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11
- 格式:docx
- 大小:37.57 KB
- 文档页数:9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是一种有机的审美性的结构,所以它是很注重审美性的。
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纯真。
也就是说相信和认可生命中美好善良这一点,对世界上的人和物都抱有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2.稚拙。
我理解为是一种天真无邪的童趣,也就是说总是抱着很简单的思想看待事物,不会把事情想得那么的复杂,时常给人一种活泼可爱的感觉。
3.欢愉。
顾名思义就是让人觉得开心快乐,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的愉悦感。
4.变幻。
个人理解为是一种不合乎常理的变化,如魔法,变身,飞天等等。
但是这种变幻却让人接受和向往。
5.质朴。
我觉得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表现在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它所描写的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还有,就是它所用的语言并不十分华丽,就是一些简单文字的组合,总的来说就是平时,朴素的语言。
下面,我就以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小红帽》为例,浅谈一下它所表现出来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1.质朴:我们都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述小红帽在给外婆送糕点的路上被大灰狼欺骗了,最后在猎人的帮助摆脱了大灰狼的故事。
就从这个故事描写的内容来看,就体现出了儿童文学质朴的文学特质。
因为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小朋友在回家或者去玩的路上遇到动物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所以觉得故事很朴素。
另外,故事的语言都很平实,就是用一些简单的陈述句来组成一个故事,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每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只要一看就会明白它在讲什么。
2.纯真:小红帽在去奶奶家的路上遇到大灰狼,大灰狼跟她说话,小红帽她一点也不觉得害怕,还礼貌地跟大灰狼回答了大灰狼所有的问题。
在途中,大灰狼故意延长时间叫小红帽欣赏路边的花朵,不要一直顾着往前走。
小红帽她看到森林的花真的很美,于是就走到了森林的深处去摘花了,她根本没想到大灰狼会去吃掉她奶奶,她心里还想着摘一朵花送给奶奶让奶奶高兴高兴。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帽她很纯真,相信大灰狼也是善良的人。
浅谈奇幻文学《哈利·波特》的美学特征作者:杜炯熠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7期摘要:英国小说家J.K罗琳创作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深受全球读者喜爱。
在业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和强烈的反响。
本文主要就此系列小说在叙事风格中所反映出来的美学特征做一些探讨。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奇幻文学的飞速发展无疑是大家稚气心灵的一次重新回归。
这部小说所带来的与其说是一场梦不如说是一次盛世狂欢,这是对于巴赫金理论的最好注解。
关键词:哈利·波特;奇幻文学;狂欢理论;隐喻;美学奇幻文学本身具有梦幻特质,在艺术上是用来“造梦”的。
它往往通过虚幻、离奇或非人间的故事情节曲折地反映出人类的牛活诉求或理想,而这类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人们的梦。
《哈利·波特》英国作家J.K.罗琳的奇幻文学系列小说,共七集,主要描写主角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七年学习牛活中的冒险故事。
在这个故事其独特情节的背后,岁琳更多赋予了它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关乎美学,关乎暗喻,关乎世界的狂欢,甚至关乎罗琳对丁这个时代的思考。
l 隐喻之美——映射现实社会1.1 奇幻与现实碰撞哈利牛活在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异度空间,哈利的“魔法世界”是由“神奇的世界”和“荒诞的世界”组成的。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牛活中没有的东西或事件,它们有的有正常、理性的逻辑规律和可能的标准,属丁“神奇的世界”,就像哈利的隐形斗篷、魔杖,有的没有正常、理性的逻辑规律和可能的标准,属丁“荒诞的世界”,如相框和报纸里会动的人像,活点地图。
这种“非常的虚构世界”是一个合理地运用想象、推理和判断将那些没有机会和条件实现“可能”的事物,在这个世界里获得实现的世界。
哈利波特系列奇幻色彩就直接体现了这些。
从《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开始就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奇异的魔幻世界,这里有着一个庞大的和人类即书中麻瓜一样的族群:巫师。
他们拥有魔力、魔杖和魔法。
哈利波特美学角度分析300字1997年以来,英国女作家JK罗琳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在全球掀起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哈利波特热。
该系列的七部作品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突破5亿册,发行量仅限于《圣经》和《毛选》,成为世界发行量排名前三的纸质书,同名电影在文学热潮的影响下创下骄人战绩。
作为一部拥有丰富想象、夸张荒诞情节、幽默滑稽语言、神奇怪异人物形象的以追求真善美为主题的作品,hp系列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同系列的电影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作为一部具有梦幻文学色彩的作品,hp系列本身就有梦幻特质,在艺术上是用来造梦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hp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
这是hp最重要的美学体现之一,基于这个美学前提,罗琳更多地赋予了它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关乎美学、关乎暗喻、关乎世界的狂欢、关乎对时代的思考。
魔幻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美的世界,但这个美的世界,其实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美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是远远超过了现实意义的。
霍格沃兹的原型是世界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剑桥大学,无论是从外形的仿造还是分学院制的管理模式,罗琳在基于现实存在的原型上对其给予魔幻色彩进行改造;而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方面,罗琳选取了大部分的西方神话故事作为参考,加以改造,让整个系列的故事更加充满神秘、想象色彩。
霍格沃茨高于现实意义的那一部分,体现在它传递出来的永不服输,象征着自由与和平的精神。
在霍格沃兹城堡的外形、内涵构造中,形式美的法则则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狭窄的小路尽头突然展开了一片黑色的湖泊。
湖对岸高高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城堡,城堡上塔尖林立,一扇扇窗口在星空下闪烁。
”整座城堡被分成29个区域,灯光笼罩的是一半,处于黑夜朦胧中的也是一半,这是一种调和对比的设计手法,即反映了黑白分明两种矛盾共同存在的状态,也是对hp主题善恶分明的内涵展现。
霍格沃茨交叠着不同学院,最突出的是中间锥型的塔楼,这是属于格拉芬多的教学区域。
论儿童视角下的《哈利・波特》美学意蕴孙灵侠(宿州学院安徽・宿州234000)[摘要]《哈利・波特》的畅销是一大奇迹,特别是它拥有了全世界的儿童读者。
本文试图从神奇的幻想世界的构建、英雄情结的言说、叛逆心理的宣泄、作品中所渗透的真实性等几个层面来阐述儿童视角下的《哈利・波特》之美学意蕴。
[关键词]儿童视角《哈利・波特》幻想世界英雄情节叛逆心理[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06)06—0135—02![收稿日期]2006-10-27[作者简介]孙灵侠(1974—),女,安徽萧县人,宿州学院外语系讲师,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自1997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全世界炙手可热的畅销书。
作家罗琳以魔法为题材,叙述了一个在魔法学校学习的孩子哈利・波特成长过程中的非凡故事。
在充满讥笑和冷漠的“麻瓜”的世界里长大的哈利・波特,因为其非凡的出身与超群的巫师本领,成为能与伏地魔单独较量的少年英雄。
哈利・波特,一个骑着飞天扫帚、戴着圆形眼镜的英俊少年,何以让世界为之如此疯狂?纵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始终把自己的写作确定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使小读者体验到少年作为主角、英雄、成功人士的快乐、满足与感动。
同时,作者又巧妙地调用了荒诞、夸张、幽默、梦幻、时空错位等童话文学的艺术要素恰到好处地适应了儿童的思维特征。
一、神奇的幻想世界幻想是儿童的一种天赋和本能。
儿童往往通过幻想来营造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世界,去充分体会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美妙与神奇。
儿童文学中幻想境界的高低直接决定其诱惑力的大小,《哈利・波特》就是具有超强诱惑力的文本,正如有人所说,“小孩子在现实中想干干不了的事,在《哈利・波特》的幻想世界中都能实现。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在其作品中可谓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为小读者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魔法世界。
小读者的阅读过程便是对这个神奇世界的探索之旅。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11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摘要:《哈利·波特》是风靡全球的儿童小说,一经问世便吸引了无数世人的目光,它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丰富的细节、幽默诙谐的语言、神奇多面的人物形象,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展现出了纯真的美学体验,这独特的风采使它一经问世吸引住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哈利现象。
关键词:哈利·波特;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目录1. 引言 (1)1.1作家、作品介绍 (2)1.2 中心思想及组织结构 (2)2.文献综述 (2)3.理论概念 (2)3.1儿童文学 (2)3.1.1儿童文学的定义 (2)3.1.2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 (3)3.2美学概念 (3)3.2.1 美学的定义 (3)3.2.2 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 (3)4.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 (4)4.1在逆境中生根发芽 (4)4.1.1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哈利 (4)4.1.2在歧视中心向阳光的赫敏 (4)4.2为爱与友情挺身而出 (4)4.2.1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罗恩 (4)4.2.2为爱人赴汤蹈火的斯内普 (5)4.3冲突和血光中的正义 (5)4.3.1种族解放的奋斗 (5)4.3.2魔法世界的和平与牺牲 (5)5.结论 (6)1.引言2017年是《哈利·波特》诞生二十周年的日子,每一个儿童世界都是缤纷多彩、充满奇迹的,英国作家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更是受到儿童的广泛欢迎小说,罗琳构筑的魔法世界不仅缤纷多彩,同时还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自从小说发表的二十年来,对于其风靡全球的原因更是成为了诸多学者探究的课题,现以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的角度着手,综合分析其影响深远的原因。
1.1作家、作品介绍1989年,年仅24岁的罗琳有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
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摘要]从1997年至2007年十年间,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热销全球,每一本的出版都会在文学界及新闻界掀起一股狂潮。
截止2007年11月第七辑终结篇的面世,这部超人气的童话小说已被译成60多种语言,风行130多个国家,被称为网络时代的神话,令全球的孩子们痴迷。
究其原因,除了借助现代传播发行渠道畅通的外在原因,该作品能够站在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的情感和心灵宣泄、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抓住儿童的阅读心理是创造它销售神话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哈利?波特》畅销儿童本位幻想性文本创作随着《哈利?波特》第七辑的出版,全球各地再次掀起一股抢购狂潮,从第一辑开始,《哈利?波特》就如同一只被解咒的精灵,从魔瓶中一跃而出,蹦出人们的视野,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风靡全球。
目前,这部被定位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读物以突破4亿册的全球销量创造了世界出版史的奇迹:它的系列电影也成为史上最赚钱的系列电影,前期上映的五部电影已超过44.7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
它创造了一个世界性的商业奇迹,受到世界各地孩子们的青睐,一时间大街小巷、书店商场,那个戴眼镜小男孩的身影无处不在,充斥了整个儿童读物及影视市场。
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征服亿万小读者,其魅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纵览全书,我们可以发现,罗琳是站在维护儿童权利的立场来塑造哈利?波特的。
这种立场突出表现在两个世界的对比:在现实世界(书中的“麻瓜世界”),哈利是一个倍受歧视、打击、无助的弱者,而在幻想世界(魔法学校),哈利被压抑的身心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自由、快乐、受尊重、有关爱自己的老师、校长和要好的朋友,有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魔法。
更重要的是,哈利作为一个人,一个儿童应有的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在麻瓜世界被无理剥夺的各种权利在幻想世界中他都一一得到了。
而且,因为非同寻常的出身。
他成为唯一能和伏地魔较量的少年英雄,并最终凭借自身的勇气和智慧消灭了这个巫师界的撒旦。
从儿童期待视野角度探讨哈利·波特文学翻译作者:崔慈行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5期《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作为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在全世界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读者。
在传入中国以后,该作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儿童读者的追捧。
这一作品用简单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接一个传奇故事。
整部作品以魔法、奇幻、巫术为线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品的新奇性激发了儿童读者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
毫无疑问地说,儿童文学翻译对于繁荣儿童文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儿童是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人群,所以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期待视野。
另外,对儿童期待视野变化的关注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以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为例,试从儿童期待视野角度分析儿童文学翻译。
一、作者及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翻译(一)作者简介随着1997 年首部作品《哈里·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以及2007 年的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the Deathly Hallows)的问世,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以狂风暴雨之势席卷多数西方国家。
当时作品的追捧者不仅有儿童,还有成年人。
截至作品问世的第二年,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已被翻译成73 国语言,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广为流传。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作者是J. K.罗琳(J. K.Rowling),她出生于1965 年7 月31 日的英国格温特郡(Gwent)。
其父亲是一名退休管理人员,母亲是一位实验室工作人员。
在作者童年时期,母亲经常给她讲小故事,于无形中培养了她对知识的兴趣与渴望。
罗琳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在六岁那年就完成一篇关于兔子的故事。
罗琳在成长过程中有两次搬家的经历,第一次是从英国西南部的耶茨小城(Yates)移居到靠近英国西部港口城市布里斯托尔的温特伯恩小城(Winterbourne)。
浅析《哈里·波特》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作者:陈利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展开对《哈里·波特》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哈里·波特》的具体创作情况,以及其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创作特点。
在文学领域中,《哈里·波特》作为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部魔法小说已经被翻译成至少73种语言,并在多个国家均有销售,成为世界上最畅销小说系列。
本文在研究《哈里·波特》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时候,首先对《哈里·波特》的相关内容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同时重点研究其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哈里·波特》;儿童文学;创作背景自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互联网技术得到普遍的更新,并使各种信息得到快速的传播。
在此种新环境下,文学作品的全球式发展逐渐成为普遍的趋势。
《哈里·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作品之一,其自出现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尤其以青少年人群为主。
《哈里·波特》在其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文学特点,同时由于其阅读的人群以青少年为主,因此可以从作品独特的想象力角度出发,透过《哈里·波特》这部温文学作品,分析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为日后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见,本文的研究具有现实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哈里·波特》的相关内容分析(一)《哈里·波特》的创作内容和思路《哈里·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魔法文学系列小说,作者的童年生活富含乐趣,并且曾在儿童时期便创作出童话故事《兔子》。
其丰富的儿童生活,为《哈里·波特》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哈里·波特》小说讲述的是名为哈利波特的主人公寄居在姨夫家中,偶然的机会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并开始了奇幻的人生旅程。
从儿童期待视野角度探讨哈利·波特文学翻译作者:崔慈行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05期摘要:《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引起社会上广大读者的关注,同时也吸引大批学者们为之展开一系列研究。
不过这些研究大多从神话、宗教、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等角度着手,很少从翻译的视角尤其是翻译过程中读者的接受角度对文本进行探讨。
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
从接受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进行分析,并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哈利·波特》两种译本的用词做简要解析,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
通过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创作出适合儿童读者的翻译作品,从而使译作更容易让儿童接受,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接受理论;儿童期待视野;儿童文学翻译;哈利·波特文学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5-0168-04《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作为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在全世界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读者。
在传人中国以后,该作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儿童读者的追捧。
这一作品用简单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接一个传奇故事。
整部作品以魔法、奇幻、巫术为线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品的新奇性激发了儿童读者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
毫无疑问地说,儿童文学翻译对于繁荣儿童文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儿童是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人群,所以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期待视野。
另外,对儿童期待视野变化的关注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以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为例,试从儿童期待视野角度分析儿童文学翻译。
一、作者及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翻译(一)作者简介随着1997年首部作品《哈里,波特与魔法石》(HarryPotterandthe Sorcerer’s Stone)以及2007年的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the DeathlYHallows)的问世,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以狂风暴雨之势席卷多数西方国家。
通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引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作家J.K.罗琳所创作的一部奇幻文学巨著。
这个魔法世界中展现了无数的冒险故事,其中灌输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哈利·波特》如何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角色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来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故事情节中体现的勇气与冒险精神1.战胜恐惧:主角哈利·波特在面对邪恶势力时展现了无畏和坚毅。
2.接受挑战:哈利经历了多次危险而不退缩,勇往直前。
3.胆识超群:书中出现了许多拯救世界的任务,需要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
4.冒险精神传达:角色们常常去探索新领域、解开谜团,这种冒险鼓励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勇敢尝试。
丰富多样的角色1.哈利·波特:身负重任,勇于面对挑战,成为许多读者心中的英雄。
2.赫敏·格兰杰:聪明、勇敢而富有同理心,在危机时刻给予关键支持。
3.罗恩·韦斯莱:充满勇气和忠诚,始终与哈利并肩作战。
4.阿不思·邓布利多:智慧而有远见,引导学生去冒险,并从中学到重要的生活经验。
深层意义及启发1.勇气来自内心:小说中强调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力量和坚持,并激励学生敢于追求梦想。
2.接受失败与成长:书中人物在频繁面对失败和挫折后依然坚持前行,这向学生传达了坚韧和成长的重要性。
3.打破界限:小说中的世界充满未知和奇迹,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设限,勇于探索和尝试。
4.团队合作:角色之间展现了紧密的团结与协作,提醒学生在冒险中相互支持和合作。
结论通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学生可以获得许多关于勇气和冒险精神的启发。
这些故事情节以及其中的深层寓意,旨在培养学生面对挑战、超越自我、团队合作以及接受失败并从中成长的能力。
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冒险精神,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助力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个体。
儿童文学中隐喻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以《哈利•波特与
魔法石》为例
董向荣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3(11)2
【摘要】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但隐喻在儿童文学作品人物个性塑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却鲜有人提及。
文章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小说的篇章隐喻、情节隐喻及意象隐喻,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名词性隐喻、动词性
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在此基础上结合小说中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
作者在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时对隐喻的使用情况,探究隐喻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所
具有的运作机制,以期深化对儿童文学隐喻机制的研究。
【总页数】5页(P402-406)
【作者】董向荣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日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从规范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苏农译本为例
2.电影中
音乐塑造人物形象功能的探析—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3.不礼貌视角下魔
幻电影台词中的会话分析
——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4.从文体学视角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5.从文体学视角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文学的发展对于儿童成长、思维指导、言行举止规范等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哈利·波特》的构筑是在一个魔法世界当中,对于儿童来讲新奇又向往,在文学造诣上比较高,让中国儿童文学拥有较多的借鉴和对比。
在该书籍发售和电影开卖以后,儿童文学刮起了一股“魔法风”,实现了文学体系的健全。
1《哈利·波特》概述西方的奇幻文学当中,《哈利·波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一个叫“哈利波特”的孩子进入到神奇的魔法世界当中来学习和成长的故事,其中伴随着关于友情、成长、亲情等方面的探讨,在西方得到的欢迎程度较高。
由于《哈利·波特》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引入到中国以后,同样产生了非常不错的反响。
该作品对于很多儿童而言,带领他们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魔法世界,让“魔法”表现的更加具体,而且在儿童读物方面发布了不同的语言版本和缩减版本,更加有利于儿童进行阅读和了解。
所以,《哈利·波特》本身是比较成功的,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哈利·波特》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2.1实现了文学的创新借鉴儿童文学的吸引人地方在于,要抓住儿童的心态和心理,不仅要让他们在文学的积累和学习视野上不断进步,同时还需要在儿童的阅读拓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哈利·波特》的出现,实现了文学的创新借鉴。
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在于应用固有的神话体系来完成,对于很多儿童而言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内容。
可是伴随儿童的成长、进步,还是需要对他们的视野进一步开阔。
中国风的“魔法世界”构筑,借鉴了《哈利·波特》的一些场景和内容,但是能够在儿童的学习、阅读、身心体验等方面,取得更加健全的世界观。
在魔法形容的过程中,会更加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因为中国儿童的文学更加贴近他们的成长,并非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奇遇”,还是要站在家长的角度、教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来完成借鉴和应用。
2.2加强了中外文学的交流现阶段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和分析,中外文学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96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9No.6Nov.2018美育学刊2018㊀年第6期㊀第9卷㊀总第49期收稿日期:2018-07-25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战后英国儿童幻想文学中的民族性研究 (18NDJC003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ꎮ作者简介:许巍(1975 )ꎬ女ꎬ浙江宁波人ꎬ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ꎬ主要从事英语儿童文学研究ꎮ儿童幻想小说的经典之美论«哈利 波特»的游戏精神许㊀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ꎬ浙江杭州311121)摘㊀要:随着«哈利 波特»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产品ꎬ学界更多地关注作品的文化意义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其作为儿童文学读物的审美内涵ꎮ这一系列小说之所以深受儿童读者的欢迎是因为作品本身具备西方儿童幻想小说的文学经典性和美学特质ꎮ小说在场景设计㊁结构安排㊁人物塑造等方面使用的夸张ꎬ讽刺和对比等艺术手法造就了庄谐并重的游戏精神:通过对儿童幻想和儿童幽默的审美创造ꎬ再现了游戏般自由㊁快乐㊁昂扬而且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儿童生命状态ꎬ直接作用于儿童读者的阅读体验与审美感受ꎮ关键词:美学特质ꎻ游戏精神ꎻ幻想性ꎻ幽默性ꎻ 顽童中图分类号:I561.078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0012(2018)06-0096-07㊀㊀一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 波特»风行全球ꎬ曾在图书市场创下奇迹并 巩固了儿童文学在文化版图中的地位 [1]ꎮ小说取得巨大成功后在儿童文学文化批评领域引起轰动ꎬ一度成为关注的焦点ꎮ纵观近20年学界对这一系列小说的研究ꎬ笔者发现西方学者倾向于对作品进行文化解码ꎬ多数用文化批评的方式解读作品的现实意义而很少挖掘作品的美学维度ꎬ有的甚至对其持否定的态度ꎮ相比较而言ꎬ中国学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评析«哈利 波特»时会充分肯定其审美功能ꎮ然而ꎬ正如李学斌所述ꎬ传统的接受美学过于强调读者在文学场域上的作用而忽视了文本固有的美学特质ꎮ其实ꎬ儿童作品本身 所蕴涵的审美信息ꎬ及其审美空间的深度㊁广度ꎬ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36ꎮ它们向儿童读者发出了召唤ꎬ要求读者调动自己全部的知识㊁意识和情感与文本建立联系ꎬ激发读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体验ꎮ总之ꎬ在儿童文学的审美阅读中ꎬ文学文本在先ꎬ儿童读者在后ꎮ儿童作品之所以产生审美价值是因为它内聚文学性和美学特质ꎮ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曾指出ꎬ欧美儿童文学倾向于幻想型ꎬ不仅 追求奇特㊁神秘的艺术效果 ꎬ而且 侧重于文学的审美作用与游戏精神ꎬ主要影响于少年儿童的精神性格㊁审美情趣㊁想象空间 [3]ꎮ这就需要作家将其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夸张㊁变形㊁荒诞㊁非物性㊁时空错位和任意组合等具体生动的艺术表现 转化为文学的审美阅读图像与生命体验 [3]ꎮ所以ꎬ我们在谈论«哈利 波特»的审美功能时首先要考虑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西方儿童幻想小说的文学经典性和美学特征ꎮ有学者指出ꎬ主人公哈利直面挑战㊁无畏权威的品性特征以及不断追寻自我超越的个性气质促使儿童读者进行 审视自我 和 体验环境 ㊁在自我发现或探索中最终获得教益[4]ꎻ也有学者认为ꎬ哈利在应对人生难题时所显现出的悲剧般的崇高美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产生重要价值[5]ꎮ他们虽然都强调了«哈利 波特»的美学内涵ꎬ但还未明确论及这一系列小说的游戏精神ꎮ游戏是儿童的天性ꎬ是其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情趣的表达ꎬ游戏性的突出自然成为儿童文学作97㊀许㊀巍儿童幻想小说的经典之美论︽哈利 波特︾的游戏精神品体现审美精神的重要途径ꎮ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艺术精神ꎬ甚至指向整个儿童文学精神: 儿童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游戏ꎮ[2]70这种游戏精神不止于展现文本中游戏式的欢闹活泼㊁好玩有趣的审美效果ꎬ而且蕴含着属于儿童生命本体的内容与意义ꎬ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达成默契ꎮ如此ꎬ才能让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经历并释放出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最为真挚的感受和领悟ꎬ帮助他们实现情感的满足㊁情趣的回归和情智的培育ꎬ从而使其个性趋于丰富健全㊁甚至成为席勒所倡导的 完整的人 : 在人的各种状态下正是游戏ꎬ只有游戏ꎬ才能使人达到完美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ꎮ [6]对于儿童读者来说ꎬ阅读或欣赏作品就如一场自我形塑㊁自我实现的游戏ꎬ是游戏精神真正实现了儿童作品的审美价值ꎮ«哈利 波特»深受小读者的欢迎是因为它更多地传递出一种 游戏效应 :主人公从一个弱小无助㊁懵懂无知的男孩成长为一名破除万难㊁优秀全能的魔法师ꎬ这样的故事情节无疑满足了囿于现实规范的少年儿童读者的愿望ꎬ让他们在寻求释放和补偿中达到精神的平衡ꎮ除此之外ꎬ小说的场景设计㊁结构安排㊁人物塑造等文学手段更是造就了庄谐并重的游戏精神: 幻想性 和 幽默性 构成小说的两大美学品格ꎬ艺术性地再现了游戏般自由㊁快乐且积极昂扬的儿童生命活动ꎮ这种游戏精神的核心就在于 玩闹 等表象背后的 情感的自我调控和超越 ꎬ 乐观精神的弘扬和建构 ꎬ 以想象力㊁创造力为核心的童年生命形态的激扬与释放 ꎮ[2]70二作为当代儿童幻想小说的代表ꎬ«哈利 波特»呈现了不为惯常思维所能理解㊁不被既定法则所操控的 第二世界 ꎬ以其虚实交错的魔法文化深深吸引了儿童读者ꎮ文本中的魔法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儿童的现实生活ꎬ因为那里 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存在和行动着ꎬ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 [7]ꎬ引领他们从成人世界进入属于自己的王国ꎬ享受生活的真正自由与快乐ꎮ幻想是儿童独特的心理品质ꎬ它 既是一种现实性缺乏的补偿ꎬ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㊁预测㊁预演ꎬ一种以神秘方式展现在他们(儿童)面前的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8]ꎮ而«哈利 波特»正为儿童读者提供了幻想的诗性描述ꎬ让他们在自由想象的游戏中体验生命能量的飞扬㊁激发出生命的创造力ꎮ这是幻想在文学作品中之于儿童天性发展的意义ꎮ哈利的魔法世界可谓眼花缭乱㊁光怪陆离ꎬ除了奇妙诡异的魔法生灵㊁应接不暇的魔法技艺与咒语ꎬ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魔法器具ꎬ例如飞路粉㊁鱼鳃草㊁冥想盆㊁复方汤剂㊁复活石㊁时间转换器㊁老魔杖等天马行空的幻想物比比皆是ꎮ但如潘冀春所言ꎬ小说中 很多令人梦寐以求的魔法道具都有着虚幻与现实紧密融合的特点 ꎬ透射出的力量 无限靠近人类想象的终极边缘ꎬ 它们背后却是主人公们 思想意识的操控与指挥 ꎮ[9]故事人物所拥有的超自然力量会重新唤起儿童读者破除自然法则或现实规范的冲动ꎬ让他们更容易地与阅读对象建立认同关系: 在想象力的作用下ꎬ达到情感的移置与分享 ꎬ 把他人的经验与感受当作自己的经验与感受ꎮ [10]113思其所思ꎬ行其所行ꎬ在满足感和愉悦感中忘记故事的虚幻性而实现一种 想象的真实 ꎮ儿童对能力的渴望是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ꎬ他们在面对来自成人世界的多种力量时往往表现出无奈㊁无助和无望等消极情绪ꎬ转而嫁接于幻想世界中的特殊体验来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㊁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ꎮ以上所提及的魔法器物具有强大的法力ꎬ都有可能成为儿童读者渴望拥有某种能力的投射对象ꎮ作者对它们的精心设想与构思符合儿童 精神扮演 的审美阅读心理ꎬ具有浓郁的游戏性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ꎬ小说中出现了不少源于日常生活的魔幻意象ꎮ一类属于日常活动空间的延拓ꎬ诸如破釜酒吧后面的对角巷ꎬ国王十字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以及移动变幻的楼梯台阶ꎬ在此ꎬ现实世界中庸常的活动空间超越了固有的形态与功能ꎬ其中隐藏着的玄机或孕育着的各种可能性正召唤着儿童读者前去挖掘和探索ꎬ从而促使他们的心灵指向无限的想象ꎻ另一类属于日常事物的再创造ꎬ诸如飞天扫帚㊁飞行摩托㊁打人柳㊁熄灯器㊁活点地图㊁交头接耳的画像㊁穿梭扑闪的钥匙等不胜枚举ꎮ现实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华丽变身为活力四射的魔法物品ꎬ有些关键性的魔法器具取材于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小时候与伙伴们玩耍的扫帚成为魁地奇比赛中清除障碍㊁争强取胜的空中利器ꎻ高98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9No.6Nov.2018美育学刊2018㊀年第6期㊀第9卷㊀总第49期中时期搭乘兜风的汽车变成罗恩家上天入地㊁横冲直撞的老爷车ꎮ总之ꎬ魔法世界到处充溢着类似的游戏情趣:担任信使的动物是猫头鹰ꎬ空中的飞行工具是扫帚柄和摩托车ꎬ进出穿行的通道不是门窗而是画像后面的墙洞ꎬ巫师商店兜售的零食和玩具分别是 果冻鼻涕虫 冰耗子 滋滋蜜蜂糖 和 粪蛋 饱嗝糖 咬鼻子茶杯 等等ꎮ这些奇思妙想打破日常禁锢(如汽车不再受制于交通规则ꎻ扫帚不再受限于地面㊁突破缓慢拖沓的刻板形象)ꎬ把现实中毫无关联的事物衔接在一起或者把截然相反的概念结合成一体并赋予其崭新的价值和意义(前者如 粪蛋 果冻鼻涕虫 ꎻ后者如 打人柳 冰耗子 )ꎮ它们在改造现实物品的基础上不失真实性ꎬ同时让儿童读者在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体味新奇与快乐㊁收获惊奇的体验与启示ꎬ成为他们渴望超越现实生活㊁释放自身创造力的投射对象ꎮ罗琳的艺术创作就如一场想象力的游戏ꎬ十分契合儿童读者的心意ꎬ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游戏在 成人感到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无穷乐趣ꎬ创造新奇的意义 [10]112ꎮ在罗琳创造的魔法世界中ꎬ儿童读者能够尽情挥扬被现实压制的想象力ꎬ他们经历冒险活动的成就感得以满足㊁充分表现自我的愿望得以实现ꎮ可以说ꎬ幻想性赋予«哈利 波特» 一种艺术逻辑的真实 [11]:故事通过艺术形式的展现而成为儿童读者审美享受的对象ꎮ它不仅在儿童认知能力的范畴内给予故事丰富的生命情态㊁让读者感同身受㊁心领神会ꎬ而且能够触发他们想象的兴奋点而去开拓心灵发展的自由空间ꎮ小说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对现实生活的诗性把握ꎬ通过幻想赋予现实生活存在的意义ꎮ三据儿童文学评论家李学斌所言ꎬ儿童幽默作为 一种特殊游戏形态与儿童生命状态息息相关 ꎬ它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作家艺术创作的过程而成为文本独特的审美属性[12]71ꎮ«哈利 波特»的作家罗琳也不例外ꎬ她笔下的情景编排和人物设计既夸张又充满谐趣ꎬ让儿童读者流连忘返㊁在幻想的游戏中体味细节的离奇㊁错位或相互背离而产生的幽默感ꎮ进一步说ꎬ小说展现的幽默是 一种在现实基础上悖情㊁悖理的反常态语言㊁行为或情景创造 [2]160ꎬ作者对不协调关系㊁矛盾组合的呈现与处理构成儿童读者体验幽默的重心ꎮ这里首先包括在夸张㊁讽刺和对比等艺术手法加工下所显现的冲突和斗争ꎬ它们带来奇巧而热闹的幽默效应ꎮ故事中至少有两对人物的关系体现了 超常喜剧性矛盾 ꎬ即幽默的本质[13]:哈利和德思礼一家的对立㊁以哈利为首的学生群体和乌姆里奇巫师的交锋ꎮ前者ꎬ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弱者或被动群体ꎬ从一开始就以 正面形象 出场ꎻ而后者ꎬ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强者或主导群体ꎬ始终以 反面形象 示人ꎮ为了持续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期待ꎬ罗琳调动以上这些文学手段来强调㊁突出正面人物的气质与特点ꎬ或者去揭露㊁嘲讽反面人物的形象ꎬ从而造成超越常识㊁常规和常理的矛盾和冲突ꎮ它们足以能让现实世界中的 正常与反常 正经与荒唐 现实与理想 有序与无序 颠倒错位ꎬ由此产生的滑稽感或荒谬感就构织出喜剧性意蕴ꎮ小说主要讲述哈利及其朋友在魔法世界的成长历程ꎬ作者罗琳显然是维护主人公的立场㊁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其周围的成人与老师ꎮ德思礼一家是哈利在现实世界的唯一亲戚ꎬ收入可观ꎬ生活体面ꎬ代表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ꎮ可是ꎬ在哈利的眼里ꎬ弗农姨夫 膀大腰圆ꎬ没有脖子 [14]2ꎬ整天想着公司钻机的买卖业务ꎻ佩妮姨妈 骨瘦如柴ꎬ长着一张马脸 [15]11ꎬ总喜欢窥探邻居的私事ꎻ达力表哥有 五层下巴 ꎬ就像 一头戴假发的猪 [16]13ꎬ总是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哇哇大叫ꎮ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变形处理具有鲜明的喜剧性与深刻的用意ꎬ让小读者攫取到 情理之外 的阅读快慰感而进行大胆恣意的想象游戏ꎬ产生趣味盎然的审美效果ꎮ儿童钟情于魔法世界而抵触现实世界的原因之一就是诸如德思礼一家人的存在ꎮ他们是被现代商业社会的思维定势所裹挟的典型代表ꎬ他们的日常生活被电子产品和商业消费品所垄断ꎬ由此带来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操控了他们的认知模式ꎬ驱使他们抗拒任何与 幻想 有关的东西ꎮ小说多次呈现德思礼一家和哈利的矛盾冲突ꎬ凸显了他们极力抵制 魔法 而陷入自欺欺人㊁几近发狂的场景ꎮ这家人平时视哈利为异类ꎬ忙不迭地嫌弃㊁排斥他ꎬ随后遭遇 魔法 而又紧抓哈利不放ꎬ千方百计地阻止他拿到霍格沃茨的入学通知书ꎮ为此ꎬ99㊀许㊀巍儿童幻想小说的经典之美论︽哈利 波特︾的游戏精神弗农姨夫与 魔法 展开一场闹剧式的争夺大战ꎬ竟然气得 揪掉了一半胡子 [16]25㊁ 挟持 哈利一路逃窜至荒无人烟的礁石岛上ꎮ如上文所示ꎬ德思礼一家是典型的 麻瓜 ꎬ理应遵循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则ꎮ然而ꎬ他们一连串啼笑皆非的举动违背了现实生活的逻辑ꎬ其言行的前后矛盾性或不可理喻性是理性失控所致ꎬ促使他们脱离日常生活的轨道ꎬ令儿童读者感到可笑的惊奇而难以相信他们的真实存在ꎮ无独有偶ꎬ魔法世界有一位与学生唱对台戏的乌姆里奇教授ꎮ罗琳以哈利的视角对此人进行详细的描述ꎬ特别指出她 像弗农一样看不见脖子 [17]102ꎬ这一细节暗示了她与弗农姨夫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性ꎬ颇具反讽意味:乌姆里奇说话前后矛盾㊁漏洞百出ꎬ经常遭受学生的嘲讽或反击ꎻ她的行动总会遭遇适得其反的下场ꎬ例如ꎬ她禁止学生阅读«唱唱反调»中采访哈利的文章ꎬ结果是全校所有的学生都在谈论这篇采访ꎬ«唱唱反调»的发行量一路飙升[17]382ꎮ与此同时ꎬ罗琳多次提及乌姆里奇留给哈利的印象:活像一只 大癞蛤蟆 ꎮ可想而知此人的品性特征:平时喜欢哗众取宠ꎬ上课却枯燥死板ꎮ与学生的第一次交锋中ꎬ她极力否认黑巫师卷土重来的事实而无视学生的需求ꎬ一味地照本宣科㊁灌输魔法的理论知识ꎬ哈利等人奋起反驳而遭受其严厉的责罚ꎮ随着师生的冲突愈演愈烈ꎬ乌姆里奇以学校最高统治者自居ꎬ强行解散学生团队和俱乐部的活动ꎬ到处扼杀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创造想象力ꎮ文中出现的 母夜叉 老妖婆 丑八怪 老蝙蝠 等称谓不仅表露学生对乌姆里奇的厌恶憎恨之情ꎬ而且让文本外的读者自然而然地把她的品质形象与 自以为是 刚愎自用 愚蠢短视 凶恶专横 等行为特征等同起来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某段经历㊁相信有关事件的真实存在ꎮ但是ꎬ这种揭露或抨击丑恶现象的过程并不沉重ꎬ主要通过突兀的对比给读者带来奇妙有趣的阅读体验ꎮ罗琳在安排乌姆里奇出场时ꎬ特意凸显人物身上的若干 不和谐 的细节ꎮ首先ꎬ这位女巫的身份地位与其穿戴举止极不协调:作为魔法部的 高级副部长 ꎬ霍格沃茨学校的高级调查官和校长ꎬ她现身于部级审讯会ꎬ学校的开学典礼等重要的官方场所ꎬ但总是身穿 毛绒绒的粉红色开襟毛衣 ㊁头戴 黑色天鹅绒小蝴蝶结 或 粉红色大蝴蝶结 ꎬ喜欢粗鲁无礼地打断他人的讲话ꎻ其二ꎬ乌姆里奇的相貌与其声音极不相称: 癞蛤蟆 般的模样发出 银铃般的笑声 ꎬ 又矮又胖 的个子搭上 又高又尖 的声音ꎬ 阴森的笑容 配着 甜腻的声音 ꎮ其三ꎬ在她管理下的学校阴森郁闷㊁死气沉沉ꎬ而她的办公室却布置得艳丽花俏㊁俗气腾腾: 挂着一组装饰性的盘子ꎬ每只盘子上都有一只色彩鲜艳的大猫咪ꎮ [17]185这两个场景形成极端的对比ꎬ产生强烈的感官冲击力ꎬ让读者忍俊不禁㊁体味轻松滑稽的文本氛围ꎮ以上细节的设计正好符合幽默感产生的逻辑: 就是从语言㊁心理㊁行为㊁肖像等方面ꎬ描写出与人物的时代㊁身份㊁场合等 不和谐 的细节表象所展现出的 可笑味 把此举与彼举㊁此地与彼地当对立ꎬ不合常理地交错在一起ꎬ让人从矛盾中感受到突梯滑稽ꎮ [18]在此ꎬ罗琳对现实生活的素材进行重新编排ꎬ融合了写实性与虚幻感ꎬ通过不可能的㊁不协调的组合勾勒出荒诞可笑的阅读对象ꎮ罗琳以漫画式的夸张㊁讽刺和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有效地营造出幽默效果㊁传达作品 外在的幽默 ①ꎮ四值得注意的是ꎬ作品还具有一层更深意味的幽默 ꎬ它直接指向儿童生命的本真状态㊁儿童游戏精神的核心ꎮ这种幽默主要体现在 顽童 形象的塑造上ꎮ具体而言ꎬ小说中韦斯莱孪生兄弟的言语举止构成最具幻想性的不协调的场景ꎬ他们在家庭㊁学校等环境中显得奇特兀然ꎬ与其他人形成强烈的反差ꎬ同时又融入其中并积极影响着他人ꎮ他们是典型的顽童ꎬ是罗琳再现儿童幽默的不可或缺的环节ꎮ 顽童 成为 十九世纪后期以来ꎬ儿童文学中最主要的形象类别与价值范型 [2]219ꎬ代表着儿童读者 心底里被抑制㊁被框范的那个真正的 自己 [2]221ꎬ是自由㊁快乐与力量的代言人ꎮ韦斯莱兄弟俩继承了经典 顽童 形象的美学特质ꎬ他们身上的 游戏精神 正是作品幽默价值的主要体现ꎮ①据儿童文学评论家李学斌所言ꎬ安徒生童话等儿童文本里蕴含着双重的 幽默效应 ꎬ分别是 外在的幽默 和 内隐的幽默 ꎬ这两种幽默的具体定义或内涵请参见其著作«论儿童文学幽默效应»的第140页ꎮ100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9No.6Nov.2018美育学刊2018㊀年第6期㊀第9卷㊀总第49期弗雷德和乔治在韦斯莱大家庭中属于 非典型 的孩子ꎬ在学校是有名的捣蛋鬼㊁老师眼中的 问题学生 ꎮ他们以机智风趣的言语质疑甚至否定成人世界的常规常理ꎬ以夸张不驯的行为把玩甚至颠覆那些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ꎮ他们身上展现的戏谑精神别开生面ꎬ构成魔法校园中奇妙的生活场景ꎬ这可能是 大家都觉得他们很有意思 [16]60的原因ꎮ兄弟俩看似麻烦制造者ꎬ喜欢 违法乱纪 ꎬ总想创造一番自由的天地ꎮ小说数次提及他们对学校 级长徽章 的反应ꎬ例如他们经常通过玩文字游戏的方式嘲弄哥哥珀西的贪图荣誉和固守陈规:以珀西的名字和 级长 的第一个字母都是 P 为理由吵闹着给后者穿上韦斯莱夫人为其编织的毛衣ꎮ兄弟俩对珀西的调侃和戏弄实则是藐视和挑衅既定规章制度的表现ꎮ珀西后来叛离家庭㊁投靠魔法部的举动应验了他俩智趣盎然的对话:魔法部明天会提供两辆车的ꎮ 为什么? 帕西好奇地问ꎬ那是为了你啊ꎬ珀西ꎬ 乔治严肃地说ꎬ 帽子上插着小旗ꎬ小旗上还有缩写字母HB就是奇大无比的大脑袋啊ꎮ 费雷德说道ꎮ[15]38对于罗恩当上格兰芬多学院的级长这件事情ꎬ兄弟俩反话正说ꎬ是为母亲的过度关注和特殊对待而愤愤不平ꎻ尔后他们正话反说ꎬ 是啊!我们违法乱纪的日子眼看就要结束了 [17]115ꎬ是为罗恩不能和他们一起冒险而惋惜不已ꎬ以至于让罗恩产生循规蹈矩等同于愚蠢无知的念头ꎬ 只有傻瓜才会当上级长 [17]115ꎮ诸如此类的戏言或者恶作剧式的举动使他们在魔法学校广受欢迎ꎮ毋庸置疑ꎬ罗琳本人也认可兄弟俩的做法ꎬ与他们一起致敬恶作剧的人: 高尚的人啊ꎬ不倦地工作ꎬ为的是帮助新一代破坏法规的人ꎮ [15]116罗琳似乎想说明ꎬ例如 活点地图 这样的宝物只有通过恶作剧的形式才能发挥其神奇的功能ꎬ帮助哈利弥补内心的缺憾ꎬ实现他在霍格莫德村欢度圣诞节的愿望ꎮ的确ꎬ弗雷德和乔治把魔法学校当作 玩闹 的舞台ꎬ把同学当作 恶作剧 试验的对象ꎬ但也因此成为其他学生眼中的 开心果 甚至英雄ꎮ他们研制出 鼻血牛轧糖 昏迷花糖 速效逃课糖 等各种帮助躲避繁重枯燥的学习的魔法产品ꎬ大家遭受他们魔法的 折磨 后反而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些产品ꎮ他们还利用魔法幻变出多种对抗学校专制管理的手段ꎬ例如点燃施过魔法的烟火ꎬ把学校的走廊变成沼泽地ꎮ高潮部分是他们捉弄乌姆里奇后乘坐扫把扬长而去ꎬ后者气急咋呼的狼狈相和学校师生惊奇欣喜的心理活动形成极具冲击力的喜剧效应ꎮ这些 恶作剧 为黑暗时期的魔法学习带来亮光与快乐ꎬ其他学生从他们身上寻得愉悦与满足ꎬ儿童读者也跟随书中人物一起狂欢庆贺ꎮ孪生兄弟以 反教育 的面目出现ꎬ消解了成人加于孩子身上的主流价值期待和学校加诸学生身上的道德评判ꎬ营造了内心消极情绪得以释放的空间与机会ꎬ从而让其他孩子窥见真实的自己ꎬ传递了 顽童 形象普遍具有的审美情感ꎮ不仅如此ꎬ弗雷德和乔治更是儿童追求生命力量的象征ꎮ他们的 恶作剧 充满想象力㊁极具创造性ꎬ 嗖嗖 嘭烟火 和 便携式沼泽 堪称大家口口相传的杰作ꎬ获得麦格㊁弗立维等教授的赞赏ꎬ被认为是 了不起的魔法 [17]561ꎮ他们的新奇发明所带来的影响和学校家庭的管制氛围格格不入ꎬ两者的交集碰撞产成幽默的效应 这就是一种力量ꎬ不仅感染了魔法学校的学生ꎬ而且直接作用于儿童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ꎮ孪生兄弟实现了儿童真实生命状态的外化ꎬ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生活格局㊁满足内心无限渴求的但又无法实现的愿望的自由力量ꎮ这点可以从主人公哈利和孪生兄弟的关系中看出:他们彼此欣赏㊁相互帮助并达成一定的默契ꎬ兄弟俩似乎成为背负重大使命的哈利在潜意识里的那个具有自由主体精神的自我ꎮ作为小说的配角人物ꎬ弗雷德和乔治游离于主要事件之外ꎮ然而ꎬ罗琳总是安排他们进行事后的参与ꎬ例如当哈利被误认为是袭击学生的密室怪物后ꎬ兄弟俩并不像哈利的其他朋友那样极力避而不谈ꎬ而是高调地宣扬此事: 给斯莱特林的继承人让路ꎬ最邪恶的巫师驾到 ꎻ 是啊ꎬ他要赶到密室ꎬ和他长着獠牙的仆人一起喝茶呢ꎮ [14]123显然ꎬ他们脱离了当时众人所关注的话题范畴ꎬ以嘲讽㊁反讥的口吻对事件本身进行否定或超越ꎬ由此形成一种具有正能量的幽默效应ꎮ儿童读者会感受到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言语行为的背后闪烁着他们的纯良天性与智慧热情ꎬ随之对此暗自赞叹或拍手称快ꎮ兄弟俩是勤。
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作者:王雪敏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7期[摘要]从1997年至2007年十年间,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热销全球,每一本的出版都会在文学界及新闻界掀起一股狂潮。
截止2007年11月第七辑终结篇的面世,这部超人气的童话小说已被译成60多种语言,风行130多个国家,被称为网络时代的神话,令全球的孩子们痴迷。
究其原因,除了借助现代传播发行渠道畅通的外在原因,该作品能够站在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的情感和心灵宣泄、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抓住儿童的阅读心理是创造它销售神话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哈利·波特》畅销儿童本位幻想性文本创作随着《哈利·波特》第七辑的出版,全球各地再次掀起一股抢购狂潮,从第一辑开始,《哈利·波特》就如同一只被解咒的精灵,从魔瓶中一跃而出,蹦出人们的视野,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风靡全球。
目前,这部被定位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读物以突破4亿册的全球销量创造了世界出版史的奇迹:它的系列电影也成为史上最赚钱的系列电影,前期上映的五部电影已超过44.7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
它创造了一个世界性的商业奇迹,受到世界各地孩子们的青睐,一时间大街小巷、书店商场,那个戴眼镜小男孩的身影无处不在,充斥了整个儿童读物及影视市场。
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征服亿万小读者,其魅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纵览全书,我们可以发现,罗琳是站在维护儿童权利的立场来塑造哈利·波特的。
这种立场突出表现在两个世界的对比:在现实世界(书中的“麻瓜世界”),哈利是一个倍受歧视、打击、无助的弱者,而在幻想世界(魔法学校),哈利被压抑的身心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自由、快乐、受尊重、有关爱自己的老师、校长和要好的朋友,有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魔法。
更重要的是,哈利作为一个人,一个儿童应有的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在麻瓜世界被无理剥夺的各种权利在幻想世界中他都一一得到了。
从儿童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哈利波特》的畅销
王雪敏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8(000)017
【摘要】从1997年至2007年十年间,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热销全球,每一本的出版都会在文学界及新闻界掀起一股狂潮.截止2007年11月第七辑终结篇的面世,这部超人气的童话小说已被译成60多种语言,风行130多个国家,被称为网络时代的神话,令全球的孩子们痴迷.究其原因,除了借助现代传播发行渠道畅通的外在原因,该作品能够站在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的情感和心灵宣泄、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抓住儿童的阅读心理是创造它销售神话的根本原因.
【总页数】2页(P94-95)
【作者】王雪敏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从异化与归化角度看马氏《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文译本的翻译特点 [J], 付蕾
2.千帆过处走来哈利·波特——评儿童读物《哈利·波特》 [J], 柳乔
3.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哈利波特》 [J], 纪郁蕾
4.从哈利波特的成长经历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价值观 [J], 王晓燕;
5.儿童本位观视域下《哈利·波特》的畅销原因浅析 [J], 胡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摘要:《哈利·波特》是风靡全球的儿童小说,一经问世便吸引了无数世人的目光,它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丰富的细节、幽默诙谐的语言、神奇多面的人物形象,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展现出了纯真的美学体验,这独特的风采使它一经问世吸引住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哈利现象。
关键词:哈利·波特;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目录1. 引言 (1)1.1作家、作品介绍 (2)1.2 中心思想及组织结构 (2)2.文献综述 (2)3.理论概念 (2)3.1儿童文学 (2)3.1.1儿童文学的定义 (2)3.1.2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 (3)3.2美学概念 (3)3.2.1 美学的定义 (3)3.2.2 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 (3)4.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 (4)4.1在逆境中生根发芽 (4)4.1.1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哈利 (4)4.1.2在歧视中心向阳光的赫敏 (4)4.2为爱与友情挺身而出 (4)4.2.1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罗恩 (4)4.2.2为爱人赴汤蹈火的斯内普 (5)4.3冲突和血光中的正义 (5)4.3.1种族解放的奋斗 (5)4.3.2魔法世界的和平与牺牲 (5)5.结论 (6)1.引言2017年是《哈利·波特》诞生二十周年的日子,每一个儿童世界都是缤纷多彩、充满奇迹的,英国作家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更是受到儿童的广泛欢迎小说,罗琳构筑的魔法世界不仅缤纷多彩,同时还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自从小说发表的二十年来,对于其风靡全球的原因更是成为了诸多学者探究的课题,现以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的角度着手,综合分析其影响深远的原因。
1.1作家、作品介绍1989年,年仅24岁的罗琳有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
过了八年之后的1997年,罗琳的《哈利·波特》问世了,开始了它风靡全球的畅销史,哈利·波特这股魔幻风不仅影响了儿童世界,也对各个年龄阶层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自身就具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基础,在加上后期电影导演各位演员杰出表现,更是让哈利·波特这个飞天扫帚的巫师形象更加广泛地被世人知道。
1.2 中心思想及组织结构就作品主题来说,《哈利·波特》的主题的研究与其他畅销小说的主题相差无二,大致有爱、成长、死亡、追逐等因素,哈利·波特所涵盖的现实意义,已经不仅仅是“畅销小说”所能蕴含的了的,更加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需求,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一定不能仅仅着眼于文学角度,或者是商业角度,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罗琳创造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不仅仅涵盖了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变相凝聚了全世界的想象力,不仅仅包括北欧神话还有希腊、埃及、英国、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神话故事,甚至还包括中世纪民间关于吸血鬼以及食尸怪等故事等等,吸引力自是不言而喻、非比寻常,正是因为这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跨越了时间、地区、种族之间的限制,是传统神话与现实社会的美妙结晶,有着其特别的魅力。
2.文献综述针对哈利·波特的美学特点进行分析的文章,还有王宁川的《狂欢中的理智:奇幻文学诗美学解构——以哈利·波特为例》中对哈利·波特中文字狂欢式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探究,对其中体现出现的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刘雪晴则在《从哈利·波特看荣格基本美学理论的体现》一文中,则运用心理学的角度对哈利·波特的成长与心态成熟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在儿童世界中的影响意义。
3.理论概念3.1儿童文学3.1.1儿童文学的定义在过去很多年里,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地位,但是却总是受到或多或少的忽视。
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儿童文学进行定义,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等诸多原因,他们的论断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没有达成共识。
著名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te Klingberg 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瑞典的另一位文学作家Lennart Hellsing 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将儿童文学定性为儿童所读所听到的任何事物,涵盖着从报纸、网络、电视节目中获得的一切,均可以定性为广义的儿童文学,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说,儿童文学甚至可以涵盖儿童感兴趣的所谓范畴,对于小婴儿宝宝来说,一张纸片、一件衣服都可以被认为是广泛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在中国,儿童领域的工作者一般的工作性质都是教育者,儿童文学被定性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童谣、谜语、神话故事、语言、小说等作品有一定教育意义的,都可以被认定为儿童文学,简言之,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3.1.2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运动以来的重大文化转变,确立了儿童的地位,为儿童服务的文学传统,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有了更加鲜明的社会特点,更加由于许多以往处于社会底层的少数民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在儿童文学上各个少数民族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的儿童文学,已经有了约70年的历史,经历了社会变革,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新思潮的产生和涌入,长期在政治变动中形成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受到了强烈的变动和冲击,儿童文学开始从单一的社会政治角度扭转为社会角度,儿童文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并且突破了单一创作的局限性,出现了串座方法多远状态的变化,也突破了简单的家庭、学校课题,同时还打破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在旧观念解体、新观念建立的过程中,儿童文学突破了自我封闭的局限性,同时还囊括了多种风格的文学形式,萌生出了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发展趋势,在尊重艺术的前提下,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儿童创作团队,多样的作家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和童心体验,都对儿童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形成了现阶段缤纷多彩的儿童文学。
3.2美学概念3.2.1 美学的定义美学下定义是十分困难的,然而,美学既然被定义为一门学科,一种理论,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自美学诞生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什么是美学,一直是诸多专家的研究重要方向,比较经典的定义有以下三条:其一,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其二,美学是艺术的哲学;其三,美学是经验审美为核心思想对美进行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
简言之,美学其实就是研究美、总结美的科学。
3.2.2 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其实就是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规范的文学类型,它在文学意义基本美学特征是儿童文学研究的核心,就理论是指来说,实际上涉及到儿童文学,也就是从客观的角度无限逼近儿童文学的本质,由于这一问题上,一些积极的先锋探究者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崭新的理念,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诸多研究者都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与儿童文学的内涵相结合,提出纯真、质朴的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核心美学特征。
据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儿童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的艺术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应该有着更加深刻的美学意义,从儿童文学的发生“源头”的角度加以把握,也就是人类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后,还衍生出了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意义又是什么,这都是本文需要研究的课题。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学史上,儿童文学的发现与独立的艺术形式都远远晚于成人文学,人类之所以要创作出儿童文学,还在于需要通过创作出针对儿童思维特征和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字叙述方式,来与下一代进行精神交流,在沟通与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传递人类对下一代的文化期许。
在这个意义上,儿童文学其实是两代人进行文化传递的特殊形式。
与成人文学大致倾向于“以真为美”的美学取向不同,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寄予着美好期许的特殊性文学,我认为,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善为美”。
这也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美学特征。
《哈利·波特》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广泛地反响,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儿童的世界中,总是充满了纯真,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梦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追求真、善、美,追求他们梦想中的国度,在梦想的国度中,儿童可以天马行空,可以任我翱翔,这也正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发挥着独特的美学魅力。
4.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4.1在逆境中生根发芽4.1.1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哈利主人公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顽强的生存的勇者形象,哈利的出现是以男婴这一弱者形象展示给大家的,哈利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沈国,在现实生活中哈利的居住环境是冰冷幽暗的地下环境,在生活中周围人的歧视他、不用看待正常人的眼光看待他,并且经常辱骂、体罚哈利,可以说哈利的童年是保守磨难的,没有朋友,朋友亲人的关心、体贴的照料,并自己的内心中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充斥着无奈和痛苦,这些童年经历都给童年的哈利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感,但是哈利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当中也没有自暴自弃、感到自卑,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想,哈利自己忍受着各种委屈、遭受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始终维护者自己见父母的夙念,并且在小说中哈利在进行学院选择时并没有选择难辨正邪的斯莱特林学院,而选择了代表正义、坚毅、友情、的格兰芬多学院,从一进入魔法学院开始就站在了正义的一边,在密室俺家当中,大家都对哈利持着怀疑的态度,但是哈利并没有放弃拯救小伙伴,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阻碍回到学校、回到大家的身边迎接挑战,这足以说明哈利具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未知的危险,哈利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次一次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4.1.2在歧视中心向阳光的赫敏何敏生活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男权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大家都认为男女从出生以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女人性情温柔、缺乏进取心、没有特别大的志向,比较适合服从男性的支配,女性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时代是被压制的、被忽视的,而小说中塑造的赫敏人物形象是和那个时代的普通女性不同的,尽管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她始终不抛弃、不放弃,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在进入霍格沃茨很短的时间她就成为当届学生中最聪明的一个,她能够清楚地记得自己读过的所有内容,并且雷雨通过自己知道的只是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在小说中,有一次赫敏、哈利、罗恩三人同时被困在禁室当中,她告诉哈利和罗恩能够让三头狗睡觉、分散看管人员注意力的方法,为大家逃离禁室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赫敏和大家相处的过程中以自己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着大家。
赫敏站在理性的角度指出女性较强的理性,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控制,赫敏的形象是一个脱离男性依附独立存在的,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已经觉醒的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