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威的教育目的
- 格式:pdf
- 大小:246.07 KB
- 文档页数:3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杜威对美国的传统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深入批判。
他提出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现实性、实验性、目的和手段相互转换;其特征是: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活动和需要、教育目的必须能转换为方法、教育者必须警惕抽象的终极的目的。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他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
虽然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受到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批评与质疑,但在今天,这种教育理论依然有很多积极因素值得人们去探索、去挖掘。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观一、杜威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他虽然宣称教育本身无目的,教育过程在它以外并无目的,但他并不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他的教育目的是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
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点: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集中表述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
他指出:“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
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
”这是杜威在论述教育目的时的一个基本立场,也是我们理解杜威教育目的的关键。
他认为存在两种教育目的,一种是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一种是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
他反对外部的目的,赞同内部的目的。
“杜威率先作出‘内在的教育目的’与‘外在的教育目的’的区分,对20世纪关于教育目的的研究和实际操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教育无目的”是对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非根本上放弃或取消教育目的。
杜威以“反弹琵琶”的方式求索教育目的:民主主义是其理想社会;教育是民主主义首要而审慎的工具。
杜威说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绝非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断送教育。
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
他说,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
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
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
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
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全心全参加者。
当然,这种令人诚心以赴的目的,是受教育的儿童在实际活动中切实感觉到的,并对儿童的行动起着摄引和指导作用的。
否则硬要天真活泼的儿童依附或屈从各种遥远的渺茫的外加目的,儿童既不对他们毫无实际意义的链条上去折磨他们。
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其实,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杜威进一步说,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
它不是武断决定的,而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因而是具有实验性质的。
它是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绝非为着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目的,因而以否定教育者的当前兴趣与需要为代价的。
杜威反复申论,生长和生活无止镜、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
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而终于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一再指责由教育当局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教育目的,教师秉承这种法定的目的而要求儿童以之为目的。
父母对于子女也是如此。
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切合儿童的理解和需要,在儿童发展中并无实效。
试析杜威“ 教育目的” 与“教育无目的”摘要:1916年,杜威著成教育界中经典性的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套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从此建立起来,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
良好的目的的标准应该具有现实需要性、动态灵活性、协调性与多样性。
通过了解杜威对目的的性质与标准以及“教育无目的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民主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尊重儿童地位的直接表达。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他完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创作,至此,一套实用主义哲学体系建立了起来。
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大多数国内学者更愿意接受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一个伪命题,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的,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民主社会,然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杜威内在的教育哲学思想。
1.目的的性质与标准1.目的的性质杜威第一个提出要解释的问题就是存在于活动内部的目的的性质。
首先,以沙漠为例,一阵风吹过,沙子便改变了位置,但从沙子的角度来看,沙子本身并无变化,只是位置的改变和空间位置的重新分配,是结果,是影响但不是终结。
因此,没有一种根据可凭以选择前面的情况作为起点,后一种情况作为终点,而把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作为改造和实现的过程。
[1]其次,目的和结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杜威在谈到有关目的问题时指出,需要注意一件工作是否具有内在连续性,一件工作的完成应当是有始有终,循序渐进的,一个阶段的完成是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在完成行动之前制定好一定的目的,在行动结束后才能根据结果进行检验,根据结果调整目的,为下一次更好地行动做准备。
论杜威教育目的及其现实价值摘要: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这一观点让他对课程观也有独特的见解。
杜威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而是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它仍有很多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挖掘。
关键词:教育目的现实意义杜威一.引言他认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1]由于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就是能使人继续其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回报就是获得持续不断成长的能力。
但是,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相互的,如果这个社会的利益能够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激励作用,并通过这些来充分地改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那么这种思想就有可能运用到社会的全体成员身上。
这就意味着一个民主主义社会产生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探求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到教育过程之外去发现一个教育所属的目的。
[2]二.教育无目的观的在教育上的应用:1. 对传统课程思想的批判在学校里,这些学科中的每一门都被归到某一门去。
各种事实是从它们在经验中原来的地位割裂出来,并根据一些一般原则重新排列,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
已经归了类的各门学科是许多年代的科学的产物,而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
儿童和课程之间这些明显的脱节和差别,也许几乎无限的扩大。
但是,我们这里已经有着足够的基本的分歧:第一,儿童狭小的然而是关于个人的世界和非个人的然而是空间和时间无限扩大的世界相反;第二,儿童生活的统一性和全神贯注的专一性与课程的种种专门化和分门别类相反;第三,逻辑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与儿童生活的实际和情绪的结合相反。
由于这些冲突的因素,学者们把注意力固定在课程教材方面,认为课程教材比儿童自己的经验的内容重要得多。
好像他们是说,生活使琐碎的,狭隘的和粗糙的吗?于是各门科目把具有极其完备的和复杂的意义这个伟大的宇宙揭示出来。
儿童的生活是利己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和冲动的吗?于是在这些科目里可以找到一种客观宇宙的真理,法则和秩序。
、1.简述杜威的主要教学思想。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论”的思想。
1、关于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历程、它是辅助受教者使之生长、发展、改造经验的活动。
2、关于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
3、教学的基本原则:“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4、关于师生关系:儿童是中心。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
5、教学方法:五步教学法。
他提出了五步教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2)引导儿童发现情境中的问题(3)鼓励儿童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
(4)引导儿童提出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假设(5)鼓励儿童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全面解读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摘要】:杜威所提出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完全脱离传统教育目的,而是在继承批判的基础更是有很大的超越。
所以他的教育目的观能引起当时划时代的变革并能在随后的美国教育中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仍然能看出他的影响。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批判;继承;超越杜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代派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以实用主义哲学观为指导,提出并亲身实践了许多独特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继续不断的改造”,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构建了”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模式;全面阐释教育的本质。
他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教育目的只存在“教育过程以内”。
其上述见解开启了教育理论史上的崭新篇章,对当时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以往对杜威的研究中,大多对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只是从表面上给以认识,并附以诸多的微词,因此过去的研究不乏有断章取义之嫌。
事实上,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目的论有其自身的体系,在今天对我们亦有较大的意义。
一、《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其教育目的观最系统、最集中的表述。
杜威认为:”在最广泛意义上,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
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为了维持群体现有的状态及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那么群体中上一代人就必须传授给下一代人知识,比如好的行为、有价值的思想、及情感习惯等等。
这些工作一直并大部分都是由教育来承担,它们是教育的社会功能。
儿童参与教育过程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的,就是参与成人的职业,做一个学徒;另一种是间接的,通过戏剧性游戏,儿童效法成人的动作,从而学会成人的榜样。
两种教育各有优点。
直接参与教育过程,它是亲历其境、有生气的;间接参与教育过程能完成教育的绝大多数传递功能。
但两种教育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杜威教育目的论的二重性辨析作者:席春玲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5期如果说杜威认为教育是无目的的,显然不合情理,因为他的教育哲学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就是他教育目的论的最大明证,杜威对民主主义社会的无限热爱表现在他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是为了论述如何为这样的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但是杜威在他的众多著作中的确也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
由此可以看出,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二重性,这里对此试做论述。
第一重性:教育有目的论说——对教育的引导杜威的教育目的很明确,就写在他的书名上,他所研究的教育就是要为民主主义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杜威是从哲学研究走向教育领域的,他清楚地知道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使命,而且每一种社会活动怎样才能真正达成自己的社会目的。
教育作为一种以人的培养为媒介的社会活动,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杜威一直在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和适应社会,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希望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
如果仅仅把杜威的教育思想概括为教育无目的则不妥,因为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赫然地写出了自己推行的进步教育的目的就是民主主义制度。
原来这里的教育有两种理解,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更多是从社会层面来论述的,而且对教育目的有着研究的教育家大多是从社会、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出发的,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必将具有自己明确的目的,这是无可置疑的。
教育无目的说大多是从儿童、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从生活出发的,这二者应该很好的统一起来,因为二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因为活动本身就是整个大的教育设计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目的和方向既然已经有了上位的把握,那么下位的具体活动开展得充分、良好就是对整个大目的最好的支持,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有着良好设计的,如果花心思在为这一个个活动寻找目的,或者有各种目的来肢解活动都是反目的的。
在具体的师生每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就是师生们的真切生活,生活的目的就在生活的过程中,如果离开生活而到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目的,那就会忘记和扭曲生活本身。
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表明了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反对从外部赋予教育以目的(外部目的),教育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教育目的(内部目的)。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一种综合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教育观。
“教育无目的论”具有纯粹性、动态性、当下性、差异性等特点。
标签: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民主主义一、如何理解“教育无目的论”㈠内、外部目的的区分杜威明确区分了来自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外界社会赋予的“教育目的”。
他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教育就是不断促进儿童的生长,在生长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与教育的内部目的相对,杜威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看做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而这些从外部强加的目的妨碍各人的常识,是有害的。
杜威所谓的“教育无目的”,是说教育无外部目的,每个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其目的。
“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
㈡综合的教育目的首先,杜威批评了柏拉图教育哲学的理想把阶级作为社会的单位。
他认为教育不应以阶级作为社会的单位,也不应受政治单位的干涉,而应把个人作为社会的单位。
杜威的教育目的不单单立足于个人或社会,而是在民主的社会基础上的个人意义。
其次,杜威认为“一般的或概括的目的,只是研究特殊的教育问题的观点”。
他考察了三个一般的目的:由自然提供目的;社会效率作为目的;文化作为目的。
杜威不否认上述目的有其正确性。
但他提出,“如果这些目的的叙述不够全面,就会互相冲突。
”那么可以推测,当以上三个一般目的叙述全面、互相包容时,就会形成一个综合的“一般目的”。
这样的“一般目的”,应该也是杜威认可的。
二、“教育无目的论”的特点㈠纯粹性杜威所指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内部,不受任何外部要求的影响。
这样的教育目的,是纯粹的,是就教育论教育。
内在性的教育目的是儿童自己的目的,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儿童的生长不是有一个外在的目的,而它的本身就是目的。
杜威的教育目的实质摘要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即所谓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在杜威的心中,教育是有目的的,他将“生长”的心理学意义与“民主”的社会学意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个人”与“社会”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教育过程结合起来,把“民主”作为一种目的寓于教育过程之中。
关键词杜威;教育无目的;生长;民主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社会。
他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对美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教育目的,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
1对“目的”的论述杜威首先对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他明确地说:“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
”他认为,我们第一个问题是要解释存在于活动内部而不是从外部提供的目的的性质。
他举了两个例子:风吹过沙漠的沙使的沙的位置改变,这是结果和影响而不是终结,沙子位置的改变是空间的重新分配,在位置改变前后的情况是没什么两样的,因此,没有一种根据可凭以选择前面情况作为起点,后一种情况作为终点,而把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作为改造和实现的过程。
他还举了蜜蜂的活动的例子,和上面风吹沙子位置的变化进行对比。
因而,我们没有注意到这种事情的主要特征,即事情的每一个要素时间的地位和次序都有重要意义;前件事引出后件事,而后件事又接过所提供的东西为另一个阶段所用,直至终点,这个结局好像总结和结束整个过程。
这样目的和结果是联系着的,在谈到目的问题时。
他提出:首先,要注意事件之间内在的连续性。
“目的所包含的意思,是指有秩序的、安排好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秩序就是循序地完成一个过程。
”如果蜜蜂预见它们活动的结果,如果他们在想像的预见中看到它们的终点,那么它们就有了目的的成分,因此,“那里情况不允许预见结果,不能使人事前注意特定活动的结局,谈什么教育的目的,或者其他事业的目的,都是废话。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及其启示本文将探讨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分析其优缺点,并结合当前教育实践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论,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公民。
杜威认为,教育目的应由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经验来确定,而非简单地追求知识传授或技能掌握。
这一观点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教育目的论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教育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杜威强调教育与实践的,认为教育应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使得教育更具现实意义。
然而,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学生的主观体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被淡化。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由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多样化的,如何将其转化为教育目的需要深入探讨。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忽视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我们可以基于杜威教育目的论的分析,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应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
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促进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社会现实问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优化评价机制,以综合能力评价为主线,将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纳入评价范畴,以便更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能力和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然而,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我们需要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加强实践教学、促进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以及优化评价机制等措施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12/2009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解析s 李 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他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启示。
特别是关于儿童、关于教育的观点直击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他强调儿童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强调尊重儿童的本能和需要,他反对外部强加的目的,反对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等。
杜威教育目的教育思想杜威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
杜威曾于20世纪早期亲自到日本、中国、苏联等国家访问和讲学,他是思想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正如美国学者罗思(R.J .Rot h )所说:/未来的教育思想必定会超越杜威,,可是很难想象,它在前进中怎么可以不经过杜威而超越杜威0。
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启示。
一、目的的性质与标准关于教育目的,杜威有这样一些表述:/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0、/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有继续生长的能力0、/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0等。
杜威讲的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并不是教育没有目的,相反他极其赞同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实现民主主义社会的手段。
在杜威看来目的具有预见结局的作用,我们应该根据预料的结局来指导现在的活动,而对于这个目的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认识,认识的愈充分,预见的结果愈多,活动就愈有意义,也愈容易被控制。
杜威认为目的必须是在对活动对象的充分认识上提出的,不能来自活动之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的智力,只有这样/目的0才能进入人的生命活动中去,才能成为真环境影响人。
目的的灵活表现在与环境的作用上。
不是一成不变地在一定环境中去完成/任务0,达到/目标0,而是根据情景不断的发展自己,使之成为对付环境的一个方法,使环境产生有益的变化,这里杜威强调了主动性。
杜威用靶子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把活动的工具当成了目的,例如考试只是测试学生学习程度的一种工具,然而我们却把它当成了学习的目的。
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增进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精神力量和道德品质,把他们培养成有独立行为能力、自治的成人。
”1。
身体健康:杜威认为个体的一切活动,从他的体格的增进到他的智力的发展,都是和谐统一的。
这种完善主要表现在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展上。
他主张通过适当的劳动去达到强壮的身体,这种劳动包括三种类型,即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
2。
精神力量:他说,在健康的心理情绪下,工作者会感到乐趣,会觉得有使命感。
要培养学生有勇气,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胆怯。
要给学生灌输战斗的思想,如果学生缺乏勇气,就不敢与人竞争。
我们要让学生树立一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坚决服从命令,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
但杜威并不否认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只承认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他说,良好的环境不只是物质的充足和安全,还应该包括美好的社会制度和适宜的社会风气,以及良好的文化条件等。
他特别强调了后两点,因为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
因此,杜威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一种健康的、民主的、温暖和关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朝向集体目标,互助友爱,培养合作精神,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3。
道德品质:在杜威看来,个体的道德品质就是他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养成的那些稳固而内在的倾向性,这些倾向性构成了他本人的个性。
这些个性不仅仅是他对人对己的态度,也包含了他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
而培养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就是要给儿童提供有利于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各种条件,创设具有民主性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儿童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真诚的、亲密的、积极的关系,注重从事生产劳动和参加社会活动,反对儿童教育的独断性和专制主义。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既指个人的内在本性,又指个人对于其它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所以,个人本位又称自我本位。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发展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有益的经验。
——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有感2019年,有很多值得纪念的大事,杜威到中国讲学100年应该是教育领域最值得追忆的事件之一。
1919年,杜威曾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胡适先生等人担任讲学的翻译,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
他原打算在中国逗留一个夏天,因为“五四”运动,让他兴趣大增,决定留下来看个究竟,于是从1919年5月一直到1921年7月,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多。
胡适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
”经典值得一读再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本教育经典。
在这个有特别意义的年份,阅读杜威的经典作品,别有一份滋味。
《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我已经写过几篇读后感,今天再就他对“教育的目的”的论述,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一、教育目的是什么从词源上说,“目”就是眼睛,“的”即箭靶的中心目标。
所谓“目的”,即用眼睛瞄准,射中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看,目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就拿教育孩子来说吧。
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确定自己的孩子将来会从事怎样的职业,做出怎样的成就来,但他们明白,在他人生成长的路途中,给孩子创设的教育环境、提供的教育资源不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就会不一样,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家长们还明白,虽然长时间的预测很难,但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给孩子施加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改变还是可以预测的。
家长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这些预期来指导和改进孩子的行为,让他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达成之后,紧接着又是一轮新的预测和影响,一步步地将孩子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
这样的教育过程,非常清楚地体现出了教育目标的特质。
杜威说:“目标是指预见到在特定情境下采取行动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会不同,还指运用预测的东西指导观察和实验。
”在杜威看来,教育目的应该是在调查学生目前的经验状况之后产生的,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一个实验性的实施计划。
关于杜威教育目的观——无目的乎?有目的乎?关于杜威,有太多可讲。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界有深刻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将杜威看作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创始人,认为其以儿童、经验和活动为教育教学中心的“新”三中心思想,打破了打破了赫尔巴特所确立的教师、教材和课堂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的“旧”三中心思想,视其教育思想为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分水岭。
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展开。
我国教育界对杜威其人其书给予极高的评价。
但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对予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存在不同说法。
有人认为杜威是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也有人认为杜威的教育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种说法各执一端,无所平衡。
现采撷两方之论,一一过招。
孰是孰非,各位各取所需即可。
以下是集教经管22位同学的集体聪明才智的以及发挥本人的苦干巧干的成果。
一、杜威教育目的观的历史渊源1、哲学渊源西方哲学史上,古典工具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古典工具主义是一种“目的—手段”型的思维方式,它重目的轻过程,,把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看成是实现某种终极目的的手段。
但逐渐地,产生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重视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轻视事物发展的结果。
并且从自然哲学领域发展到认知哲学。
旧哲学思维方式逐渐向新哲学思想转变。
利用这种哲学观思考教育问题时,杜威不再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实现某一目的的工具,教育更是儿童不断生长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改造的过程。
因而,其必然的逻辑结果就是,教育的过程成为杜威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目的也在教育过程中,无须在教育过程之外寻找一个教育过程。
2、民主思想与教育目的充分理解杜威的教育目的观,还必须结合杜威的社会思想。
杜威“所关心的是民主主义社会及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他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实现民主主义的教育。
他认为,民主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这种社会生活方式既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也为个人的行为提供一种道德标准,促进个人的发展。
杜威的教育目的实质摘要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即所谓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在杜威的心中,教育是有目的的,他将“生长”的心理学意义与“民主”的社会学意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个人”与“社会”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教育过程结合起来,把“民主”作为一种目的寓于教育过程之中。
关键词杜威;教育无目的;生长;民主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社会。
他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对美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教育目的,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
1对“目的”的论述杜威首先对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他明确地说:“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
”他认为,我们第一个问题是要解释存在于活动内部而不是从外部提供的目的的性质。
他举了两个例子:风吹过沙漠的沙使的沙的位置改变,这是结果和影响而不是终结,沙子位置的改变是空间的重新分配,在位置改变前后的情况是没什么两样的,因此,没有一种根据可凭以选择前面情况作为起点,后一种情况作为终点,而把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作为改造和实现的过程。
他还举了蜜蜂的活动的例子,和上面风吹沙子位置的变化进行对比。
因而,我们没有注意到这种事情的主要特征,即事情的每一个要素时间的地位和次序都有重要意义;前件事引出后件事,而后件事又接过所提供的东西为另一个阶段所用,直至终点,这个结局好像总结和结束整个过程。
这样目的和结果是联系着的,在谈到目的问题时。
他提出:首先,要注意事件之间内在的连续性。
“目的所包含的意思,是指有秩序的、安排好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秩序就是循序地完成一个过程。
”如果蜜蜂预见它们活动的结果,如果他们在想像的预见中看到它们的终点,那么它们就有了目的的成分,因此,“那里情况不允许预见结果,不能使人事前注意特定活动的结局,谈什么教育的目的,或者其他事业的目的,都是废话。
论杜威的教育目的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和哲学家, 其著的《民主主义与 教育》一书,全面介绍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教育著述的经典 代表。
杜威呼吁教育民主,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 民主社会。
杜威还致力于教育实践,是第一个把教育理论和教育 实践结合起来的教育家。
、教育目的内涵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 生长和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 的目的是更多的持续的生长。
教育过程以外并无目的, 教育目的 寓于教育过程和活动中,教育本身就是目的。
因此杜威认为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是儿童的生长和儿童经验的改造。
杜威在《民主 主义与教育》中说:“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
只 是人,即家长和教师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
” 因此杜威最后提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 活。
”我们习惯把杜威的教育目的观称之为“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建立在对传统教育目的批判与继承的基 础上,他认为,传统的教育目的是外界强加于教育过程的,这种教育目的是呆板的,不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激发智慧、 开发人的潜 能,只能被动的执行外界所要求执行的任务。
在教育上,这种外 提到的“以完美生活做目标的, 教育的性质是预备”,即倡导教生长 部强加的教育目的指向于未来,强调为未来做准备,正如斯宾塞育目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因此,传统教育是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讲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应该服从于社会的需要和未来。
就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和才能的发挥。
杜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认为教育目的必须依从受教育者固有的活动和需要,包括受教育者个人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其认为把预备做教育的目的,有不顾学生个人现有能力而把某遥远的成就和职责作为教育目的的倾向,会忽视学生个人的特殊能力和要求。
杜威主张将教育目的建立在儿童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儿童的经验是具体的、现实的,所以教育的目的是立足于现实, 而不是遥远的未来。
浅析“教育无目的论”摘要:约翰·杜威主张的“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的内部存在教育目的,而外部并不存在教育目的,看似矛盾的论述对教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文通过分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深入研究他对三种不全面的观点和三种流行的教育目的观的评述,揭示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实质。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启示“教育无目的论”是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的。
在杜威的哲学和教育理论中,杜威所提出的无目的论并不是不承认教育目的的存在,相反杜威认为所谓的目的,其实就是行使一种责任,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这种责任就是你所要开展的一系列事物所应承担的责任。
作为教育,它的目的就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也就是观察学生、预见未来以及教育开展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
在教育中这种外部的目的只是胡乱地应付当前的教育环境,忽视了受教育者目前所处的身心发展以及经验状况,因此起不到教育目的所应有的作用,进而提出教育又是无目的的。
1 “教育无目的论”内涵诸多教育学者对“教育无目的论”进行研究后,指出“教育除自身之外并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教育目的融入于整个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之中,它不是由教育过程以外的政治、社会以及其他关系所决定的,它仅是教育活动设计所预期的结果。
另一层意思是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字面意思本身并没有目的,有目的的其实是教师和家长,从而鲜明的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即教育目的仅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之内,是不存在与教育过程外的。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即是不断的“生长”,除了生长以外没有其他的目的。
笔者所理解的“生长”就是杜威所认为的教育目的。
人的发展就是一个身心不断发展的过程,而生长的关键期是在人一生中的前半段,也就是还没发育成熟的状态中。
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有很强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就是以前期的经验结果为基础,努力改变行为习惯,发展各方面潜在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