思
《送小蚂蚁回家》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
讲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在危险时刻,睡莲救他上来,蜻蜓、萤火虫帮助他回到了家。
表现了动物们相互帮助的心灵美。
课文通过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展示故事,生动,吸引人。
而且动物们的心灵美和夏夜的景色美交织融合在一起,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
课文内容的学习,主要让学生抓住课题,解决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大致掌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再朗读课文,达到积累语言文字的目的。
一、字词教学
二年级学生已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并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
因此,本课的识字教学,我采用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第二小节时,将四个生字拿出来学掉,其他几个随文识字。
本课的生字有8个,如果面面俱到,全部教学,那么将占去许多阅读课文的时间。
因此在课堂上,我只选择重点生字进行教学,并各有侧重点。
词语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难点,所以对于一些关键词语,如“惊醒”、“感激”、“连声”的理解,或结合语境、或创设情境,让词语的理解变得多样性,不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易于接受。
二、朗读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就能有很好的阅读的效果。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找出睡莲和小蚂蚁的话,再想想应该怎么读,交流时说说自己的理由,而老师适时指点。
学生所说的理由是自己感悟,在交流时,对别的没有悟出的学生是一个促进的过程,而老师的指点,也能弥补不足的地方。
课文的8-12节形式与1-7节形式基本相同,因此我让大家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能够有组织的学习。
但朗读时有一个小朋友太紧张了,所以没有读出蜻蜓热情的语气,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请另外一个小组补充朗读。
三、积累与运用
了解课文内容,这是本阶段教学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我请学生边读边思考: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是在自读的基础上去感知课文内容。
而后,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虽然我也关注学生表达语句的规范,但我并不苛求回答的完整。
因为这里只是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对课文内容浅显的了解。
在仔细读文,深入理解之后,我又请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扮演小蚂蚁,告诉妈妈回来的经过。
我这样的设计,不单纯是为了落实课后练习,而是借课后的练习创设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机会。
而且,这一要求与自学课文时,要学生说说“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的要求不同。
前面并不
强求完整地回答,只是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对课文内容浅显的了解。
而这里的目标显然提高了。
也就是说,在一堂课中,同样是说的训练,要求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四、不足之处
1、学生的课堂常规存在严重问题,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师生的配合度不够。
2、指导朗读的形式有点单一,可以更多样化一点,第一可以调动课堂气氛,第二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揭题花的时间太长,以致于后面的说话练习来不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