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刑法溯及力、追诉时效的精华都在这里了
- 格式:docx
- 大小:14.27 KB
- 文档页数:5
刑法背诵内容溯及力:刑法的溯及力,又称刑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
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的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的行为能否具有追溯使用的效力。
如果刑法对起生效前的行为能够适用,说明刑法就有溯及力;反之,则说明刑法就没有溯及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和效力终止的时间以及刑法对它生效前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所要解决的是刑法从何时起有效,又是到合适止失效,刑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是否能够加以适用的问题。
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由形式实体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并称为其立该种犯罪所必需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综合。
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并且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作为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腰间之一,说明犯罪行为危害了什么社会利益,是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一本质的集中体现。
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被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不可抗力:所谓不可抗力,就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行为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一般累犯:《刑法》第65条第1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除外(刑法修正案八)。
数罪并罚:数罪并罚,是指刑法规定的一人犯有数罪而由审判机关依照刑法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合并处罚的制度。
I减刑:减刑就是对犯罪分子的原判刑罚予以减轻的刑罚执行制度。
不能犯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着手实行犯罪行为,因所使用的工具、方法不当,或者犯罪对象的不存在,而使犯罪未能得逞。
这是由工具性质和对象特性决定的。
正当防卫遇紧急避险的区别:1)两者的前提条件性质不同。
法律的追溯力和溯及力法律的追溯力和溯及力是法律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指的是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时间。
法律的追溯力是指法律规定适用于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而法律的溯及力是指法律规定可以适用于过去的行为。
法律的追溯力:法律的追溯力是指法律规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适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是不具有追溯力的,也就是说,法律只适用于它所制定的规定生效之后的行为。
这是因为法律是社会规范的具体表现,它的目的是引导社会行为,并保障每个公民的权益。
因此,法律的追溯力主要是为了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确保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依赖。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以具有追溯力。
比如,在战争状态下,国家可能会颁布紧急法律,法律规定可以适用于过去的行为。
这是因为战争带来的特殊情况需要特殊的法律措施来处理,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在法律变化后,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过渡期也可以适用于旧法律规定,以平稳过渡。
法律的溯及力:法律的溯及力是指法律规定可以适用于过去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法律是不具有溯及力的,也就是说,法律不会回溯到过去对过去的行为进行规定。
这是因为法律应当是人们行为的指导准则,它不应该对过去的行为进行任意的干预。
人们应该依据当时的法律规定来进行判断和行为,而不是依据后来的法律规定。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可以具有溯及力。
比如,对于某些犯罪行为,如果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后立即制定相关法律,并对犯罪行为进行追诉和惩治,就具有溯及力。
这是因为犯罪行为必须得到惩罚,不能为其过去而遗忘。
此外,在某些法律规定的改正或者废止后,原先的行为可以根据新的法律规定进行审判,并按照新的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法律的追溯力和溯及力是法律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法律的追溯力决定了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和时间,而法律的溯及力决定了法律规定的适用于过去的行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是不具有追溯力和溯及力的,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法律可以具有追溯力和溯及力,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适用的溯及力、时效问题认定违法所得没收是指对于犯罪人员通过犯罪行为获取的违法所得,在法律规定的程序下进行的一项强制性措施,其目的是通过没收违法所得限制犯罪人员的非法行为,增强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威慑力和制裁力。
在执行违法所得没收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即溯及力和时效问题的认定。
一、溯及力的认定溯及力是指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追溯犯罪行为的时间范围。
违法所得没收的溯及力可以追溯到犯罪行为实施之日起的任何时期,但具体应如何追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判断。
(一)法律适用期限首先,应当考虑法律的适用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犯罪行为的适用期限通常为两年。
也就是说,在犯罪行为实施后两年之内进行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是比较合理的。
(二)罪行结论期限其次,应当考虑罪行结论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判决书最长可以追溯到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十年之内。
也就是说,在犯罪行为实施之后十年之内,可以进行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三)违法所得的产生时间还应当考虑追溯犯罪行为的时间,即违法所得的产生时间。
有些违法所得是在犯罪行为实施之后立刻产生的,例如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
有些违法所得则是在犯罪行为之后通过加工、销赃等手段产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追溯犯罪行为的时间。
二、时效问题的认定时效问题是指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对于没收权的具体行使时间的认定。
对于没收权的具体行使时间,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一)刑事诉讼时效首先,应当考虑刑事诉讼时效。
在刑事诉讼时效期间内,应当先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要求进行追诉和起诉。
如果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犯罪行为已经不能再追诉和起诉,相应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也没有法律依据。
(二)没收权实行时效其次,应当考虑没收权的实行时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没收权实行的时效为二年,也就是说,没收权需要在二年之内实行,否则将失去行使权。
我国现⾏刑法对溯及⼒的规定是怎样的
下⾯这篇⽂章是由店铺⼩编为⼤家提供的⼀篇有关《刑法》的知识,希望这样的⽂章能够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如需了解其他相关知识,可以登录店铺向律师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我国现⾏刑法对溯及⼒的规定是怎样的
(1)⾏为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现⾏《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当时的法律(从旧)。
(2)⾏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现⾏《刑法》(从轻)。
(3)当时的法律和现⾏《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现⾏《刑法》总则第四章第⼋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现⾏《刑法》不具有溯及⼒(从旧)。
但是,如果当时的法律处刑⽐现⾏《刑法》重,则应适⽤现⾏《刑法》(从轻)。
(4)如果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效判决,继续有效。
即使按修订后的《刑法》的规定,其⾏为不构成犯罪或处刑较当时的法律要轻,也不例外。
《刑法》
第⼗⼆条【刑法溯及⼒】中华⼈民共和国成⽴以后本法施⾏以前的⾏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本法。
本法施⾏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效判决,继续有效。
以上内容由店铺⼩编整理,希望能帮助到⼤家。
如果还有什么疑问的,建议到店铺咨询专业律师。
店铺致⼒于为⼤家打造优质的法律咨询服务平台。
刑法追溯力及其原则一、刑法追溯力的概念刑法的追溯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如果适用,就具有追溯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追溯力。
二、刑法追溯力的原则1. 从旧原则- 含义:从旧原则主张新刑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一律没有追溯力,完全按照行为时的旧法处理。
这一原则强调对行为人行为当时的法律预期的保护。
在旧法下,行为人依据当时有效的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按照旧法来判断行为的性质、应受的处罚等。
例如,在旧法中某一行为不被认为是犯罪,按照从旧原则,即使新法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也不能依据新法对行为人进行追诉。
2. 从新原则- 含义:从新原则认为新刑法对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有追溯力,一律按照新刑法处理。
这种原则相对较少采用,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行为人在行为时依据旧法所形成的合理预期。
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旧法存在严重缺陷或者基于特定的刑事政策考虑,可能会有适用从新原则的倾向。
例如,旧法对某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处罚过轻,为了体现对该类行为严厉打击的态度,可能会适用从新原则。
3. 从旧兼从轻原则- 含义:这是现代各国刑法普遍采用的原则。
它首先强调按照行为时的旧法来处理案件,如果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适用新法。
这一原则既维护了法的稳定性,尊重了行为人在行为时依据旧法所形成的预期,又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例如,旧法将某一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处以较重的刑罚,而新法将该行为的刑罚减轻或者不认为是犯罪,那么在追诉该行为时就应当适用新法。
4. 从新兼从轻原则- 含义:从新兼从轻原则是先按照新法处理案件,如果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适用旧法。
这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新法的优先考虑,但同时也兼顾了旧法对行为人有利的情况。
不过与从旧兼从轻原则相比,从新兼从轻原则在保障行为人的行为预期方面相对较弱。
在实践中,采用从新兼从轻原则的国家相对较少。
《论刑法的溯及力》篇一一、引言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对过去已经发生的行为是否具有适用的效力。
这一概念在刑法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法律适用的公正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本文旨在探讨刑法的溯及力问题,分析其理论基础、适用原则及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刑法的溯及力理论基础刑法的溯及力,是基于法律的普遍性和公平性原则。
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应当对所有人的行为产生约束力,无论行为发生在何时。
因此,当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刑法规定时,刑法应当具有溯及力,对行为人进行法律追究。
同时,刑法的溯及力也是保障法律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的重要保障。
如果刑法没有溯及力,那么法律的适用将变得混乱无序,无法为人们提供明确的预期。
三、刑法的溯及力适用原则1. 从新从轻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过去的行为适用新的刑法规定时,应当按照有利于行为人的原则进行解释和适用。
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2. 禁止事后法:这一原则强调在行为发生后不得制定新的刑法规定来追究行为人的责任。
这体现了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原则。
3. 前后一致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新的刑法规定与旧的刑法规定相冲突时,应当按照有利于已经发生的行为的原则进行解释和适用。
这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则。
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刑法的溯及力具有理论基础和适用原则,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认定和法律规定的解释,往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新的刑法规定往往会对旧的规定进行修改或废止,导致溯及力问题更加复杂。
最后,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存在差异,对于刑法的溯及力问题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五、解决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对策:首先,加强法律规定的明确性和可预测性,使人们能够明确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以及将面临何种法律后果。
其次,建立健全的法律解释和认定机制,确保对历史事实的认定和法律规定的解释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1篇一、引言刑事案件法律追溯期限,即法律规定的对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期限。
在法律实践中,刑事案件的追溯期限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刑事案件的追溯期限的概念、法律依据、适用范围、计算方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刑事案件追溯期限的概念刑事案件追溯期限,是指法律规定的,对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期限。
在法律规定的追溯期限内,司法机关可以对犯罪行为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
超出追溯期限,犯罪行为将不再受到法律的追究。
三、刑事案件追溯期限的法律依据我国《刑法》第87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此规定即为我国刑事案件追溯期限的法律依据。
四、刑事案件追溯期限的适用范围刑事案件追溯期限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各类刑事案件,包括但不限于:1. 刑事自诉案件;2. 公诉案件;3. 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的案件;4.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
五、刑事案件追溯期限的计算方法1. 计算起始时间: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2. 计算终止时间:根据犯罪行为的法定最高刑,按照《刑法》第87条的规定确定。
3. 特殊情况处理:(1)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犯罪行为被中止或者被阻止的,从犯罪行为终止之日起计算。
(3)犯罪行为被揭露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动投案或者被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的,从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计算。
六、相关法律规定1. 《刑事诉讼法》第128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得超过法定期限。
”2. 《刑事诉讼法》第197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判决。
刑法的溯及力名词解释引言在法学领域中,溯及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刑法的适用范围和时间,并对司法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刑法的溯及力进行名词解释,探讨其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可能引发的争议。
一、溯及力的定义溯及力是指法律、特别是刑法在生效后对过去的行为或事实进行追溯适用的能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一种法定的能力,以法律规定的方式,将新的法律规则适用于某个时间段内发生的行为。
二、原则与适用范围1. 这个原则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刑法。
在民事法律领域,一般是不允许溯及力的。
因为溯及力意味着法律对当事人使用既往不适用的法律规则,可能导致法律不确定性和违背法治原则。
2. 溯及力的适用范围通常有三种情况。
a. 最有利原则:这种情况下,溯及力适用于有利于被告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法律变更后对被告有利的规定可以追溯适用。
这是为了保护被告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律变更不会导致被告的处罚加重。
b. 最严格解释原则:这种情况下,溯及力适用于对被告不利的规定。
当法律出台后,某些新的法律规定可能导致过去的行为变为违法行为,溯及力的适用为起诉犯罪行为奠定了法律依据。
c. 规定性适用原则:这种情况下,溯及力适用于特定的法律规定。
一些法律可能明确规定其溯及力的适用范围,例如特定类别的犯罪行为或严重犯罪行为。
三、争议与实践问题尽管刑法的溯及力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原则,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1. 法律不确定性:溯及力的适用可能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
当法律可以追溯适用时,被告很难预计他们的行为是否会成为违法行为。
这对于法律的公平性和援助程序的效率都带来了挑战。
2. 过去违法行为的处理:法律变更后,一些行为可能从合法变为违法。
这引发了如何处理过去违法行为的问题。
当法律变更后,是否应该对这些行为进行起诉或制定特殊规则来处理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3. 立法意图的解释:溯及力的适用还会引起立法意图的解释争议。
例如,当法律出台后,更早的行为是否应该视为违法并对其进行处罚是一个涉及行为者知识和意图的问题。
《论刑法的溯及力》篇一一、引言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对过去的犯罪行为进行追诉和裁判的效力。
这直接关系到法律的社会公信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效力,以及刑法的基本功能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
本文将围绕刑法的溯及力展开讨论,分析其重要性、基本原则、应用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刑法的溯及力的重要性1.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刑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性,而其溯及力正是保证过去违法行为能够被追究法律责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2. 维护法律秩序:通过追诉过去的犯罪行为,可以有效遏制潜在犯罪者的行为,警示社会大众,维护良好的法律秩序。
3. 促进刑法的发展与完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总结刑法的不足和缺陷,对刑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刑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平正义。
三、刑法的溯及力的基本原则1. 从新从轻原则:即新法对犯罪行为的处罚较轻时,应适用新法。
这体现了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2. 从新原则:即新法对犯罪行为的定义和处罚更为严格时,原则上应适用新法。
这体现了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 罪刑法定原则:对于犯罪行为的追诉和处罚,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进行。
这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原则。
四、刑法的溯及力的应用情况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刑法的溯及力常表现为对新出台的法律和规定的应用。
一方面,这需要对法律和规定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包括法律的目的是否与原罪责相同或相近、法律规定的变化是否会对被追诉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实质影响等;另一方面,需要考虑行为人在案件发生时的行为特征以及预期,这包括其主观意识和可能期望的行为结果等因素。
这需要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充分运用逻辑推理和法律规定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五、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在应用刑法的溯及力时,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平衡法律稳定性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
过于严格的溯及力可能导致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而过于宽松的溯及力则可能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论刑法的溯及力》篇一一、引言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对于其生效之前的行为是否具有适用的效力。
这一概念在刑法理论及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和预测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刑法的溯及力,分析其理论基础、适用原则及实际运用中的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刑法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二、刑法的溯及力的理论基础1.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法律不溯及既往,即法律只能对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产生约束力,对于生效前已经发生的行为则无法产生法律效力。
这一原则是刑法溯及力的基础,体现了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2.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对于何种行为构成犯罪以及如何处罚,必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这一原则是刑法溯及力的核心,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了法律的滥用和随意性。
三、刑法的溯及力的适用原则1. 从新从轻原则从新从轻原则是指,新法对犯罪行为的定罪量刑应当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利时,应当适用新法。
这一原则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2. 有利于被告人的从新从宽原则在溯及力问题上,应当有利于被告人的处理。
如果新法对于相同或类似的犯罪行为有更为宽容的处理,应当适用新法,以体现对被告人的人权保障。
四、刑法的溯及力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1. 法律规定的模糊性由于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或模糊性,导致在具体案件中难以判断刑法是否具有溯及力。
这需要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尽可能地明确规定,以减少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 司法实践的困难性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案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刑法的溯及力的判断往往存在困难。
这需要司法机关在具体案件中,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权衡。
五、完善我国刑法溯及力的建议1. 完善立法规定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应尽可能地明确规定刑法的溯及力问题,以减少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应加强对法律的解释和说明,以便司法机关在具体案件中正确适用。
2. 加强司法实践的指导司法机关应加强对刑法溯及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科学的审判方法和标准。
刑法追诉时效的规定
刑法追诉时效是指对犯罪行为的追诉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进行,超过时效期限后将被视为不再追究。
我国刑法追诉时效的规定主要分为两部分,即普通案件和特殊案件。
对于普通案件,我国刑法规定了不同的追诉时效期限,具体如下:
1. 一般犯罪案件的追诉时效期限是:
- 犯罪行为被发现之日起15年,如为死刑、无期徒刑犯罪行为,时效期限是无;或者
- 犯罪行为被发现之日起20年,如为特别严重的犯罪行为,如间谍、恐怖主义、贩毒等。
2.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追诉时效期限不是一般的案件,而是“成年年龄之日起满23年”。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在达到成年年龄后的23年内,犯下的犯罪行为仍然可以追究。
对于特殊案件,刑法规定了不受追诉时效限制的情况,具体如下:
1. 发生了严重的战争罪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或者恶劣的暴力犯罪行为的,不受追诉时效限制。
2. 对于严重的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20年内,不受追诉时效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刑法追诉时效的计算是从犯罪行为被发现之日起开始计算,而非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
这是为了确保犯罪行为发生后,及时发现,迅速追究责任。
此外,刑法追诉时效规定并不适用于已经提起公诉的案件。
一旦犯罪行为已经立案并提起公诉,即使超过了追诉时效期限,也不会导致案件被撤销或停止追究。
总结起来,刑法追诉时效的规定主要包括普通案件和特殊案件。
普通案件根据不同程度的犯罪行为,规定了不同的追诉时效期限;特殊案件中的严重犯罪行为和贪污贿赂行为则不受追诉时效限制。
刑法追诉时效的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司法公正,确保及时追究犯罪责任。
第1篇一、引言法律的溯及力是指新法对其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在刑事案件领域,法律的溯及力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刑事案件溯及力的概念、原则、适用范围、司法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刑事案件溯及力的概念刑事案件溯及力,是指新法对其生效前发生的刑事案件是否适用的问题。
具体而言,就是指新法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刑罚的适用等方面是否可以追溯到新法生效前。
三、刑事案件溯及力的原则1. 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刑罚的适用等方面,应当从旧法的规定出发,但在新法规定较轻的情况下,可以适用新法。
2. 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新法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刑罚的适用等方面,不得追溯到新法生效前。
3. 犯罪行为发生时法益保护原则:即新法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刑罚的适用等方面,应当考虑犯罪行为发生时的法益保护状况。
四、刑事案件溯及力的适用范围1. 犯罪行为的认定:新法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可以追溯到新法生效前,但不得违反不溯及既往原则。
2. 刑罚的适用:新法对刑罚的适用,可以追溯到新法生效前,但应当遵循从旧兼从轻原则。
3. 诉讼时效:新法对诉讼时效的适用,可以追溯到新法生效前。
五、司法实践中的刑事案件溯及力问题1. 犯罪行为发生时法益保护原则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犯罪行为发生时法益保护原则的适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法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应当考虑到犯罪行为发生时的法益保护状况。
(2)新法对刑罚的适用,应当考虑到犯罪行为发生时的法益保护状况。
(3)新法对诉讼时效的适用,应当考虑到犯罪行为发生时的法益保护状况。
2. 从旧兼从轻原则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从旧兼从轻原则的适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法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应当从旧法的规定出发,但在新法规定较轻的情况下,可以适用新法。
(2)新法对刑罚的适用,应当从旧法的规定出发,但在新法规定较轻的情况下,可以适用新法。
(3)新法对诉讼时效的适用,应当从旧法的规定出发,但在新法规定较轻的情况下,可以适用新法。
第1篇一、引言刑事案件法律溯及力,是指对于某一犯罪行为,是否适用当时的法律还是新颁布的法律,以及如何处理新旧法律之间的冲突。
这一概念在刑法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司法公正、法律稳定以及人权保障。
本文将从刑事案件法律溯及力的定义、原则、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刑事案件法律溯及力的定义刑事案件法律溯及力,是指对于某一犯罪行为,在审判时,应当适用当时的法律还是新颁布的法律,以及如何处理新旧法律之间的冲突。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溯及力的对象:即某一犯罪行为是否受新颁布的法律调整。
2. 法律溯及力的范围:即新颁布的法律对某一犯罪行为的具体规定。
3. 法律溯及力的适用:即如何处理新旧法律之间的冲突。
三、刑事案件法律溯及力的原则1. 从旧兼从轻原则:即对于某一犯罪行为,应当适用旧的法律规定,但如果新颁布的法律对该犯罪行为的处罚较轻,则应当适用新法律。
2. 从新兼从轻原则:即对于某一犯罪行为,应当适用新颁布的法律规定,但如果旧的法律对该犯罪行为的处罚较轻,则应当适用旧法律。
3. 罪刑法定原则:即对于某一犯罪行为,应当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处罚,不得随意扩大或缩小处罚范围。
四、刑事案件法律溯及力的适用范围1. 犯罪行为发生时适用的法律:对于犯罪行为发生时适用的法律,应当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2. 犯罪行为发生时未适用的法律:对于犯罪行为发生时未适用的法律,应当适用从新兼从轻原则。
3. 犯罪行为发生时新旧法律冲突:对于犯罪行为发生时新旧法律冲突,应当依据从旧兼从轻原则进行处理。
五、刑事案件法律溯及力的案例分析案例一:甲于2010年犯抢劫罪,根据当时法律,甲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2015年,新颁布的法律对抢劫罪的处罚有所减轻。
此时,甲的刑罚应当如何确定?分析: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应当适用旧的法律规定,即甲的刑罚为有期徒刑5年。
案例二:乙于2010年犯盗窃罪,根据当时法律,乙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2015年,新颁布的法律对盗窃罪的处罚有所加重。
第1篇一、引言追诉时效,是指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有效期限。
在我国,追诉时效的法律规定旨在保障人权,防止刑事案件的长期拖延,维护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详细阐述我国犯罪过追诉时效的法律规定,包括其起源、基本原则、具体期限、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等。
二、追诉时效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追诉时效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法典。
在古代,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法典中就有关于追诉时效的规定。
如《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关于时效的规定。
2. 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的完善,追诉时效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我国,追诉时效制度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制定。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首次规定了追诉时效制度,此后,在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追诉时效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三、追诉时效的基本原则1. 法律主义原则追诉时效的法律主义原则,即追诉时效的期限、起算、中断、延长等均由法律规定。
2. 公平原则追诉时效的公平原则,即对犯罪分子的追诉期限应当合理,不得过长,以保障犯罪分子的合法权益。
3. 公共利益原则追诉时效的公共利益原则,即追诉时效的设定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四、追诉时效的具体期限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追诉时效的具体期限如下:1. 一般犯罪: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为5年;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为10年;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为15年。
2. 重大犯罪: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为20年。
3. 恢复期限:在追诉时效期间,如果犯罪分子逃避侦查、起诉、审判的,追诉时效从犯罪分子被通缉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重新计算。
五、追诉时效的适用条件1. 犯罪分子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不承担刑事责任。
2. 犯罪分子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犯罪后不满5年,且犯罪情节较轻的。
3. 犯罪分子因特殊情况,如正在服刑、患有严重疾病等,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1篇一、引言刑事案件的追溯期,即刑事案件的追诉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期限。
在法律实践中,刑事案件的追溯期对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刑事案件的追溯期的概念、法律依据、适用条件、法律效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刑事案件的追溯期概念刑事案件的追溯期,是指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时效。
追溯期一般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三、刑事案件的追溯期法律依据我国《刑法》第87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此外,《刑事诉讼法》也对追溯期进行了规定。
四、刑事案件的追溯期适用条件1. 追诉时效的起算:追溯期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 追诉时效的中断: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3. 追诉时效的延长:对于正在服刑的罪犯,发现其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犯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犯罪另行侦查、起诉、审判,并将新发现的犯罪事实同判决确定的犯罪事实合并处罚。
4. 追诉时效的终止:犯罪分子死亡的,不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死亡前已经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仍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刑事案件的追溯期法律效力1. 追诉时效的效力:在追溯期届满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不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合法权益。
如果超过追溯期,司法机关不能再追究其刑事责任。
2. 追诉时效的效力限制:追溯期虽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法律效力,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犯罪分子逃避侦查或者审判,可能对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危害的,司法机关可以延长追溯期。
第1篇一、引言刑事案件的追诉期,是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时间限制。
追诉期的存在,旨在保障人权,防止滥用司法权力,维护社会公正。
我国《刑法》对追诉期有明确的规定,本文将详细解读我国刑事案件的追诉期法律规定。
二、追诉期的概念和意义1. 概念追诉期,是指法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期限。
追诉期分为法定追诉期和酌定追诉期两种。
2. 意义(1)保障人权:追诉期的存在,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力。
(2)维护社会公正:追诉期限制了对犯罪行为的追究,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
(3)提高司法效率:追诉期促使司法机关及时处理案件,提高司法效率。
三、追诉期的法律规定1. 法定追诉期(1)一般犯罪:根据《刑法》第87条规定,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0年;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
(2)特殊犯罪:根据《刑法》第88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①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②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③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④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
2. 酌定追诉期(1)酌定追诉期的适用条件:根据《刑法》第89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2)酌定追诉期的计算:酌定追诉期是指在法定追诉期的基础上,根据犯罪分子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追诉期限。
四、追诉期的起算和中断1. 追诉期的起算(1)犯罪之日起计算:根据《刑法》第89条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对于连续犯罪、继续犯罪,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 追诉期的中断(1)逮捕:根据《刑法》第90条规定,在追诉期限以内,犯罪分子被逮捕的,追诉期限中断。
关于刑法溯及力、追诉时效的精华都在这里了
刑法的溯及力刑法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做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据此,我国刑法在时间效力上,采用的有利于被告人的“从旧兼从轻”原则。
在理解适用时需要注意:
第一,刑法溯及力适用的对象只能是未决犯,包括上诉和抗
诉案件,但不包括再审案件。
第二,对于继续犯,即犯罪
行为由新法生效前持续到新法生效后的,适用行为终了时的
新法。
(高检《关于具体适用修订刑法第条若干问题的
通知》第三条,高检《关于对跨越修订刑法施行日期的继续犯罪、连续犯罪以及其他同种数罪应如何具体适用刑法问题的批复》第一条)例如,玩忽职守犯罪,作为不作为犯,在犯罪成立之前即危害结果发生之前,玩忽职守行为其实是
直处于持续状态的。
因此,适用结果发生时的法律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与适用行为时法是一致的。
(《刑事审判参考》第46 号案例)第三,对于连续犯,即犯罪行为由新法生效前连续到新法生效后的,或者新法实施前后分别实施的同种
类数罪,无论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均有无变化,只要新法旧法都认为犯罪,适用新法。
(高检《关于具体适用修订刑法第十二条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三条,高检《关于
对跨越修订刑法施行日期的继续犯罪、连续犯罪以及其他同
种数罪应如何具体适用刑法问题的批复》第二条)第四,
对于适用禁止令、限制减刑等相对从重处理规定的,即使行为发生在新法实施前,也适用新法。
(高法《关于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条)第五,对于累犯的刑法适用,后行为发生在新法实施以前的,除未成年人外,适用旧法;后行为发生在新法实施以后的,适用新法。
于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六,对于自首、立功、坦白等情节的适用,适用新法。
但是,新法实施前自首又立功的,适用旧法。
(高法《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第五条,高法《关于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第四条、第五条)第七,对于缓刑、假释的撤销,只要新犯罪、发现漏罪、违规是在新法实施以后的缓刑、假
释考验期间,就适应新法。
(高法《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
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第九条)关于假释的特殊情况。
1997 年9 月30 日以前犯罪,1997 年10 月1 日以后仍在服刑的犯罪分子,因特殊情况,需要不受执行刑期
限制假释的,适用刑法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报经高法
核准。
(高法《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七条) 2011 年 4 月 30 日以前犯罪,因具有累犯情节或 者系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 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并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011 年 5 月 1 日以后仍在服刑的,
年4 月30 日以前犯罪, 因其他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011 年 5 月 1 日以后
第三款的规定。
(高法 《关于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 第七条) 第八,对于数罪并罚的适用。
2011 年 4 月 30 日以前一人 犯数
罪,应当数罪并罚的,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
定; 2011 年 4 月 30 日前后一人犯数罪,其中 2011 年 5 月 1 日以后的, 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
于实际执行刑期的适用。
2011 年 4 月 30 日以前犯罪,被
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以后或者假释前实际执行的刑期,
于追诉时效延长的,适用旧法。
(高法《关于适用刑法时间
条规定的“处刑较轻”,是指刑法对某种犯罪规定的刑罚即法 定刑
比修订前刑法轻。
法定刑较轻是指法定最高刑较轻;如 能否假释, 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八
条第二款的规定; 2011
仍在服刑的, 能否假释, 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八
条第二款、
罪发生在
定。
(高法《关于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第九,对
适用修正前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第八 条第一款的规
定。
(高法《关于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第七条)
第十,对 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刑法第
果法定最高刑相同,则指法定最低较轻。
如果刑法规定的某
犯罪只有一个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该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如果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有两个以上的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高低刑是指具
体犯罪行为应当适用的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
高法《关于适用刑法第条几个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第二条)第,刑法修正案属于新法,适用“从旧兼从轻”
原则;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则属于法律解释,效力直接及于刑法(修正案)。
即,解释施行后,所有正在审理或尚未审理的案件,都必须一律适用解释(两高《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第一条)。
但是,对于新的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已有相关司法解释的,应当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依照行为时的司法解释办理,但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应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刑事审判参考》第417 号案例)。
既存在司法解释又存在立法解释的,立法解释的效力位阶高于司法解释,应优先适用立法解释。
追诉时效1. 追诉时效的期限刑法第八
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
徒刑、死刑的,经过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
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注意:1.根据刑法第99 条的规定,“以上”包括本数在内,“不满”不包括本数。
2. 超
过追诉时效的,无论出现在诉讼的哪一阶段,都应当由正在负责追究的司法机关终止诉讼程序,不再往下一个诉讼阶段移送。
根据情况,在公、检、法环节分别应依法作出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不是“无罪”)处理。
(刑事诉讼法第
15 条)2.追诉时效的延长刑法第八十八条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
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起算刑法第八十九条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注意:犯罪之日,是指犯罪成立之日,即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之日,一般不能理解为结果出现之日、既遂之日。
对于玩忽职守犯罪,由于系不作为犯,结果发生之时,即“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之日就是犯罪成立之日。
两高《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六条以危害结果为条件的渎职犯罪的追诉期限,从危害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有数个危害结果的,从最后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
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3. 追诉时效
例如,重庆虹桥坍塌事故案。
判决指出,“被告人林世元等人不仅在虹桥的施工过程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应尽的监督管理职责,致使虹桥工程质量低劣,而且此后一直对已形成严重隐患的虹桥工程,不采取任何有效补救措施,继续玩忽职守,终至在修订后的刑法实施以后,发生了严重危害结果。
因此,对于本案的玩忽职守罪,应当适用犯罪成立时即结果发生时的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