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5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改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 (一)封面(1)报告名称统一为:山东省+煤田名称+矿山名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
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需在名称后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二)封二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负责人、总工1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正式报告的封二必须加盖编制单位和提交单位的印章;编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提交单位的总工程师、双方参编人员应在打印的名字后亲自签名,不得只打印或复印代之。
(三)正文目录第一章绪论页码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第三节自然地理页码第四节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页码第五节周边矿井开采情况页码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页码第一节以往地质勘探工作页码第二节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页码第三节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页码第三章矿井地质页码第一节地层页码第二节含煤地层页码第三节构造页码第三节岩浆活动页码第五节岩溶陷落柱页码第六节地质构造评价页码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一节煤层页码第二节煤质页码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页码2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页码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页码第四节主要水害及防治措施页码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页码第六节供水页码第六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页码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七章开采方法及顶底板条件页码特殊开采页码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页码地温与地压页码环境地质页码资源储量估算页码第一节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页码第二节估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页码第三节资源储量类别及块段划分原则页码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页码第五节资源储量变动对比与利用情况页码第六节开拓、准备、回采煤量情况页码第八章结论页码第一节主要地质成果页码第二节问题与建议页码资料总目录页码附表目录顺序号附表名称页码 (七)正文文字编排要求1、章名:黑体小二居中2、节名:黑体小三居中3、文字: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4、行距为固定值22磅5、选用纸张A46、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装订线为0 cm 。
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章绪言一、工作目的和任务简述历年任务书,任务要求,主要工作内容及目标。
二、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位置交通:说明工作区范围及拐点座标,所在县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
插图交通位置图自然经济地理:概述工作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海拔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区内气候特征、降雨量、蒸发量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简述工作区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工业、农业、牧业等。
三、以往地质工作评述简述工作区历年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的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
(一 )以往基础地质工作(二 )以往矿产勘查工作(三 )以往其它地质工作四、本次工作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说明工作起止的年月、简要经过、各项地质工作条件及研究程度概况,完成任务情况。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 )、投入的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一 )矿产地质填图(二 )地球物理勘查(三 )地球化学勘查(四 )遥感地质调查(五)矿产检查(六 )综合研究工作第二章成矿地质条件一、区域地质背景以 1:25 万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地说明工作区所在构造中位置,简述区域出露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一般地质情况,特别提出对于区域内对矿田 (床)成因有影响的地层、构造及岩浆岩各类、特征及分布。
主要有与铁矿有关二叠纪吞龙共巴组、三叠纪日干配错群,与铬铁矿有关侏罗纪 -白亚纪沙木罗组、侏罗纪木嘎岗日群。
重点详述与铁矿有关与拉热拉新超单元。
对班怒带的北界断裂,班怒带南带构造带特征进行叙述。
附:区域构造位置图二、地层首先说明区内地层分区,简述区内地层的发育程度、分布概况、介绍本区地层系统。
关于印发《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的通知各省属煤炭企业,各市煤炭管理部门:为规范全省煤矿地质报告编制工作,提高地质报告的编制质量,更好地给煤矿生产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地质资料,省煤炭局组织有关人员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煤矿规范、规程及规定,重新修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以下简称《提纲要求》),现印发给你们。
今后,凡在我省境内进行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建井地质报告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均应严格执行本《提纲要求》,否则,不予受理地质报告审批事项。
附件: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2、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3、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附件一: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附件一一:附件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一)封面(1)报告名称统一为:山东省+煤田名称+矿山名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
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需在名称后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二)封二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负责人、总工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正式报告的封二必须加盖编制单位和提交单位的印章;编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提交单位的总工程师、双方参编人员应在打印的名字后亲自签名(盖章),不得只打印或复印代之。
(三)正文目录第一章 绪论………………………………………………………………页码 第一节 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 第二节 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 第三节 自然地理………………………………………………………页码 第四节 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页码 第五节 周边矿井开采情况…………………………………………页码 第二章 矿井地质工作………………………………………………页码 第一节 以往地质勘探工作…………………………………………页码 第二节 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页码 第三节 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页码 第三章 矿井地质………………………………………………………… 页码 第一节地层……………………………………………………………页码第二节 含煤地层……………………………………………………页码第三节构造……………………………………………………………页码第三节 岩浆活动………………………………………………………页码第五节岩溶陷落柱…………………………………………………页码第六节地质构造评价………………………………………………页码第四章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页码 第一节煤层……………………………………………………………页码第二节煤质……………………………………………………………页码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五章 矿井水文地质……………………………………………………页码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页码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页码第四节主要水害及防治措施…………………………………………页码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页码第六节供水……………………………………………………………页码第六章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页码 第一节 开采方法及顶底板条件………………………………………页码第二节 特殊开采…………………………………………………页码第三节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页码第四节 地温与地压……………………………………………………页码第五节 环境地质………………………………………………………页码第七章资源储量估算…………………………………………页码第一节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页码第二节估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页码第三节资源储量类别及块段划分原则………………………………页码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页码 第五节 资源储量变动对比与利用情况………………………………页码 第六节 开拓、准备、回采煤量情况……………………………………页码 第八章 结论…………………………………………………………页码 第一节 主要地质成果…………………………………………………页码 第二节 问题与建议……………………………………………………页码 资料总目录………………………………………………………………页码 (四)附图目录顺序号 图号 图件名称 比例尺 (五) 附件目录顺序号 附件名称 页码 (六)附表目录顺序号 附表名称 页码 (七)正文文字编排要求1、章名:黑体小二居中2、节名:黑体小三居中3、文字: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4、行距为固定值22磅5、选用纸张A46、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 ,装订线为0 cm 。
《地质工作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附件2《地质工作总结报告》编写提纲本提纲适用于开展了部分地质工作、且未形成成果地质资料的矿业权或地质工作项目。
报告至少应有以下内容:一、基本情况(一)汇交人基本情况。
(二)矿业权/地质工作项目基本情况。
包括申请矿业权类型(延续、保留、变更)、区块位置(图幅号、拐点坐标)、面积、矿种、勘查年度(期限)、矿权历次转让情况、投入经费、实物工作量等;(三)实施单位及资质情况等。
二、开展地质工作情况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要求应开展地质工作情况说明。
区块范围内已开展的各项地质工作情况(地质测量、槽探、井探、坑探、钻探、物化探、采样和样品测试、岩石加工技术性能测试、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和综合评价等)详细说明。
三、其它(一)附图与附表要求。
至少应包括实际工程布置图、实际工作量一览表及反映勘查区或开采区内阶段性工作情况的各种图(表)。
(二)报送要求。
总结报告要求同时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
电子文档采用Word格式,A4幅面;附表采用Excel格式,附图用MapGis或ArcGis格式,图片用Tif或Jpg格式。
23。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建井地质报告是对矿井建井全过程地质工作的总结,是地质勘探报告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由于它对原勘探地质报告作了补充,因而其文字和图纸必须精炼,凡原报告已有交代,而建井期间又没有新发现的新进展的部分,应一律从略,但对新获得的资料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充分予以总结。
凡与报告的观点和结论有不同的部分,以及今后生产矿井补充勘探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则必须交代清楚。
编写内容可分为文字说明和附图两大部分。
一、文字说明第一章概论1、矿井交通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2、井田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3、老窑、火区、岩溶陷落范围及分布情况;4、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情况。
5、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6、矿井基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施工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
第二章井田地质构造特征1、井田总的构造特征;2、开拓区范围内影响断层、褶皱(褶曲)煤层的产状要素,各主要构造的控制程度及其对煤(岩)层的破坏情况。
3、井田内已控制地质构造的可靠程度;4、井田内中小型构造的特征、规律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5、岩浆侵入体的分布、产状、对煤层与煤质的影响情况;6、岩溶陷落柱的分布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第三章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1、煤系断层:煤系断层的地质年代、厚度、岩性、含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
2、煤层:煤层特征,分层叙述煤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般厚度,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
3、煤质特征。
4、瓦斯情况。
第四章井田水文地质特征1、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组)分布规律和特征。
2、井巷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涌(突)水量及处理情况。
3、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
4、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大小,变化趋势及防治措施。
第五章储量与三量计算1、储量计算或核算的依据和方法;2、矿井储量和可采储量(未经个性的快段,按原储量统计);3、储量的增减情况及其原因。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篇: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 目的、任务和依据目的、任务,报告编写依据。
1.2煤矿概况煤矿位置、范围、四邻关系、自然地理,煤矿和区内邻近矿井及老窑开采情况,自然地理等情况。
1.3以往地质工作井田勘查各阶段进行的地质勘查和煤矿建设生产期间开展的各项补充地质勘探及井下探测,包括勘查单位、时间、内容、采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程量和成果及其质量等。
2地层构造2.1 地层和含煤地层2.2 地质构造断层、褶皱、岩浆岩的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地质构造对采区合理划分的影响。
2.3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分煤层、煤质和资源/储量3.1 煤层赋存特征3.2 煤种及煤质变化3.3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3.4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瓦斯地质4.1 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4.2 矿井瓦斯赋存规律4.3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4.4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4.5 矿井瓦斯类型划分水文地质5.1 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5.2 充水因素分析,煤矿及周边老空区分布状况5.3 涌水量构成,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5.4 煤矿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5.5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工程地质6.1 岩层软硬程度及其结构特征6.2 软弱结构岩层的发育程度及分布6.3 地层的含水性及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6.4 工程地质条件类型划分其他开采地质条件7.1 煤层顶底板特征7.2 地层产状要素7.3 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地质灾害危险程度7.4 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结果8.1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8.2 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煤矿地质工作建议附图10.1 煤矿地形(或基岩)地质图 10.2 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10.3 煤矿地质剖面图10.4 煤矿地质构造纲要图10.5 可采煤层厚度等值线图10.6 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 10.7 矿井瓦斯地质图10.8 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10.9 煤矿水文地质剖面图10.10 工程地质平面图和断面图 10.11 采掘(剥)工程平面图10.12 井上下对照图10.13 其他必要图件第二篇:详查地质报告编写提纲矿产资源详查、勘探项目设计编写提纲一、前言(一)目的任务:1.说明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以及生产建设对工作地区或矿区的具体要求。
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第一篇: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煤矿(建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绪论1.1 目的、任务及要求,报告编写依据 1.2 煤矿位置、自然地理、与四邻关系1.3 煤矿及周边老窑、老空区分布及相邻煤矿生产情况1.4 煤矿(建设、生产)概况2 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2.1 煤田勘查及补充地质勘探工作2.2 煤矿采掘揭露及井下地质探测工作2.3 煤矿地质工作质量评述 3 地层构造3.1 地层(矿区地层、煤矿地层)3.2 含煤地层(地质年代、厚度、岩性、可采煤层数、煤层总厚度及煤系变化等)3.3 构造(区内主要断层、褶曲的分布特征、控制程度及对煤岩层的破坏程度。
中小构造发育特征,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岩浆岩体分布、产状及对煤质的影响)3.4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 4 煤层、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4.1 煤层(含煤性、可采煤层特征和煤层对比等)4.2 煤岩、煤质(煤岩特征,煤质特征,煤种及变化特征,煤中有害元素及其变化规律,煤的风氧化带)4.3 煤的用途 4.4 其他有益矿产 4.5煤层稳定程度评价 5 瓦斯地质5.1 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 5.2 矿井瓦斯赋存规律 5.3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5.4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5.5矿井瓦斯类型评价 6 水文地质6.1 水文地质概况(区域及井田水文地质、含水层和隔水层特征)6.2 充水条件及充水因素 6.3 涌水量构成及预测6.4 煤矿水害及防治措施,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措施6.5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评价 7 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7.1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坚硬程度、软弱层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岩层含水性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7.2 煤层顶底板7.3 地层产状要素 7.4其他开采地质条件(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7.5 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评价 8 资源/储量估算8.1煤炭资源/储量估算(估算范围及指标、资源/储量类型划分、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和估算结果)8.2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估算范围、资源/储量类型划分、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和估算结果)9 煤矿地质类型9.1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 9.2 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 10 探采对比10.1 地质因素探采对比(构造、煤层、瓦斯、水文地质等)10.2 资源/储量探采对比 10.3 地质勘探类型探采对比 10.4 原勘探工程合理性评述 11 结论及建议 11.1主要认识 11.2 主要问题 11.3 建议 12 附图12.1煤矿地形(基岩)地质图 12.2 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 12.3 补充勘探钻孔柱状图12.4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层加绘立面投影图)12.5 煤矿地质剖面图 12.6 矿井瓦斯地质图 12.7 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 12.8 矿井充水性图 12.9 井上下对照图12.10 采掘(剥)工程平面图 12.11 主要井巷地质素描图12.12 工程地质平面图(露天煤矿)12.13 工程地质断面图(露天煤矿)12.14 其他必要图件 13 附表13.1 勘探钻孔成果表13.2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和汇总表13.3 煤岩、煤质测试成果表 13.4 瓦斯参数测定成果表 13.5 水质分析成果表 13.6 其他有关成果表第二篇: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 目的、任务和依据目的、任务,报告编写依据。
附件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修改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阐明本次修改修改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主要阐明井田的地理位置、井口坐标、井田边界和面积与采矿许可证相一致,与临井关系。
扼要说明通过本井田或临近的铁路、主要公路和水路交通线等。
第三节自然地理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情形等。
第四节生产建设概况阐明矿井建设和投产时刻、设计能力、服务年限、核定能力、开拓方式、采煤方式,开拓延伸及改扩建、技术改造历史、开采煤层、现生产水平、开拓延伸水平和开采范围等。
简述原报告提供和这次修改地质报告时各类储量情形等。
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以往勘探工作简况简述本井田以往地质勘探工作情形及评价,包括历次勘查(补勘)单位、时刻、内容、所采用的方式手腕、主要工作量和质量情形和存在主要问题等。
第二节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叙述自上次报告以来所采用的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方式,各类主要手腕的利用情形、主要工作量和质量情形评述。
上述内容可按照情形分类叙述。
第三节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说明原地质报告的提出单位、时刻,报告审批单位、时刻和审批意见。
对勘探方式、勘探类型、工程质量、地质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和储量计算等作出评价。
第四节矿井中及周边小煤窑的开采情形主要叙述与本矿井安全生产有关的内容,同时还要说明需要采取的办法。
第三章矿井地质第一节地层简述井田内地层层序、时期、厚度、岩性及其转变、古生物组合等,并叙述井田内地层对比的方式和依据及靠得住程度(或对原报告对比的评价)。
第二节含煤地层详述井田内含煤地层的厚度、岩性、岩相、标志层特征及沿走向和偏向的转变情形等。
第三节构造一、简述区域地质构造大体特征及井田所处的构造位置。
二、详述井田的大体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转变,井田内主要褶曲和断层的散布情形;逐个描述井田内主要构造的接露地址、断层落差或轴向、产状要素、延展方向、生成顺序、断层与褶曲之间的彼此关系及其规律,各类工程对构造的控制研究程度。
小型煤矿矿井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目的和任务简述项目来源(有关文件、批复及文号)。
投资人或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叙述该项目地质任务。
第二节位置交通矿井位置(行政区划、相对于矿井所在县城方位及平距),所在矿区(井田)位置,地理极值坐标,矿界范围、允许开采标高、面积(列3度带拐点直角坐标表),周边矿权设置情况(附矿界关系示意图)。
简述经过矿井或邻近城镇(现有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距煤矿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运距),附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简述矿井地形地貌主要特征、类型、海拔高程和相对高差,主要河流及其流量、最高洪水位、最低侵蚀基准面;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两极值、平均值,旱、雨季)、蒸发量、相对湿度、主导风向、最大风速等。
说明矿井所在区域基本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煤矿区内居民点、民族、重要建筑物的情况及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第四节以往地质工作叙述煤矿发现及勘查工作简史,历次资源储量核实情况,历次提交的勘查报告及审批情况(审查单位、审批文号、评审资源储量及主要结论),资源储量是否已上矿产资源储量表(××××年),开发利用简况及与本报告的关系。
第五节本次工作情况叙述工作的起止时间、简要经过、完成各项工作量(附工作量统计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投入经费情况及投资来源。
第二章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第一节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叙述勘查类型、采用基本手段、方法选择的依据,工程布置的原则,勘查基本线距、工程间距确定的依据。
第二节勘查工程质量评述一、测量工作叙述矿井控制测量的坐标系统,测量使用的作业依据、仪器、成果质量,附控制点展点图。
地形测量作业依据,地形图等高距、高程和平面系统,对测量成果和测图质量进行评述。
叙述工程测量点数、性质、类型,并对测量精度进行评价。
二、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修测叙述地形图比例尺、工作方法、填绘及修测地质界线条数、地质点数,对煤层露头线、构造线、地质界线的控制密度和质量,对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的质量进行评述。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规定、提纲改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 (一)封面(1)报告名称统一为:山东省+煤田名称+矿山名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
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需在名称后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二)封二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负责人、总工1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正式报告的封二必须加盖编制单位和提交单位的印章;编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提交单位的总工程师、双方参编人员应在打印的名字后亲自签名,不得只打印或复印代之。
(三)正文目录第一章绪论页码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第三节自然地理页码第四节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页码第五节周边矿井开采情况页码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页码第一节以往地质勘探工作页码第二节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页码第三节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页码第三章矿井地质页码第一节地层页码第二节含煤地层页码第三节构造页码第三节岩浆活动页码第五节岩溶陷落柱页码第六节地质构造评价页码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一节煤层页码第二节煤质页码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页码2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页码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页码第四节主要水害及防治措施页码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页码第六节供水页码第六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页码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七章开采方法及顶底板条件页码特殊开采页码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页码地温与地压页码环境地质页码资源储量估算页码第一节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页码第二节估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页码第三节资源储量类别及块段划分原则页码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页码第五节资源储量变动对比与利用情况页码第六节开拓、准备、回采煤量情况页码第八章结论页码第一节主要地质成果页码第二节问题与建议页码资料总目录页码附表目录顺序号附表名称页码 (七)正文文字编排要求1、章名:黑体小二居中2、节名:黑体小三居中3、文字: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4、行距为固定值22磅5、选用纸张A46、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装订线为0 cm 。
煤矿(建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D.1绪论D.1.1目的、任务及要求,报告编写依据D.L2煤矿位置、自然地理、与四邻关系D.1.3煤矿及周边老窑、采空区分布及相邻煤矿生产情况D.1.4煤矿(建设、生产)概况D.2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D21煤田勘查及补充地质勘探工作D.2.2煤矿采掘揭露及井下地质探测工作D23煤矿地质工作质量评述D.3地层D31地层(矿区地层、煤矿地层)D.3.2含煤地层D.4地质构造DAl地质构造D.4.2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D.5煤层、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D.5.1煤层D.5.2煤岩、煤质D.5.3煤尘爆炸性与煤的自燃倾向性D.5.4煤的用途D.5.5其他有益矿产D56煤层稳定程度评价D.6瓦斯地质D.6.1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D.6.2矿井瓦斯赋存规律D.6.3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D.6.4矿井瓦斯类型评价D.7水文地质D.7.1水文地质概况D72充水条件及充水因素D.7.3涌水量构成及预测D.7.4煤矿水害及防治措施,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措施D.7.5煤矿水文地质类型评价D.8冲击地压A.8.1煤岩层冲击倾向性A.8.2煤层顶板坚硬岩层分布规律A.8.3矿井冲击地压危险等级评价D.9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D.9.1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坚硬程度、软弱层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岩层含水性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D92煤层顶底板D.9.3地层产状要素D94其他开采地质条件D.9.5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评价D.10资源储量估算D.10.1煤炭资源储量估算D.10∙2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D.H煤矿地质类型B.11.1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B.11.2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D.12探采对比D.12.1地质因素探采对比(构造、煤层、瓦斯、水文地质等)D.12.2资源储量探采对比D.12.3地质勘探类型探采对比D.12.4原勘探工程合理性评述D.13结论及建议D.13.1主要认识D.13.2主要问题D.13.3建议D.14附图D.14.1煤矿地形(基岩)地质图D.14.2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D.14.3补充勘探钻孔柱状图D.14.4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层加绘立面投影图)D.14.5煤矿地质剖面图D.14.6矿井瓦斯地质图D.14.7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D.14.8矿井充水性图D.14.9井上下对照图D.14.10采掘(剥)工程平面图、排土工程平面图D.14.11主要井巷地质素描图D.14.12工程地质平面图(露天煤矿)D.14.13工程地质断面图(露天煤矿)D.14.14其他必要图件D.15附表D.15.1勘探钻孔成果表D.15.2钻孔揭露煤层情况一览表D.15.3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和汇总表D.15.4煤岩、煤质测试成果表D.15.5瓦斯参数测定成果表D.15.6水质分析成果表D.15.7其他有关成果表。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二O 一O年九月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目的和任务简述煤矿隶属关系、经济类型及发展变更情况。
叙述编制该报告的主要依据、目的及任务。
说明本次工作的技术路线和工作经过。
1.2 位置、范围及交通简述井田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所在行政辖区。
叙述井田边界坐标、长宽、面积,批采煤层号,批采标高。
说明第一水平(先期开采地段)和初期采取区(首采区)范围、面积或露天拉沟位置等。
简述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井田至邻近主要城镇或交通枢纽的方位及距离(附交通位置图)。
1.3 自然地理简述井田地形地貌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说明井田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水量、暴雨(雪)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雨季、冰冻期和冻土层深度等。
说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概述井田内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井田所在地区的经济概况。
1.4 矿井生产建设情况简述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基本情况及有关内容。
简述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发证机构、有效期等相关内容。
叙述矿井的设计建设单位、日期、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叙述矿井建设和投产时间、改扩建历史。
现核定生产能力、开拓方式、井筒数目、井口坐标、井筒特征、支护形式、采煤方法、开采煤层、水平及采区划分等内容。
简述矿井的提升、井下运输、通风、供配电系统及井下排水设备、最大排水能力、探放水设备等。
1.5 井田内及周边煤矿分生产矿井和已关闭矿井两部分,叙述井田内及周边煤矿的基本情况。
对各煤矿要叙述其经济类型、面积、开拓方式、实际生产能力、批采煤层、开采煤层、开采范围、采煤方法、有无越层越界开采现象、采空区范围及其积水、积气情况、关闭年月、瓦斯等级、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及矿井排水量等情况。
对本矿的安全生产影响程度作出评价(附井田内及周边煤矿分布示意图。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正文编制提纲一、目录编排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第二节煤矿概况第三节以往地质工作第二章地质构造第一节地层和含煤地层第二节地质构造第三节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分第三章煤层、煤质和资源/储量第一节煤层赋存特征第二节煤种及煤质变化第三节煤炭资源/储量估算第四节煤层稳定程度划分第四章瓦斯地质第一节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第二节矿井瓦斯赋存规律第三节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第四节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第五节矿井瓦斯类型划分第五章水文地质第一节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及特征第二节矿井充水因素分析第三节矿井涌水量第四节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评价第五节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第六章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第一节煤层顶底板特征第二节地层产状要素第三节特殊地质因素第四节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第七章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结果第一节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第二节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第八章煤矿地质工作建议附图目录顺序号图号图件名称附件目录顺序号附件名称附表目录比例尺页码顺序号附表名称页码二、编制提纲(一)正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简要叙述现在矿权人名称、矿山名称及其变化过程。
矿井所在行政区划,经济属性,行业管理隶属关系,矿井设计单位、设计能力,建井、投产时间,最近核定能力。
编制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对该矿井地层、煤层、地质构造、煤种及煤质、水文地质、瓦斯地质、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及其它开采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分别对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瓦斯类型、水文地质类型和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定,从而最终客观、准确的确定矿井地质类型,为煤矿生产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地质依据。
任务是根据煤矿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瓦斯类型、水文地质类型和其他开采地质条件对煤矿地质类型进行划分。
本次报告所依据的现行主要法规、所依据的主要地质资料名称及批复文件。
第二节煤矿概况一、煤矿位置及交通简述矿井所在行政辖区及地理位置,矿井至邻近主要城镇或交通枢纽的方位及距离。
附件1:《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设计》编制提纲目录前言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交通位置及井田范围一、交通位置二、井田范围第二节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二、地表水系三、气象四、地震第三节矿井生产建设情形第二章设计区域地质采矿条件第一节设计区域概况第二节地质特点一、地层二、可采煤层特点三、构造特点四、水文地质第三节开采技术条件一、开采方式与顶底板条件二、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三、地温与地压第三章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节建筑物概况及压煤量统计一、建筑物散布及结构特点二、建筑物压煤情形第二节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必要性第三节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可行性一、建筑物下压煤开采实践二、相邻矿井(采区)开采及阻碍情形三、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技术条件分析第四章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比选第一节建筑物下压煤可能的开采方案第二节地表移动变形估量第三节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选定一、经济比较二、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选择第五章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设计一、巷道布置及采煤方式二、专题设计第六章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平安技术方法第七章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第八章结论与建议一、结论二、建议附图附件前言矿井所在地行政区划,经济属性,行业治理隶属关系;矿井开拓方式及最新核定生产能力;建筑物下采煤的必要性及申请开采区工程简况;以往建筑物下采煤实践和搬迁开采情形概要;委托设计情形。
《方案设计》编制所依据的基础资料。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交通位置及井田范围一、交通位置简述矿井所在地行政辖区及地理位置,矿井至临近要紧城镇或交通枢纽的方位及距离。
简述通过本井田或周围的铁路、要紧公路和水路交通情形。
附:交通位置示用意(矿井<井田>的位置在图中要夺目)。
二、井田范围简述井田与所在煤田的位置关系,现井田的技术边界及《采矿许可证》核定的平面范围(附拐点坐标表)。
现持《采矿许可证》编号、有效期、井田面积、开采煤层及上下限标高等(《煤炭生产许可证》与《采矿许可证》不一致的要加以说明)。
山西省++煤矿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山西省××县××煤矿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供资源整合矿井用〕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二○○六年三月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目的任务 (1)第二节位置及交通 (1)第三节自然地理 (1)第四节矿井及小窑 (1)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 (2)第二章矿井地质 (2)第一节区域地质简况 (2)第二节矿井地质 (2)第三章煤层与煤质 (3)第一节煤层 (3)第二节煤质 (3)第四章水文地质 (4)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 (4)第二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4)第三节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 (5)第四节矿井涌水量预算 (5)第五节供水水源 (5)第五章工程地质 (6)第一节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点 (6)第二节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 (6)第三节环境地质 (7)第六章地质勘查与矿井地质工作 (8)第一节地质勘查工作 (8)第二节矿井地质工作 (8)第七章矿山开采 (9)第一节煤矿设计建设情形 (9)第二节煤矿生产情形 (9)第三节探采对比 (9)第八章资源储量估算 (9)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范畴及工业指标 (9)第二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与参数确定 (10)第三节资源储量类别分类 (10)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10)第五节资源储量估算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 (13)第九章结论 (13)附图比例尺1、区域地质图 1:50000-1:100000 〔含勘查工作程度图〕2、地势地质图及水文地质图1:5000-1:100003、综合柱状图1:200-1:5004、煤岩层对比图1:5005、勘探线剖面图1:2000-1:50006、各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1:100007、代表性钻孔柱状图2-3张1:200-1:500〔选地层、煤层揭露较全的钻孔〕8、各煤矿开采煤层的采掘工程图、井上下对比图 1:2000-1:5000附表1、工程〔包括钻孔及煤层厚度测量点〕测量成果表2、钻探施工情形一览表3、钻孔煤层综合成果表〔分钻探、测井、综合采纳成果三部分〕4、煤质测试成果表5、煤的可选性试验及工艺性能试验成果汇总表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有关成果汇总表7、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等检测成果表8、资源储量估算基础数据表9、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汇总表附件1、批准本矿资源整合的正式文件〔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领导组文件〕2、报告编制单位的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3、资源整合涉及的各生产煤矿采矿许可证复印件4 、编制报告合同等其它有关附件〔复印件〕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任务扼要表达本次编制资源整合矿井地质勘查报告的目的、任务;编制报告依据的有关文件及要紧精神,进行资源整合前的煤矿名称,原煤矿批准开采煤层,井田面积,生产能力,整合后矿井名称及设计生产能力;表达编制该报告的要紧地质依据,编制本报告的要紧地质任务、技术要求以及本次工作有关情形。
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封面:生产地质报告名称:煤矿生产地质报告(设计生产能力:万吨/年)编制单位:扉页:矿井名称:报告性质:编制时间:项目负责人:(签名)技术负责人:(签名)单位负责人:(签名)编制组成员名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编制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第二节、井田范围、位置和交通第三节、自然地理、经济第四节、矿井可行性研究、设计情况(未作可研、预可研、设计的要进行概略研究)第五节、矿井生产建设情况第六节、矿井中小井及周边矿井开采情况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以往勘探工作第二节、矿井地质工作第三节、对原地质报告及矿井地质工作的评价第四节、本次地质工作及其评价第三章、矿井地质第一节、区域地质一、区域地层二、区域构造第二节、矿井地层第三节、煤系地层第四节、矿井构造一、褶皱二、断层三、构造对煤层、煤质及开采的影响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第一节、煤层一、煤层描述二、煤层对比标志及对比第二节、煤质一、煤岩性质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及有害成分四、洗选工艺特性五、煤的用途六、煤层风氧化带及采空区边界线的确定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一、地表水系二、含水层与隔水层三、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及地下水补、迳、排四、断层含、导水特征五、相邻矿井开采和报废矿井六、矿井内的小井及老窑七、地下水位第三节、矿井涌水量一、矿井涌水量的相关因素及规律二、矿井涌水量预计的方法、依据及结果三、矿井水质第四节、矿井主要水害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类(按《生产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第六节、供水第六章、矿井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第一节、矿井工程地质条件一、煤层顶、底板及围岩的质量、结构、构造、物理力学性能二、各类断裂发育情况及对开采、地面建筑的影响三、岩体稳定性评述四、风化作用及岩溶发育深度五、不良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第三节、矿井环境地质条件一、地震二、地形地貌及新构造特征三、矿区稳定性四、目前存在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五、采矿活动对矿区地质环境的影响(地下水位,水污染,地表开裂、沉降、塌陷、滑坡、泥石流,放射性及其它有害物质污染等)六、地温、地压七、放射性背景值、变化规律及异常八、矿井水的处理和利用九、矸石物理、化学性质和利用第七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瓦斯一、矿井瓦斯等级及突出危险性二、煤层瓦斯含量及瓦斯压力三、煤层透气性及可抽采性四、矿井瓦斯来源五、瓦斯地质规律六、瓦斯资源/储量及抽采利用第二节、煤尘爆炸性第三节、自然发火倾向性第四节、其他(岩浆岩等)第五节、矿井地质条件分类(按《矿井地质规程》)一、概况二、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三、煤层稳定性四、其它开采技术条件五、分类结论第八章、资源/储量(按《煤、泥炭勘查规范》)第一节、矿井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和工程基本线距一、分类结论二、工程基本线距的确定第二节、资源/储量计算范围和工业指标第三节、资源/储量的计算方法,块段和级别的划分原则一、计算方法二、块段和级别的划分原则第三节、资源/储量计算基本参数的确定一、计算公式二、计算厚度的确定三、倾角的确定四、块段面积的确定五、容重的确定第四节、资源/储量的分类一、勘查程度及地质可靠程度二、可行性研究情况三、经济意义评价四、资源/储量分类划归条件及在空间上的分布第五节、资源/储量计算结果一、计算结果二、各类资源/储量所占比例三、可靠性评价第六节、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第七节、资源/储量的探采对比与利用情况一、利用情况二、探采对比第六章、结论第一节、总述一、地层二、构造三、煤层四、煤质五、资源/储量六、开采技术条件七、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第二节、采勘对比一、矿井地质二、可采煤层、厚度及变化三、煤质四、资源/储量五、开采技术条件第三节、对本生产地质报告的评价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二、达到的勘探程度三、能满足设计、研究的程度第四节、存在问题与建议附图:1、区域地质图(大于或等于1:100000)2、矿井地形地质图(大于或等于1:5000)3、地层综合柱状图(大于或等于1:500)4、煤岩层对比图(大于或等于1:500)5、勘探线剖面图(大于或等于1:2000)6、钻孔柱状图(大于或等于1:500)7、矿井水文地质图(大于或等于1:5000)8、水文地质柱状图(大于或等于1:500)9、水文地质剖面图(大于或等于1:2000)10、涌水量相关曲线图11、矿井环境地质图(大于或等于1:5000)12、井巷工程地质素描图(大于或等于1:500)13、井上、下对照图(大于或等于1:5000)14、小窑分布图(大于或等于1:5000)15、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大于或等于1:5000)16、煤层损失量图(大于或等于1:2000)17、采掘工程平面图(大于或等于1:2000)18、矿井瓦斯地质图(大于或等于1:5000)附表:1、小窑调查明细表2、矿井历年经济技术指标表3、钻孔综合成果表4、钻孔测斜成果表5、钻孔见煤情况表6、断层统计表7、煤层性质测试结果表8、可采煤层标定牌号测试结果表9、煤层煤质试验表10、煤层可采性指数、变异系数计算表11、矿井涌水量统计表12、饮用水水质化验表13、工业水质评价表14、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表15、矿井煤层自然发火统计表16、历年矿井瓦斯情况表17、煤尘爆炸性鉴定表18、矿井突出情况统计表19、资源/储量计算基础表20、资源/储量汇总表21、矿井历年保有、动用资源/储量情况表22、矿井历年储量损失量表附件:一、必备附件1、生产地质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证书2、矿井采矿许可证3、矿井生产许可证4、经签字盖章的生产地质报告编制委托书5、编制单位对资料、生产地质报告内容真实性的承诺书二、资料性附件1、原地质报告审查、审批(备案)文件2、矿井开发利用方案评审备案文件3、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6、土地复垦方案评审意见(表)7、地质灾害危险性报告备案文件8、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评审备案文件9、矿井可行性研究报告(开采方案设计、预可研)审批文件10、矿井初步设计(改扩建设计)审批文件11、矿井安全评价报告审批文件12、矿井安全设施设计审批文件13、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审批文件14、矿井瓦斯有关测试鉴定报告15、矿井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16、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17、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18、煤质分析化验、试验报告19、其他应该收录的附件生产地质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1、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2、GB/T13908-2002 《固体矿产勘查规范总则》;3、GB/T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4、GB/T15224-2004 《煤质分类标准》5、DZ/T0078-1993 《固体矿产原始地质编录规定》6、DZ/T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7、DZ/T0215-2002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8、DZ/T0216-2002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9、DZ/T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10、国土资发(2007)40号,关于印发《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11、国土资发(2007)26号,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12、国土资发(2007)68号,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13、国土资发(2000)133号,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14、国土资发(2004)208号,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的通知15、《矿井水文地质规程》16、《矿井地质规程》17、其他有关规定。
附件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修改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阐明本次修改修改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主要阐明井田的地理位置、井口坐标、井田边界和面积与采矿许可证相一致,与临井关系。
扼要说明经过本井田或邻近的铁路、主要公路和水路交通线等。
第三节自然地理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情况等。
第四节生产建设概况阐明矿井建设和投产时间、设计能力、服务年限、核定能力、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开拓延伸及改扩建、技术改造历史、开采煤层、现生产水平、开拓延伸水平和开采范围等。
简述原报告提供和这次修改地质报告时各类储量情况等。
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以往勘探工作简况简述本井田以往地质勘探工作情况及评价,包括历次勘查(补勘)单位、时间、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和质量情况以及存在主要问题等。
第二节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叙述自上次报告以来所采用的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各种主要手段的使用情况、主要工作量以及质量情况评述。
上述内容可根据情况分类叙述。
第三节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说明原地质报告的提出单位、时间,报告审批单位、时间和审批意见。
对勘探方法、勘探类型、工程质量、地质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以及储量计算等作出评价。
第四节矿井中及周边小煤窑的开采情况主要叙述与本矿井安全生产有关的内容,同时还要说明需要采取的措施。
第三章矿井地质第一节地层简述井田内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及其变化、古生物组合等,并叙述井田内地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及可靠程度(或对原报告对比的评价)。
第二节含煤地层详述井田内含煤地层的厚度、岩性、岩相、标志层特征及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情况等。
第三节构造1、简述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井田所处的构造位置。
2、详述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井田内主要褶曲和断层的分布情况;逐个描述井田内主要构造的接露地点、断层落差或轴向、产状要素、延展方向、生成顺序、断层与褶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各种工程对构造的控制研究程度。
3、构造对煤层、煤质的影响以及对采掘的影响程度,小构造的发育规律,与主要构造的关系;评价井田的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以及对开采技术条件、煤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4、岩浆活动叙述井田内岩浆岩赋存类型、时代、名称、产状和分布范围,它与井田构造的关系以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对原勘探资料分析的评价及目前掌握的资料情况及基本规律的分析。
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第一节煤层1、综合叙述含煤地层中煤层的分布特征及组合,煤层的总层数和总厚度,可采煤层的层数、总厚度、含煤系数。
2、详述各可采煤层的层位、间距、厚度、结构、煤层可采范围及其变化规律等,评述各可采煤层的控制研究程度和稳定性(列附表)。
3、叙述各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及变化特点。
4、叙述煤层对比的依据和可靠性(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厚煤层还应叙述其分层对比的依据和可靠性)。
第二节煤质1、叙述可采煤层的物理性质、煤质特征、煤岩特征及其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特别是煤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变化界限确定的可靠性。
说明各煤层工业牌号和利用情况。
2、煤的有害成分含量及煤的可选性。
3、简述和煤层风、氧化带的煤质特征、确定依据、现状,评述其利用的可能性。
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综述井田内各种共生、半生有益矿产的赋存情况,评述其利用的可能性。
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简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和井田在区域水文地质分区中的位置。
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1、简要说明井田内地表水系流经范围、流量、最高洪水位与煤层及含水层露头走向的交叉关系。
2、详细叙述井田内各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裂隙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其规律;各含水层的赋水性、埋藏类型、水位、水量、水质和水温等及其间的水力联系;评价隔水层的隔水条件。
区域地下补给、径流、排泄对本井田的影响。
3、叙述断层或断层破碎带的性质、赋水性和导水性,以及对矿井的充水影响。
4、相邻矿井的开采和报废后对本井田的影响。
5、简要说明井田内小煤矿和老窑的分布和开采情况,说明老窑的积水情况和小煤矿的涌水情况,分析其对矿井的充水影响。
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1、详述矿井涌水量的观测地点、方法、水量及构成分析;阐述矿井涌水量的变化规律与开采面积、深度、产量和降雨量等的关系。
2、对未来矿井各水平、全矿井涌水量进行预计,说明矿井涌水量预计方法(最少两种)、依据及结果。
第四节矿井水害及防治措施1、矿井开采受水害的影响程度:叙述矿井开采以来水害影响情况,主要图水事例(包括突水时间、地点、水源、性质、水量及对生成的影响),主要水害类型及对采掘的影响程度。
2、防治水措施:叙述矿井防治水主要水害的原则、方案设计、工程量、技术经济效果以及存在问题,评价防治水工作的难易程度和建议。
3、矿井排水:叙述矿井各排水阵地、水泵、水仓、排水管、配电及综合排水能力。
第五节供水说明供水水源、水位、水量、水质、水泵型号及管路等情况。
第六章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1、简述各可采煤层的开采方法、工程地质特征、煤岩层结构及其它对开采有影响的地质因素。
2、叙述各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说明顶底板类型和相应的顶底板管理方法。
第二节特殊开采叙述历年来矿井“三下”开采中,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的高度以及地表移动和变形情况等。
第三节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主要阐明瓦斯含量、瓦斯梯度变化等规律,叙述煤尘爆炸性指数和煤的自燃发火倾向以及过去这些灾害的发生情况,同时预计未来矿井瓦斯等级。
第四节地温和地压简述矿井地温和地压情况、变化规律、与有关地质因素的关系以及防治措施等。
第七章资源/储量估算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主要阐明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的边界范围、工业指标以及确定依据。
第二节资源/储量类别划分叙述资源/储量类别划分依据、块段划分原则,说明与一般原则不同的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第三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与有关参数的确定主要说明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有关参数确定的方法和依据。
第四节储量估算结果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结果、各类储量的数字及其比例关系等。
第五节矿井服务年限按现行矿井设计规范分别计算出“矿井地质资源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和“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然后根据矿井实际计算矿井尚可服务年限。
第八章采探对比第一节叙述构造方面、采探方面的变动情况,如井田总的构造形态,断层发育组合、落差产状,褶曲发育、产状以及岩浆岩活动等变化。
第二节煤层煤质主要叙述煤层赋存情况,厚度结构及煤质特征的变动情况。
第三节开采技术条件叙述矿井水文地质条件、顶底板特征、煤层瓦斯、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燃发火及地压地温等变动情况。
第四节分析矿井资源/变动情况,总结1-3个采取的资源/储量利用情况(实际采出量、损失率和回采率)并分析原因。
第五节矿井地质条件类型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类型变动情况及原因分析。
第九章结论及建议1、对矿井地质构造规律、煤层赋存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作出评价,阐明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类的综合评价结果。
2、对资源/储量估算的准确性、可靠程度及其利用的技术经济合理性作出评价。
3、对矿井涌水量、瓦斯等级等开采技术条件作出结论性评价。
4、本次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中存在问题。
5、对矿井今后规划及地质工作的意见。
附件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2、编制单位资质证明复印件3、编制单位与矿方的合同书4、编制单位与矿方双方的承诺书附图1、矿方地形地质图(1:2000-1:5000)2、矿井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1:1000)3、矿井地质剖面图(1:1000-1:20000)4、矿井煤岩层对比图(1:200-1:500)5、矿井水平地质切面图(适用于煤层倾角大于25º的多煤层矿井)(1:2000-1:5000)6、钻孔柱状图(1:200-1:5000)7、各生产水平主要石门剖面图(1:200-1:500)8、各生产水平主要巷道地质剖面图(1:200-1:500)9、井筒柱状图(1:200-1:500)10、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2000-1:10000)11、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1000-1:2000)12、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1:200-1:1000)13、矿井主充水性图(1:2000-1:5000)14、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史曲线图15、矿井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1:200-1:5000)16、井上下对照图(1:2000-1:5000)此外根据矿井的具体情况需要编制的图件:1、矿区地质构造刚要图2、矿区火成岩分布图3、煤层等厚线图4、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水文地质图5、矿井含水层等水位线图6、矿井防治水工程布置7、抽防水试验综合成果图8、煤质主要指标等值线图9、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图10、地温等值线图11、老窑和小煤矿分布图12、矿井物探资料图13、急倾角煤层部分附主面投影图或展开图14、其它相关图件附表1、煤层综合成果表2、钻孔见煤综合成果表3、地质构造综合成果表4、煤质化验成果表5、矿井历年涌水量统计表6、含水层突水点及处理统计表7、水质分析综合成果表8、各含水层抽防水试验综合成果表9、封孔不良钻孔统计表10、老窑和小煤矿调查表11、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成果表12、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和汇总统计表13、矿井历年储量动态和损失量统计表14、矿井历年瓦斯鉴定情况表15、其它有关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