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作者:胡芳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5年第09期

摘 ;要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被誉为“第四种权力”,它的价值与作用在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建设生态政治文明的话语体系中,新闻媒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就成为衡量新闻是否有价值的最重要砝码。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和新技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新闻失实让人们对信息的判断造成了一定的干扰。文章探讨了新闻失实、失真的成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应对措施。

关键词 ;新闻失实;成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9-0004-02

1 ;“新闻失实”释义

新闻失实,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新闻报道未能准确有效地反映报道内容,新闻报道的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出现了差错,就是失真,就是新闻失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是由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原因引起的。新闻失实的主观原因是:个人(记者或新闻报道者)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性格特征、世界观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他对新闻报道理解的偏差,从而造成新闻失实;而客观原因则比较复杂,有两部分,一部分由于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跨度过大,另一部分是由于生活或者事件发生地的政治和社会生态等短期内不可更改的稳定因素。新闻失实主要表现为: 1)扭曲事实。媒体或新闻机构利用自身资源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有目的的操控,是有意而为之。或者是新闻媒体从业者由于自身的认识水平或者蓄意捏造事实,造成新闻报道不实。2)新闻操作。新闻操作,又指炒作,炮制新闻。炮制新闻分为有源炮制和无源炮制。有源炮制是指以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为依托,蓄意进行夸大操作或过分宣传,以过分渲染的方式来达到自身目的。以此造成一种“马太效应”,这样会引起多数人关注一件事情,而这种过度关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3)报道缺失。报道缺失的原因比较复杂,有时间跨度、空间差异、文化差异等,报道者对新闻事件进行人为选择性报道,而并未完全反映事件的本源,从而造成报道缺失。或者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由于自身的知识文化结构、从业经验、信息渠道来源等因素未能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详细而完整地报道,从而造成报道缺失。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利益关系的权衡也成了新闻报道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行业内部的敏感信息、重特大安全事故等新闻报道,因为要保护一些隐私内容,对外报道往往不真实、不全面,阻扰了人们了解事实真相。

2 ;我国新闻失实的不利影响

2.1 ;陷入公信力危机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舆论监督工具,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在西方,新闻媒体被称为“第四种权力”,在披露重要信息,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介的作用愈发重要,如果新闻媒体报道的信息不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信息时代下的新闻媒体是社会公信力的聚焦点,也是人们的关注点,一旦其真实性出现问题,会对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

2.2 ;造成社会公平倾斜

新闻体制和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单一党报体系,高度集权调控,突出宣传功能,这是我国新闻体制的一个明显特征。

既得利益者对现实的描述可能会偏袒一方,宣传的立场和角度也会站在既得利益者和相关利益者一方,这样的宣传执行和结果显然是不全面和有失公平,至少在非既得利益层面是体现了信息对于社会对比的虚假性。

2.3 ;造成激化社会矛盾

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对人们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是宣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很多新闻媒体为了博取眼球,获得更多的关注度,或者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往往是报喜不报忧,瞒报、漏报,报道不实,报道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新闻不实的信息缺乏应有的判断,逐渐对新闻媒介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厌恶感,影响社会稳定。比如在突发事件中,如果发布失真、失实的新闻,就可能引导错误的大众舆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给新闻媒介带来负面影响。只有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真实的信息,才能树立媒体的权威,提升新闻舆论的社会公信力。

3 ;我国新闻失实的原因分析

3.1 ;网络的“公民记者”现象

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时发布消息,加之目前的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普及,照片、文字、视频等信息形式都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到互联网,传播面广,影响力度大。也就是说,只要是参与了新闻事件的评论、转发行为的公民,都可以定性为广义的“记者”,即“公民记者”。公民记者的兴起对推动大众舆论监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公民记者”大多无审核监管,是一种先出版后筛选的模式,因而“公民新闻”的真实性一直被质疑。

3.2 ;部分新闻从业者严重失职

新闻从业者的个人品德素质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是新闻报道内容的直接撰写者和发布者。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必须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当前的改革大潮中,确实有一部分人迷失了自我,唯利是图,是非不分,方向不分。甚至有些无良的新闻工作者将“新闻工作”当作谋取私利的手段,或为了炒作或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不顾社会影响,发布的新闻讯息趣味低级,肆意制造假新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3.3 ;法律体系缺失,监督不力

我国尚未建立专门新闻法律体系,对部分媒体的过度商业化和市场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就造成了目前大众媒体乱象丛生。对于新闻从业者只是有职业素养的管理,缺乏以强硬的法律手段来进行制裁和惩罚,这就导致了部分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对新闻报道的随意性。加之现有的对新闻媒介的管理制度也不太健全,管理机构缺位现象严重,就导致了新闻失实的现象。

4 ;杜绝新闻失实的解决对策

4.1 ;提高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

凡事要从源头抓起,新闻从业者是新闻报道的直接责任人,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管理,切实提高他们打职业道德素质。同时,对于新闻报道应进行有效监管,对于优秀的可以施行奖励政策,提高积极性。对于失实网络新闻,对社会照成严重影响的要进行惩处,严厉打击新闻寻租和虚假报道。用良好的监管体制,遏制网络失实新闻以及虚假报道。

4.2 ;完善新闻方面法律制度

新闻媒体机构应加强行业自律和内部自身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虚假新闻的源头堵住。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应该从运用法律、规章等强制手段同提高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两个层面上共同着手,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让虚假新闻远离媒体,远离社会!

4.3 ;加强监督力度

大众监督也应该加强对新闻界和新闻从业者的监督,及时揭穿一些新闻失实的现象。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效结合起来。不论是新闻媒介还是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自觉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以营造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坚决地避免发布失真、失实的假新闻,树立新闻“公信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