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组 种质资源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2
第五章组培育苗【本章提要】本章介绍树木组织培养的概况、组培室的建设和组织培养的技术流程。
组织培养技术流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的培养、芽的增殖和根的诱导、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环境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在培养基上培养植物的离体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花药、胚珠、形成层、皮层、胚乳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花粉等)和去壁原生质体,使之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由于培养是在离体条件下的试管内进行,亦可称为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第一节组织培养概述一、组织培养的原理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全能性学说。
细胞全能性学说的内容为: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携带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为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在适当的条件下,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分别分化和发育成不同的器官,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组织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是培养基中的关键性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及赤霉素等,它们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生长素的主要作用在于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体细胞胚的产生以及试管苗的生根,更重要的是配合一定比例的细胞分裂素诱导腋芽和不定芽的产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生长素有2,4-二氯苯氧乙酸(2,4-D)、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和吲哚丁酸(IBA)等,它们的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2,4-二氯苯氧乙酸>萘乙酸>吲哚丁酸>吲哚乙酸。
细胞分裂素有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延迟组织衰老,增强蛋白质合成,促进侧芽生长及显著改变其他激素作用的特点。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细胞分裂素有2-异戊烯腺嘌呤(2iP)、玉米素(ZT)、6-苄基氨基嘌呤(BA)和激动素(KT)。
它们的作用强弱顺序为2-异戊烯腺嘌呤>玉米素>6-苄基氨基嘌呤>激动素。
赤霉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应用的仅有GA3一种,它是一种天然产物,能促进已分化芽的伸长生长。
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脱落酸(ABA)、乙烯利(CEDP)等在植物组织培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上面三类明显。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8.09•【文号】农办渔[2011]88号•【施行日期】2011.08.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通知(农办渔[201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渔业主管厅(局),各海区渔政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要求,加强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保护,近年来我部积极推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在地方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已审定公布四批220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初步构建了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网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进一步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我部计划审定公布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就组织申报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省(区、市)渔业主管厅(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做好申报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将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作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举措加以推进。
特别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立和管理工作比较滞后的地区,要按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令2011年第1号)(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要求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保护区进行申报。
各海区渔政局可受我部委托直接申报。
我部将通过基本建设、财政专项等多种渠道,支持保护区提高能力和水平。
二、省级渔业主管厅(局)要加强指导、科学论证、严格把关,保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申报工作质量。
要严格按照《办法》要求组织开展编写和评审工作,注意保护区命名的规范性和材料的完整性。
要组织省级以上水产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的相关领域专家指导申报单位编写材料,并由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进行专题评审。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评审、公布、调整、撤销等工作的规范开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水产种质资源,维护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水产种质资源:是指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可为捕捞、养殖等渔业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所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的水生生物资源。
从广义上讲,包括上述水生生物的群落、种群、物种、细胞、基因等内容。
(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礁、陆域。
(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国际有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遗传育种价值或特殊生态保护和科研价值,保护对象为重要的、洄游性的共用水产种质资源或保护对象分布区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际行政区划或海域管辖权限的,经国务院或农业部批准并公布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四)保护对象:一般指天然生长和分布在自然水域环境中的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生境。
(五)核心区:是指在保护对象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场所设立的保护区域。
(六)实验区:是指保护区内除核心区以外的区域。
(七)特别保护期:是指在保护对象的繁殖期、幼体生长期、索饵期等生长繁育关键阶段,为对其加以重点保护所设立的一段时间。
第二章保护区申报第三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水域滩涂,可申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一)国家规定的重点保护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二)具有较高遗传育种价值,为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且养殖原种为我国本地种的水生生物天然集中分布区域;(三)我国特有的水生生物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四)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水生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域;(五)具有特殊生态保护或科研价值,对渔业发展或其他人类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水生生态系统所在区域;(六)其他需要加以保护的区域。
第五章玉米种质资源 (1)第一节玉米地方品种资源 (1)一、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 (1)二、地方品种资源的整理与类型 (1)三、地方品种的保存 (3)四、地方品种的利用 (4)第二节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创新 (5)一、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的征集和利用 (5)二、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6)三、玉米种质的改良创新 (9)四、玉米群体改良 (10)第三节玉米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 (15)一、抗病性鉴定 (15)二、抗虫性鉴定 (17)三、耐旱性鉴定 (17)四、耐涝性鉴定 (17)五、耐寒(冷)性鉴定 (19)六、耐盐(碱)性鉴定 (22)第五章玉米种质资源第一节玉米地方品种资源一、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玉米由南美洲传入我国后,经过长期的天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大量特定的优良地方品种,如在我国云南等地独有环境下突变形成的糯质玉米资源。
积极搜集、研究、改良这些种质资源,可为玉米育种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1950年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的玉米资源收集整理工作,1978年后又进行第二次收集。
至今已建立目录并入库保存的玉米种质达1.6万余份。
编辑出版了《中国玉米品种志》、《全国玉米种质资源目录》第一、二、三集和《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研究利用指南》,为进一步整理、鉴定和研究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方品种资源的整理与类型对玉米地方品种进行归类是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根据植物学特征、生长发育特性及特殊用途,对征集的玉米地方品种进行归类整理,有利于更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便于更好地加以研究、改良利用和保存。
(一)按穗部性状分类按穗部性状,玉米资源可归类划分为9个类型(亚种)。
1.硬粒型硬粒型亦称硬粒种或遂石种。
学名Zea mays L. indurata Sturt.。
该类果穗多为圆锥形。
子粒圆形或方圆形,顶部和四周的胚乳均为角质淀粉,只有居中的小部分为粉质淀粉。
子粒颜色可分为黄、白、红、紫等,其中以黄色居多,白色次之,紫色和红色较少。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评审、公布、调整、撤销等工作的规范开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水产种质资源,维护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一)水产种质资源:是指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可为捕捞、养殖等渔业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所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的水生生物资源。
从广义上讲,包括上述水生生物的群落、种群、物种、细胞、基因等内容。
(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礁、陆域。
(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国际有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遗传育种价值或特殊生态保护和科研价值,保护对象为重要的、洄游性的共用水产种质资源或保护对象分布区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际行政区划或海域管辖权限的,经国务院或农业部批准并公布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四)保护对象:一般指天然生长和分布在自然水域环境中的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生境。
(五)核心区:是指在保护对象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场所设立的保护区域。
(六)实验区:是指保护区内除核心区以外的区域。
(七)特别保护期:是指在保护对象的繁殖期、幼体生长期、索饵期等生长繁育关键阶段,为对其加以重点保护所设立的一段时间。
第二章保护区申报第三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水域滩涂,可申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一)国家规定的重点保护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二)具有较高遗传育种价值,为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且养殖原种为我国本地种的水生生物天然集中分布区域;(三)我国特有的水生生物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四)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水生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域;(五)具有特殊生态保护或科研价值,对渔业发展或其他人类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水生生态系统所在区域;(六)其他需要加以保护的区域。
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促进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交流和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利用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农作物种质资源,是指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农作物的栽培种、野生种和濒危稀有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遗传材料,其形态包括果实、籽粒、苗、根、茎、叶、芽、花、组织、细胞和dna、dna片段及基因等有生命的物质材料。
第四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委员会,研究提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协调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管理工作。
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确定相应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单位。
第五条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属于公益性事业,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的稳定和经费来源。
第六条国家对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引进、利用和管理过程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第七条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重点考察和收集工作。
因工程建设、环境变化等情况可能造成农作物种质资源灭绝的,应当及时组织抢救收集。
第八条禁止采集或采伐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野生种、野生近缘种、濒危稀有种和保护区、保护地、种质圃内的农作物种质资源。
因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或采伐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野生种、野生近缘种、濒危稀有种种质资源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及农业部有关野生植物管理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需要采集或采伐保护区、保护地、种质圃内种质资源的,应当经建立该保护区、保护地、种质圃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采集数量应当以不影响原始居群的遗传完整性及其正常生长为标准。
种质资源学第一章绪论种质:又叫遗传质,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也即凡是携带遗传物质的载体都可以称为种质。
种质资源:具有种质(遗传物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的统称。
遗传多样性:广义上,遗传多样性就是生物所携带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指种内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遗传多态性的程度,或称遗传变异,分为群体、个体、染色体、基因、核苷酸五个层面。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世界中所发现的各种有机体的数量、种类和变异性。
植物种质资源学:是研究植物分类、起源与演化、种质考察与搜集、种质保存、种质评价与鉴定以及种质利用的科学。
植物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1、植物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2、育种上的突破性进展离不开种质资源,尤其是关键优异种质3、生物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植物种质资源4、植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目前,我国拥有的植物种质资源总量超过36万份,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
第二章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原生中心也叫初生中心是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原产地一般有4个标志:①有野生祖先;②有原始特有类型;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次生中心也叫次生基因中心,是指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当到一定范围时,在其边缘地区又会因作物本身的基因突变、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许多变异类型、由隐性等位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
也有4个特点即:①无野生祖先;②有新的特有类型,如高粱,初生中心在非洲,但是在中国形成糯质高粱,中国即为次生中心;③有大量的变异;④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演化:是指野生种类被驯化并逐渐演变为现代栽培植物的过程,还包括栽培植物近缘种类之间的进化关系。
传播:主要指人类利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历史过程,以及它们在人类引种过程中的传播路线等。
栽培种内的演化途径:①形态型的演化②生态型演化③季节性演化④杂种型演化。
植物种质资源的传播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 文明扩张,2 商贾贸易,3 使节往来,4 民族迁徙。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05.28•【文号】农办渔[2012]63号•【施行日期】2012.05.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部分失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注:本篇法规中的“汀江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已被: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调整汀江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批复(发布日期:2013年11月25日,实施日期:2013年11月25日)宣布失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通知(农办渔[2012]63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684号有关要求,现将柏坡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62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第五批)的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予以公布。
公布后保护区的性质、范围和功能分区不得随意调整或改变,确需调整或改变的,应按程序报我部批准。
各省渔业主管部门、各海区渔政局和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要按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令2011年第1号)(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要求,加强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明确管理机构,积极争取支持,配备必要的管理、执法和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设备设施。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主要职责开展工作,切实强化管护措施,加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保护区作用,为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2012年5月28日附件: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1.柏坡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柏坡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柏坡湖,总水域面积4272.5公顷。
其中,核心区两个,面积为965.6公顷,实验区两个,面积为3306.9公顷。
种质资源圃的概况分析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
种质系指农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
如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重要的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都属于种质资源的范围。
托普云农种质资源圃是用以保存种质资源,库内有先进的保温隔湿的结构和空调仪器,常年保持着低温干燥环境,减缓种子新陈代谢,延长种子寿命,使种子在几乃至近百年仍不丧失原有的遗传性和发芽能力。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建成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圃500多座,收藏种质资源180多万份。
其中,禾谷类120万份,豆类35万份,根茎类8万份,饲料类20万份。
美国80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科林斯堡种质库是世界上最大的种质库,收藏种质20多万份。
设置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种质库,收藏种质33万多份。
种质库为研究农作物的起源和进化、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中国国家种质资源圃于1986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落成,隶属于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其容量可保存种质40余万份。
种质贮藏条件为:温度-18℃±1℃,相对湿度小于50%。
国家种质库保存对象是农作物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这些资源是以种子作为种质的载体,其种子可耐低温和耐干燥脱水。
作物种质资源圃的建立,使得中国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前进,一些作物利用杂交优势,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另外,其他一些生物技术,如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等技术,都是充分利用了种质库。
因此,建立、健全农作物种质资源圃,非常有必要。
一、托普云农种质资源圃的意义:为了发掘和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科学地加以贮藏,使种质在十几年甚至数十年之后仍具有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对于品种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并为生物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种质和研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贮藏环境(主要指温度和湿度)对种子的寿命影响很大。
根据库内温、湿度环境的不同,种子贮藏建筑可分为3类:①长期贮藏库,温度-10℃以下,相对湿度30~40%%左右,贮藏期为30年以上;②中期贮藏库,温度0~5℃,相对湿度40~60%,贮藏期为5-15年左右;③短期贮藏库,温度10~15℃,相对湿度50~60%,贮藏期为3-5年;二、托普云农种质资源圃制冷部分:1.冷冻机组采用全自动控制方式,压缩机选用美国艾默生谷轮涡旋式高性能压缩机,机组机组采用低噪音风机以及风机压力控制系统。
附件1:浙江省林木种质资源库认定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林木种质资源,促进全省林木种质资源库(圃)评定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保障品种选育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林木种质资源库(圃)评定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和《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93)等有关规定进行。
第三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库(圃)建设和管理工作,具体工作由同级林业种苗管理机构负责。
第四条林木种质资源库(圃)评定工作,遵循自愿申报、分级评定、动态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
第五条林木种质资源是指林木遗传多样性资源和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森林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遗传材料。
具体形态包括植株、营养器官、种实、花粉、组织、细胞、DNA及功能基因等。
第六条林木种质资源库是指因科研和生产需要,利用原地保护、异地保存、离体贮藏等方式保存并予以重点保护的,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管理规范的野生或人工收集的群体。
第七条林木种质资源库主要有以下保护对象:(一)重要树种具有遗传代表性的原地保存天然群体,包括:1、具有较高林业生产利用价值树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种群;2、具有特殊遗传保护价值的敏感性群体,如濒危树种、易丢失的特殊小群体资源、特有群体等。
(二)集中收集保存的重要树种育种材料,包括:1、为一个或几个重要树种的遗传育种而集中种植保存的育种材料,包括优树无性系、优树家系等;2、设施离体保存的具有较高遗传价值的重要树种的器官、组织、细胞、DNA及功能基因等。
(三)地方名优品种的代表性群体。
第八条林木种质资源库分为三级:(一)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是指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并公布的,资源的丰富性和代表性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生产或科研价值而给予特殊保护的主要林木遗传群体所在区域或集中收集场所。
塔里木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园艺植物育种学Ⅰ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园艺完成单位:植科院园艺教研室编写人员:王新建、吴翠云、熊燕执笔人:王新建2011年6月28 日教务处印制《园艺植物育种学Ⅰ》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园艺植物育种学Ⅰ》2、课程英文名称: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3、课程编号:0110434、课程类别:专业课5、课程性质:必修课6、适用层次:本科7、适用专业:园艺专业8、开课学期:第六学期9、学时:总学时48(理论课38学时,实验课10学时),教学实习0.5周10、学分:2学分教学实习大纲见附件1二、课程教育目标《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重要骨干课程之一,它是研究园艺植物品种选育原理与方法的科学、是育种技术的理论基础,在专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园艺植物育种目标、种质资源、育种的基本途径、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良种繁育”这样一个知识体系。
理解育种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掌握园艺植物品种的特点、研究园艺植物遗传变异的规律,并懂得采用系统选择、有性杂交、人工诱变等方法,不断地创造新种质、培育新品种、繁育良种。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目的:掌握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及优良品种在果树、蔬菜、园林事业中的作用,了解我国园艺植物育种事业的发展简史和我国育种工作概况和国内外园艺植物育种工作的发展动态;初步理解现代园艺植物育种目标和途径。
重点掌握品种的涵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内容、任务及性质第二节、品种的概念及作用第三节、园艺植物育种的基本途径第四节、园艺植物育种目标的确立及其内容第一章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教学目的:理解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意义及我国资源情况及其种质资源的概念及调查、收集、保存的方法。
重点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地位。
常见的GMP、GAP、GCP、GLP、GSP、ADR、OTC 等名词解释一、GMP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是世界各国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监督管理普遍采用的法定技术规范。
GMP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为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为世界卫生组织向各国推荐采用的技术规范。
监督实施GMP是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效的可靠措施。
2、 GMP的内容包括:人员、厂房、设备、卫生条件、起始原料、生产操作、包装和贴签、质量控制系统、自我检查、销售记录、用户意见和不良反应报告等方面的要求。
在硬件方面要有符合要求的环境、厂房、设备;在软件方面要有可靠的生产工艺、严格的制度、完善的验证管理。
GMP的基本点是:要保证生产药品符合法定质量标准,保证药品质量的均一性;防止生产中药品的混批、混杂、污染和交叉污染。
3、我国80年代初引进了GMP概念,并于1988年由卫生部颁布了第一个GMP,1992年卫生部组织进行了修订,逐步开始在药品生产中实施。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了新的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制药企业意见,认真吸取近二十年我国推行GMP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对1992年颁布的GMP进行了修订,于1999年6月以9号局令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GMP)。
4、新修订的GMP参照了国际卫生组织(WHO),以及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GMP内容,使我国GMP内容归纳更科学合理、系统性强,初步引入QA、QC管理思路和增加验证内容。
特别是增加了对管理的要求,软件部分条款增加,软件内容所占比重增大。
概括起来是将GMP内容划分为基本原则和对不同类别药品的特殊要求两大部分,条理更加清晰,更便于操作。
种质资源整理工作计划范文一、工作目标本次种质资源整理工作旨在对农作物的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管理,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育种和科研工作。
具体目标如下:1. 收集各种农作物的种质资源,包括不同品种、不同地域的种质资源;2. 对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分类,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3. 对重要的种质资源进行保存和备份,确保其长期保存和利用;4. 提供给育种科研人员和农民相应的种质资源,促进育种和生产。
二、工作内容1. 种质资源的收集收集各种农作物的种质资源,包括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等,其中包括不同的品种和来自不同地域的种质资源。
主要采取以下途径进行种质资源的收集:(1)参观国内外各大种质资源机构,亲自收集种质资源;(2)与相关单位进行合作,例如农业大学、种子公司等,共同收集种质资源;(3)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国外的种质资源,进行进口收集。
2. 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分类工作,确定其品种和特性,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这项工作需要重点对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遗传特性以及抗逆性等进行鉴定和分类,确保所建立的数据库能够准确反映种质资源的特性。
3. 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备份将重要的种质资源进行保存和备份工作,以确保其长期保存和利用。
保存方式主要包括传统的种子保存、组织细胞保存以及冷冻保存等方式,备份方式主要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备份,以避免种质资源的丢失。
4. 种质资源的利用与推广提供给育种科研人员和农民相应的种质资源,促进育种和生产。
在种质资源整理工作完成后,将优质的种质资源交给育种科研人员进行利用,同时通过推广活动向农民宣传相关的种质资源,促进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工作流程1. 确定工作计划初步确定农业作物的种质资源整理工作计划,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表等。
2. 种质资源的收集根据计划确定种质资源的收集方式和途径,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物资准备和人员分工等。
3. 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初步的鉴定和分类工作,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进行相关的记录和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