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格式:pdf
- 大小:52.46 KB
- 文档页数:12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
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
“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
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
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
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
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
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
选择题: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成语使用是正确的?
A. 他在比赛中表现突出,可以说是首当其冲。
B. 这部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正确答案)
C. 他对于这个问题只是略知一二,却夸夸其谈。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C. 《聊斋志异》(正确答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陆游(正确答案)
C. 白居易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句子没有语病?
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加团结了。
B. 他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是否努力。
(正确答案)
C. 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不发生类似的错误。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词语与“春天”无关?
A. 花开
B. 鸟语
C. 雪飘(正确答案)
“破釜沉舟”这个典故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 项羽(正确答案)
B. 刘邦
C. 韩信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 他跑得很快,像风一样。
(正确答案)
B. 他今天心情很好。
C. 他正在教室里学习。
下列哪部作品是鲁迅的代表作?
A. 《骆驼祥子》
B. 《狂人日记》(正确答案)
C. 《子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表达的情感是?
A. 愤怒
B. 思念(正确答案)
C. 欢乐。
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每题5分,共20分)《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总是那么轻柔,那么洁白,它们在蓝天中飘荡,就像儿时的梦。
每当我抬头仰望,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淡淡的乡愁。
1. 文章中“故乡的云”象征着什么?2. “轻柔”和“洁白”这两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 作者通过“每当我抬头仰望”这句话,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4.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乡愁”在文中的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5-6题。
(每题5分,共10分)《时间的重量》时间,是无形的,却有着沉重的重量。
它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带走了青春,也带走了记忆。
我们无法挽留它,只能在它流逝中,不断前行。
5. 文章中“时间的重量”具体指的是什么?6.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无法挽留时间”?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每题5分,共10分)《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 “举头望明月”与“低头思故乡”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
(每题5分,共10分)《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9. 请解释“政通人和”在文中的含义。
10. 作者在文中提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三、语言知识运用(共20分)(一)完成11-12题。
(每题5分,共10分)11. 以下句子中,使用了比喻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不停地在花丛中采蜜。
B. 她的声音如同泉水一般清澈。
C. 他的心情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阴沉而压抑。
D. 他们的关系如同秋天的果实,成熟而稳定。
12. 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他虽然学习好,但是品德高尚。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订正、汲取教训、锲而不舍、撒手锏B. 修茸、一筹莫展、越俎代庖、狙击手C. 针砭、明察秋毫、咎由自取、口头禅D. 矍铄、言简意赅、气冲霄汉、洗脚婢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时代环境。
B.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恶化导致生物灭绝,人类要善待大自然。
C. 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民的意见,以确保“禁烟令”的顺利实施。
D. 即使生活再艰辛,我也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3、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是:()A. 《孔乙己》B. 《背影》C. 《荷塘月色》D.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未几,夫恬上前,问所欲言。
王曰:“吾欲言南尚可斗太守恶其无状。
”恬曰:“前日恬罪甚重,郎中令劳赐如令,是恬与并得罪。
”夫恬曰:“死未晚也。
”恬闻天下之至苦也莫苦于狱吏而吏道也莫患于无文而止在促捕之众也幸而道不携犹破折锐首而折左股而话之犹无所羞而夫恬为上相与为朝廷之法而以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窃见郡县之吏徒以阿坐为毕能郡之大者也吏安得不悉虎狼还以道为尚父且父之不德而咎若曹罪乃大矣陷乃公独痴牧羊而道苦索则何?”恬不为理,引首以塞其气。
相与营当引太守舍,驾不能过半涂,良市卒正言于从者曰:“可与杀牛茵茵也。
”而恬得兵甚备,因恬请曰:“窃闻恬为人臣,佞而无骨,畏强怀弱,以货自免。
骄君甚则贵而求逆,暴君甚则利而求逆。
恬不知为死计,而尚与贾竖受货。
”恬得死诚节矣!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前日/恬罪甚重B. 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C. 引首以塞/其气D. 可与杀牛茵茵也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夫恬认为自己的罪行很重,所以觉得自己应该被处死。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2024高考模拟试题语文2024年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祈祷(q í) 譬如(pì) 模子(mó) 情不自禁(jìn) B. 籼米(shān) 曝光(bào) 刹车(shā) 毁家纾难(shū) C. 粳米(gěng) 载体(zài) 落色(shǎi) 卷帙浩繁(zhì) D. 应届(yīng) 泡桐(pāo) 劲旅(jìng) 豁然开朗(huò)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12年5月1日施行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违法行为处罚办法》明确规定,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将按法定权限责令改正。
B. 我们一定要对领导机关的某些干部的错误及时进行批评,促使这些干部警醒。
C. “闺女,你吃的什么牌的保健品?”看到平时身体虚弱的妈妈变得红光满面,归国创业的小张兴奋地向妈妈打听起秘诀。
妈妈笑着亮出一瓶深绿色的小瓶:“哪儿有什么秘诀,还不是多亏了你们年轻人新潮的‘洋’保健品!” D. 当林肯从小学步入学堂时,由于家境贫寒,同学们都欺负他嘲笑他衣服穿得破旧,身体长得不够营养,最让老师和同学瞧不起的是林肯的母亲是个社会上名声不好的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娱乐性药物游戏”对人的诱惑极大,不少人都沉迷于网游,工作、学习、甚至休息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年轻人,不可自毁前程而不顾。
B. 初春的校园,舍旁桃花盛开,锦绣迷人,同学们也像桃花一样绽开了笑脸,用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拧开了一瓶瓶奶味香水,寻找着春天的感觉。
C. 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从东坡先生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到毛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不由得经不住涌起一股激情——让历史的钟声穿越时空,激励我们奋进。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作者:郭琳瑛欧红蔡茹平朱银燕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24年第05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古代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与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雨旸时若,就会获得丰收,气象异常则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导致饥荒,这本属自然规律。
但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自然现象就被看作天意的表达方式,“天垂象,见吉凶”(《周易·系辞上》)表达的正是此意。
《洪范》谈到国君的恶行会伴随自然界的异常现象,而《月令》则规约国君和国民每个月的行为,以求得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汉代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最早提出“天人合一”并对之进行理论阐释。
他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出了天人同类合一的思想,把构成天的基本要素归结为天、地、阴、阳、金、木、土、水、火和人等十端,十端当中,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万物之本。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论证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同类相感。
“天人感应”作为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方式,可视作古代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根源。
汉代以后到唐代,中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裂时期,其间佛教传入,魏晋时期道教获得很大发展,但是儒学进展不大。
到了宋代,随着新儒家兴起,他们在继承孔孟之道的基础上,接受佛教和道教的宇宙论,进一步发扬了与“天人合一”有关的理论。
张载是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学者,“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他提出万物一体,较董仲舒把人从万物中挑选出来、与天地并列相比,就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而言,是很大的进步。
宋代程颢十分称许张载揭示的“万物一体”,认为这正是“仁”的主要特征。
儒家的天人合一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调谐,不过这种调谐更加强调人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的统一,这一观念落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必然要求以人类的整体生存为目的,而不仅顾及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从而指向和谐的人地关系。
语文试题(150分钟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羞赧(rǎn)弄堂(lòng)整敕(chì)喟叹(kuì)力能扛鼎(gāng)B.乘机(chèng)脖颈(gěng)逮捕(dǎi)差劲(chà)流言飞语(fēi)C.掣肘(chè)掂量(diān)聒噪(guō)侪辈(chái)为虎作怅(chàng)D.皈依(guī)埋怨(mán)废黜(chù)笃信(dǔ)汗流浃背(jiā)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
B.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灯会,夫子庙地区进行了改造,北口的一些商业楼被拆除,气.宇轩昂...的状元楼前辟出了一片绿地。
C.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有孝心,你的孩子将来也会对你有孝心,上行下效....嘛。
D.人们诚惶诚恐....地面对股市上的一片绿色,谁还会掏更多的钱购买绿色的环保产品?当你钱包瘪时,多花一倍的钱购买环保产品,那也算得上是一种奢侈吧!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汪涵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常常妙语连珠,亲和力很强,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去年4月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一路高歌猛进的国内楼巿因此有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对未来楼巿走向也有着更多的疑惑与期待。
C.若一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社会能够给其应有的回报,他就会对社会产生责任感。
近年来,中国政府将明确提出这一基本理念,并在政策制定、执行上有所体现。
D.在冬季,日照时间不但减少,而且人体骨骼密度最低,骨折患者尤其是老年骨折患者人数明显增多,医院多个科室不得不加床收治病人。
4.依次填入下列两句话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⑴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
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
▁▁▁▁▁▁。
⑵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①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②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③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④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生长在草滩上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
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
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
”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晋中行穆伯攻鼓①,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②,间伦知之。
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
”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
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
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
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③将何望哉!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节)【注】①鼓:城邑名。
②啬夫:秦汉时的乡官,这里指掌管鼓城的官员。
③永锡祚胤:锡,赐福;祚,读zuò,赐福.保佑;胤,读yìn,子孙后代。
祚胤:福运及于后代子孙。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无疲.士大夫疲:疲惫B.此极.非其善者极:极端,过分C.厉.之以义厉:通“励”,勉励D.审.罚而明赏审:清楚地6.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B.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而君幸于.赵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然后善善而.恶恶D.必怀之以.德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作《师说》以.贻之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B.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C.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D.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魏征给唐太宗的谏言,他认为君臣之间惟有诚信,才能君尽其礼,臣尽其忠。
B.小人有功也应赏,但赏小人则会助长奸佞之风,这是穆伯不采纳馈间伦的建议的原因。
C.管仲认为,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远避小人是称霸的前提,其中远避小人尤其重要。
D.穆伯认为,一个大国之君对待臣下只有讲求德信义礼,才能让“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君子更能尽忠。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
(3分)译文:(2)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
虽得鼓,将何用之?(3分)译文:(3)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4分)译文:三、古代诗歌阅读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
(4分)(2)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1),。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
(李白《蜀道难》)(3)海客谈瀛洲,。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期中简答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小题。
鸿雁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
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
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
“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绎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寓慨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
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
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
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
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可见,鸿雁主要给人“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行序整齐,这让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
D.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大多以动态形象出现,极少见到静态的鸿雁。
13.下列古代咏雁诗(词),“侧重言志”的是()(3分)A.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D.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14.文章最后一段中提到“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其中“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
扁担颤悠悠①扁担,无论来自深山野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溪涧的翠竹,就其外形特征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直溜溜的一根,不枝不蔓,没有任何刻意的装扮与修饰,如同那个最简单的“一”字。
.②然而,一根优秀的扁担却得之不易。
并不是世上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制作成扁担的,坚韧、轻巧、弹力强,是它最基本的品质。
扁担身上的每一条木纹,每一个劲节,不光要受冰雪磨砺风雨敲打,更离不开烈火的烘烤,热扑扑汗水的浇淬,方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去承载千钧重压而不摧不折。
也正因为如此,扁担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久的标高。
③在“伐木丁丁”的古老歌谣里,在唷唷嗬嗬震天撼地的号子声中,扁担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和呻吟,一头挂着坚忍不拔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