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新校企合作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文化融合载体和途径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形势下的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文化融合的载体和途径进行探讨。
提出校企双方教师为校企文化融合的主导,以“厂中校、校中厂”、工学交替、学生社团活动等为主要载体对校企文化进行融合。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文化融合载体和途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将企业的先进文化带入校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能够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同时也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而这个过程,为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了崭新的途径和渠道。
基于这个背景,本文着重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和载体,以对此类问题进行补充。
1、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面临一个新的课题: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熏陶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而这种培养只有在校企深入合作过程能够得到很好的实现,即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要重视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1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励创新。
例如,中国重汽的企业理念是“打响中国牌,唱响重汽歌,当好重汽人,造好重汽车”,“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人人都是形象、事事连着效益”,这些中国重汽文化的精髓,已经成为了重汽员工共同的信念和行为准则[1]。
热爱自己的企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事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刻苦钻研本职技术和业务,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这是企业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也是高职院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所在。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优秀企业文化的衔接,将优秀企业的价值理念、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来,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从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开始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2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培养学生改革创新意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人才,学习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杜俊创学术书评校企合作是一种将校园和企业的教育优势充分结合,同步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将学生培养为符合社会发展、企 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的办学形式。
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是学校与企业建立一个双方认同的教育培养模式。
但具体 的办学模式、行为机制、治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等内容,则会 根据校企合作的不同性质、校方要求、企业需求存在差异。
如果企业和学校想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充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就必须对校企合作的不同模式及其产生机理和作用优势有充分了解。
而从宏观视角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系统性、宏观性地 探究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内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继而基于历史经验•有针对性地探寻一种符合现代职业 教育发展需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发展需要的现代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探讨和研究相关经验,建 设更利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刘晓所著的《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行为机制、治理 模式与制度创新》一书,就是基于职业教育视角,对我国高 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系统性、宏观性研究的一本理论著作。
该书以“理想一现实一抉择”作为逻辑主线,从历史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对策层面对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机理、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透彻的研究分析。
作者 表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虽然相对成熟,但细 致分析后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 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桎梏,也会对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发 展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因此,基于历史经验探寻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方法,从整体而言,对学校、企业和社会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第一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变迁史的回顾”中,作 者以历史史实为主,对职业教育视角下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
作者表示,最初校企合作构建动机就是要塑造一种资源上的合作关系。
但随着单纯的合作无法提升双方的生产价值、生产效率时,校方和企业开始寻求一种竞争性合作模式。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校企合作的法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的试点范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
在2010年3月18日召开的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同志强调,校企合作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
在政策的引导及行政力量的推动下,校企合作办学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校企合作水平成为评价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到目前为止,从国家到地方,都还没有建立起推动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
校企双方出于各自利益考虑,纷纷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如何避免出现盲目地跟风所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进而以校企合作为育人平台,实现高职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责任及存在价值,成为每位职教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1.高等职业院校育人使命迷失。
不可否认,校企合作、产教联盟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既可更好地培养学生,也能利用知识技术优势为企业服务。
但是,高职院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实施校企合作的基本点是谋求育人载体,培养人才比只服务个别单位更重要。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寻求合作之时,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尤为重要。
然而,在国家大力倡导校企深度合作的新一轮浪潮中,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千方百计寻求合作企业。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打着校企合作的旗帜,行寻找廉价劳动力之实。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面临着更高的育人要求和更大的社会责任。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进行探索与实践进行分析。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使教育更贴近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和产学结合的培养环境。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最新的岗位需求、技术要求和培训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了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校企合作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短缺和技术难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岗位素质,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招聘和培养适应自身需求的人才,解决技术难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高职院校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通过与企业的对接,确定学生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帮助他们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与此高职院校还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和经验,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虽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协同育人,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对话,了解企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市场要求的培养方案。
由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调整。
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3篇)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精选3篇)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篇1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为进一步搞好我院的高职教育,实现我院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__]16号)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潜质的培养,加强我院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潜质,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到达“双赢”的目的,提升我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发奋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一)订单培养模式根据我院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用心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到达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带给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必须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透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
高等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讨“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开始积极探索利用网络科技,将校企合作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念及特点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是将校企合作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模式。
其核心在于在实现校企合作的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将教学资源共享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之间。
相比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教学资源共享。
利用互联网技术,高等职业院校之间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分散、缺乏的问题。
2. 实践平台多样化。
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使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
3. 教学质量提升。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方面能够更好地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培养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1. 优势:①提升教育质量。
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实践案例,熟悉更多的专业知识,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和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②促进就业。
通过与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合作,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操盘和需求,从而掌握市场需求的情况,提高就业能力。
③节约成本。
通过互联网技术,学校和企业能够减少交通和住宿费用,节省资源开支。
①技术要求高。
学校需要相应的技术设施,以保证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实时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能力。
②管理难度大。
因为人员分散、资源共享的情况存在,对于教学管理的难度大,需要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管理。
1. 提高了教育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互联网技术让教学从传统形式向更加实践性和专业性的形式转变,更好地满足了就业市场的需求。
2.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经验。
中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
中国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化,根据不同地区、学校和企业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和指导,企业提供实践场地和实际工作机会。
2. 企业援建模式:企业投资或援建学校教学设施,例如实验室、培训中心等,支持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
3. 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4. 产学研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进行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等,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5. 岗位定制培养模式:企业提供具体岗位需求,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通过实践教学、企业培训等方式,使学生具备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实际中还会根据双方的需求和条件进行灵活组合和创新。
校企合作模式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现阶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在各高职院校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的阻碍,只有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寻找到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实现“三赢”,才能促使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支持一、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和企业进行密切结合,让学生到企业一线生产中体验真实的工程和技术环境氛围。
在这样一个平台里,学生有机会将书本上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领域,并在科研领域学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
但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深刻,职业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虽然有一定量的校企合作项目,但大多数是只开花,不结果。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整体情况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样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发展。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够规范,期间产生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并不清晰。
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期限一般较短,对于企业来说,想与学校合作开发项目,一学期的时间远远是不够的。
这就打击了企业参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学校部分任课老师并没有从事过企业相关工作,是学术型类教师,缺乏企业项目管理操作的实际经验。
这样的老师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更谈不上帮助企业开发某些项目。
3.目前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在校内有设立相关专业的实训室,但仿真模拟程度仍与企业的真实操作有一定的差别,再加上部分学校投入资金有限,对于实训室里的设备不能进行及时更新,因此校内的实训远不如到企业进行锻炼来得真实。
4.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比较重视,企业却是敷衍了事。
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提供的岗位多数为一线的生产人员,工作较为辛苦,从事的岗位又和自己的专业知识毫不相干,这样的实习难以达到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摘要:1.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背景和意义2.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3.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和问题4.我国政策对校企合作的支持5.校企合作模式的前景展望正文: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背景和意义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1.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实习实训: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3.校企共建: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实验室等,共享资源,共同培养人才。
4.产学研一体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和问题优势:1.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最新的技术、设备和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学生就业: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问题:1.合作模式不够深入:一些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2.企业参与度不高:一些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并不积极,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3.学生实践机会不足:一些校企合作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学生难以在实践中提高。
四、我国政策对校企合作的支持我国政府一直积极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鼓励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五、校企合作模式的前景展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前景广阔。
高职教育如何深化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结合,增强了应用技术研究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产业与教育融合搭建了重要平台。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现状、挑战和前景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出现专业化、技能化的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一方面负责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本着“教育服务于产业、产业支持教育”的理念,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共建卓越课程、教材研究等工作。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集集团联合开设“物流工程专业”;另一种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就业等工作,如柳州银行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实习、招聘等工作。
二、校企合作面临的挑战虽然校企合作的优势明显,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素质不齐的企业参与。
有些企业由于自身发展需要,只注重求职人员的技术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时价值观不同,难以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
2.自然人法定代表人。
由于我国当前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在校企合作中,考虑到法律责任问题,大多数企业选择委派自然人作为法定代表人,是合作中的一大难题。
3.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不足。
面对校企合作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形式和范围,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一点尚有待提高。
三、校企合作的前景随着国家重视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高能级技术人才需求急剧增长,校企合作将成为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技能培养和专业认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增加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口碑,还能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促进了校企间的共同发展。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功能与实施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功能与实施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功能
1、更加紧密地结合企业实践: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教育与实践结合,使高职院校学生有机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实践,开阔眼界。
2、向企业输送卓越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让高职学生有机会就业,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造就一群“实践式”人才。
3、提升青年就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为学生有效的提升青年就业能力,让青年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找到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工作。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
1、建立共性的就业规则:校企合作模式应当建立共性的就业规则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分转换制度,职业能力测评系统,以及社会实践进度表等。
2、建立多部门合作支持机制:校企合作模式应当建立多部门合作支持机制,比如就业、教育、科技和行业支持机制,以确保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施。
3、定额招生、深度教育:高职院校要定额招生,不仅就业是重点,更
重要的是要深入教育,让学生学习更加深入,强调实践应用和创新思维。
4、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应该加强的重点,高职教育机构除加强理论教学外,更要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更多的结合企业实践。
5、深度实践实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要实行深度实践实训,让学生有机会熟悉企业实践,让他们从实践中学习、积累实际经验,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与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受到重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更快速地融入职场。
本文试图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探讨其优势、挑战及发展方向。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1. 实战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真实岗位需求引入到课堂中,将学生培养成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
学生通过实习、实训等形式在企业中参与实际工作,提前接触和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实际工作,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适应了企业的工作节奏,使得学生毕业之后更能够适应就业市场,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1. 模式推行难度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需要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需要解决师资配合、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问题。
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项挑战。
2. 招聘条件限制企业在招聘时对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提出的招聘条件相对会更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定的挑战,也需要学校在教学上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3. 企业资源限制对于一些规模较小、资金相对匮乏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也是一定的挑战,需要逐步解决和克服。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1.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更多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增加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实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浅析【摘要】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和作用、工学交替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校企合作与工学交替相结合的实践效果,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推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在指出了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促进高职教育与实际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意义、作用、特点、优势、实践效果、推动、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浅析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交替模式的出现,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强调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还能够有效缩小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工学交替模式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还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践,使所学知识得以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应用。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高职教育朝着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向不断发展。
2. 正文2.1 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和作用校企合作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有效缩短产学之间的距离,促进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高职教育基于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我系近年来探索基于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以作为广州市高职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的石油化工专业群为主力,已走出坚实的一步,得到良好评价。
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体会和主要实践举措。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为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五条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以上要求涉及学校、企业(行业)、政府三方,实质上是要求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多层次制度化不断深化的长期稳定合作。
当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制,取得可喜成绩。
但仍存在合作的深度、广度不足,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以及合作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不健全等问题,与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有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学校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学校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认识不清,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进展缓慢,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未能满足企业不断提高的要求,使企业对合作(例如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通道的深度合作等)心存疑虑。
二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实验、实训条件欠缺,不能满足企业对培训员工的合作要求,也不能满足企业联合学校力量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需求,学校反哺企业乏力,损害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三是有些学校本身无作为,觉得校企合作费时、费力,不如关在教室里按传统模式教学省事。
(二)企业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企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缺乏深刻认识,未把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协助职业教育发展视为应尽的社会责任;二是企业未能看清或者低估其从校企合作中获益的事实,对“合作共赢”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是企业的额外负担。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方式探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职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与此校企合作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校企合作教学方式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等各项活动,以达到提升学生实际技能和就业能力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方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一、校企合作教学方式的优势1. 提升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教学方式强调实践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符合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 职业素养培养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开展起来,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学校也可以为企业培养出符合其需要的专业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职业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接轨产业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用人需求方面也在不断调整。
校企合作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对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企业资源参与度不高目前校企合作教学方式下,一些企业参与度较低,对于学校只是传统的用人单位,很少与学校进行深度的合作。
这就导致了校企合作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升有限。
改进措施:建立健全优质企业资源池,建立企业联盟,与更多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优质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岗位培训。
2. 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校企合作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具备更专业化的、实践性的教学能力。
目前部分高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面对行业的需求,无法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教学。
改进措施: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培养,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素养。
校企合作的七种模式南京信息技术学院张旭翔、王钧铭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一期撰文《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实现与经济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
一、校企合作的七种模式1、“企业引入”模式。
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
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2、“设备共享”模式。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
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双方的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3、“技术推广”模式。
由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企业产品),以学院教师为主体针对本院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的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
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获得了最新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企业则达到了发展潜在客户的目的。
4、“岗位承包”模式。
学院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
通过这种合作,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学院的师生都得到了真实生产的锻炼。
5、“校企共训”模式。
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这种直接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的模式,使学院的课程能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
6、“培训移植”模式。
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及教师培训,教师取得企业的资格证书后,为企业培训员工,同时面向学生实施“订单式”培训。
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不仅在设备、技术上获益,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高职教育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而发展起来,校企合作的原始动因是解决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提高毕生的就业率。
近些年来,由于学校在工程训练设备的大量投入,校企合作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资源利用考虑,企业把学校作,其合作对象。
把使用学校的资源和机械加工设备作为他们的合作目标和目的。
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存在盲目性,在管理方面缺专业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全程参与,使得校企合作变成企业的短期行为或者追逐利益的形式。
为适应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企合作能够做到实处,教师能够在管理方面受益,学生能学到知识。
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本文对高职新的校企合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资源互补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
11672-1578(2011)02-0054-01
1 前言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一个开放的系统没有任何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是能够自给自足的。
因此,所有组织都在与环境进行资源交换,取得所需资源,并由此获得生存和发展。
获取资源的需求产生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资源对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程度;其他组织对资源的控制程度;替代资源的存在程度。
资源依赖不是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索取或施舍,而是一种对等性的
资源互补。
一个组织在持续不断地从其他组织获得所需资源的同时,其他组织就会要求该组织做出相应的回报。
当组织之间的依赖关系出现不平衡时。
就会导致权力的不平等,依赖性较大的组织则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控制环境中的资源,以改变这种不平衡,从而获得平等的权力。
依照资源依赖理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依赖。
这些资源包括:由高职院校师生和企业科技人员构成的人力资源;由职业培训和技术攻关所需的实训场地、设施、设备等构成的物质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由图书情报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人才需求信息、行业市场信息、科研学术信息等构成的信息资源;由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和校企签订的契约合同等构成的规则资源。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是否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是否具有对等性和稳定性。
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能否深入发展的关键。
2 学校发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是校企合作发展的过程。
是学校发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以前受教学设备和教学思路的限制,没有用于数控专业需要的工程训练基地,学校是通过校企合作或者校企联盟的方式解决实习实践教学的需要,选择的企业是较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
那时是走出去搞校企合作的阶段。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场地的建设发生了极大地变化,随着投入的增加,学校的实习厂房和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达到了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工程训练中心就能实现基本工程培训训练的要求。
随之
出现的问题是日常管理和经费的支出,创收或者与企业合作生产解决经费问题又摆到了面前。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企业主动找到学校搞合作,而大部分都是缺少加工设备的小企业。
他们是看好了学校的机械加工设备可以使用,可以带来效益,甚至要找关系打进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来搞校企合作。
究竟引入那类企业更能发挥资源互补和促进教学的作用呢?从互补的角度看,校企合作应该选择有一定实力的企业。
如增压器公司,公司拥有两千多员工,有30多年增压器的生产历史。
企业有比较齐备的生产车间,有铸造、热处理、机械加工、检查总装、工具制造和零件和成品检测中心。
在这类企业中可以看到和了解一种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有利于集中教学和管理,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生产过程的认识和了解工业生产的管理方法。
但是这类企业不能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由于种种原因这类合作企业已经从实践教学中消逝了,统一组织的企业实践教学不再作为实践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式、学生自己找企业实习的组织形式了。
新校企合作怎样实现教学资源的互补,是选择企业时应该主要考虑的前提,把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方式引入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中,通过合作培养自己的管理人才;同时企业应该具有接纳学生认识实习和参观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有一个了解企业的学习场所。
3 主动应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专业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校企合作日常生产和实验室设
备使用上的管理工作,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端正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不能以解决一时的困难作为合作的目的。
健康发展校企合作的关键是让专业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合作的管理工作,健全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和应负的责任,兼顾双方的利益,做到教学资源互补。
对设备的使用应有监督,不能形成只用不管的局面,坚持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同时学校要做好监管。
把利益分配作为考核企业执行合作的依据。
不能将教学和企业利用学校场地和设备混为一体,要把企业合作创收和实践教学费用严格区分开,避免校企合作中个别企业的短期行为以及收益的混乱现象。
4 结语
校企合作是在高职教育培养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基
础上而发展起来,由于学校在工程训练设备的大量投入。
校企合作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资源利用考虑,企业把学校作为其合作对象,把使用学校的资源和机械加工设备作为他们的合作目标和目的。
要搞好校企合作。
在管理方面应该引入专业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全程参与,使得校企合作不变成企业的短期行为或者追逐利益的场所,从而,适应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得校企合作能够落到实处,专业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在管理方面受益,学生能学到知识,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为工程训练中心开工不足和学生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探索出一条解决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