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白杨礼赞公开课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导学案

一、【知识链接】: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意于物(采用方法:联想与暗示)。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它着眼于全文的构思,即使用于局部,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决不会是一个单句;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象征中的象征体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感情一般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这是你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也是对你的自觉性的考验。)

1、基础知识自学与交流(阅读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画出重点读和记。)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剧本《清明前后》等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2、(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婆娑.()楠.木()

•秀颀.()虬.枝()

•无边无垠.()开垦.()

•坦荡如砥.()毡.子()

•恹恹

..欲睡()主宰.()

•旁逸.斜出()倦怠.()

(2)解释词语

1、坦荡如砥:

2、妙手偶得:

3、伟岸:

4、秀颀:

5、婆娑:

6、主宰:

7、无边无垠

3、认识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二、走进文本

1、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思考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2、请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是在第二自然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的,第四自然段起作用,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五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七、八段把白杨树和联系起来,点明了主题,最后第九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结尾。

3、研读语段:一段:(1)、开头段的作用有哪些?(2)、本文开头段的作用是什么?

二段:文章是怎样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的?其目的是什么?

五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

七段:1、在本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赞美白杨树?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怎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2、将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七八段: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文章第七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八段是不是多余呢?

九段: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三、本课小结:

本文运用,抓住白杨树的,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歌颂他们、

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

的感情。

四、课堂作业:1、从第二段中找出你认为运用精准的动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仿照课文倒数第二段,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