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制度,规定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质.同时,英国国教和其他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宗教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国教中分离出去的清教主义主张,应把发展近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应重新考察文法学校的教育价值.科学家培根也认为文法学校的内容过于陈旧,主张应建立一个设有众多自然学科的所罗门宫.文学家弥尔顿主张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的,开设广泛课程的实科中等学校.政治家洛克也批评当时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不良的学校环境,主张请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但这些主张由于没有触及英国教育管理的主体――英国国教派所管辖的大学和中学的利益实质,因而,对英国教育改革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但是,这一时期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曾出现过宗教宽容的时期,允许其他教派有与国教派成员一些共同的权利.lop-1689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国教派受到重视,其他教派遭到迫害.在教育上,要求教师必须信奉国教,不信者将被撤职.于是,一些受国教派迫害的人士创办了一种被称为学园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这类学校最早的是由1662年被逐出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教师开办的.学园虽然保留了占典教育的课程,但与普通文法学校相比,有较高的水平,一些近代的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例如1675年设立的纽英顿学园,设有数学、自然哲学、政治科学、历史等课程.同年设立的格林学园除古典语言外,还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历史、地理等.1689年,英国颁布了“宗教宽容法”,非国教派开始获得较为宽松的办学环境,学园的发展趋于规范化.进入18世纪以后,学园的发展进入一个高潮阶段,许多非国教派教师在自由和科学的思想指导下创立了许多有名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曼彻斯特学园等.这一时期学园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内容方面的探索,不仅提供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新的模式,也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准备了条件.在这一时期,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中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有限,安于贫穷是社会需要的美德.封建社会解体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贫困现象.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开始关注社会的贫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贫苦者剧增,对资产阶级构成威胁,安于贫穷被视为一种危险.因而,给贫穷者一定的教育,成为稳定社会和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当务之急.1698年,国教派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1701年,又成立“国外福音宣传会”.这两个宗教团体在各地创办招收贫苦儿童的具有慈善性质的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儿童入校学习读.写、算、常识和宗教知识.除国教派外,这一时期,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英国初等教育对贫苦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当时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儿童应先教育,后就业,认为就业前让儿童接受定的教育,可以灌输服从精神,以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第二种意见主张儿童先就业,后教育,认为应尽量让儿童早参加劳动,如果长时间受教育,将不适应就业的需要;第三种意见是洛克的观点,他主张应建立劳动学校,让儿童边工作、边学习,认为这样可以使儿童有一定的收入和接受一定的教育,减轻家庭和社区的负担.为此,他提出了“贫苦儿童劳动学校计划”,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大工业城市相继出现;人口增长迅速;工厂制度兴起,英国一跃成为近代社会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由于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掌握相应的文化技术知识,不仅需要对成人,而且也需要对童工进行必要的教育训练.同时,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参政、竞选、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也主张给工人阶级及其子女以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当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指出,“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因为,国家从这一部分人的教育中也可以得到好处.“一个有修养的民族总是远比一个愚昧无知的民族更正派更讲秩序”.①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sunday school,也称主日学校).1781年,格勒斯特郡的报馆经理、慈善家r雷克斯出资为工人子弟兴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传授读、写、算知识和宗教知识,而被称为星期日学校.由于学校把工人子弟在星期日里组织起来,既可以给儿童一定的知识教育,又可以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防止社会的“骚乱现象”,因而星期日学校很快在各地得到发展.1785年,英国建立了“星期日学校协会”.18世纪末,英国有25万名儿童在星期日学校学习.到19世纪初,就学人数已达100多万.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另一种学校制度――“导生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导生制也称为相互教学制,由英国国教会教师a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师j兰开斯特创立.在实行导生制的学校里,一个大教室中安置一排排长桌,每排约10多个学生,其中由一个年长、学习好的学生做导生.教师先教导生,然后由导生把刚学到的教学内容再教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教师可以通过导生教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导生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重视.19世纪初,导生制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当时,英国工厂大量使用廉价的童工,劳动时间每天达10-14小时.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的劳动时间,并提出对童工进行一定的读、写、算的教育,但该法没能执行.1833年通过的工厂法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做工,9-13岁的童工每天的劳动时间限制为8小时.同时规定,在纺织厂劳动的13岁以下的童工每天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厂主如雇佣没有医生的年龄证明和教师的入学证明的儿童,就要受罚.从1867年起,工厂法由纺织厂扩大到其他工厂普遍实施.工厂法关于教育条款的制定,客观上使得教育由原来的一种慈善性质,转变为一种法律的规定,有利于教育法制化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长期以来,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由教会的国教派和非国教派控制,双方斗争愈演愈烈,国家很少过问教育.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经济意义显著,它要求广大工人及其子女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只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这一客观需要,促使英国政府在19世纪初,开始了实施国家管理教育的政策.1833年,英国议会表决了一项提案(即教育补助金案),要求国王批准每年拨4万英镑的款项,以弥补私人捐款的不足和补充建立贫苦儿童的校舍.这笔款项的70%拨给了国教派所属的全国教育促进会,30%拨给了非国教所属的全英及海外教育协会.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每年增加拨款,并开始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1833年英国教育发生的变化表明,教育由原来的一种宗教行为或民间行为开始向一种国家行为方面转变,国家控制教育开始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1825年,建立了具有近代世俗性质的“伦敦大学学院”,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学、精神道德科学、英国法、历史、医学、经济等科目.1836年,该校与“国王学院”合并成为伦敦大学.新大学运动期间,在英国的一些工商业、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起了许多新的学院,如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里兹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1900年以后,这些学院陆续发展为地方大学.19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各类教育的干预,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854年,英国通过了“牛津大学法案”;1856年,通过了“剑桥大学讼案”.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校务委员会”,加强委员会的权限,增加近代学科内容等.为了加强公学的建设,1861年以后,英国成立了“公学调查委员会”,开始对公学的改革.1868年,通过了“公学法”.这一时期,英国还成立了“文法中学调查委员会”,1869年通过了关于捐资兴办学校的法案.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需要.三、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833年,英国政府决定通过拨款补助宗教团体兴办初等教育以后,使得初等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初等教育还受宗教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国民的初等教育制度.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以后,近百万的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同时,英国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初等教育不能完全由教会控制,初等教育应当完全是非宗教性的.另外,英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对自身意识的觉醒和对民主的迫切追求,使得给工人阶级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当时,议会改革法曾提出了“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主人”的口号.1870年,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获得了议会的通过.因此,该法也称为“福斯特法案”.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法令规定:(1)在教会学校设置不足的地区,应设置由纳税人选举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兴办的学校,并用地方税收举办公立初等学校.(2)各教派设立的学校地位得以保持,但不能从地方税中得到补助.(3)公立学校可以进行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宗教教学,也允许教师不参与学校的宗教教学.学生家长可要求其子女不参加学校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教学.(4)规定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是英国一次创立国民初等义务教育制度的尝试.虽然它没有消除宗教在教育上的地位,而形成了英国历史上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制度,但英国的教育制度从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880年,英国实行了5-10岁的义务教育,到1891年,英国完全实行了初等免费教育.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前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中外教育简史:1.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3.《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3.4.《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4.1.书同文:秦朝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一项措施。
目的是为了消除战国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将“大篆”和古文加以改造,形成“小篆”——秦朝新的文字,为推行朝廷政令扫除了文字、语言障碍,同时为文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4.2.行同伦:秦朝为达到“黔首(百姓)改化,远迩同度,匡饬异俗”这一目的而采取的。
4.3.颁挟书令: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一项法令。
4.4.黄老之学:依托黄帝而本于老子的一种学说,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儒法两家思想而形成的。
其实质是刑律与道德并用。
4.5.焚书坑儒:秦代在文教领域内推行专制主义的产物,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
李斯予以驳斥。
公元前211年,460余名儒生被集体坑杀于咸阳,并告天下,史称“焚书坑儒”。
4.6.玄学:魏晋时期的主要学术思想,以老庄思想注释《周易》,经何宴和王弼的研习,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加以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玄学”。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1.简述西周“学在官府”教育体制的特征,(1)西周时期,社会分工尚不明确,社会管理专门化尚不明显,因此,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尚未形成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
(2)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民间无学术,庶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官师一体。
(3)地方行政长官大司徒、乡大夫、州长等兼管地方教育事务,地方教化与地方政治密不可分,地方教育行政的政教合一。
同时“学在官府”也体现了教育和政治的密切关系。
2.简述王守仁“训蒙教约”的内容。
王守仁的“训蒙教约”的内容是;训练标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
所设科目为歌诗、习礼、读书三项。
歌诗可以“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习礼可以“礼貌习熟”“德性坚定”;读书可以“义礼浃洽”聪明日开”。
每日课程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3.简述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程序,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教学程序如下;(1)由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教科书梗概和主要思想。
(2)苘要叙述与课文有关的知识(3)诵读原文。
(4)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5)释疑.此外还运用辩论的方法,通常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展开辩论,教学语言为拉丁语.4.简述斯宾塞认为人的完满生活的五种活动(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2)获得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3)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4)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5.简述中国学校教育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学校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国扰产生了学校的萌芽。
中国学校教育类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2)“庠”指传说舜时代的学校。
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由氏族长者对下一代进行说教。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重点、难点: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的阶级性一、教育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页持同样的观点。
认为教育现象可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
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2、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劳动起源说:苏联前教育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而提出。
其论据是:第一,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
第二,人类的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
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
受教育权人人平等。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古代埃及的学校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
当时的学校有以下类型:1、宫廷学校:设在宫廷里,专供王子获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官吏为主要任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
2、寺庙学校:设在寺庙里,寺庙的僧职也是该校教师。
既培养一般官吏也我皇帝培养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
3、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也可在露天。
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上述学校均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严酷体罚。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
(一)婆罗门的教育1、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中外教育史读书笔记在师范读书时没有这门课,现在看了觉得很有必要,不知道现在的师范院校有没有这门课程。
——题记图书简介:《中外教育史》,作者:王晓华,出版日期:2007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儒学为主的教官思想,以官学、私学和书院为主、以社会教化和家教为辅的办学体制,以科举考试为标志的选士制度(注意,选仕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成人)。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虽然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最早的,但却是唯一从未中断、连绵不绝、传承至今的文明。
(是否就是因为如此,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背负太重的包袱,因而不能像美国那样开明、快速的发展到更新的文明层次。
从18000年前的北京人,到近5000年的封建社会,再到近百年社会革命,中国确实太老了!)原始社会时,生产资料全部公有,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所有成员共同生产和生活。
(我一直对历史课本上的这句话表示怀疑。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一)生产劳动技能的教育、(二)原始工艺技术的教育、(三)原始科学知识的教育、(四)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教育、(五)原始宗教和民俗的教育。
(对照一下当代的教育内容)(文字的产生,方便了人类社会经验的积累、保存和传递,但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无限制膨胀,如何学习、适应、查询、甄别、采信,都是对人类的大脑提出的严峻挑战。
)庠,中国最早的教育场所,分上庠和下庠,教育已经具有等级性。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主要有:“学术官守”、“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中国教育改革的难题之根本)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西周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助教育管理制度,代表了奴隶制学校教育的最高水平,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深远。
春秋时间,在教育方面,诸子百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儒家主张培养“士”和“君子”,墨家主张培养“兼士”,并提出把“农与工肆之人”作为教育对象;老子创始的道家学派立派时托名黄帝,故又称黄老之学。
他和另一代表人物庄子提出“道”,把“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作为理想的社会状态,教育主张也具有明显的虚无主义倾向;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由商鞅奠基到韩非集其大成,都主张依法治国,他们反对用以宣扬道德的学校教育,主张对社会的法制教育;兵家的孙胶、吴起等人则总结了战争的经验,著成兵书阐述战略战术,以军事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一、填空题1、《学记》来源于(《礼记》,)一书。
2、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的观点的是(荀子)。
3、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4、古代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
6、由周敦颐提出,经二程发展,最后由朱熹完成的儒学理论史称(程朱理学)。
7、朱子读书法六条目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8、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八股文)。
9、我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直至清末的科举制。
10、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详细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11、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洋学堂,是(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隶属于总理衙门。
12、提出“产婆术”的古希腊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3、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
14、卢梭的主要教育著作是(《爱弥尔》)15、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16、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是当时的人文主义文学巨著,被称作当时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17、费里教育法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原则,为近百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日本规定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法令是(《教育基本法》)。
19、中世纪西欧晚期的城市学校有两类,一类是基尔特学校,另一类是(行会学校)。
20、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提案(“教育补助金案”),以资助发展教育,表明国家控制教育开始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名词解释01《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二编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第五章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三编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教育第六章晚清的教育第七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下卷:外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古代外国教育第一章古代西方教育第二章西欧中世纪教育第三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二编近代外国教育第四章近代外国教kj育制度第五章近代外国教育思想第三编现代外国教育第六章现代外国教育制度第七章现代外国教育思想单项选择题1.1.为原始教育的产生提供必要性的是→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要1.2.我国境内最早的文化遗址是→山西西侯度文化遗址1.3.原始人类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1.4.既促进了人类稳定的生活方式,又扩大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是原始人类的→居住环境的变化1.5.中国最早的家畜驯养业产生于→大约七八千年以前1.6.导致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是→族外婚削的确1.7.五帝时代的学校中也叫“大学”的是→成均1.8.庠这种教育机构产生于→虞舜时代2.1.标志着中国告别原始时代的是→夏王朝的建2.2.最早出现在商代的新的学校形式是→“瞽宗”2.3.西周时期国学的主持者是→大司乐2.4.既是西周的立国之本,又具有国家根本大法性质的是(B)B礼2.5.西周时诸侯所设的大学被称为→“泮宫”2.6.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中心的是→乐与礼2.7.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2.8.中国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大致连贯的学校体系是从→西周开始3.1.学术与庶人无缘的时期是→春秋以前3.2.基本代替了东周王室的文化地位,与宋、鲁并列为三大文教中心的是→楚国3.3.中国古代第一个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教育家是→孔子3.4.学术下移是在→春秋中、后期3.5.西周时充任领主管理、护卫职务的人员称作(B)B.武士3.6.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西周与工、商、农并称为→四民3.7.称春秋是“天下无道”时期的人是→孔子3.8.以儒家正统自居,自称“得圣人之传”的是→孟子3.9.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并且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的是→韩非3.10.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3.11.“教育”、“学校”这类概念最早出自→《孟子》3.12.出自儒家,反儒又最坚决、彻底的是→法家3.13.秦统一后,帮助秦朝铲除私学,结束“百家争鸣”局面的是→法家3.14.以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主张“为政以德”的是→孔子3.1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出自→子夏所说3.16.中国最古的一部史料总集是→《书》,也叫《尚书》3.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3.18.“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出自→孔子3.19.提出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是→墨子3.20.在中国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的是→墨家4.15.首创学田制的是→宋代4.16.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的是→王安石4.17.实行“升斋积分”法的是(B B.元代4.18.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首创于→汉代4.19.中国历史上,官学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景象的是→东汉时期4.20.虽然全国皆设庠序郡县之学,实际上却“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的是→隋朝4.21.在中国历史上,地方官员只设州学和县学两级的是→宋朝4.22.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称作“小圣”的是→王献之4.23.相传为梁武帝所著的书是→《千字文》4.24.元代第一所官办书院的名称是→太极书院4.25.书院教学的总方针称作→学规4.26.汉代地位最高的选士科目是→“贤良方正科”4.27.在政治上推行“尊行汉法”的是→元朝4.28.“太学”始建于→公元前124年5.1.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是→董仲舒5.2.汉代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的提出者是→董仲舒5.3.认为秦亡是“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的结果的人是→董仲舒5.4.明确提出“性三品”说的人是→董仲舒5.5.清末推行“洋务”教育,要求“中学为体”,大讲“明纲”,以“三纲为千古不变之道,忠孝为立学宗旨”的人是→张之洞5.6.认为人的知识是经过“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人是→董仲舒5.7.被称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人是→王充5.8.主张人的知识应该“无所不包”,纵要了解“古今行事”,横要通晓“百家之言”的人是→王充5.9.大胆写出《问孔》、《刺孟》,以其“失言”、“失实”来证明“贤圣所言皆无非”是荒谬可笑的,并以此表达距师的意义的人是→王充5.10.主张学者要“好学勤力”,强调循序渐进的人是→王充5.11.王充主张教育培养的最理想的人才是→鸿儒5.12.《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5.13.指出“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的是→颜之推5.14.《师说》的作者是唐代的→韩愈5.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5.16.“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这里的安定是指→胡瑗5.17.《朱子语类》的编纂者是→黎靖德5.18.《近思录》的作者是吕祖谦和→朱熹5.19.后世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的人是→王守仁5.20.自幼就抱有“读书学圣贤”的志向,死后谥号“文成公”的人是→王守仁5.21.被称为我国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人是→王充5.22创办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的人是→盛宣怀6.23.宁波女塾的创办者是→爱尔德赛6.24.1843年在上海开设墨海书馆的人是→麦都思6.25.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的时间是→1902年6.26.清朝第一位出访欧洲的官员是→斌椿7.1.武昌起义爆发在→1911年7.2.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的地方是→南京7.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新任临时大总统的是→孙中山7.4.首次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的人是→蔡元培7.5.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出者是→孙中7.6.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是→1927年4月7.7.1927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行→《学校施行党化教育办法草案》7.8.我国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家综合民初以来教育改革成果的产物并于1922年11月颁布施行的学制是→壬戌学制7.9.被称作为“六·三·三”学制的是→壬戌学制7.10.1927年10月,大学院成立,就任院长的是→蔡元培7.11.决定以大学院制取代教育部制是在→19277.12.南京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知7.13.中华儿童教育社的前身是→幼稚教育研究会7.14.清政府学部制定的中国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名称是→《强迫教育章程》7.15.在广西全县发起“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的人是→雷沛鸿7.16.主张职业教育必须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育家是→黄炎培7.17.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是→“敬业乐群”7.18.设计教学法输入中国的时间是→1917年7.19.首创道尔顿制的人是→柏克赫斯特7.20.在中国最早实验道尔顿制的是→上海吴淞中学7.21.在中国首先提出将教授法改称为教学法的人是→陶行知7.22.最早提出划分实验农村教育的是→中华职业教育社7.23.“民生本位教育”的倡行者是→邰爽秋7.24.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间是→1940年7.25.湖南自修大学的创办者是→毛泽东7.26.黄埔军校的创立时间是→1924年5月7.27.1933年8月创办的苏维埃大学,地址在→瑞金7.28.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的前身是→瑞金红军学校(红军大学)7.29.指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人是→陶行知7.30.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这一教育方针的文章是→《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7.31.1922年在上海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是.→平民女学7.32.《强迫教育章程》是→清末制定颁布的1-1.希腊文化和教育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古风时代1-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00年被称为→荷马时代1-3.古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时期是→古风时代1-4.雅典结束王政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683年1-5.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是→普罗泰戈拉1-6.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在希腊被称为→智者1-7.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思想的是→苏格拉底1-8.“苏格拉底法”的创制者是→苏格拉底1-9.把教育的最高目标归结为哲学家的培养的人是→柏拉图1-10.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教育家是→柏拉图1-11由主教创办的最早的大教堂学校为英格兰的 B. 坎特伯雷学校2-4.781年,查理曼邀请的到法兰克王国协助改进学校的英格兰教士、著名学者是→阿尔琴2-5.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中,最低一级的贵族是(C C.骑士D.教士2-6.骑士教育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2-7.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2-8.中世纪作为“北方型”大学代表的是→巴黎大学2-9.中世纪作为“南方型”大学代表的是→渡伦亚大学.2-10.“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2-11.中世纪英格兰、苏格兰、丹麦等欧洲北部地区的大学,被称为→“先生大学”2-12.在中世纪,教师组合的主要形式是“系”或称→教授会2-13.巴黎大学“系”的组织形成于→13世纪后期2-14.中世纪大学中最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2-15.中世纪,最早并不作为教学机构的学院出现在→波伦亚大学2-16.中世纪西欧最早的真正作为教学机构的学院是→索邦学院2-17.中世纪西欧大学地位最高的学院是→神学院2-18.西欧中世纪学院的重要职能是→授予学位2-19.西欧中世纪大学最重要的特权是→“内部自治”权2-20.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经院哲学的产生2-21.经院哲学的创始人是→爱留根纳2-22.成为中世纪后期西欧学校特别是大学的重要教学内容的是指→亚里士多德哲学2-23.指出理性能力的发展应被视为教学的基本目的的人是→托马斯·阿奎那2-24.在经院哲学家中“唯实论”派的代表人物是→安瑟伦2-25.在经院哲学家中“唯名论”派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2-26.在经院哲学家中“概念论”派的代表人物是→阿伯拉疗2-27.明确提出经院哲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的书是爱留根纳所写的→《论自然的区分》2-28.1189年,罗马皇帝发布训令,规定大学生有→居住权2-29.《神学大全》的作者是→阿奎那2-30.就其发生而言被认为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寺院制度的产物的是→修道院学校2-31.中世纪大学的教学语言是→拉丁语3-1.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世纪3-2.文艺复兴运动开端于→西欧3-3.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发生于→意大利3-4.1453年被土耳其所灭的国家是→拜占庭帝国3-5.被认为是西欧文艺复兴运动指导思想的是→人文主3-6.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创办“快乐之家”的人是→维多里诺3-7.被称为是“第一所新式学校”和“快乐之家”的学校是→孟都亚宫廷学校3-8.《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一书的作者是→佛杰里奥3-9.《愚人颂》一书的作者是→伊拉斯谟3-10.北欧文艺复兴运动中法国教育家拉伯雷的主要著作是→《巨人传》3-11.《散文集》一书的作者是→蒙田3-12.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并于1581年当选为波尔多市市长的是→蒙田3-13.认为正确的教育应当以培养“新人”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蒙田3-14.宗教改革运动发生于→1517年3-15.宗教改革运动发生于→德国3-16.被称作是“教皇的奶牛”的国家是→德国3-17.成为德国各界反对罗马教廷的共同纲领的是→《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3-18.发表《基督教原理》的是→加尔文3-19.发表《六十七条论纲》的人是→慈温黎3-20.逐步成为以加尔文教义为指导思想的共和国是→日内瓦3-21.耶稣会的创始人是→罗耀拉3-22.《耶稣会章程》的起草者是→罗耀拉3-23.耶稣会正式颁布《教育计划》是在→1599年3-24.耶稣会学校的最高首领是→将军3-25.耶稣会始建于→1534年4-21.世界上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是→德国4-22.1708年在哈勒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的人是→席姆勒4-23.赫克在柏林开办一所“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的时间是→1747年4-24.是一种强调人类的博爱和人道主义的社会教育思潮,在德国又被叫做→泛爱主义思潮4-25.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出版《初等读物》小册子的德国泛爱主义者是→巴西多4-26.在德国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的新局面的著名大学是→柏林大学4-27.1887年德国的凯兴斯坦纳建立第一所职业学校的地点是→慕尼黑4-28.俄国开始过渡为封建制国家是在→9世纪4-29.俄国近代教育制度建立开始于→彼得一世4-30.俄国颁布第一个《国民学校章程》的时间是→1786年4-31.俄国成立教育部是在→1802年4-32.1872年,开办俄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学校的地点是→莫斯科4-33.美国开始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07年4-34.美国于1636年设立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哈佛学院4-35.美国独立于→1776年4-36.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是→华盛顿4-37.在美国最先设立州教育委员会的是→马萨诸塞州4-38.1825年在美国首先制定教育法的州是→伊利诺州4-39.在美国建立第一所公立小学的是→宾夕法尼亚州4-40.被称为是“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的人是→贺拉斯·曼4-41.在美国创办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的州是→伊利诺州4-42.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建立于→1802年4-43.在美国被称为是第一所真正的大学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4-44.17世纪在日本地方的封建主称为→大名4-45.对19世纪发展起来的日本反封建的启蒙思想有直接影响的是→“兰学”的传入4-46.1872年8月,日本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是→《学制令》4-47.主张“以一身之独立,求一国之独立”的人是→福泽谕吉4-48.日本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时间是→1902年4-49.规定了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并一直成为日本二战以前教育的总的指导纲领是→《教育敕语》4-50.日本颁布帝国宪法,承认天皇统治的合法性是在→1889年5-1.被后人称为最注重教育实践的人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是→夸美纽斯5-2.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是→《大教学论》5-3.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教学论》5-4.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是→教育适应自然5-5.《泛智的先声》的作者是→夸美纽斯5-6.被后人尊崇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人是→夸美纽斯5-7.《教育漫话》一书的作者是→洛克5-8.被恩格斯称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妥协的产儿”的人是→洛克5-9.《人类理解论》的作者是→洛克5-10.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白板说”的人是→洛克5-11.提出“主权在民”思想的教育家是→卢梭5-12.《忏悔录》的作者是→卢梭5-13.被誉为“贫苦者之友”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5-14.《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的作者是→裴斯泰洛齐5-15.裴斯泰洛齐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天鹅之歌》5-16.被称作“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的是→赫尔巴特5-17.提出“意识阈”这一观点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5-18.强调“教育性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5-19.卢梭反对在儿童发展早期人为强制教育,主张→消极的教育5-20.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活动中,改革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简化教学方法5-21.被认为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福禄培尔5-22.福禄培尔生前出版的幼儿教育专著的名称是→《慈母曲及唱歌游戏集》5-23.福禄培尔主张教育上应坚持的原则是→被动的和顺应的5-24.被称作是“幼儿教育之父”的是→福禄培尔5-25.《教育论》一书的作者是→斯宾塞5-26.斯宾塞的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5-27.斯宾塞认为教育管理儿童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学会→自治5-28.斯宾塞的《教育论》一书的四篇论文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5-29.首创“幼儿园”这一名称的人是→福禄培尔5-30.赫尔巴特认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内在动力是→兴趣5-3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6-1.奠定英国现代教育的根基的是→《巴特勒法案》的颁布6-2.《巴特勒法案》的颁布是在→1944年6-3.《费舍法案》是英国1918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6-4.对英国20世纪80年代乃至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产生很大影响的是→《雷弗休姆报告》6-5.法国1947年提出的以“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方案名称是→“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6-6.法国著名的“五月风暴”爆发的时间是→1968年6-7.“富尔法案”也被称为→“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6-8.东西德的统一是在→1990年10月6-9.联邦德国首次成立全国教育科学部是在→1969年10月6-17.美国现代教育管理统一实行的学制是→6--3--3--4制D.5--4--3--4制6-18.日本二战后教育改革主要仿效的教育模式为→美国教育模式6-19.英国有一个法案在1903年4月1日生效,它是→《巴尔福法案》7-22.被称.《史诗》E.《理想国》1-3.古希腊先后称雄于希腊世界的两个最著名城邦是(CD) C.雅典D.斯巴达1-4.斯巴达国家居民的三个等级包括(ABC)A.斯巴达人B.皮里阿西人C.希洛人1-5.古风时代斯巴达人“五项竞技”教育内容包括(ABCDE)A.赛跑B.跳跃C.摔跤D.掷铁饼E.投标枪1-6.古典时代波斯和希腊进行的三次大战役是(ABD)A.萨拉米战役B.普拉提亚战役D.塞斯托斯战役1-7.古希腊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BCDE) B.相对主义C.个人主义D.感觉主义E.怀疑主义1-8.西方教育史上“七艺”教育的前三艺是指(ACE)A.文法C.修辞学E.辩证法1-9.“苏格拉底法”的运用的三个步骤包括(ABD)A.苏格拉底讽刺B.定义D.助产术1-10.柏拉图的主要代表作包括(BC) B.《理想国》C.《法律篇》1-11.以下著作为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是(CD) C.《政治学》D.《伦理学》1-12.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是指(BCD) B.植物灵魂C.动物灵魂D.理性灵魂1-13.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七艺”的后四艺是指(ABCD)A.算术B.几何学C.天文学D.音乐理论1-14.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的实施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是(AB)A.闲暇B.自由学科1-15.古罗马历史的三个时期是(BCD) B.王政时期C.共和时期D.帝国时期1-16.古罗马在共和后期的学校主要包括(ACE)A.初级学校C.文法学校E.修辞学校1-17.公元313年,在米兰联合发布“宽容敕令”的是(CE) C.君士坦丁D.庇鲁士E.李锡尼1-18.基督教会创办的初等教义学校的四个阶段是指(ACDE)A.申请入学C.谛听者D.跪拜者E.选民.1-19.主要反映西塞罗教育思想的著作有(BDE) B.《论共和国》C.《理想国》D.《论雄辩家》E.《论善与恶的定义》1-20.西塞罗“人道”教育主张的三方面条件包括(ACD)A.必须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C.以同情、仁义、礼让等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只有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称作人,只有他们才能尽人之所以为人之道2-1.修道院学校在lO世纪分为两部分是指(BD) B.内学D.外学2-2.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主要包括的两种形式是(AD)A.宫廷教育D.骑士教育2-3.骑士教育的三个阶段是(ABC)A.宗教教育阶段B.礼仪教育阶段C.侍从教育阶段2-4.中世纪,巴黎大学的四个学生同乡会是(ABCE)A.法兰西同乡会B.毕加德同乡会C.诺曼同乡会E.英格兰同乡会2-5.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出的四个学院是指(ABCD)A.文学院B.法学院C.医学院D.神学院2-6.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AD)A.讲解D.辩论2-7.在西欧的中世纪城市中,居民的主要组成成分是(BD) B.商人D.手工业者2-8.《论自然的区分》一书明确提出经院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D)A.哲学与神学的关系D.理性与信仰的关系2-9.13世纪将经院哲学推向极盛时期的人包括(CE) C.阿尔伯特E.托马斯·阿奎那2-10.中世纪后期经院哲学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影响包括(ABCDE)A.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B.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C.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D.它的思维方法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方法,也是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E.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2-11.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ACE)A.修道院学C.大教堂学E.堂区学校3-1.公元14--16世纪,西欧先后发生的两次逐步摆脱中世纪阴影的运动是(AB)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3-2.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A.歌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性B.反对来世观念、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强调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C.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D.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神权,提倡人权E.反对宗教束缚,提倡个性自由3-3.意大利教育家佛杰里奥把中高等教育的核心归结为两种教育,指(AE)A.全面教育E.自由教育3-4.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包括(ABE)A.伊拉斯谟B.蒙田E.拉伯雷3-5.维多里诺复兴了在中世纪学校中消失了近千年的(AD)A.体育D.美育3-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包括(ADE)A.佛杰里奥D.委基乌斯E.格里诺3-7.在法国和英国,人文主义的传播直接促进了新型教育机构的建立,新建的教育机构和原有学校的不同点在于(ABD)A.它们大多由世俗政府或民间创办B.主要适应了人们学习古典文化的需要D.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绅士3-8.伊拉斯谟的主要教育著作包括(CDE) C.《愚人颂》D.《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E.《论正确的教学》3-9.主要反映蒙田的教育思想的文章包括(AE)A.《论学究气》E.《论正确的教学》3-10.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A.人道主义B.古典主义C.自然主义D.世俗化和贵族化E.变革性3-11.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表的被称为是宗教改革的三大论著是(ABD)A.《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B.《教会的巴比伦之囚》D.《基督徒的自由》E.《基督教原理》4-1.从历史上看英国的教育具有明显的两个特点是(AB)A.宗教性B.贵族性4-2.导生制的创立者包括(AC)A.A·贝尔B.R·雷克斯C.J·兰开斯特D.福斯特E.洛克4-3.伦敦大学的前身包括(CD) C.国王学院D.伦敦大学学院4-4.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包括(ABDE)A.狄德罗B.卢梭D.伏尔泰E.爱尔维修4-5.《费里教育法》体现了法国教育的三原则是(ABC)A.义务B.免费C.世俗性4-6.1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主要类型包括(BC) B.国立中学C.市立中学4-7.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是指(ADE)A.德国D.意大利E.法国4-8.18世纪,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是指(AC)A.初等小学C.高等小学4-9.18世纪,德国中等教育的形式主要有(BD) B.文科中学D.骑士学院4-10.1755年莫斯科大学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惯例,不设神学系,而只设立(BCE) C.哲学系D.数学系E.医学系4-11.1802年,俄国成立教育部,并于1804年颁布了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两个章程是(AD)A.《国民教育章程》D.《大学及附属学校章程》4-12.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日本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文化主要有(ACD)A.儒学C.国学D.兰学4-13.幕府时期,日本的教育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ABC)A.幕府直辖的学校机构B.藩学C.民众的教育机构4-14.福泽谕吉的著作包括(ACD)A.《劝学篇》C.《文明论之概略》D.《文明教育论》4-15.日本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由五部分组成,包括(ABCDE)A.学区B.学校C.教员D.学生E.考试4-16.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提出的改革目标是(ABC)A.“富国强兵”B.“殖产兴业”C.文明开化4-17.1886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学校令》包括(ABDE)A.《小学校令》B.《中学校令》C.《普通学校令》D.《帝国大学令》E.《师范学校令》5-1.夸美纽斯的著作包括(ABCE)A.《大教学论》B.《泛智的先声》C.《语言和科学入门》E.《母育学校》5-2.夸美纽斯认为上帝在人心中播下的三颗种子是(ACE)A.知识C.德行E.虔信5-3.夸美纽斯的教学三原则指(ABC)A.直观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彻底巩固性原则5-4.洛克的著作包括(BCE) B.《政府论》C.《人类理解论》E.《社会契约论》5-5.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通过教育使绅士具有四种品质,即(ABCE)A.德行B.智慧C.礼仪E.学问5-6.洛克认为绅士教育的内容的三个方面是指(ABD)A.体育B.德育D.智育5-7.卢梭认为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BDE) B.受之于自然C.受之于自己D.受之于人为E.受之于事物5-8.卢梭提出的儿童学习的三原则是(ADE)A.学习者必须依赖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学习得出结论D.一切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理解、发现来进行E.鼓励儿童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他的兴趣,发展他的能力,锻炼他的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5-9.裴斯泰洛齐的著作包括(ABD)A.《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B.《天鹅之歌》》D.《林哈德与葛笃德》5-10.裴斯泰洛齐关于和谐教育的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ABC)A.德育B.智育C.体育和劳动教育5-11.裴斯泰洛齐强调进行智育主要依据的两个原则是指(AC)A.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C.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5-12.裴斯泰洛齐认为智育最基本、最简单的三要素是指(ABC)A.数B.形C.词5-13.赫尔巴特的著作包括(ABCE)A.《普通教育学》B.《普通实用哲学》C.《心理学教科书》E.《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5-14.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是(ABCDE)A.“内心自由”B.“完善”C.“仁慈”D.“正义”E.“公平或报偿”5-15.赫尔巴特教育过程的三个方面是指(ACD)A.管C.教学D.训练5-16.赫尔巴特关于自然知识的三方面兴趣包括(CDE) C.经验的兴趣D.思辩的兴趣E.审美的兴趣5-17.赫尔巴特关于社会交往的三方面兴趣包括(ABC)A.同情的兴趣B.社会的兴趣C.宗教的兴趣5-18.赫尔巴特所确定的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是(ACDE)A.明了阶段C.联想阶段D.系统阶段E.方法阶段5-19.被称为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包括(ABCDE) 1)预备;2)提示;(3)联想(4)总括(5)应用3.9.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的人是(孟子).3.10.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性恶论”的人是(荀子).3.11.(《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3.12.《大学》所要求的最高目标是(“至善”).4.1.秦朝丞相李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汉初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或(《三仓》).4.2.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并自撰《文宣王赞》的是(宋真宗).4.3.曾经下令,学者讲学“一宗朱子之学”,“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的人是(朱元璋(明太祖)).4.4.汉代太学的建立兴办,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两位儒家学者的极力倡导.4.5.汉代私学就其程度来说有小学与专经阶段的区分.(专经)阶段是私学的高级形式,相当于(太学)程度.4.6.唐代孔颖达撰写(《五经正义》)一书,成为经学注疏的合本.4.7.宋时订立《自鹿洞书院教条》的是(朱熹).4.8.明朝初期,书院极不发达,明太祖洪武元年只设立了(洙泗)、(尼山)二所书院.4.9.光绪年间,清朝采纳(张之洞)等人建议,所有书院都改为大、中、小学堂.4.10.我国古代选士制度,从西周开始萌端,经历了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等几个发展阶段.4.11.隋以前是察举,隋以后是(考试),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5.1.董仲舒的三篇《对贤良策》以(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以(“德教”)为核心的儒家治国之道.5.2.董仲舒注重尚贤使能,他针对当时任用官员的(“任子”)制和官员凭借资历递升的两大弊端,认为其结果“贤不肖混淆,未得其真”.5.3.董仲舒基于他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王从天命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治国主张.5.4.清末学者章太炎评价王充是(“汉代一人”).5.5.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5.6.颜之推认为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实际有用的人才,但不论哪一类人才的培养,都要做到(“德艺周厚”),这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5.7.颜之推从其治学体会出发,认为学习最重要的不是道听途说,专信(“耳受”),主张(“眼学”),即通过亲眼观察获得知识. 5.8.韩愈,字退之,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 5.9.韩愈提出的教育宗旨是(“明先王之教”). 5.10.韩愈关于教师的见解是教育思想史中的宝贵遗产.他感于当时的人(“耻学于师”),(“抗颜为师”)并作(《师说》),这是从他的“卫道”立场出发的. 5.11.胡瑗为宋代学术开创者之一,他在苏湖两地进行教学时,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在学校中实行(“分斋教学”).5.12.朱熹是一位理学家,他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成为理学的一代宗师., 5.13.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说. 5.14.王夫之是我国(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
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7相辅相成。
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简答:8、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答: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史笔记整理中外教育史——中国近代学制学制内容1902年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最早在中国提出义务教育,但是保有科举的痕迹,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
该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1904年癸卯学制(学习日本)凯程教育学2014年在北师大方面保录班7多金花全部录取,专业课押题全部命中,其中张海y 同学是来自某三本院校国经贸专业,,考取了北师大学校咨询状元,7名学员的经验视频均在凯程网站有展示,有志于考教育学的同学,可以去查看, 凯程的教育学由徐影团队负责教研,在集训营和远程进行全方面授课指导,加上凯程教育学资源,教育学考研十拿九稳. 特别提醒的是考教育学的学生,99%都是跨专业考生,且难度没有那么大,所以想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教育学是首选. 择校择专业就找凯程老师即《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首次将幼儿教育纳入学制,另有师范及实业教育系统,同时只在学制形式上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合法化,是我国最长的学制。
虽具有资本主义教育形式,但仍留有浓重的传统教育烙印(读经课)。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取消了科举的阴影(取消奖励“科举出身”和废止“读经课”),开创了男女同校(贯彻教育平等精神),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1922年壬戌学制(学习美国)即《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订立七项标准作为指导原则即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学制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这在我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初等阶段教育趋于合理,更加务实;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新学制增加了职业教育(最显著特点是兼顾升学和就业);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增多,程度提高;高等教育阶段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中外教育史的知识点一、中国教育史1. 古代教育- 先秦时期的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唐宋时期的教育-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2. 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二、西方教育史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和他们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贡献-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学校类型和课程设置2. 文艺复兴以前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教会学校和修道院学校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扮演了什么角色?- 欧洲中世纪时期贵族子弟接受什么样的私人家庭式培训?3.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近代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到二战前夕的教育变革和发展4. 美国教育史- 美国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美国私立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三、中外教育史比较1. 教育理念比较-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异同点有哪些?- 中西方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是什么?2. 教育制度比较- 中外教育制度中有哪些相似之处?- 中外教育制度中有哪些不同之处?3. 教育课程比较- 中西方教育课程设置上有哪些异同点?- 中西方对于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4. 教师角色比较- 中西方对于教师角色定位上存在哪些差异?- 中西方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评价等方面存在哪些不同?5. 教育管理比较- 中西方教育管理模式有哪些不同之处?- 中西方对于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能、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1.简述西周“学在官府”教育体制的特征,(1)西周时期,社会分工尚不明确,社会管理专门化尚不明显,因此,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尚未形成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
(2)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民间无学术,庶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官师一体。
(3)地方行政长官大司徒、乡大夫、州长等兼管地方教育事务,地方教化与地方政治密不可分,地方教育行政的政教合一。
同时“学在官府”也体现了教育和政治的密切关系。
2.简述王守仁“训蒙教约”的内容。
王守仁的“训蒙教约”的内容是;训练标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
所设科目为歌诗、习礼、读书三项。
歌诗可以“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习礼可以“礼貌习熟”“德性坚定”;读书可以“义礼浃洽”聪明日开”。
每日课程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3.简述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程序,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教学程序如下;(1)由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教科书梗概和主要思想。
(2)苘要叙述与课文有关的知识(3)诵读原文。
(4)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5)释疑.此外还运用辩论的方法,通常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展开辩论,教学语言为拉丁语.4.简述斯宾塞认为人的完满生活的五种活动(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2)获得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3)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4)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5.简述中国学校教育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学校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国扰产生了学校的萌芽。
中国学校教育类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2)“庠”指传说舜时代的学校。
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由氏族长者对下一代进行说教。
中外教育史读书笔记在师范读书时没有这门课,现在看了觉得很有必要,不知道现在的师范院校有没有这门课程。
——题记图书简介:《中外教育史》,作者:王晓华,出版日期:2007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儒学为主的教官思想,以官学、私学和书院为主、以社会教化和家教为辅的办学体制,以科举考试为标志的选士制度(注意,选仕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成人)。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虽然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最早的,但却是唯一从未中断、连绵不绝、传承至今的文明。
(是否就是因为如此,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背负太重的包袱,因而不能像美国那样开明、快速的发展到更新的文明层次。
从18000年前的北京人,到近5000年的封建社会,再到近百年社会革命,中国确实太老了!)原始社会时,生产资料全部公有,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所有成员共同生产和生活。
(我一直对历史课本上的这句话表示怀疑。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一)生产劳动技能的教育、(二)原始工艺技术的教育、(三)原始科学知识的教育、(四)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教育、(五)原始宗教和民俗的教育。
(对照一下当代的教育内容)(文字的产生,方便了人类社会经验的积累、保存和传递,但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无限制膨胀,如何学习、适应、查询、甄别、采信,都是对人类的大脑提出的严峻挑战。
)庠,中国最早的教育场所,分上庠和下庠,教育已经具有等级性。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主要有:“学术官守”、“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中国教育改革的难题之根本)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西周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助教育管理制度,代表了奴隶制学校教育的最高水平,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深远。
春秋时间,在教育方面,诸子百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儒家主张培养“士”和“君子”,墨家主张培养“兼士”,并提出把“农与工肆之人”作为教育对象;老子创始的道家学派立派时托名黄帝,故又称黄老之学。
他和另一代表人物庄子提出“道”,把“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作为理想的社会状态,教育主张也具有明显的虚无主义倾向;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由商鞅奠基到韩非集其大成,都主张依法治国,他们反对用以宣扬道德的学校教育,主张对社会的法制教育;兵家的孙胶、吴起等人则总结了战争的经验,著成兵书阐述战略战术,以军事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生活教育理论背景:陶行知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主义运动影响,针对我国社会现实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内涵含有三个意思。
1、生活即是教育生活包含教育的意味:主张人们积极投入生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前进、向前。
生活实际是教育的中心:教育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都是由生活决定。
2、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社会的具体化。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到处是生活,到处有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学校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互促进。
评价:扩大学校教育内涵和作用,使劳苦大众能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是教育法。
a)要求劳力上劳心,手脑双挥。
b)行是知之始,行动是知识的来源c)有教先学,有学有教d)反对注入式教学法,教学与实践结合4、特点:科学、创造、大众、民主5、启发a)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基础,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
b)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做为中介,达到教学合一、师生合一c)生活处处有学习的东西,扩宽课程资源d)教学给学生充分自由和活动空间,尊重主体地位e)让学生做学习与生活的主人,探索个性学习方法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教育独立思想蔡元培在《新教育》发表《发表教育独立论》,阐明教育独立基本观点,形成教育独立思潮。
主要内容:教育经费独立:政府划出教育经费,不得挪用教育内学术和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出版、采用教科书教育行政独立:主张教育由懂教育的人来管理。
因为教育平衡发展人的个性与群性;政党抹杀人的个性,服从政党;教育求远效,党政近功;各政党频繁更迭,影响教育稳定发展。
教育脱离宗教:教育求进步,宗教保守;教育促进各文化交流,宗教妨碍交流;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
意义:在当时国庆衰落下维持教育基本生存状态有其合理性。
教育脱离政治、政党的主张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是无奈的反抗反映反对军阀、希望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美好愿望脱离宗教的主张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的性质地位性质——是一门史实性、理论性、应用性相结合的教育专业课程地位——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居于专业理论课地位课程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初步了解教育发展史实、掌握教育发展规律、理解教育发展理论情感目标——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的情感、端正工作态度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运用教育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教育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注重自学能力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本方法——“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课程的教学模式课前——提出问题-提供线索-搜集资料-撰写提纲课堂——回答问题-质疑问难-分析讨论-教师总结课后——下一课题—重复课前环节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基本内容生产劳动经验社会生活经验(2)教育的基本职能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物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精神)实现人的再生产(社会人)(3)教育的基本特征历史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阶段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问题2:学校是怎样产生的?(1)学校产生的条件专门的教师和学生文字的出现基本条件:剩余产品-私有制-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阶级(2)原始形态学校的雏形“成均”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庠”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古书记载“庠”为古代养老与教育之场所(成均、辟雍、庠序、瞽宗、泮宫等)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孔子孔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中外教育史笔记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中外教育史笔记2007年07月14日星期六15:03外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探讨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其次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
意义: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学说:(一)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这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在利氏看来,人出生之后便继承了业已形成的现成的教育形式,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讲,只是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但本质上和动物界毫无两样。
(二)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根据原始社会中系统知识、教材、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尚未形成的事实,断定原始人的教育过程从未表现出是有意识的过程,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使用弓箭与射击,其技巧几乎全部是通过失败越来越少的重复模仿的方式学到的。
根据孟禄的上述观点,将教育的起源归之为心理现象。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是苏联学者最先提出来并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据此认为: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步完善并通过遗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故教育起源于劳动。
(四)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也有人认为上述第三种观点不够准确。
他们并不否认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需要,但指出:社会生活内容是多样性的,除了劳动经验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因此他们认为,更准确的提法是: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需要。
上述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虽说法不一,但大体可分为两类。
前两种(即生物学、心理学起源论)在西方有一定代表性,可算做一类;在社会主义国家流行,大多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的变种,可算做另一类。
比较:第一类中,不管是将教育解释成生物学现象还是心理学现象,实际上都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强调人与动物的联系,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但进而否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则失之偏颇。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注意到了模仿在儿童学习中的意义,有其合理性,现代心理学理论仍在强调这一观点;但这一理论又进而否认了成人在儿童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同样失之偏颇。
第二类教育起源论则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教育在其原始阶段乃是与物质生产活动和整个社会生活浑然一体的,其目的在于传递社会生活经验,促进个体的形成、发展、完善及社会关系的形成,教育乃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我们认为这类观点总的来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从而为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史前教育的概况原始社会的教育大致具有以下特征:(1)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以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
答案详解/后文:共1413个字第二节巴比伦的教育一、苏美尔的文化教育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第三节古代埃及的教育一、文化与科学二、教育概况1.宫廷学校宫廷学校是国王法老(Pharach)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史。
2.僧侣学校这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3.职官学校约创办于中王国时期,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期12年。
4.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此类学校较前两种低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稍宽,修业期限有长有短。
第四节古代印度的教育一、古代印度社会概况二、婆罗门时期的教育三、佛教教育第五节古代希伯来的教育一、第一时期的教育二、第二时期的教育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大致具有以下特点。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2.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
总的来说,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4.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
5.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6.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在此意义上,或许可称源远而流不长。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阶段:(1)荷马时代;(2)古风时代;(3)古典时代;(4)希腊化时代。
第一节荷马时代的教育一、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二、荷马时代的教育荷马时代的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像阿喀琉斯那样勇敢、武艺高强和像奥德修斯那样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武士。
荷马时代的教育还处于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但是,它对希腊教育的历史发展却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①《荷马史诗》始终是希腊人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教材,自有学校后一直是希腊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
②荷马时代教育中着重培养的道德品质,不仅成为希腊人的重要道德规范,也始终是希腊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③荷马时代教育中所具有的既注重个性发展又重视群体利益,既强调实干又注重雄辩、谋略的特点,事实上为后来希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深刻的历史基础。
答案详解/后文:共3186个字第二节古风时代的教育一、期巴达教育在期巴达,教育被当做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
期巴达的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
教育过程:①在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
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
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
神话、传说。
②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
青年军事训练团主要任务是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其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所谓的“秘密服役”,即在夜间对希洛人进行突然的袭击。
③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二、雅典教育与斯巴达一样,雅典城邦也高度重视教育。
但与斯巴达不同的是,雅典人认为,要培养公民在履行公共义务时所应具有的理智、聪慧和公正等品质,这是要由国家来规定的。
在如何安排个人的闲暇时间以及勇敢、强壮等品质的培养上,就不能完全依靠由国家控制的教育。
因此,雅典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
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
②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
③到十五六岁,大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上学,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④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三、毕达哥拉斯的教育思想第三节古典时代的教育一、古典时代的雅典社会二、文化的繁荣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三、古典时期的教育所谓“智者”(sophists,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以后,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如诗人、音乐家、医生、自然哲学家,等等,也被称为“智者”。
随着“智者”词义的延伸,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当做智者。
到前5世纪后期,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
哲学史、文化史和教育史所探讨的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智者。
智者对教育的贡献:①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这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而且,由于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②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与辩论、演讲直接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人,因而,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③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第四节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在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①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
在古典时期,雅典一直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而在希腊化时期,这一中心逐步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
③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
在古典时期,希腊的上小学通常注重实施以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为基本内容的多方面教育,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
而在希腊化时期,由于城邦的覆灭,带有军事目的的体育首先被取消,美育逐步被削弱,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局限于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
④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衰微的境地。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以“问答法”著称。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教育思想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
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
1.实践的哲学——道德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的研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哲学应从天上回到地上,从自然回到人间,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类自身的问题,研究伦理、政治,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