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春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石榴》学案(2)(新版)语文版.doc

2020年(春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石榴》学案(2)(新版)语文版.doc

2020年(春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石榴》学案(2)(新版)语文版.doc

1.2020年(春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1《石榴》学案(2)(新

版)语文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学习根据中心需要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形象、准确凝练的语言。

【重点难点】

1.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或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你还记得或找到了哪些诗文名句?)

2.介绍石榴有关知识。

3.本文的基本生字词。

二、认识文体,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的散文,请大家回忆我们对这类文章的学习过程,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发挥学生主动性,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能归纳说出石榴形态美和精神美;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能品味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学习方法:读、赏、析。)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明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2、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组织本文的?

四、合作交流,品味朗读

1.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石榴的特征,语言生动形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并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2.就你所喜欢的语句或文段,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语调和感情的把握。

3.写物是为了言志,你认为本文作者要通过石榴表达什么“志”。

五、解读探究,深化情感

1.你怎样理解“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一句

2.文章最后赞美夏天,有人说石榴是本文赞美的主体,赞美夏天是否冲谈了主题了呢?

3.说说本文的写作特色?

六、课后作业: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2.学习本文的写法,任选一种花草树木写一篇小作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教师寄语: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 欲望。——巴尔扎克 学习目标: ⑴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 ⑵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⑶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 体验。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放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刚才为什么认为百草园是“美丽的”(或其他),三味书屋是“单调的”(或其他)。并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3、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这对作者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三、研读与赏析“百草园” 4、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5、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有什么特点?https://www.doczj.com/doc/3d12514385.html, 6、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 7、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8、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9、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0、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四、研读与赏析“三味书屋” 11、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石榴》教学设计

石榴(第三自然段) 设计思路: 《石榴》一课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色彩和形态。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同学间相互启发,相互评价,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从而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感悟作者观察的细致,用词的准确、精当,感受石榴的美,激发学生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 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果实成熟的过程和特点,激发学生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感悟作者观察的细致,用词的准确、精当,感受石榴的美,激发学生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程序: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一树繁花充满了成长的快乐,真是热闹。 出示句子:“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 指名读句子。 看到“热闹”这个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啊?(学生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想象说话) 指导朗读句子。 2.热闹过后,是怎样的场景呢?

提示任务:用心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怎样判断石榴是否成熟呢?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到依据,把它划下来。 学生自主阅读,想想划划。 展示交流。 预设: (1)看果皮的颜色,一半红一半黄就是成熟的。 师:若果皮是青绿色的呢?如果是青中带黄,黄中带红呢? A出示句子:“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作者为了写出果皮颜色的变化,还用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圈出来。 (突出:先、逐渐、最后) 谁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石榴果皮颜色的变化?(指名朗读,评价) B石榴就这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那作者写到了石榴在成熟的过程中,果皮的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找描写颜色的词。(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可不可以把这几个词语调换一下顺序?(不可以)为什么? C 师小结:这几个词语写出了石榴颜色变化的过程。作者正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推敲,才把文章写得如此生动,用词如此准确,这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再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齐读句子) (2)看石榴的形态,外皮裂开了就成熟了。 A 出示句子:“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指名读,你觉得这些石榴怎么样?(可爱)再读一读,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高兴地笑了、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 抓住这些词语,读好句子。 指名读,读完后师问:你笑得那么开心,是为什么呀? 同学们还从哪里读到了石榴娃娃的可爱? B接着出示:“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你又从哪里读出了石榴娃娃的可爱?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石榴教学案

5 石榴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容,从文章的描述中感受到石榴的可爱。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一种果实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 课时 三课时。 1石榴 2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透露出“我”的自豪感。 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句导读:“抽”字把枝条生长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给人一种动感。“新”和“嫩绿”两个词,具体写明了枝条和叶子的特点。朗读时应加重语气。]到了夏天,郁(yù)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3[①“郁郁葱葱”用在这里是为了表现什么?]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②“不久”一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 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④“热闹”一词在这里表现了什么?]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4[⑤句子中表示石榴一天天长大的先后顺序的词语有哪 1知识点详解? 2 ?抽:(某些植物)开始长出。 3①用在这里是为了表现石榴的生命力是很旺盛的。 ②好。“不久”一词不但写出了石榴花开放的速度快,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石榴花开得是多么旺盛。 ③这是写石榴花的形状。把“石榴花”比作了“小喇叭”,这就为我们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了石榴花的样子,进而使我们感受到石榴是一种生机勃勃、热情奔放的植物。 ④这里把石榴拟人化,用“热闹”一词形象地表现出了很多花争着开放的样子。 4⑤“先是”“逐渐”“最后”。不可以,因为石榴渐渐长大,它的外形也随着生长而变化,这是植物的生长顺序,改变规律就与事实情况不符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含答案(1)

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4) 3 丑小鸭 (7) 4 诗两首 (9) 5 伤仲永 (11) 写作训练:成长的烦恼 (13)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一) (16)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21) 7 最后一课 (23)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6) 9 土地的誓言 (28) 10 木兰诗 (30) 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 (32)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二) (35)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40)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43)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46)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0) 15 孙权劝学 (52) 写作训练:我也追“星” (5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三) (58) 第四单元 16 社戏 (63) 17 安塞腰鼓 (66) 18 竹影 (69) 19 观舞记 (71) 20 口技 (73) 写作训练:戏曲大舞台 (76)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四) (78)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83) 22 荒岛余生 (86) 23 登上地球之巅 (90) 24 真正的英雄 (93) 25 短文两篇 (95) 写作训练:漫话探险 (98)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五) (100) 第六单元 26 猫 (104) 27 斑羚飞渡 (106)

28 华南虎 (109) 29 马 (111) 30 狼 (112) 写作训练:马的世界 (11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六) (117)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难点】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填空。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体裁),选自。作者鲁迅,原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 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 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

回忆鲁迅先生 导学案(学生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学生版)(2018.3)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调羹.()草率.()舀.()揩.() 咳嗽.()校.对()阖.()碟.()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忧郁明郎角落安静 B.藤椅幻想稀奇稍微 C.咳嗽间断校样鸡鸣 D.疙瘩起劲悠然翻译 3、鲁迅,原名,又名周樟寿,字豫才。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合作探究】 1、读完本文以后,对鲁迅先生有何新的认识? 2、鲁迅先生既然看过美学书,对着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什么文章开头说他不太注意人的衣裳,“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学案 全册精品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ǎo): 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凿(quèzáo):确实菜畦(càiqí):菜地桑葚(sāng shèn):桑树果实轻捷(qīngjié):轻快便捷蟋蟀(xīshuài):一种昆虫,俗称蛐蛐 臃肿(yōngzhǒng):这里形容何首乌根的粗大脑髓(nǒosuǐ):脑浆 相宜(xiāngyí):适合 书塾(shūshú):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方正(fāngzhèng):正派博学(bóxué):学问广博 蝉蜕(chántuì):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脱下的壳 人迹罕至(rénjìhǎnzhì):形容少有人来 人声鼎沸(rénshēngdǐngfèi):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 (二)知识积累 1、百草园: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子,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西边一半归智房,东边一半属仁房。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就经常来此玩耍嬉戏,随着新台门周家的败落,百草园东首仁房的园地早于1915年就卖给东邻朱阆仙,西首智房部分也于1918年和新台门房产一起售给了朱家。解放后,国家花钱向后来的章姓业主收回,作为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供广大观众游览和休息。 2、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十七岁时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长达六年。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醯醢(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同舒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3、《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 月结束。共十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地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石榴优秀教学设计

石榴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石榴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3.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二、自学指导: 要求: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学生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三、自学检查。 1.重音要读准: 枣庄郁郁葱葱喇叭子儿玛瑙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春天叶 夏天花 秋天果 四、指导精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教师教师枣庄 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⑷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2.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①这一段写了那两个季节?石榴有说什么特点? ②作者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 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说明了什么?这样打比方合适吗? ⑵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的词语。 2.仿写句子。 例: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六、板书:

石榴 春天叶________ 夏天花________ 秋天果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继续精读课文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练习: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 2.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 3.讨论: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4.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 5.学习第4自然段。 ⑴过渡: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 ⑵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子儿的? 讨论有:颜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味道:酸溜溜甜津津 体会晶莹的意思。 6.齐读这一自然段。 7.教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陈店镇育英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分数:150分) 班级:姓名: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下面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确凿.záo 菜畦. qí蟋蟀. shuài 缠.络chán B、觅.食mì竹筛. shāi 宿.儒 shù讪.笑 shàn C、嫉.妒 jì皂荚.树jiá锡箔. bó蝉蜕. tuì D、脑髓. suí鸡毛掸.子tǎn 东方朔. shuò木屐. jī 2、下面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觅食:寻找食物;消释:消除误会 B、宿儒:一种星宿的名称瞬息:形容极短的时间幽寂:幽僻寂静 C、方正:方法正确渊博:深而广讪笑:讥笑 D、倜傥:洒脱,不拘束相宜:适合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3、下面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桑葚轻捷云霄来势凶凶 B、珊瑚懒惰书塾人声鼎沸 C、臃肿瞬息脊粱人迹罕至 D、倘若急燥徘徊牵连不断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填入括号内 ( ) (4分) A.初升的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 B.谁能否认地球是绕太阳运行的呢? C.通过老师教育,使我有了新的认识。 D.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叶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爸爸的花儿落了》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本文以爸爸的花儿落了,喻指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C.《丑小鸭》一文的作者是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传。“丑小鸭”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文学典故,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的作者是普希金,法国诗人。他的创作对法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阅读(54分)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文段,回答9—14题。(23分)不必说________的菜畦,________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__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______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

石榴教学设计

石榴(第一课时)刘长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感受石榴花的特点。 3、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感受石榴花的特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呢?(指名两三人说) 2、山东枣庄人最喜欢吃的水果是石榴。(提示看实物石榴)瞧,多可爱的石榴呀!今天,老师就要带小朋友们走进一篇新的课文,到石榴王国去做客,你们想去吗?(板书课题) 3、“榴”本来念第二声,比如有一种水果叫榴莲;在“石榴”这个词中,“榴”念轻声。(齐读课题。) 4、到石榴王国去做客,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名质疑并板书主要问题。) 5、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好多问题!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通过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出示自读要求: (1)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好自然段序号。 2、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自读: (1)出示词语: 枣庄抽出枝条仿佛甚至肚皮扒开叶子喜讯甜津津 红白相间鼓着劲儿一半儿子儿 a小老师领读。b开火车读。c齐读。 (2)指名四人分自然段朗读,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 (3)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a自己练读。b指名两人分别读,师点击显示停顿。c齐读这两句话,注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chī 想诱yòu 惑喧xuān 腾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shùn)瞬间(níng)凝成 3.解词。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重点句子 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三、文学常识 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王家新。 2.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啜chuò 泣纳罕hǎn 峭qìao 壁目眩xuàn 颤chàn 抖闷mēn 热屡lǚ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jiè)诫瘦骨(lín xún)嶙峋 小心(yìyì)翼翼(sǒng)耸立 3.解词。 (1)纳罕:惊奇,诧异。 (2)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点拨:本句是主旨句,含义深刻。) 三、文学常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第3课生命生命】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擎天撼hàn 地糟蹋zāo tà庸碌lù 小憩qì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āo)骚扰(gū)辜负 3.解词。 (1)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 (2)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案3石榴(郭沫若)

石榴 课型:新授时间: 执笔: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生动形象、准确凝练的语言。 2.学习根据中心需要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生动形象、准确凝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应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优美语句,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诗写得好,特别是现代诗。他的散文也相当优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石榴》。(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学自测: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争妍.斗艳奇崛.枯瘠.陆.离 忍俊不禁.盎.然丰腴.潜.能 2.让学生推荐小组内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课文,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自己以为好的句段。 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提示:喜爱石榴_______石榴______石榴) 三、互学互助: 1.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2.. 研读赏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全段是由哪个词领起? ②作者为什么说“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③你怎样理解“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一句?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3.课文第三部分具体描写石榴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凝练,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4.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抓住几个语句来分析吗? 四、导学导练: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学生品读第二、三部分。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1)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 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 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 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2) 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前情回顾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 五、精段研读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ì)无垠.(yín) D.彷徨.(huáng)挚.友(chì)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 ..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石榴教学设计及实录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6课 石榴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石榴》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文章,文章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和品尝石榴的过程。本文虽然不是出自名家手笔,但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精当的比喻和拟人流露着作者的情感,读来饶有趣味,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由于此文编排于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又是本册唯一一篇状物类文章,因此对作者表达特点的体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领悟写法应该是本文学习的价值所在。 对于刚刚由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的能力应该具备,但对于文中一些多音字容易出现误读,需要进行方法上的点拨和学习实践。在内容理解方面,学生能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孩子能理清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但对于作者情感的体悟、写作手法的运用、观察事物的方法等等则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升。二、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准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初步体会用比喻、拟人的写法能够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3.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陶冶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读课文,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上课时带一本字典。 老师:课前谈话需要的物品,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巧借报纸,激发兴趣 1.共读报纸 (1)出示刊登石榴园广告的报纸选段。 (2)借助报纸内容理解“驰名中外”,朗读课文开头。 2.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认读二类字“榴”。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脉 1.检查预习

(1)学生再次练习朗读。 (2)随机出示含有生词的句子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随机指导学生确定多音字读音的方法,查字典明确文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字的字音。(4)随机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甚”和“至”。 2.理清文脉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2)理解第4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 (4)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说出石榴的生长过程(课文2、3自然段的意思)。 (三)精读对话,体会表达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出示课文2、3自然段: 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1)学生自读,谈谈对这段文字的整体感受。 (2)学生默读,寻找描写有趣的地方。 2.师生间互动对话 (1)组织学生交流描写有趣的地方。 (2)重点研读以下两个语段,教学时随机安排先后顺序。 语段一:第2自然段关于石榴树开花的描写 ①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随机标记关键词语) ②图示感受本喻体的形似,学生朗读对应语句。 ③引导学生感受本喻体的神似。 抓住“火红”一词,拓展科学书籍中对石榴花色彩的描述。 补充“火红”用于石榴花的根据(即相关诗句)。 让学生诗文对照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欣赏画面,深化学生感悟,指导学生朗读。 ④发散学生思维,给喇叭吹奏的乐曲起个名字。 语段二:第3自然段中的两个拟人句 ①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相机介绍“拟人”手法,随即标记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②引导学生体悟“甚至”的用法。 观察画面,讨论是否可以调整顺序。结合对“甚至”一次的体悟进行有感情朗读。 ③带着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抓住“张望”一词展开想象,透过文字,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情感升华,课外延伸 1.情感升华 (1)让学生猜猜本文原作者。(揭晓:是一个孩子,后由编者适当改编)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层次。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味书屋》选自《》。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注上字音,解释“人迹罕至”) 缠络豁觅食渊博确凿菜畦油蛉桑椹 珊瑚攒斑蝥秕谷书塾蝉蜕盔甲蟋蟀 收敛拗脑髓倜傥锡箔宿儒竹筛臃肿 金叵罗人迹罕至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4.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课堂展示: 1、课文朗读。 2、听写生字词。 课后反思: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实我的乐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 (1)从句式上看: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5、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6,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课堂检测 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1.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3)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是多么令人心动啊!()2.本文运用多种感觉写景,请根据要求从语段中摘录例句(一句即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春》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 《春》一文作者用诗的笔调,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多角度(视、听、嗅、味)、多层次地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 字音字形:酝酿(yùn niàng)巢(cháo)喉(hóu)咙宛(wǎn)转应和(hé)嘹(liáo)亮黄晕(yùn)撑(chēng)蓑笠(suōlì)抖擞(sǒu)胳膊(gēbo) 词义: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亮润泽.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有“趁时机、凑热闹”的意思.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也比喻作准备工作.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这个意思现在写作“婉转”. 黄晕:昏黄不明亮.晕,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圈,也指光影或色彩周围模糊的部分. 烘托:中国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舒活:舒展,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花树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招展,迎风摆动. 应:读yīng时,可组“应当、应许、应有尽有”等词.读yìng 时,可组“呼应、反应、有求必应、随机应变、应接不暇”等词.文首:“盼望着,盼望着”——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期待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

落花生导学案完整版

落花生导学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5《落花生》导学案年级:五年级科目:语文课型:讲读课讲课时间:2015-10-31 设计人:李淑亚初审人:语文组复审人:教研室学生姓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段。 3.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懂得做人的道理。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资料袋 1.什么是落花生?它是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钻进地里结出果实,所以叫“落花生”。 2.许地山:是我国现代着名的作家、学者。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

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一、课前预习 1.看拼音写词语。 shōuhuòfēnfùzhàyóumáotíngshíliú ()()()()() àimùjūrántǐmiànkěɡuìkāipì ()()()()() 2.用下列词语造句 开辟: 爱慕: 居然: 3.慧眼识真金(用“\”划掉加点字错误的读音)。 1)这种布价格便(piánbiàn)宜,质量又好。 2)我家楼下是超市,买东西很方便(piánbiàn)。 3)改天吧,我明天没空(kòngkōnɡ)。 4)山里的空(kòngkōnɡ)气真好。 4.选词填空 居然果然突然仍然 1)今天中午()下了一场雪。 2)天黑了,又下着雨,战士们()继续前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1.shèn,máo,yōng,bǐ,tì,hǎn,qí,záo, dǐng.2.C3.①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回忆早年生活《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4.B 5.D 6.C 7.A 4.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一)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2.空间,低,高;高,低 3.单是……无限趣味。 4.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例子略。 5.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6.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7.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8.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9.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二)1.略。 2.捕鸟的条件: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5.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也有无限的乐趣。 三、1.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 2.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 3.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交替使山林变了颜色,自然的变化给峡谷增添了声音。 4.示例:自然是伟大的,我们要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和社会中锻炼自己。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1.襟惰掸骊嘱,徊栅惧圃簪蒲 2.扎:zā捆扎zhā扎针zhá扎挣夹:jiā夹缝jiá夹袄 3.D 4.①拖抄倒转抡②床头床角床上床下混合 5.①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②哀而不伤。爸爸爱花儿;毕业典礼。 6.A 7.B 8.A 9.(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弟弟和妹妹”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今天早晨妈妈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担心;“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似的”是爸爸去世的一种预感;最后写夹竹桃“垂下好几枝”暗示爸爸去世。

(三年级语文教案)《17、石榴》教学设计

《17、石榴》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读中理解:石榴的生长顺序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石榴》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了解了课文的大意。今天,我们将课堂搬到了这个大舞台上,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们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争取把课文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来,好吗?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85页,小声的快速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些填空你能填出来吗? 读了这个填空,你知道了什么? (石榴的生长顺序: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 二、读中悟情:叶的生机,花的热闹,果的可爱。 过渡:下面,让我们跟随着季节的变换一起去欣赏石榴吧! 叶:春天,我们走进石榴园,看到了什么,谁来读? (老师注意到你特别强调了抽出、长出”,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是啊,新枝嫩叶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天里长得多快呀!) 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也想读吗?试试看!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你读出了新生的感觉。)花:石榴树的枝叶长到郁郁葱葱时,夏天就到了。在这个火热的季节里,石榴开花了。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吧。 你喜欢这夏天绽放的石榴花吗?说说看,什么地方让你特别喜欢? 火红:鲜艳夺目的色彩好像把人们的心都给点燃了。 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争先恐后,竞相开放,像是在比赛呢! 小喇叭,鼓着劲儿吹:好可爱呀,你能读出这股劲吗? 作者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喜欢这盛开的石榴花。请大家快速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有一个词表达了作者对石榴花的感觉。(热闹) 你觉得热闹”这个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想不想亲眼看看石榴花的绽放?好,看哪-----视频播放 师配音:到了夏天,石榴树上开出了一个个小花骨朵儿。它舒展开柔嫩的花瓣,越开越密,越开越盛,直到挂满枝头。看,多像活泼的小喇叭呀! 看到了石榴花的绽放,你想说什么?把你的喜欢带进去,美美地读给我们听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