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病案分析及部分答案
- 格式:ppt
- 大小:540.00 KB
- 文档页数:17
病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一、病例描述。
患者,女性,35岁,主诉右侧乳房肿块半年余。
患者于半年前发现右侧乳房出现肿块,无明显诱因,无疼痛,无乳头溢液,无发热,无乳房皮肤改变。
患者否认有乳腺癌家族史。
查体,右侧乳房上外象限可触及一枚硬质结节,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
双侧腋下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二、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右侧乳腺实质内可见一个直径约2.5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
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
乳腺X线摄片,右侧乳腺实质内见一个高密度结节,边缘规则,周围未见明显毛刺。
三、病理学分析。
右侧乳腺穿刺活检,活检标本见大量癌细胞,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胞浆量少。
免疫组化示ER、PR、HER2均阳性。
四、诊断及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分析结果,确诊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患者接受了右侧乳腺保乳手术,术后辅以放疗及内分泌治疗。
五、病例讨论。
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临床上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腺皮肤改变等,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影像学检查对于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声、X线摄片及磁共振等检查可协助临床及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乳腺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分子分型,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六、结语。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应当重视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提高对于乳腺癌的认识,以期早日发现、早日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同时,患者在发现乳房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检查及治疗,提高治愈率。
病理学问答题及病案分析(一档在手万考不愁)整理:下载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①桥梁作用;②以其他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③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
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①尸体解剖:查明病因,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减少同种疾病的漏诊与误诊率;通过尸体解剖,积累教学、科研素材;帮助解决法律纠纷等;②活检:及时准确诊断疾病,判断疗效,并能利用活检组织进行特染、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深入研究;③动物实验:复制疾病的模型,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外来因素如药物对疾病的影响等;④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可以观察细胞和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外来因子对组织细胞的影响等。
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①病理学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②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病理学: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 的液体病理学和Asclepiades的固体病理学,都对疾病的来源作了阐述,但未对医疗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③器官病理学的建立:1761年,意大利医学家Morgagni发表了《疾病的部位和病因》一书,从而创立了器官病理学,标志着病理形态学的开端;④细胞病理学的建立: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根据对大量尸检材料的显微镜改变,提出了细胞病理学的理论,认为细胞的改变和细胞的功能是一切疾病的基础,并指出了形态学改变与疾病过程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⑤现代病理学的发展:a 超微结构病理学—从亚细胞(即细胞器)水平观察病变;b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能显示细胞的化学成分;c 免疫病理学—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阐述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d 遗传病理学—从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角度进行疾病的探讨;e 分子病理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f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去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发生。
病理学问答题及病案分析(一档在手万考不愁)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①桥梁作用;②以其他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③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
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①尸体解剖:查明病因,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减少同种疾病的漏诊与误诊率;通过尸体解剖,积累教学、科研素材;帮助解决法律纠纷等;②活检:及时准确诊断疾病,判断疗效,并能利用活检组织进行特染、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深入研究;③动物实验:复制疾病的模型,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外来因素如药物对疾病的影响等;④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可以观察细胞和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外来因子对组织细胞的影响等。
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①病理学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②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病理学: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 的液体病理学和Asclepiades的固体病理学,都对疾病的来源作了阐述,但未对医疗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③器官病理学的建立:1761年,意大利医学家Morgagni发表了《疾病的部位和病因》一书,从而创立了器官病理学,标志着病理形态学的开端;④细胞病理学的建立: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根据对大量尸检材料的显微镜改变,提出了细胞病理学的理论,认为细胞的改变和细胞的功能是一切疾病的基础,并指出了形态学改变与疾病过程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⑤现代病理学的发展:a 超微结构病理学—从亚细胞(即细胞器)水平观察病变;b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能显示细胞内的化学成分;c 免疫病理学—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阐述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d 遗传病理学—从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角度进行疾病的探讨;e 分子病理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f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去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发生。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装_ _ _ _ _订_ _ _ _ _线_ _ _(装订线内禁止填写答案)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 _ _____一、病例分析(本大题共12小题,12分)1. 患者女,41岁,右乳腺乳头外上方皮下有肿块,你准备采取哪些方法来确定肿块的性质(包括采集病史,物理检查和病理检查)?【答案】⑴采集病史:发现肿块时间长短,生长快慢,是否疼痛,既往有无特殊病史;⑵体格检查:双侧乳腺是否对称,患者乳腺皮肤、乳头情况,肿块大小、质地、活动度,是否压痛,乳头有无溢液,同侧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有无肿大,质地硬度等;⑶乳腺的X 线摄影;⑷穿刺涂片或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初步确定其性质;⑸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肿块性质及肿瘤组织学类型等。
(本小题1分)2. 患者女性,58岁,已婚。
12岁时反复多次咽喉肿痛后出现膝、距小腿(踝)、腕等大关节游走性疼痛,此种情况曾反复发作多次。
26岁进行婚前体检时,其心尖区闻及收缩期杂音,近5年来在活动后有心悸、气促,近3年病情加重,并有四肢水肿,夜尿,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
请回答以下问题:(1)患者12岁时患的是什么病?并简述其基本病变。
(2)26岁后患的是什么病?请简述其发展过程及病变,并用器官的病变解释以下临床表现:心悸、气促、咳粉红色泡沫痰、四肢水肿。
【答案】⑴风湿性关节炎,病变为Aschoff 小体。
⑵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伴全心衰竭;病变为瓣膜增厚、变硬、全心肥大、扩张、肺淤血、水肿。
解释:心瓣膜病、心代偿→心悸;左心衰竭、肺淤血、水肿→气促、咳粉红色泡沫痰;右心衰竭→四肢水肿。
尸体解剖查明死因-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某男,70岁,以“胸闷、气短一小时〞为主诉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扩冠、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略缓解,之后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顿,经抢救无效死亡。
患者家属认为死因不明,对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提出疑问。
分析题: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处理.参考答案:1、医院需保存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志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对家属有疑问,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做尸体解剖。
尸检必须由医院和死者法定监护人双方同意,签字前方可进展。
尸检应在死后48小时以内,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展,有条件的应请当地法医参加。
3、发出尸检诊断报告,组织有关专家鉴定。
萎缩-病例分析病历摘要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
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分析题: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2. 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参考答案:1. 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组织细胞的适应与损伤〔一〕-病例分析男,65岁李某。
现病史:死者生前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场双下肢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
近一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足趾发黑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三天前生气后,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瘫,渐出现抽泣样呼吸。
今晨四时二十五分呼吸心跳停顿。
尸检所见: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X。
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
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那么增厚,有处管腔阻塞。
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有不规那么黄白色斑块。
右足趾变黑、坏死。
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变细。
左大脑内囊有大片状出血。
53个经典病例分析及答案病理学硅肺病理学:硅肺在[医学生考研】主页面回复[课程]即可参与领取抵价券优惠报名[临床医学综合专题精讲班]。
精讲班还包含考前干货背诵、横向知识点串讲、VIP群实时答疑和直播答疑等多项精品内容,还可免费获赠西综题库专业版和讲课讲义。
今天有两篇内容,不要忘记了查看第二篇文章哦。
昨日思考题思考题(一)蛋白质水解产物是氨基酸,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必需氨基酸吗?答案:必需氨基酸有:缬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
思考题(二)胺类物质过多蓄积会造成什么问题?答案:(1)GABA过多会使中枢神经过度抑制,产生嗜睡昏迷等症状。
(2)组胺的增多与过敏应激反应有关。
(3)5-HT过多会导致精神状态改变(易激怒)和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多汗、发热、血压升高等)。
(4)多胺过多可作为肿瘤辅助诊断及病情变化的生化指标之一。
2011年第51题病理学A型题形成早期细胞性硅结节的细胞主要是A.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C.成纤维细胞D.嗜中性粒细胞题目解析早期硅尘被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聚集形成细胞性硅结节,随病程进展,结节内成纤维细胞增生,结节发生纤维化形成了纤维性结节。
本题可参考《病理学》人卫8版教材P174。
本题答案考点讲解【2016年大纲病理学(八)呼吸系统疾病8.硅沉着病的病因、常见类型、各期病变特点及并发症。
】本题的音频讲解点击这里哦一、病因1.肺硅沉着病简称硅肺(旧称矽肺),是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沉着于肺组织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病。
2.病因吸入空气中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是硅肺发病的主要原因,发病与否与吸入二氧化硅的数量,形状及其颗粒大小密切相关。
3.致病因素不同形状的二氧化硅结晶均可致病,但以四面体的石英结晶致纤维化的作用最强。
4.硅尘颗粒大小是致病的又一决定因素(1)硅尘颗粒>5um者,经过上呼吸道时易附着于黏膜表面,大多被黏液-纤毛排送系统清除体外。
(2)硅尘颗粒<5um者,可被吸入肺内直达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早期的硅肺细胞结节。
病案分析一男,63岁。
6年前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
一周前发现右侧上、下肢麻木,活动不自如。
1天前出现右侧上、下肢麻痹,无法活动。
诊断为脑血栓形成。
请分析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其脑可能发生的改变及病变特点和发生机制。
参考答案:(1)可能发生的改变:①脑萎缩;②脑梗死。
(2)病变特点:①肉眼脑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脑沟加深,脑回变窄,皮质变薄;左大脑半球有一软化灶;②光镜神经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软化灶周有脑水肿,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并可见泡沫细胞。
(3)机制:①脑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相对狭窄且渐加重→脑组织慢性缺血→营养不良→萎缩;②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腔→动脉供血中断→脑梗死(软化)。
病案分析二一老年患者,患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纤颤多年,一天在长时间行走过程中突感左侧肢体不能动,医生考虑为大脑中动脉病变。
请问1.该患者的脑血管和脑可能发生什么病变2.并简述其病变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参考答案:1.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及所供血的脑组织梗死。
2. ①可能为左心房血栓脱落引起。
②脑动脉内有血栓栓子,脑组织液化性坏死。
病例分析三患者男,48岁,因发热、咳嗽、咳黏液脓痰5天,痰中带血2天入院。
既往患者有吸烟、饮酒史。
曾于5年前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等,自述“心窝”和腹上区经常性疼痛,近来咳嗽时有加重。
体格检查:体温38.3℃,脉搏82次/ min,呼吸21次/ min,血压17.3/10.1 kPa(130/76 mmHg),消瘦,左锁骨上淋巴结大,质稍硬,不活动。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0.85 ×10 9 / L,血红蛋白90 g/ L。
X线胸片:左下肺近肺门处见一3 cm ×2.5 cm边缘不整之阴影。
胃镜:胃窦小弯侧有2 cm ×1.8 cm的糜烂病灶伴灶性出血,余无特殊。
请拟定诊断的步骤和方法,并作出可能的诊断。
参考答案:(1)左锁骨上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如有癌转移,则根据临床资料初步判定可能为肺或胃癌;胃镜取活体组织检查以排除胃癌,因肺部占位近肺门,可做纤维支气管镜进一步确定肺部占位病变的性质;如仍无法确定且患者可耐受手术,则可作手术,术中可送肿块做快速冷冻切片诊断以确定手术范围,并将切除组织送检;术前应进一步作胸片(正、侧位),有条件可作CT检查,以确定肿块大小和位置。
十二道《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附答案)一、病例思考(水电)患者女性,16岁,因心慌、气短1年,咳嗽、咯血、腹胀和尿少2周入院。
入院后经各种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Ⅳ级,肺部感染。
实验室检查:血K+4.6mmol/L,Na+144mmol/L,Cl-90mmol/L,HCO-329mmol/L。
住院后给予强心、利尿(氢氯噻嗪25mg/次,3次/日)、抗感染治疗,并进低盐食物。
治疗7天后,腹胀、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心衰明显改善。
治疗18天后,心衰基本控制,但一般状况无明显改善,且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嗜唾、全身软弱无力、腹胀、恶心、呕吐、不思进食及尿少等,并有脱水现象;血K+2.9mmol/L,Na+112mmol/L,Cl-50.9mmol/L,HCO-335.7mmol/L。
立即给予静脉补充含氯化钾的葡萄糖盐水。
5天后,一般状况明显好转,食欲增加,肌张力恢复,尿量亦逐渐正常;血K+4.4mmol/L,Na+135mmol/L,Cl-91mmol/L,HCO-330mmol/L。
讨论题:1、引起患者出现低血钾、低血钠的原因有哪些?2、哪些症状与低血钾有关?说明其理由。
为什麽需补钾5天后病情才好转?3、患者是否合并酸碱平衡紊乱?是何原因引起?为何种类型?二、病例思考(酸碱)限于篇幅,不再另加病例。
病例一、二、和三分别见A型选择题30、31和32。
请分别分析这些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状况。
病例一、某慢性肺气肿患者,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如下:pH7.40,PaCO28.9kPa(67mmHg),[HCO-3]40mmol/L,[Na+]140mmol/L,[Cl-]90mmol/L.病例二: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呕吐而急诊入院,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如下:pH7.40,PaCO25.9kPa(44mmHg), [HCO3-]26mmol/L, [Na+]142mmol/L, [Cl-]96mmol/L。
病理病案分析模版
病理病案分析,一例结肠癌病例。
病例概况:
患者,男性,60岁。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大便带血。
体格检查发现腹部压痛明显,肝脾未及,无明显包块。
病史显示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病理检查:
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乙状结肠区有一直径约3cm的溃疡性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周围黏膜红肿。
病理活检结果显示为腺癌。
病理分析: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患者确诊为结肠腺癌。
结肠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饮食结构、遗传因素等有
一定关系。
结肠腺癌的早期症状常常不典型,易被忽视,直至肿瘤进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因此,对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肠腺癌。
治疗及预后:
患者在确诊后接受了手术切除肿瘤,并进行了术后化疗。
术后恢复良好,目前
生活状态良好,定期进行复查。
结语:
结肠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因此,对于中
老年人群,尤其是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肠腺癌。
及时发现并治疗结肠腺癌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病理学问答题及病案分析(一档在手万考不愁)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①桥梁作用;②以其他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③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
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①尸体解剖:查明病因,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减少同种疾病的漏诊与误诊率;通过尸体解剖,积累教学、科研素材;帮助解决法律纠纷等;②活检:及时准确诊断疾病,判断疗效,并能利用活检组织进行特染、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深入研究;③动物实验:复制疾病的模型,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外来因素如药物对疾病的影响等;④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可以观察细胞和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外来因子对组织细胞的影响等。
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①病理学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②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病理学: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 的液体病理学和Asclepiades的固体病理学,都对疾病的来源作了阐述,但未对医疗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③器官病理学的建立:1761年,意大利医学家Morgagni发表了《疾病的部位和病因》一书,从而创立了器官病理学,标志着病理形态学的开端;④细胞病理学的建立: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根据对大量尸检材料的显微镜改变,提出了细胞病理学的理论,认为细胞的改变和细胞的功能是一切疾病的基础,并指出了形态学改变与疾病过程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⑤现代病理学的发展:a 超微结构病理学—从亚细胞(即细胞器)水平观察病变;b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能显示细胞内的化学成分;c 免疫病理学—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阐述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d 遗传病理学—从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角度进行疾病的探讨;e 分子病理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f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去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发生。
科学出版社〈病理学〉教材各章节后附病案分析讨论参考答案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案例2-1患者,女,35岁,10年前,曾因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刀口感染,经一月余才愈合,起初局部形成一个5cm×3cm大小的、红褐色、质地柔软、稍隆起的长条状组织,随后慢慢皱缩,质地变硬,色泽逐渐呈灰白色,但刀疤中部逐渐变薄、隆起约5cm×2cm大小,且随腹压的变化明显隆起或凹陷。
体查:下腹部有一长约5cm,宽约2cm刀疤;表面失去正常皮肤的色泽和纹理结构,呈光亮、较薄、无毛发生长、明显高起于周围皮肤的隆起区。
思考题:1.患者的刀口出现了哪种创伤愈合?请分析其发生和演变过程。
2.产生了何种并发症?为什么?案例分析:1.二期愈合:由于刀口的感染,使局部组织坏死加重,形成了大量的肉芽组织,随后肉芽组织演变成纤维性瘢痕而修复,同时,皮肤附件严重受损不能完全再生,因而无毛发可见,局部仅有较薄的表皮层和瘢痕。
2.腹壁疝形成:由于局部形成了较薄的瘢痕组织,因其缺乏弹性和抗拉力强度不足,在腹腔内压长期作用下,局部逐渐向外膨出,形成腹壁疝。
案例2-2女性,85岁,夜间起床上卫生间小便,不慎摔倒在地,右侧臀部着地,局部疼痛不能站立,被送入医院。
入院检查:体温37℃,脉搏90次/分,血压130/85mmHg。
右臀部压痛,右腿活动受限。
B超:腹内脏器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
X线检查:右侧股骨颈骨折。
X光片见附图2-24。
图2-24 右股骨颈骨折讨论:1、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2、该骨折因病人年龄偏大,不能手术待自然愈合,可能产生何种后果?3、哪些因素可影响骨折的愈合?案例分析:1.骨折基本愈合过程分4期:血肿形成期纤维性骨痂期骨性骨痂期骨痂改建期。
2.本例患者高龄、外伤后局部疼痛、压痛,不能站立,X线检查明确股骨颈骨折,并有骨质嵌入。
其愈合过程也是有上述4阶段。
手术复位较困难,可行股骨头置换。
缺氧1.患者,男,77岁,咳嗽、咳痰、喘憋加重伴发热3天入院。
患者20年前开始反复发作咳嗽、咳痰并有时伴喘憋,冬季加重。
体格检查:口唇、指尖部皮肤发绀。
体温38.9℃,脉搏120次/分,呼吸28次/分。
胸廓略呈桶状,肋间隙稍增宽,双肺呼吸音粗并可闻及大量痰鸣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白细胞13.9×109/L,红细胞6.0×1012/L;pH 7.14, PaO2 42mmHg,PaCO2 80mmHg;胸透提示双肺纹理加重,右下肺片絮状阴影;超声显示右心扩大。
请分析:该患者有无发生缺氧?缺氧类型是什么?说出你的依据。
1.参考答案有。
缺氧类型为低张性缺氧,因为①PaO2为42mmHg过低;②患者有肺部疾病,反复发作咳嗽、咳痰并有时伴喘憋说明其外呼吸道被痰阻塞呼入的氧气不足,可造成低张性缺氧;③口唇、指尖部皮肤发绀,为紫绀,是低张性缺氧的典型病变表现。
2.患者女性,45岁,菜农。
因于当日清晨4时在蔬菜温室为火炉添煤时,昏倒在温室里。
2小时后被其丈夫发现,急诊入院。
患者以往身体健康。
体检:体温37.5℃,呼吸20次/min,脉搏110次/min,血压100/70mmHg。
神志不清,口唇呈樱桃红色。
其他无异常发现。
实验室检查:PaO2 99.6mmHg,血氧容量10.8ml/dl,动脉血氧饱和度95%。
入院后立即吸O2不久渐醒。
给予纠酸、补液等处理后,病情迅速好转。
请分析:1、致患者神志不清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类型?2、简述发生机制。
有哪些血氧指标符合?参考答案1、神志不清的原因是缺氧,通风不良的温室中原已有一定量的CO蓄积,为火炉添煤时因煤不完全燃烧又产生的大量的CO,结果引起患者中毒,属于血液型缺氧。
2、发生机制:患者在温室中吸入大量CO,CO与Hb的亲和力比O2约大210倍,空气中CO过多时,血内形成大量碳氧血红蛋白,使Hb丧失携氧能力,致使血氧含量下降。
CO还可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过程,使2,3-DPG生成减少,氧解离曲线左移,氧合血红蛋白向组织释放O2也减少,从而加重组织缺氧导致患者严重缺氧致昏迷。
心血管系统病例解析一男,53 岁。
因心前区难过 6 年,加重伴呼吸困难 10 小时住院。
住院前 6 年感心前区难过,多于劳累、饭后发生,每次连续 3~5 分钟,休息后缓解。
住院前2 月,痛渐频频,且休息时也发生,住院前 10 小时,于睡眠中突感心前区剧痛,并向左肩部、臂部放射,且伴大汗、呼吸困难,咳出少许粉红色泡沫状痰液,急诊住院。
体格检查:体温℃,心率 130 次/min ,血压 80/40mmHg 。
呼吸急促,口唇及指甲发绀,不断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液,皮肤湿冷,颈静脉稍充盈,双肺底部可闻有湿鸣,心界向左扩大,心音弱。
住院后经治疗无好转,于次日死亡。
解析谈论:1.本病例的主要疾病是什么?死因是什么?2. 患者临床病症及体征的病理改变基础是什么?参照答案:一、病理解剖诊断(一)动脉粥样硬化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功能衰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 II~ IV 度狭窄2.心肌梗死贫血性3.心源性肝硬化4.四肢水肿5.主动脉粥样硬化伴钙化、出血及腹主动脉粥样溃疡形成。
(二)双肺曲菌感染小脓肿形成,左胸腔积液。
二、死因:冠芥蒂、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
病例解析二患者,男,45 岁,干部。
2 年前出现头痛头晕,健忘等病症,血压 150/95mmHg 服用降压药后自觉上述病症缓解, 2 天前出现激烈头痛、视物模糊,呕吐及右侧面神经麻痹及左侧上、下肢瘫痪,急性病容、血压 140/90mmHg, 双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尿蛋白〔+〕。
解析谈论:1、做出病理诊断及依照?2、解析各种病变的关系?3、试讲解临床主要病症和体征?参照答案:1.原发性高血压 (缓进型),右侧脑桥出血。
依照 :高血压病史,激烈头痛、视物模糊、呕吐及右侧神经麻痹及左侧上、下肢瘫痪,血压 140/90mmHh, 双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尿蛋白 (+)。
2.高血压--心脏肥大--心里衰竭 ;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肾功能不全。
3.颅内压高升一 >激烈头痛、视物模糊,呕吐 ;右脑桥出血一 >右侧面神经麻痹及左侧上下肢瘫痪 ; 心功能不全一 >双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 ;肾功能不全 (肾动脉硬化严重时表现为颗粒性固缩肾 )一>尿蛋白(+)病例解析三 ----综合病例解析死者,男, 57 岁。
实验报告病例分析答案病例分析(一)男性,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5年。
尸检见:左、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以左支为重,左心室壁厚1.5cm,有苍白色病灶。
镜下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病灶周围部分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变深,部分心肌细胞体积缩小,核周有褐色颗粒样物。
心肌间质中脂肪组织丰富,由心外膜伸入至心肌细胞间。
脾小体中央动脉和肾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均质红染,管腔狭窄。
分析题:请问该心脏、脾脏和肾脏发生了哪些基本病变?参考答案:该患者心脏发生了心肌坏死(心室壁苍白色病灶,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心肌肥大(左心室增厚,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深)、心肌萎缩(心肌细胞体积缩小)、病理性色素沉着(心肌细胞核周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脂肪浸润(脂肪组织伸入心肌细胞间)。
肾脏、脾脏发生玻璃样变(细、小动脉管壁增厚、均匀红染)等基本病理变化。
病例分析(二)一青年男性,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
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
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
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
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
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
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
病人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
分析题: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有哪些?2、左肺可能是什么病变?与前者有无联系?肺内病变的发生机制是什么?参考答案: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1)风湿性心脏病(心血管内膜损伤)2)术后卧床休息(血流缓慢) 3)脾破裂导致大量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2、肺出血性梗死,与前者有联系,肺内病变的发生机制包括:1)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后容易脱落,随血流回流至右心,通过肺动脉输出引起肺小动脉阻塞是引起梗死的先决条件2)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容易导致肺静脉淤血是出血性梗死发生的重要条件3)肺脏具有组织疏松和双重血液循环的特点是出血性梗死的两个先决条件病例分析(三)男,23岁,右趾跌伤化脓数天,畏寒发热2天,曾用小刀自行切开引流。
病理学问答题及病案分析(一档在手万考不愁)整理:机密下载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①桥梁作用;②以其他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③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
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①尸体解剖:查明病因,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减少同种疾病的漏诊与误诊率;通过尸体解剖,积累教学、科研素材;帮助解决法律纠纷等;②活检:及时准确诊断疾病,判断疗效,并能利用活检组织进行特染、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深入研究;③动物实验:复制疾病的模型,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外来因素如药物对疾病的影响等;④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可以观察细胞和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外来因子对组织细胞的影响等。
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①病理学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②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病理学: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 的液体病理学和Asclepiades的固体病理学,都对疾病的来源作了阐述,但未对医疗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③器官病理学的建立:1761年,意大利医学家Morgagni发表了《疾病的部位和病因》一书,从而创立了器官病理学,标志着病理形态学的开端;④细胞病理学的建立: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根据对大量尸检材料的显微镜改变,提出了细胞病理学的理论,认为细胞的改变和细胞的功能是一切疾病的基础,并指出了形态学改变与疾病过程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⑤现代病理学的发展:a 超微结构病理学—从亚细胞(即细胞器)水平观察病变;b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能显示细胞内的化学成分;c 免疫病理学—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阐述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d 遗传病理学—从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角度进行疾病的探讨;e 分子病理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f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去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