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及铜合金国家标准化学分析方法修订

  • 格式:doc
  • 大小:631.50 KB
  • 文档页数:2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及铜合金管材内表面碳含量的测定

编制说明

浙江省冶金产品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

二0一六年七月

《铜及铜合金管材内表面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标准(送审稿)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根据国标委《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钢铁行业原料场能效评估导则>等135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5〕59号20152283-T-610)、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转发2015年第二批有色金属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有色标委[2015]29号)及陕西西安有色标准落实会确定《铜及铜合金管材内表面碳含量的测定》(项目编号:20152283-T-610)由浙江省冶金产品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负责起草。浙江省冶金产品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为主要起草单位。

2工作简况

2.1立项目的和意义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加工材生产国与消费国。铜管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在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然而我国每年都有大量铜管、铜管件因碳膜引起的电化学腐蚀而报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制定《铜及铜合金管材内表面碳含量的测定》标准后,有利于铜管生产、消费企业,通过测定铜管、铜管件内表面碳含量,使内表面碳含量过高成为不合格品,不使用到下游产品中去,从而减少应碳膜引起的电化学腐蚀,增加下游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经济损失。

2.2申报单位简况

浙江省冶金产品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第三方公正检测机构,浙江省政府第一批授权成立的省级质检机构,我省冶金(有色)行业产品质量检测的专业检验机构,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机构。

公司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其中高级工程师5名,检测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评判能力。公司以高标准进行实验室建设,装备了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拥有德国OBLF公司QSG750三基体单火花直读光谱仪、德国MM6宽视野金相显微镜、日本岛津AA-6501F原子

吸收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UV-160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HW2000型红外碳硫分析仪、QF-60中型石英摄谱仪、SC-200钢材应力松驰试验机、深圳新三思公司CMT5105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微机控制600KN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WGJ-1000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等一批先进的检测设备。

公司长期承担各类冶金有色产品理化检验,积累了丰富的检测经验和数据。同时公司还承担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验、日常监督检验、市场抽查检验、产品质量仲裁检验等指令性任务。

在研究水平方面,公司的研究条件及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通过承担一系列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另有13项发明专利已初审通过进入实质审查和公示阶段;负责编制了GB/T 8891-2013《铜及铜合金散热管》;参与编制了GB/T5121.14-1996《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锰量的测定》、YS/T670-2008《空调器连接用保温铜管》、GB/T26303.1-2010《铜及铜合金加工材外形尺寸检测方法》、YS/T759-2011《铜及铜合金铸棒》、YS/T247-2011《镉棒》、GB/T26290-2010《红色黄铜无缝管》、YS/T 813-2012《废杂黄铜化学成分分析取制样方法》、GB/T3131 -2001《锡铅钎料》、GB/T200422-2006《无铅焊料》、GB/T 28770-2012《软钎料试验方法》等多项标准。

2.3主要工作过程

2.3.1标准立项

我国每年都有铜管、铜管件因内表面残碳、潜碳的存在而引起电化学腐蚀,迫使相关设备停产维修,造成巨大的损失。《铜管或铜管件内表面碳含量的测定燃烧法》标准的制定,有利于铜管、铜管件产品通过测定内表面碳含量,控制内表面碳含量过高的产品投入使用,减少铜管、铜管件电化学腐蚀情况的发生。我公司于2014年申请《铜及铜合金管材内表面碳含量的测定》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国家标准计划项目:20152283-T-610《铜及铜合金管材内表面碳含量的测定》。

2.3.2项目分工

为了完成《铜及铜合金管材内表面碳含量的测定》标准制定任务,浙江省冶金产品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立即成立了由总经理领导的标准编制小组,同时我们也积极的与共同负责起草的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进行交流、探讨,并进行了前期的试验,这为该标准全面、系统、有效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之后,编制小组开始了对该标准的起草工作,经过多次讨论及征求

意见,于2016年4月形成了该标准讨论稿。于2016年5月23日至25日在杭州召开预审会,对讨论稿进行初步评审,经专家评审和修改,于2016年6月形成本标准送审稿。

2.3.3主要起草过程

经过标准编制组及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对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参照国内外,在EN 723-2009《铜及铜合金铜管或铜管件内表面碳含量的测定燃烧法》基础上修改采用制定本标准,同时参照ISO 15350-2000《钢铁总碳硫含量的测定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常规方法)》、ISO 15349-2-1999《非合金钢低碳含量的测定第2部分:感应炉(经预加热)内燃烧红红外吸收法》、GB/T 5121.4-2008《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4部分:碳、硫含量的测定》,GB/T 20975.26-2013《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26部分:碳含量的测定红外吸收法》,并结合我国化学分析方法编制的特点,经过大量实验测试,编制小组于2016年6月起草完成了该标准送审稿。

3编制原则

本标准本着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原则,在EN 723-2009《铜及铜合金铜管或铜管件内表面碳含量的测定燃烧法》基础上修改采用制定本标准,同时参照ISO 15350-2000《钢铁总碳硫含量的测定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常规方法)》、ISO 15349-2-1999《非合金钢低碳含量的测定第2部分:感应炉(经预加热)内燃烧红红外吸收法》、GB/T 5121.4-2008《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4部分:碳、硫含量的测定》,GB/T 20975.26-2013《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26部分:碳含量的测定红外吸收法》。

本标准是根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20001.4-2015《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试验方法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4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4.1标准题目与适用范围

4.1.1本标准立项名称为“铜及铜合金管材内表面碳含量的测定”,英文名称“Determination of the carbon content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copper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