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科学》三年级上册《探究技能观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探究技能观察》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动物”单元的结尾篇,是本单元探究技能课型,本课旨在于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习得科学观察的探究技能。
本单元前7课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观察活动进行的,从个体动物如鲫鱼与青蛙、蜻蜓与麻雀、壁虎与小猫的观察到草地、海洋、森林这些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动物的观察。
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动物展开有序的观察。
观察是所有科学探究的起点,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的观察方法,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也只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培养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可见,学好本单元本节课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教材是由3个教学活动环节构成。
第1个环节是情景图导入。
以卡通主题人物想了解“鲫鱼有多少个鱼鳍”的科学问题,而引发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观察进行思考。
第2个环节是关于方法的学习。
本活动以鲫鱼为主要观察对象,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观察的一般方法:明确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观察、形成结果等四个步骤。
第二个环节技能训练。
本活动旨在于带领学生到校园进行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观察技能迁移到实际的观察活动中。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基础。
如,他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多种感官、放大镜观察物体。
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主动观察还是更多地停留在盲目的兴趣使然。
他们在观察方面存在突发性、随意性,缺少目的性、计划性,更缺失分析和总结。
观察小动物是三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本节课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常见动物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观察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还要指导他们自觉整理观察发现,形成观察结果。
三、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科学观察包括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观察和形成结果四个基本步骤。
(2)掌握科学观察的简单步骤和一般方法,并能运用到对身边的小动物的观察活动中。
新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目录第1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 (2)第2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 (5)第3课《壁虎与小猫》教学设计 (9)第4课《草地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12)第5课《海洋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15)第6课《森林的动物》教学设计 (18)第7课《网上学习:保护动物》教学设计 (21)《探究技能观察》教学设计 (23)第8课《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27)第9课《能溶解得更快一些吗》教学设计 (31)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34)第11课《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教学设计 (39)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42)第13课《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46)第14课《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50)第15课《认识气体》教学设计 (55)第16课《它们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59)第17课《它们的状态会变化吗》教学设计 (63)第18课《感受冷和热》教学设计 (68)第19课《测量温度》教学设计 (70)第20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74)第21课《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77)第22课《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教学设计 (80)第23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教学设计 (83)第1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的第1课。
本单元包括7节课,第1-3课主要引导学生分别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归纳鱼类和两栖类、昆虫和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学会辨别动物的类别。
第5-6课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相同生活环境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知道动物的身体和运动方式等特征能适应相应的环境。
第7课网络课堂以及本单元的《探究技能:观察》是属于本单元的探究技能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课型。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但由于本课需要的主要探究技能是“观察”,因此本课安排在《探究技能:观察》一课之后,让学生在掌握了观察的探究技能后再开始本课的学习。
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基本构成、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与分类、天气现象及四季变化、水和空气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各章节的基本概念、现象和原理。
难点:理解人体构成、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天气变化的原因以及水和空气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实物、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通过展示身体部位图片,引导学生探讨人体的奥秘。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穿插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践活动:进行实验或手工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以第一章为例,板书如下:第一章我们的身体1. 身体的基本构成2. 人体的器官和系统3. 健康的生活方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动物。
(2)简述四季变化的原因。
(3)举例说明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实践作业,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天气变化等。
同时,推荐相关科学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3.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性,既要涵盖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年级上册粤教科技版《科学》教学设计第1 课《鲫鱼与青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区分青蛙和鲫鱼的幼体。
2.知道青蛙从幼体长大到成体过程中身体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鲫鱼不会。
3.能分别描述与青蛙或鱼相似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初步认识鲫鱼和青蛙的一些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和归纳青蛙和大鲵、蝾螈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与讲述:妍妍和波波在公园的小池里发现了许多黑色的小动物,妍妍认为那是小鱼,可波波认为那是蝌蚪。
媒体:本课情境图片。
提出任务:怎样区分蝌蚪和小鱼?(二)活动探究1.活动1:观察小鱼和蝌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出蝌蚪和小鱼的不同?活动:观看播放小鱼和蝌蚪的视频和图片。
交流:比较小鱼和蝌蚪的区别的观察发现。
小结:小鱼和蝌蚪的身体有很多不同。
小鱼的身体较为扁长、有鱼鳍;蝌蚪的身体较短、圆,没有鳍。
2.活动2:比较鲫鱼和青蛙的特征媒体:播放小鱼和小蝌蚪生长发育为成体的视频。
问题:蝌蚪和小鱼长大后,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交流:蝌蚪长大变成青蛙的身体变化,以及小鱼长大成大鱼的身体变化。
小结:蝌蚪变成青蛙后,身体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活环境、运动方式也改变了。
而小鱼变成大鱼,它的身体形态和生活环境没什么变化。
问题:青蛙和鲫鱼的外形有哪些不同?除了外形,它们还有哪些不同?活动:观察和比较青蛙和鲫鱼的活体,了解它们在外形、运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并做记录。
交流:青蛙和鲫鱼在外形、运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小结:青蛙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个部分,体表光滑,用跳和游泳的方式运动,可以在岸上生活。
鲫鱼的身体包括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只能在水中以游泳的方式进行运动,体表覆盖着鱼鳞,终身生活在水里。
3.活动3:把它们分类问题:在自然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有些与鲫鱼相似,有些与青蛙相似。
你能找到它们吗?活动:利用动物资料卡片,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等特征,找出与鲫鱼或青蛙相似的动物。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重量、长度、容积的概念。
2.掌握用各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重量、长度、容积的方法。
3.认识资料,掌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4.了解实物和图片等不同探究工具的特点和用途,并能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二、教学重点1.掌握用各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重量、长度、容积的方法。
2.能够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探究工具。
三、教学难点1.认识资料,掌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2.掌握不同探究工具的技巧和应用。
四、教材分析1. 学习内容本章介绍了物体重量、长度、容积的概念以及用工具测量物体的方法。
2.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掌握用各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重量、长度、容积的方法;难点为认识资料,掌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3.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举例介绍物体重量、长度、容积的概念,并使用实物或图片等工具演示测量物体的过程。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方法,掌握测量和比较物体大小的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介绍“物体的大小、重量以及容积”等生活常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你们平时可能会买水果、蔬菜或者东西,那么你们知道每一种水果、蔬菜、东西的大小、重量以及容积吗?本次课程我们就来学习这个。
”2.目标导入:让学生了解到本次课程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这种目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例如:“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测量物体的大小,为了在生活中更好更科学的解决问题。
”2. 学习环节1.观察和探究阶段:通过实物或图片等展示物体大小和重量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请大家看看这两个苹果,它们的大小和重量是否一样?”然后指导学生用秤来确认苹果的重量,并对比两个苹果的重量与大小,让学生理解重量和大小的概念。
2.实验和探究阶段: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大小、重量以及容积的测量方法。
例如:“请大家拿起尺子和秤,选择一些物品进行测量。
在填写测量表格的同时,请记录重量、长度以及容积。
新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目录第1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 (2)第2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 (5)第3课《壁虎与小猫》教学设计 (9)第4课《草地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12)第5课《海洋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15)第6课《森林的动物》教学设计 (18)第7课《网上学习:保护动物》教学设计 (21)《探究技能观察》教学设计 (23)第8课《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27)第9课《能溶解得更快一些吗》教学设计 (31)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34)第11课《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教学设计 (39)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42)第13课《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46)第14课《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50)第15课《认识气体》教学设计 (55)第16课《它们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59)第17课《它们的状态会变化吗》教学设计 (63)第18课《感受冷和热》教学设计 (68)第19课《测量温度》教学设计 (70)第20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74)第21课《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77)第22课《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教学设计 (80)第23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教学设计 (83)第1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的第1课。
本单元包括7节课,第1-3课主要引导学生分别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归纳鱼类和两栖类、昆虫和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学会辨别动物的类别。
第5-6课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相同生活环境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知道动物的身体和运动方式等特征能适应相应的环境。
第7课网络课堂以及本单元的《探究技能:观察》是属于本单元的探究技能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课型。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但由于本课需要的主要探究技能是“观察”,因此本课安排在《探究技能:观察》一课之后,让学生在掌握了观察的探究技能后再开始本课的学习。
粤教粤科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刚刚开设科学课,对这门课程充满好奇和兴趣,但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上还需要逐步培养和引导。
大多数学生对科学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感知能力,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实验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共包括四个单元,分别是“观察动物”“植物的身体”“溶解与分离”“身边的材料”。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和生长变化。
(2)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的身体结构和生长过程。
(3)了解物质的溶解和分离现象,知道常见的溶解和分离方法。
(4)认识身边常见的材料,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运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动物和植物。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溶解和分离现象。
(3)能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4)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达探究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愿意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2)能够尊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3)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2)意识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常见动物和植物的身体结构和特征。
(2)掌握物质溶解和分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身边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形成科学观念。
五、教学措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图表、实验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全册教案打开科学之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性目标:1.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2.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4.观察哺乳动物实物和标本,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二)能力目标: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三)情感目标: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三.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对比法。
四.教学准备图片: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
视频:动物的伪装。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出示图片: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提问:图片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介绍: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
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目的: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导入: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第1幅——木叶虫第2幅——花螳螂(若虫)第3幅——竹节虫第4幅——枯叶螳螂提问: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讲述: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
视频:动物的伪装。
目的: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和多姿多彩。
(三)这是什么?导入:出示石英砂粒表面图像图片。
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活动:拿一颗实物砂粒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实物与图片有什么不同。
欣赏图片:显微镜下的世界目的: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光凭感觉器官观察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科学仪器和设备来延伸观察的尺度和范围。
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命世界:动植物的特征与分类、生物的生长与变化。
2. 地球与宇宙:天气与气候、太阳、地球和月亮。
3. 物质与能量:水的三态变化、力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生物生长与变化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水的三态变化。
2. 教学重点:动植物特征、生物生长与变化、天气与气候、力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分类卡片、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进行互动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结合生活实例,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动植物特征与分类植物:光合作用、繁殖方式动物:运动方式、生活习性2. 生物的生长与变化生长过程:胚胎、幼体、成体变化:形态、生理、行为3. 天气与气候天气:晴、雨、多云等气候:热带、温带、寒带4.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5. 力的作用摩擦力、重力、弹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动植物分类练习题观察记录表:记录身边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天气与气候填空题水的三态变化实验报告力的实验现象描述题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参观动植物园,深入了解动植物的特点。
组织天气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天气带来的感受。
开展科学实验,让学生探索更多关于物质与能量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4.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一、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生物分类、水的三态变化和力的作用是重难点。
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第三单元《植物生长》。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植物身体》,详细讲解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结构和功能;第二章《植物生长环境》,探讨光、水、土壤等对植物生长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植物六大器官及其功能;2. 使学生认识到植物生长环境重要性,培养学生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植物六大器官及其功能,植物生长环境重要性。
难点:理解植物各器官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植物实物或图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各种植物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特征,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植物六大器官及其功能,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探究(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植物生长情况。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植物生长环境重要性。
6. 情景再现(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植物生长过程,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认识。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植物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2. 植物生长环境:光、水、土壤3. 教学难点与重点:植物各器官之间关系,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你所熟悉植物,并描述它们特征。
(2)简述植物生长环境对植物生长影响。
2. 答案:(1)例如:小草,特征:绿色,叶片狭长,根系发达,耐旱。
(2)植物生长环境对植物生长有很大影响。
例如,阳光充足地方,植物生长旺盛;水分不足时,植物生长缓慢;土壤肥沃,植物生长健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解植物六大器官和生长环境。
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鲫鱼与青蛙教学设计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一、教材分析:鲫鱼与青蛙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观察动物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是认识鱼类和两栖类动物,主要包括观察比较鲫鱼和蝌蚪的幼体特征、生长发育和成体外形特征,归纳鱼类、两栖类的一般特征,并根据他们的一本特征开展动物分类活动。
二、学生分析:鲫鱼和青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三年级学生只是对鲫鱼和青蛙的外形有初步的了解,对于两种动物的身体体结构的异同并不清楚。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两栖类和鱼类,归纳两栖类和鱼类的共同特征。
2、运用对比的方法,了解鲫鱼与青蛙的区别。
3、观察多媒体软件,指认两栖类、鱼类的主要器官。
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观察生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2、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2、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比较蝌蚪和小鱼幼体外形的异同。
了解青蛙与鱼的发育区别和分类。
教学难点是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鱼类和两栖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五、教法:观察法、讲述法。
六、教学准备:水槽、蝌蚪与小鱼、有关鲫鱼、青蛙的视频等。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提出探究问题:这是什么呀?它们长得像吗?明确任务:这节课我们就从鱼和青蛙的幼体入手,对比一下它们幼体的异同,了解它们生长发育的过程。
(二)、观察分析,探求新知。
媒体出示:蝌蚪和小鱼的幼体图片。
指导观察:先观察整体,再从头部开始往下观察。
观察顺序:身体分部→体表的特征→头部→躯干→四肢。
分组观察:水槽里的蝌蚪和鱼幼体。
提出问题:它们的身体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它们是用什么来游泳的?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小结:它们的外形是流线型的,身体表面是光滑的,尾巴能摆而且推动身体前进。
观察蝌蚪与鲫鱼是怎样长大的。
学生汇报:想想小蝌蚪一点点长大的样子。
2017-2018学年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打算实验小学:张海标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小孩们一路探讨,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讨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讨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上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看、实验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育,启发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身旁的动物”、“水与溶解”、“土壤”、“天气和咱们”等话题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觉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看,熟悉物质成份、作用、与咱们生活的关系,熟悉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大体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术,把握了最大体的实验操作,观看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育。
三、教学目标:一、培育学生的科学爱好和思维方式,尽力进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情愿靠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慢慢养成科学的行为适应和生活适应;3、了解科学探讨的进程和方式,让学生切身经历科学探讨的全进程,从中取得科学知识,增加才华,体会科学探讨的乐趣,明白得科学的真理,慢慢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看实验中的测量,专门是操纵变量、搜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说明,学习成立说明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维持和进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斗胆细心、注重证据、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六、靠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踊跃参与资源和环境的爱惜,关切现代科技的进展。
同时,在教学的进程中渗透着科普宣传知识,让学生明白风和雨的形成缘故,和在18级风力下预防和逃避的方法。
宣传防风防雨的科普知识,在生活中学会利用科学解决生活问题。
四、本册教学重点:1.培育学生的科学爱好和思维方式。
粤科版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学期科学教学的总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科学观察、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物体的性质、变化和运动规律,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性质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基本性质,学习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描述。
2. 物体的变化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变化过程,如加热物体会使其温度升高,加水使干燥的土壤变湿润等。
3. 物体的运动规律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如重物下落受重力的作用,物体静止时受支持力的作用等。
4. 生活中的科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了解身边事物的科学原理,如水的沸腾原理、天气的变化规律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性质,掌握物体的基本变化和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归纳总结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2.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讨论法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引发学生对物体性质的思考。
2. 学习物体的性质观察不同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描述,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3. 学习物体的变化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加热、加水等,引导学生总结变化的规律,并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讨论。
4. 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如重物下落、物体静止等,引导学生发现物体运动的规律,并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讨论。
5. 学习生活中的科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了解身边事物的科学原理,并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展示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打开科学之门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①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②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③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④观察哺乳动物实物和标本,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2、能力目标: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教学准备:图片: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出示图片: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提问:图片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介绍: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
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目的: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导入: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第1幅——木叶虫第2幅——花螳螂(若虫)第3幅——竹节虫第4幅——枯叶螳螂提问: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讲述: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
三、这是什么?导入:出示石英砂粒表面图像图片。
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活动:拿一颗实物砂粒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实物与图片有什么不同。
欣赏图片:显微镜下的世界目的: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光凭感觉器官观察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科学仪器和设备来延伸观察的尺度和范围。
四、“白雾”从哪里来?导入:出示冰棍。
提问:仔细观察冰棍周围,你有什么发现?观察:仔细观察冰棍周围的“白雾”,你认为这些“白雾”是从哪里来?讨论: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白雾”是从哪里来。
2017-2018学年
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实验小学:张海标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实验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身边的动物”、“水与溶解”、“土壤”、“天气和我们”等话题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着科普宣传知识,让学生知道风和雨的形成原因,以及在18级风力下预防和逃避的措施。
宣传防风防雨的科普知识,在生活中学会利用科学解决生活问题。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六、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
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八、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打开科学之门,共1课时
第一单元:身边的动物,共12课时
第二单元:水与溶解,共10课时
第三单元:土壤,共6课时
第四单元:天气和我们,共10课时
20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