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掩耳盗铃)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掩耳盗铃)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掩耳盗铃)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掩耳盗铃)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认读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板书设计:掩耳盗铃

盗铃人明白一碰铃铛响

把耳朵掩起来偷

把手刚碰铃铛抓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2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是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中第八单元的第30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讲一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门上的铃铛当场被发觉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了坏事又想让别人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故事短小精炼、结构完整,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学会盗、铃、铛这3个生字,理解“掩耳盗铃”等词语。 2.能读通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3.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 1.能读熟课文,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看图说成语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来做个游戏:看图说成语 (揠苗助长、自相矛盾、掩耳盗铃……)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掩耳盗铃》这个故事。 3.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4. 指导学习“盗”。这个字是怎么演变来的?演示课件,理解字意,(会意字,看见别人好的东西,就流口水,想占为己有,就是偷,存心不善。)我国的汉字

多么有趣啊,看见这个“盗”字,就知道这人心怀不善,想偷别人的东西,盗是偷。教师书写“盗”字。 4.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2.出示自学要求: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3.检查自学情况。 (1)谁来读一读生字?能组词吗?你是怎么记住“铛”和“零”的? (重点指导轻声、多音字。“铃铛”“丁零丁零”“发觉”) 4.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要求: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发现读错的字要及时帮忙纠正。 5. 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悟读第一段 1.过渡:(出示课文插图)我们看故事中的这个人,看见别人门上的铃铛就很想偷走,是什么原因让他起了歹心呢?品读,读出“很想”(可能因为……,他很想偷走;但是……) (二)悟读第二、三段 过渡:众多的理由,让他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想一想,他当时是什么心情?请看下文(个别说) 2.品句: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suì 遂nìng 宁度:duó量长短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整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运用想象、换词、联系实际等方法理解“焦急、巴望”等词语。 3.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4.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猜谜导入: 1.出示画面,根据画面猜成语。(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盲人摸象) 2.这些成语中,不仅包含短小而生动的故事,并且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寓言】“寓”是包含的意思,所以它是一个宝盖头。 3.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就给我们讲了两则寓言故事,我们叫它——【出示:寓言两则】。 4.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出示课题:揠苗助长】谁来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

故事。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出示词语: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要把它读准。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出示: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焦急”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所以他要“揠苗助长”。) 2.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急,能找出来吗?找到后用笔圈出来。【出示:焦急】 (1)指导书写“焦”字。 ①【出示:焦】请仔细观察一下,写在田字格里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仔细观察) ②再仔细看看它们的位置。“四点底”前面两个点在左下格,后面两个点在右下格。(教师示范。)

三年级语文教案: 掩耳盗铃

三年级语文教案:掩耳盗铃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练习用只要......就......和从此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其中一则寓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2、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课文题目中哪两个是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王老师板书,请你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我。 3、在某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⑴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⑴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 ⑵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读评) ⑶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⑷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⑸理解:盗、掩 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 盗: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a、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 b、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⑹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 ⑺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

《寓言二则》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 第一课时《矛与盾》 教学目的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看冲突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简单说一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看来要解决冲突就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美好.板题"矛与盾" 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课件出示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是怎么成为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 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

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配乐范读) 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 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文 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句一句仔细读.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友情小提示,古文中单音词比较多,所以遇到不懂的词,查一下字典一定会解决,还可以把你查到的解释和译文对照一下. 2,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掩耳盗铃优质课教案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重难点]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 3、师:选择发言的一名学生讲讲知道的那则寓言故事。 4生:讲故事…… 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6、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掩”、“盗” 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 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 2、出示生字,学习理解。 (1)拼拼音读生字(2)组词(3)选择一个造句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 第二部分(想办法) 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 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 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 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 样?(被人发觉) 6、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们再读一读 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五、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 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六、拓展延伸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东塔学校李存芳 教学目标: 1、分散识字2个。 2、朗读课文,懂得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分散识字2个。 2、朗读课文,懂得课文所讲的道理。 四、比认字词(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一: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当堂检测: (1)、我会认: 铃铛寓言丁零丁零 掩起来盗发觉 (2)、我会读!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五、初读课文(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当堂测试二 我能行! 《掩耳盗铃》主要讲了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的事。 六、读懂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三: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二则公开课教案

12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多少少都读过一些寓言故事,再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较浅显,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教学建议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寓言,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难点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亡”“牢”等10个生字,会写“钻”“劝”等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一组句子的不同。

语文教案-寓言两则(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语文教案-寓言两则(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篇一: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案 《寓言两则(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学习“掩、盗、铃、偷、捂”5个生字及新词,认读“铛、 零”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4、讲一讲《掩耳盗铃》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要上课的时候,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呢?是不是丁零丁零,铛铛的声音呢?这是我们铃铛的声音,在告诉我们上课了回到教室去上课。是不是说明铃铛有提醒的作用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有关于铃铛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看看这则有关于铃铛的故事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师:读了课题,同学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了解题意) 同学们知道“掩”是什么意思?做一做“掩耳”的动作。(遮住耳朵)盗:什么意思?就是偷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什么?(捂住耳朵偷铃铛) 师:我们知道了课题的意思,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则寓故事,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读情况,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师:同学们都读了这篇寓言故事,有谁能告诉我故事吗?

同:。。。。 师:《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 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 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 刻被人发觉了。 2、读准字音 师:先自己读读课文,检查课文中的生字、认读字能不能读正确, 句子能不能读通顺。(指导学习掩、盗、铃、偷、捂”5个生字及 新词,认读“铛、零”2个字) 三、读懂寓言明白道理。 (一)盗铃人的总体印象 师:同学们掩耳盗铃的人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汇报:我觉得掩耳盗铃的人很笨。(笨、可笑、愚蠢??) 师:你们是不是也觉得他很可笑、愚蠢? 师:默读课文。你们从哪句话看出他很可笑用直线画出,从哪个词 看出的用△标出。 (二)体会盗铃人愚蠢的做法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东施效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美、追求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情操、美的心灵,同时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东施效颦,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二、介绍小资料:将搜集的背景资料介绍给大家,丰富相关知识。 三、自选方式读课文。 四、全班交流预习生字情况:学生把遇到的难词写到黑板上。 (教师指导学生读准音,理解意思。) 颦挈亦 五、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六、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颦:皱眉挈:领亦:也 七、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表演的方式复述课文。 八、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讨论遇到的难题,并把解决不了的和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1.为什么村里人看见东施的样子都远远的避开或不出门了呢? 2.课文为什么没有写东施到底丑到什么程度,而是写东施仿效西施后引起人们的反映呢? 3.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东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丑? 4.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九、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到什么?受到什么启示?(小组讨论,点明寓意) 十、请同学们查找自身和身边类似“东施效颦”的事例,思考“什么的真正的美?”(结合事例) 十一、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小村小学吴菁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能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进行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言蕴含的道理。 难点:了解词义、弄懂寓意,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主题( 1分钟) 师:亲爱的同学们,寓言是我们中华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花。在生动短小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很多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它们吗? 生:《买椟还珠》、《南辕北辙》、《叶公好龙》、《学奕》、《刻舟求剑》……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从中也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我想问问大家:这些故事蕴含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猜猜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故事和什么有关系?生:冲突

师:是的,我们本课两篇小寓言都是和冲突有关系。人们常常在说“冲突”这个词的时候,往往都会带上“矛盾”二字,那就先请我们的同学走进课本《矛与盾》,看看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二、走进文本,知文意( 2分钟)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文了解故事内容;和同桌交流,把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她理解的《矛与盾》的故事? 生1:《矛与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集市上卖矛又卖盾,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结果遭到嘲讽的故事。 师:我发现你表述的很完整,这说明你读书时很仔细。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从课文配的插图上看有很多人,我觉得集市上人很多,不一定都是嘲讽卖矛与盾的人,可能还有不知道,很好奇的人。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位同学所说的吗? 生(齐):同意! 师:我发现你补充的很有道理,结合插图联想,还有自己的思考,你真棒!(设计意图:预习课文时已将课文内的字词读音问题解决,再次读文了解文意,旨在让学生组织语言说出故事内容。) 三、古今对读,晓文意( 2分钟) 师:同学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梗概,还能从中有所思考,我觉得你们的学习方法值得我点个大大的赞。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领略古人的言简意赅,诙谐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第二次丢羊后,无需别人劝告,他已经“后悔”,并“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显然,养羊人直接用心理活动和动作表现出他的心理变化。 《揠苗助长》则着重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开篇第一句“他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一个“巴望”把种田人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学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有“天天到田边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样的举动,以及后来他不辞辛苦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理解了种田人“巴望禾苗长高一点”的

急切心情,自然就能理解他拔完禾苗后,虽然“累坏了”,但感觉“力气没白费”的成就感。 课文给《亡羊补牢》配有一幅插图,图画中一群羊被关由石块和木条搭建的羊圈中,羊圈上的木条断裂了2根。从插图中,可以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羊圈”,了解这就是这则故事的起因。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里,已经接触了不少寓言,如二上第五单元安排了《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第八单元安排了《狐假虎威》,还有不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也读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内容浅显,学生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会有太大难度。课堂上,教师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引导梳理课文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揣摩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然后针对故事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从故事走向生活,说说类似的事例。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系列阅读,感受寓言这种文体“小故事,大道理”的趣味。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得生字“铃、椎、铿”。 2、结合插图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得寓意。 3、能用自己得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得意思。 重点、难点: 1、联系注释,理解文言文得意思。 2、知道盗铃人可笑在哪里,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 师:来到咱们城关三小,我十分荣幸也异常高兴。瞧到在座得各位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老师已经有点儿迫不及待想与大家交个朋友了,好吗?那您们认识我吗?(课件出示)那该怎么称呼我呢?学生自我介绍,学生分组。 二、游戏导入 1、游戏:您说我猜 规则:由一名同学用语言描述照片内容,另一名同学猜中照片相对应得寓言故事即可过关。(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拔苗助长)说说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点? (寓言:用一个短小得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2、出示铜钟得图片,您们知道这就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钟。(师简要介绍钟:古代得一种乐器)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得这则寓言与这口铜钟有关。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得“掩”、“盗”就是什么意思?“掩耳铃”就是什么意思?掩:捂住。盗:偷窃。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得耳朵去偷大钟。(生做动作加深理解) 二、初读文章,读通课文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得这则寓言跟以往学过得语言不同,它们都就是文言文, 您知道什么就是文言文吗?古代人说得话叫文言,用文言写成得文章称为文言文。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首先,我们就要能把这则文言文读通。 (多媒体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感情。) 2、师带读,划分朗读节奏。 生字:“铃、铿”就是后鼻音;“椎”读chuí也可读zhuī,本文中作chuí。 朗读节奏: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 椎/毁之,钟/铿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各种形式读通课文。(个人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分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理解带点字得意思,并用自己得话说说句子得意思。 a、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b、以椎毁之,钟铿然有声。 C、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除了注释中得字比较难理解,您们还有哪些字不理解它得意思? 注释:铃:这里指钟。钟:古代乐器。负:背着。 椎:敲打东西得器具。

寓言二则之 教案教学设计

24寓言二则之2 教案教学设计 24寓言二则之2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 “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 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

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 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 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 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 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 法帮它们长。”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白银区第七小学陶明明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学习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理解“掩耳盗铃”等词语,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3.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学习重难点: 1.能读熟课文,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习准备: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

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第5单元 12 寓言二则(教案)

第五单元办法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观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斓,聆听到自然旋律的抑扬顿挫,品尝到生命历程中的酸甜苦辣,嗅闻到智慧哲思散发出来的阵阵芳香。这其中别样的感触点点滴滴汇聚在心头,凝结成颗颗光润的智慧之珠,丰富我们的人生。 走进本单元,让我们一起从亡羊补牢的养羊人身上得到教训:知错就改,为时不晚;去唤醒揠苗助长的农夫,告诉他要遵循自然规律;告诉过河的小马,遇事要多动脑筋,亲身实践;在画杨桃的图画课上,明白看问题或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日常小事中、寓言故事里、大自然中,无不蕴藏着无尽的智慧。愿你我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懂得沉思的大脑,去采撷智慧的种子,让心灵变成一座馨香的花园。 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根据课文内容,简单地谈谈看法。朗读本单元课文时,要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情感,如揠苗助长的农夫的自以为是、小马的困惑、松 鼠的着急、老师的严肃等。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 课文寓言二则 本课包括《亡羊补 牢》《揠苗助长》两则 古代寓言故事。 朗读课文,能用 自己的话说出“亡羊 补牢”“揠苗助长” 两个成语的意思。 2课时画杨桃 本文讲述了在图 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 “我”把杨桃画成五角 星的样子,遭到嘲笑。 后来在老师的启示下, 同学们感悟到从不同 的角度看杨桃,结果的 确不一样。 朗读课文,能读 出对话的语气,能说 出看到“我”画的杨 桃,老师和同学们的 做法有什么不同,并 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 启发。 2课时小马过河本文讲述了小马分角色朗读课2课时

12 寓言两则

1.认识“寓、则”等10个生字,会写“亡、牢”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赶紧”一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1.认读生字新词,会写生字词。 2.了解《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视频导入。 (课件播放《杞人忧天》的视频)学生观看后说一说故事情节及寄寓的道理。 2.小结揭题,随题识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从《杞人忧天》这个简短的故事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像这样故事简短有趣,又含有深刻道理的文章,我们称为寓言。(板书课题:寓言二则) (1)学习生字“寓”:整体认读音节(yù);形声字,“宀”表示住所,“禺”表声。 (2)学习生字“则”:平舌音,读“zé”;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贝+刂=则。 (3)“则”是量词,相当于“篇、条”,那“寓言二则”是什么意思呢?(“寓言二则”就是说课文要给我们讲两个寓言故事。)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同学们,“亡”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寓言二则》教案【部编语文二年级下册】

11、寓言两则之《揠苗助长》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2、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揠苗助长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咱班的小朋友今天可真精神,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揠苗助长”。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揠”是提手旁,“助”是“帮助”的助。 2“揠苗助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放课件) 3、故事听完了,那你知道揠是什么意思吗?(拔),噢!所以也有好多人把揠苗助长叫(拔苗助长)。这个农夫想让禾苗快点长高,就(拔禾苗)帮助禾苗生长。可结果禾苗却枯死了。想不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想)。 二、初读认字 1、把课本轻轻的翻倒122页。注意,读书时一定要把字音读准确,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 2、认读生词 ⑴这么快就读完了,那我要考考你们,瞧,词宝宝出来了,自己读一读。(生自由读生词,如果一起读,救示意自由读) ⑵会了吗?谁敢站起来读读?你来读第一组(其他同学他读对了,我们就跟读一遍,读错了,我们就帮助纠正。)(评:没关系孩子,读错了改过来,老师一样表扬你、2 、你读得非常正确。如读错“喘”就顺势指导喘的识记方法或者喘的意思。①喘气,师范读,指三名学生读,并齐读。②如生说端,就交流识记方法,“喘”是用嘴大口大口的呼吸所以是口字旁。) ⑶还想读呀!下面我点一个,你们就读一个,比比谁看得准,读的正确。开始了(抢读)(重点指读错误的。) 3、认读生字 ⑴生词也会了,瞧,字宝宝出来了,能给他们找个朋友吗?这样先和同桌说说吧。(同桌互读) ⑵谁先来,你来第一组(指名自由组词,)(非常正确)第二组你来。(不错)重点交流“望、焦、费、截”(望的朋友可多了,谁还会组词,希望、盼望、渴望、愿望。焦还能组其他词吗?生接烧焦、烤焦、焦字是四点底,四点底的字都与火有关,还可以组,那费呢?生接浪费、免费、费用。“截”字还会组词吗?一截、截断、截开) ⑶嗯,给字宝宝找了这么多朋友,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小火车开起来,那列火车先来开,这列火车开起来,那列火车还想开,这列火车你来开。 4、生字回文 生字我们都认识了,一起送字宝宝回家吧,相信这一次,一定能读得很流利。

小学三年级语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案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寓言”二字,学生齐读。师:能说说你读过的寓言是怎样的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再出示“二则”二字,学生齐读“寓言二则”,说说“寓方二则”是什么意思。 3、(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

齐读) 4、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养牲畜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5、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6、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文中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名5个学生各读一个自然段。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本课的生字新词我们都能读准确了,现在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寓言讲一个养羊人养了几只羊,后来羊圈破了,狼叼走了一只羊,邻居劝他赶紧修养圈,他不听。结果狼又叼走了一只羊,于是他醒悟过来,修好了羊圈。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12寓言二则教案-(1)

1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难点: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寓言”二字,学生齐读。师:能说说你读过的寓言是怎样的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再出示“二则”二字,学生齐读“寓言二则”,说说“寓方二则”是什么意思。 3.(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4.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养牲畜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5.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6.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文中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