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 格式:docx
- 大小:258.12 KB
- 文档页数:26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扶正:即补益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祛邪:即袪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损其偏盛:即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疗阴或阳一方偏盛的病症。
补其偏衰,即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组成阳的一方虚弱不足的现象。
四性:又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降:指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药味。
归经: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指出药物作用部分的选择性。
双面调节作用:同一中药,即可使机体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低下的机能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
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或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并根据速度论运用数学方程定量地描绘这些过程的科学。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运用化学药药动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中药单方,复方制剂应用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
化学测定法: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化学成分的血药浓度,得到一组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然后用室分析或非室分析方法通过生理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从而阐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
生物测定法:主要是微生物法,广泛用于抗菌药物的效价测定,其原理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利用该原理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药的浓度,按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副作用:指中药在治疗量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而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中药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中药的物质基础、药效机制以及对人体的作用。
其学科任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入探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中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深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以及其作用机制。
中药资源繁多,每种中药都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因此,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可以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探索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中药药理学还需要探索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中药与西药的结合能够发挥更好的疗效。
因此,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探讨中药对机体的影响及安全性另一个学科任务是探讨中药对机体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中药虽然源于自然,但并不等同于食物,其对机体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可以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指导。
四、探寻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与标准中药药理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探寻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中药多样化、复方化的特点使得其药效评价不同于西药,因此需要建立适合中药的药效评价方法和标准。
这样可以确保中药在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
五、促进中药药理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最后一个学科任务是促进中药药理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只有将中药药理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的优势,为病患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促进中药药理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中药药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总的来说,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深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探索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探讨中药对机体的影响及安全性、探寻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与标准,以及促进中药药理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这些任务的完成将有助于推动中药学科的发展,促进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更好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动物体、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药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能量代谢功能、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一.中药的体内过程 1.跨膜转运 2.吸收 3.分布 4.代谢 5.排泄二.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1.中药时量关系 2.中药时效关系3.中药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的联合研究第四章中药毒理学中药的不良反应副作用、药的毒性反应、敏反应、遗效应、异质反应、殊毒性反应、药常见的各系统不良反应常见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1.A型药物不良反应:作用增强型、副作用型、毒性型、继发型、首剂综合征、撤药综合征。
2.B型药物不良反应:不耐受性不良反应、特异质性不良反应、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
第五章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剂量和分组的设定主要药效研究的各种实验至少设3个剂量组,尽量反映量效和时效关系。
够测出LD50受试药物,动物实验给药剂量一般为1/10~1/5 LD50,;很多中药制剂毒性甚小,无法测出LD50者,一般常用人用剂量来折算动物用量。
其粗略的等效倍数为1(人)、3~4(狗、猴)、5~6(猫、兔)、6~8(大鼠、豚鼠)、10~12(小鼠)第六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主治外感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对中药药理学的名词解释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作用、药效和药理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物质的提取和分离、药理作用的评价、药理机制的解析等。
下面将对中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活性成分活性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中药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可以单独或相互作用产生治疗效果。
中药中常见的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等。
通过提取和纯化活性成分,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二、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对中药药理作用的评定和量化。
通过药效评价可以确定中药的疗效和副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药效评价方法包括观察法、生物化学测定法、生物学测定法等。
药效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中药的效果进行评估,有助于了解中药的治疗机理和适应症。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在机体内药物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被转化成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途径之一。
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活性、毒性和代谢动力学参数,对临床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药物代谢可以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参考依据,避免药物代谢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毒副反应。
四、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效应的重要因素。
药物动力学可以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药效参数来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五、药理作用药理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中药的治疗效果主要通过药理作用来实现。
药理作用可以分为理化作用和生物学作用两种类型。
理化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如药物的溶解、结合、解离等。
生物学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机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如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酶的抑制等。
六、药理机制药理机制是研究药物如何通过与机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的过程。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与西药药理学不同之处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复方或中药方剂,而西药药理学研究的是单一的化学药物。
中药药理学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毒理学等内容。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培养、组织切片和离体器官等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研究中药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2.动物实验方法:利用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动物体内器官、系统的作用和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给小鼠建立实验性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3.人体试验方法:人体实验主要是指用健康人或疾病患者进行中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实验。
例如,在健康志愿者中观察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中药对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探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分类1.中成药药理学:研究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中成药是指经过提取、加工、配制等工艺而成的药物,如葛根汤、清热解毒片等。
2.方剂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方剂是指由多味中草药合理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如四逆汤、小柴胡汤等。
方剂药理学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是否有协同作用,是否改变了中药单味药物的药理效果等问题。
3.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中药中的单味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单味药是指中草药中的一种成分,如黄芩中的黄芩素、苦参中的黄酮等。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了单味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药物代谢与个体差异等药理学知识的学科。
通过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等方法,对中药的药理学特点进行研究。
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中药药理学分为中成药药理学、方剂药理学和单味药药理学三个方面。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的概述中药药理学指的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发挥药理作用和产生疗效的学科。
中药是指以草、木、皮、根、果、实、花、叶、茎、根、藤等自然植物为原料,采用合理的工艺进行加工和制作的药物。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中含有的活性成分的化学特征、药效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学理论就已经提出了“宣调导滞”的药理作用观点。
在宋朝,张锡纯提出了“同药异功,同病异治”的药理学观点。
到了明代,在刘完素的《千金方》中则详细地列举了1500多种中药和方剂。
在清朝时期,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将中药药理学和中医疾病理论融为一体,为中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中药药物的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科技的进步使得中药药理学得以从经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研究中药药理学,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和疗效,从而更好地利用中药为人们的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
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主要原料,因此其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很多,也很复杂。
中成药则是将若干种中药材进行合理配伍后经加工而成的制剂,对于中药药学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中主要研究的是中药到达人体内后发挥的药理作用和产生的疗效,与中药药材的形态、结构、性质有关。
中药材中含有的药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苷类、萜类、多糖、挥发油、甾类化合物、糖皮质激素等。
其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天然化合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茗荷中的茗荷碱、曲降含的曲降红碱、葛根中的葛根碱等。
黄酮和苷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主要是抗氧化、抗癌、抗炎、降血压、降血糖、增强血管弹性等方面,如银杏叶中的银杏黄酮和酰基半乳糖苷等。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个异戊烷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对于中药材的香气、味道和抗菌作用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决明子中的槲皮素和顶黄酮等。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物质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所产生的药理效应及其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等方面探讨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一、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物质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其中,药理学是中药药理学的核心内容,其主要研究中药物质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所产生的药理效应及其机制。
具体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部位、作用强度、作用时效、副作用和毒性等方面。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础,其主要通过体外或体内实验研究,探索中药物质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副作用等方面。
临床研究则是中药药理学的应用,其主要通过临床试验,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中药药理学的应用中药药理学的应用主要是指中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中药药理学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的临床疗效评价: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药的临床疗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2、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保障。
3、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保障。
4、中药的新药研发: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药的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四、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中药药理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未来发展将面临以下几个挑战:1、中药药理学与现代医学的整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药理学需要与现代医学进行整合,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3.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4.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清热药:能清解里热的药。
6.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排出积滞,攻逐水饮的药物。
7.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8.理气药:凡具有疏通气机,消除气滞作用的药物。
9.活血化瘀药:凡具有疏通血脉,祛除血瘀,使血流通畅的药物。
10.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11.开窍药:以苏醒神识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2.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消除虚弱证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药物。
13.麻黄成分与其作用关系:发汗(挥发油、麻黄碱)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机理:(1)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NA和肾上腺素,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2)麻黄的化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结合,激活细胞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 TP形成cAMP,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3)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4)直接兴奋a受体,收缩末捎血管,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5)促进肺部PGE的释放,直接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或抑制该酶的分解,使细胞内cAMP的含量增加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6)抑制抗体的产生。
14.银花为什么称为阳疮之要药?(1)对抗药金葡菌有效,与青霉素合用抗菌作用增强。
(2)缓解炎症。
(3)WBC吞噬功能增强。
(4)减毒作用。
15.黄连抗心律失常:小檗碱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从而抑制异位节律,其原理可能与影响钠、钙转运有关。
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均抑制心肌,而黄连素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是通过阻止钾外流,促进钙内流的作用实现的)和负性频率作用,对伴有心衰的心律失常者更有利。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基础,它通过对中药成分、药理学特性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研究中药的成分及其作用。
中药成分包括多种不同性质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等。
这些成分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药药理学需要通过分离提取技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进一步研究其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
通过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精确的指导。
其次,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药理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药理学特性包括药效、药性、归经、化学成分等多个方面。
药效指的是中药在体内的实际效果,药性指的是中药的性质特点,归经指的是中药对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的作用。
这些特性是中药应用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了解其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应用。
最后,中药药理学需要对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中药药理学需要根据不同病症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研究其应用剂量、使用方法、药效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中医药学和临床医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它能够揭示中药的药物作用和内在机理,为教学、科研、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能够引导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通过了解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将中药融于临床应用中,让更多人受益。
总之,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消化吸收、药代动力学、药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中药的应用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原料,按照一定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调节阴阳、益气健脾、祛瘀止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里散寒、敛肺止咳等作用。
3.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根皮、茎叶、茎皮、花、果、种子、仙人掌、地上菜、果皮、果肉、根茎等。
4.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剂方法将中药进行加工和炮制制成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制剂包括煎剂、散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外用贴剂、膏剂、注射剂等。
5.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两个方面。
生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益气健脾、温里散寒等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病理功能的影响,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6.中药的贮存和使用:中药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曝晒、防潮湿等,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7.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一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砒霜、雄黄、硫磺等,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药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影响。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来研究中药药物对特定生理活动的影响;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药理试验和临床观察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3.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4.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致,不断揭示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
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1.中药药效与归经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1、中药药理学(1)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内容:包括中药效应动力学和中药代谢动力学主要任务: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阐明中药效应动力学和中药代谢动力学,以此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目的,为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提供现代科学依据,为寻找新中药提供线索。
1、阐明中医药理论2、促进中药学的发展,提高用药水平3、老药新用和发现新药材4、研制新药5、实现中药现代化:为中药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提供必要的药效学,毒理学资料。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作用的多效性(2)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3)量效关系的复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5)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一、中药基原(品种)二、产地三、采收季节四、贮藏条件五、炮制六、剂型和制剂七、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副作用:中药在治疗量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而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过敏反应:与使用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无关,主要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病人。
解表药:是指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都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部分药物还用于水肿、喘咳、麻疹、疮疡初起等症并兼表证者。
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2、解热、3、镇痛、镇静4、抗炎、抗过敏作用5、抗病原体作用6、止咳、祛痰、平喘作用7、调节免疫麻黄:[主要成分] 生物碱、挥发油。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浮肿。
[药理作用] 1、发汗影响麻黄发汗的因素:(1)环境温度(2)神经系统功能状态(3)配伍。
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兴奋汗腺α1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扩张汗腺导管,促进排汗;兴奋中枢神经系统2、平喘有效成分为麻黄碱。
3、利尿4、解热、镇痛5、抗病原体6、镇咳祛痰7、抗炎抗过敏8、兴奋CNS9、升高血压[临床应用]中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现代用于:支气管哮喘、鼻塞、防治某些低血压状态及缓解寻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皮肤粘膜症状。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主要探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所发挥的药理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二、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探究中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发掘和整理传统中药方剂及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4.研究中药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上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四、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中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五、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药理学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将更加精准和智能化。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成分的作用机制、影响和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运用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具有特殊成分的中药,以研究和揭示中药
疗效、安全可靠性和规律性的前提。
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
首先,要研究各种中药成分的作用机理,比如各种中药成分是如何
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形成信号反应以及各种神经、内分泌、免
疫和代谢反应的中介机制,以更好的了解各种中药成分的活性特性和
药理活性。
其次,要研究中药成分的药物代谢机制,尤其是未经人体代谢的活
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在体内代谢的机制可以确定中药中特定成分的
药效和毒性特性,以更有效的控制药效。
此外,要研究中药药效的变化规律,比如中药作用受到病人个体差异、药物交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如何通过药效学研究来控制药物的
安全性以及如何让药物更具有针对性,都可以通过研究中药药理学所
获取到积极有效的结果。
以上是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通过研究中药药理学,可以
更好的了解和利用中药的作用特性和机理,从而提高中药的抗病能力,改善中医药的应用效果,满足人们不同的健康需求。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药物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对于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掌握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中药的毒性作用和中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复习。
二、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1.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各种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作用,包括其药理学特性、药理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中药药理学的重要性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能发现和开发新的中药药物,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此外,中药药理学还可以帮助理解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并提供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安全性评价的依据。
三、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中药的祛病作用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改善机体的病理状态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止泻和抗菌作用;人参具有益气养阴、补虚止血的作用等。
2.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延缓细胞老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中药的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症状。
例如,黄芩酮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四、中药的毒性作用。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的科学。
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及推动中药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总结中药药理学的重点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药理学的概览。
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一般是指中药中存在的能够对人体产生药理学效应的化学物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对于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指导药物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活性成分、挥发油、生物碱等。
其中,对于中药的活性成分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点之一。
2.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生物活性评价、质谱技术等。
化学分析可以通过确定中药中的主要成分,揭示中药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生物活性评价可以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估中药对特定生物指标的影响;质谱技术则是一种有效的分析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方法,可以通过质谱图谱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
3. 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是通过与生物大分子(如受体、酶等)进行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发挥药理学效应。
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多个层次的研究来揭示,如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细胞信号传导路径的调控、组织和器官水平的影响等。
4. 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可以从寻找中药的配伍规律、研究中药的配伍效应、探索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
这种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指导中药方剂的合理应用。
5. 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中药的剂型优化、剂量选择、药物配伍、临床疗效评价等。
这些研究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临床疗效的评估和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中药药理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以及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交卷时间:2019-12-03 15:45:59一、单选题1.(2分)同名异物的中药,影响其药理作用差异的因素是:()• A. 所含成分• B. 产地• C. 采收季节• D. 剂量• E. 炮制工艺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2.(2分)与山楂消肉积无关的作用是()• A. 含脂肪酸,促进脂肪的消化• B. 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有助消化• C. 提高胃肠功能有利于消化你• D.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蛋白的分解消化• E. 含有淀粉酶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消化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D解析3.(2分)汤剂煎煮方法不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与下列哪项无关:()• A. 煎液中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改变• B. 煎液中各单味药相互作用的不同• C. 煎液中出现新的成分• D. 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 E. 药物中所含成分破坏的不同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B解析4.(2分)芒硝泻下的机制为:()• A. 刺激肠粘膜• B. 肠道润滑• C. 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R• D. 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 E. 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E解析5.(2分)人参益智的作用机制不包含()• A. 促进脑内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B. 抑制脑内神经递质Ach合成和释放• C. 促进脑细胞发育• D. 增加脑供血• E. 保护神经细胞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B解析6.(2分)下列泻下药有利尿作用的是()• A. 芒硝• B. 番泻叶• C. 火麻仁• D. 大黄• E. 郁李仁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D解析7.(2分)细辛毒性成分主要是:()• A. 去甲乌药碱• B. 甲基丁香酚• C. 细辛醚• D. 黄樟醚• E. 小檗碱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A解析8.(2分)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多数应具有下列何种药理作用:()• A. 抗病原体• B. 降血压• C. 降血脂• D. 抗凝血• E. 镇痛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E解析9.(2分)20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对下列何种中药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A. 麻黄• B. 当归• C. 草乌• D. 延胡索• E. 人参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A解析10.(2分)活性较强的二醇类人参皂苷是()• A. Ra1• B. Rb l• C. Rc• D. Rg3• E. Rg1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B解析11.(2分)不能扩张血管的中药是()• A. 葛根• B. 麻黄• C. 三棱• D. 丹参• E. 去甲乌药碱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B解析12.(2分)延胡索总碱/左旋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的不正确描述是()• A. 延胡索总碱具有镇痛作用• B. 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 C. 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弱于复方阿司匹林• D. 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没有成瘾性• E. 醋炙延胡索镇痛作用强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C解析13.(2分)中药药效学的研究内容是:()• A. 提取中药的成分• B. 鉴定中药的种属• C. 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D. 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 E. 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C解析14.(2分)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 A. 氨基酸• B. 有机酸• C. 挥发油• D. 生物碱• E. 皂苷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C解析15.(2分)三七止血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A. 人参皂苷Rb1• B. 三七皂苷R1• C. 三七氨酸• D. 黄酮苷• E. 三七皂苷Rb6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C解析16.(2分)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是(d )• A. 甘草甜素• B. 秦艽• C. 大黄• D. 人参• E. 芒硝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A解析17.(2分)附子经炮制后:()• A. 作用增强• B. 毒性减低• C. 便于贮存• D. 加强和突出某一作用• E. 对作用和成分皆无影响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C解析18.(2分)芒硝泻下的机制为:()• A. 刺激肠粘膜• B. 肠道润滑• C. 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R• D. 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 E. 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E解析19.(2分)附子的毒性主要由以下哪一个成分引起:()• A. 氯化甲基多巴胺• B. 消旋去甲乌药碱• C. 去甲猪毛菜碱• D. 乌头碱• E. 桂皮醛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A解析20.(2分)丹参扩张冠状动脉机理是()• A. 阻滞钙内流和钙调蛋白作用• B. 促进钙内流• C. 开放钙通道• D. 开放钠通道• E. 促NO生成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A解析21.(2分)与黄连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A. 抗炎• B. 解热• C. 中枢兴奋• D. 降低血压• E. 抗溃疡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C解析22.(2分)厚朴保肝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 厚朴酚• B. 和厚朴酚• C. 厚朴生物碱• D. 厚朴皂甙• E. 四氢厚朴酚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B解析23.(2分)大多数补虚药增强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正确的描述是()• A. 增加动物免疫器官重量• B. 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C. 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D. 升高血白细胞• E. 诱生干扰素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C解析24.(2分)鱼腥草抗菌的有效成分是()• A. 癸酰乙醛• B. 穿心莲内脂• C. 秦皮乙素• D. 小檗碱• E. 原白头翁素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C解析25.(2分)不具有利胆保肝作用的中药是()• A. 苍耳子• B. 柴胡• C. 茵陈• D. 大黄• E. 栀子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A解析26.(2分)延胡索总碱/左旋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的不正确描述是()• A. 延胡索总碱具有镇痛作用• B. 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 C. 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弱于复方阿司匹林• D. 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没有成瘾性• E. 镇痛机制与阻断脑内多巴胺D1受体有关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C解析27.(2分)大黄解热作用的机理可能是:()• A. 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B. 降低中枢PGE等活性物质水平• C. 扩张血管加速散热• D. 发汗作用• E. 中和内热原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A解析28.(2分)与黄连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不包括(c )• A. 抗炎• B. 解热• C. 中枢兴奋• D. 降低血压• E. 抗溃疡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C解析29.(2分)银杏内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是()• A. 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升高血小板cAMP• B. 对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C. 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TXA2合成• D. 对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E. 促进PGI2生成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B解析30.(2分)黄连、黄柏抗菌的有效成分是:()• A. 癸酰乙醛• B. 穿心莲内脂• C. 秦皮乙素• D. 小檗碱• E. 原白头翁素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D解析二、多选题1.(4分)与甘草清热解毒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 A. 抗菌作用、• B. 抗病毒作用• C. 促进溃疡愈合作用• D. 抗炎作用• E. 抗变态反应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A,B,D,E解析2.(4分)现代研究发现,血瘀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A. 血液流变学异常• B. 血红蛋白减少• C. 微循环障碍• D. 血流动力学异常• E. 血小板聚集性降低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A,C,D解析3.(4分)泻下药有哪些主要药理作用?()• A. 泻下• B. 利尿• C. 抗菌、抗病毒• D. 抗炎• E. 抗肿瘤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A,B,C,D,E解析4.(4分)五味子的保肝作用可通过()。
• A. 诱导肝脏微粒体酶,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B. 增强抗氧化能力• C. 促进肝蛋白质的合成• D. 促进肝糖元的生成• E. 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A,B,C,D,E解析5.(4分)在临床上极少数患者服用三七会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
• A. 头痛• B. 腹痛• C. 腹泻• D. 牙龈出血• E. 过敏性药疹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D,E解析三、判断1.(2分)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钠通过增高GSH-PX及MDA的活性而发挥抗氧化作用()••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错误解析2.(2分)丹参可抗脑缺血性损伤,对缺血性脑病有治疗作用()••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正确解析3.(2分)青皮有抗休克作用()••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正确解析4.(2分)干姜肉桂有抗血栓形成的作()••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正确解析5.(2分)三七具有抗凝血酶诱发的大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作用()••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正确解析6.(2分)附子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故可使心率减慢()••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错误解析7.(2分)枳实治疗胃下垂的药理学依据是抑制胃肠运动()••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错误解析8.(2分)三七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正确解析9.(2分)理气药对心血管系统作用不明显()••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错误解析10.(2分)丹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理是抑制了血小板内磷酸二酯酶活性,从而使cAMP含量增加,并抑制TXA2的合成和释放所致()••得分:0知识点:中药药理学展开解析答案正确解析考试成绩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