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1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授课班级: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课时及学分:36课时(每周2课时),2学分课程类型:民族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社会学、博物馆学专业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授课教师:王建民教授、蛟教授、海洋教授、贾仲益副教授、明新副教授、倪威亮(William Nitzky)讲师、曦讲师、董真袆讲师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节课程的讲授中都应当采用互动提问方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提问,征询学生对文化人类学所涉及到的一般常识性问题的看法,由教师引导进入更广泛的文化描述,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样的过程,希望在课程教学后段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上提问,促进课堂良性互动的实现。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上,鉴于这是一门概论性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本课程学习期间并未安排最能体现人类学学科特色的直接的田野工作实践活动,而将更多田野工作安排在以后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和人类学分支学科课程中。
但是,在课程讲授期间,会组织学生利用课程以外自习时间,观看教师准备的人类学教学片。
之所以将观看影片时间安排在课时之外,是考虑课程课时有限。
若在有些院校或专业中,将课程量安排在54课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堂时间播放这些教学影片。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辅以影视人类学资料和人类学专业教学辅助片。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教学容和相关影像资料发展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目前,课程所使用的人类学专业影视资料主要有:Faces of Culture(文化的面孔,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8),是一套系统的文化人类学概论教学片,每集约30分钟,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专题或者一个分支人类学个案研究介绍,与教学配合十分紧密。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第一章人文研究一、填表题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二、填空题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
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
从而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
A.人类学B.社会学C.民族学D.考古学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C.考古人类学四、名词解释1.文化2.进化学派3.传播论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5.社会决定论6.历史特殊论7.濡化8.文化模式、国民性9.功能论& 新功能论10.社会冲突论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五、简答与问答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文化人类学概论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语言、信仰、价值观、习俗、社会结构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家试图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变迁和传承,以及文化与人类行为、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民族志写作、比较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通过深入实地观察和采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民族志写作则是将田野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对特定文化的描述和解释。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探讨文化的异同和变迁规律。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家可以深入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和变迁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之,文化人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文化的机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不同社会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旨在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物质文化:研究人类生产和使用的物品,如工具、建筑、工艺品等,以及这些物品在文化中的意义。
- 精神文化:探讨信仰、价值观、世界观、艺术、文学、语言等非物质文化元素。
- 社会文化:分析家庭结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教育体系等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 经济文化:研究生产方式、交换模式、消费习惯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文化现象。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早期的人类学研究多集中在欧洲殖民时期对“异文化”的描述和比较。
- 代表人物如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和刘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等,他们提出了文化进化论的观点。
2.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中期):- 功能主义: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和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等人发展,强调文化功能和社会结构。
- 结构主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提出,关注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和文化符号系统。
3. 当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不应以某一文化标准评价其他文化。
- 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元化和差异性。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跨文化交流。
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1. 进化论:- 泰勒和摩尔根等人的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4学时 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各个学科分支以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长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对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的重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人类体质的属性、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过程、沟通的意义、乡村与城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濡化和社会化与涵化、族性与社会分层、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宗教与仪式、文化展示等。
难点是如何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4学时)1.教学内容(1)何为人类学(2)人类学的领域(3)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2)难点是人类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4学时)1.教学内容(1)进化论(2)传播与社会、文化(3)功能论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发展历史轨迹;(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二) (4学时)1.教学内容(1)自然、结构与符号(2)结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3)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2.重、难点提示(1)重点自然、结构符号论、结构马克思实践理论和后现代注意理论;(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1.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经济活动、语言、宗教、艺术、习俗等。
文化人类学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和文化的本质。
2.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文化人类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获取关于不同文化的信息和理解。
其中包括:- 田野调查:研究者深入到具体的社会群体中,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参与他们的日常活动,观察和记录他们的行为、言语和思维方式。
- 口述历史:通过采访长者和当地居民,了解他们的经历、传统和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对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看法。
- 文化物品研究:通过研究物品、艺术品、建筑等文化产品,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和社会关系。
-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民间故事、宗教经典等,了解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 参与观察:研究者参与社会活动,观察和体验当地的文化实践,从内部了解文化。
3.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有哪些?- 文化:指人类社会共同创造和传承的观念、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物质产品。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
- 社会结构: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组织和关系。
社会结构包括家庭、亲属关系、社会等级、性别角色等,它们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地位。
- 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中学习和内化文化的过程。
社会化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途径,使个体逐渐成为符合社会期望的成员。
-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是相对的,不同文化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应该被尊重和理解。
- 文化冲突: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文化冲突可能因为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
4.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有哪些?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人类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文化维度,包括生产方式、交换制度、消费习惯等。
⽂化⼈类学讲义提纲(总)第⼀讲⽂化⼈类学概说该讲主要介绍⽂化⼈类学的学科地位、基本的学科理念、研究对象等问题。
我将与诸位讨论是主要问题是:如何以⼈类学的视⾓来观察“民族⽂化”?⼀、关于⽂化⼈类学的定义⽂化⼈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是研究⼈类及其⽂化的学科。
1.⽂化⼈类学主要关注⽂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化⼈类学的⼀系列理论的建⽴,是⽴⾜于分析⽂化的差异性(difference)和相似性(similarity)的基础之上的。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特殊论等等)2.⽂化⼈类学⾸先是基于对于“异⽂化”(Other culture )的研究,然后在漫长的学科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异⽂化”向“本⽂化”的时空变迁。
这种时空变迁⼤体上是以第⼆次世界⼤战的结束为分⽔岭的。
导致这种变迁的原因是多⽅⾯的。
3规则。
⽂化是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统⼀。
4.什么是⽂化?Culture or civilization, taken in its wide ethnographic sens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Tylor 1871:1)。
⾃Tylor1871给出了⽂化的定义之后,100多年⾥,⼈们对于⽂化的探讨始终充满了热情。
1952年,美国的⼈类学家克鲁伯(A.L. Kroeber )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 )合写了⼀本《⽂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性回顾》(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该书列举了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化的160多种定义。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第一章人文研究一、填表题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二、填空题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
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
从而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
A.人类学B.社会学C.民族学D.考古学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C.考古人类学四、名词解释1.文化2.进化学派3.传播论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5.社会决定论6.历史特殊论7.濡化8.文化模式、国民性9.功能论& 新功能论10.社会冲突论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五、简答与问答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1、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
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
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
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授课班级: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课时及学分:36课时(每周2课时),2学分课程类型:民族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社会学、博物馆学专业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授课教师:王建民教授、潘蛟教授、张海洋教授、贾仲益副教授、刘明新副教授、倪威亮(William Nitzky)讲师、张曦讲师、董真袆讲师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节课程的讲授中都应当采用互动提问方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提问,征询学生对文化人类学所涉及到的一般常识性问题的看法,由教师引导进入更广泛的文化描述,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样的过程,希望在课程教学后段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上提问,促进课堂良性互动的实现。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上,鉴于这是一门概论性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本课程学习期间并未安排最能体现人类学学科特色的直接的田野工作实践活动,而将更多田野工作安排在以后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和人类学分支学科课程中。
但是,在课程讲授期间,会组织学生利用课程以外自习时间,观看教师准备的人类学教学片。
之所以将观看影片时间安排在课时之外,是考虑课程课时有限。
若在有些院校或专业中,将课程量安排在54课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堂时间播放这些教学影片。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辅以影视人类学资料和人类学专业教学辅助片。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影像资料发展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目前,课程所使用的人类学专业影视资料主要有:Faces of Culture(文化的面孔,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8),是一套系统的文化人类学概论教学片,每集约30分钟,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专题或者一个分支人类学个案研究介绍,与教学配合十分紧密。
《文化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一、题型:1、填空(10分)2、名词解释(4*5分)3、简答(4*8分)4、论述(2*15分)二、名词解释(因为分值比较高,所以最好对名词作一些解释。
)1、继嗣:是指两代以上的亲属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为社会所认可。
有:“世系”“血统”的含义,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术语它常常是与亲属关系联系在一起。
在许多社会中,继嗣制度是一个群体赖以延续的基础,通过继嗣,一个人的亲属关系由父母兄弟的狭小范围扩展开来。
P932、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
这个概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的认同,二是要对他“自觉为我”,三是一个社会实体.族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中.P983、仪式:是指手段与目的并非直接相关的一套标准化的行为,它表达的是象征的而非实用的意义.仪式不仅是强化群体纽带和缓解紧张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庆祝许多重要事件的方式,此外,仪式还可以减少许多危机对社会的分裂作业,使这对个人来说更易于接受。
P1134、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适应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也有学者强调其中的个体了解、内化和呈现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
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P1255、涵化:又称文化潜移或文化移入,它是指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持续的接触一段时间后,因相互传播、采借、适应和影响,而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大规模的变异.P1306、范式理论:是指一个重大理论,有时也称为一个理论框架或者看世界的主要途径。
是围绕人类学诸多问题或一个问题形成的不同理论或理论观点.P140三、简答题1、简述对文化人类学认识的观点。
P9答:(1)、普同论或普同性。
是指人类文化拥有的共同性特征。
它包含两个基本的构想,一是指世界上现存的人类都属于同一种属,任何一个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先进.二是指人类文化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讲义一、引言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学科,通过探究人类行为、价值观和信仰,以及他们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互动,来深入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课程讲义旨在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和相似性的认识,并开启一扇了解人类文化的窗口。
二、概念解析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共同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物质产品以及符号系统和象征意义。
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反过来被人类所塑造。
2. 人类学的定义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科学,它关注人类在不同文化中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经济活动、艺术表现等各个方面。
通过比较研究,人类学试图找到共同的人类经验和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
三、基本原理本课程将介绍以下几个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不能用其他文化的标准来评判或比较。
每个文化都应该以其独特的方式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2.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长期深入地生活在被研究的社区中,观察记录人们的行为、交流和文化实践,以获得对该社区文化的全面理解。
3. 社会构造主义社会构造主义认为社会现实和文化意义是由人们共同创造和建构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个体的行为和经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理解和经验都是独特的。
四、课程大纲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内容安排进行教学:1. 文化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文化的构成要素和特征3. 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与实践4. 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实施5. 社会构造主义在文化人类学中的应用6. 文化变迁与适应的研究7. 文化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8. 当代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前景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1. 授课与讲解:老师将对每个课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读,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
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
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
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
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
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
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三)文化普同观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
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
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
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一)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跨文化比较是指直接地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社会文化所进行的比较研究。
(二)田野工作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基本的方法,是现代人类学的真正核心和基石。
一般来说,田野工作是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开辟的方法,被称为“马林诺夫斯基革命”。
田野工作方法有如下特点:一、强调整体论。
二、时间要求一年以上周期。
三、空间上限制在一个小范围,一般是一个村庄。
四、技艺上要求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
五、理论概括上要求由具体经验事实上升为一般性的理论。
方法论上的创造,与自然科学的实验室研究、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文献典籍与文物研究田野工作的艰苦与寂寞文化震撼或称文化冲击1、参与观察也称为居住体验法,指的是在田野调查中主要依靠调查者参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对他们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直接观察,或调查者居住于当地社会之中,对当地人的实际生活进行体验的一种方法。
人类学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应用人类学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
观察可分为三种:一、静态的“物观”(指对自然环境、人文地理、聚落形态、居民建筑、饮食、服饰、实用工具等)二、动态的“人观”(包括生产、生活活动,仪式活动、人际交往等)三、动静结合的“事观”,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事件表现出来的,事件需要人的参加以及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中才能发生。
参与观察是一种具有主位法(emic)与客位法(etic)两种视角的观察法。
2、深度访谈,也称为访问法。
访谈的对象称为主要报道人,也称关键报道人。
田野中的访谈,既不是社会学问卷式的指导性访谈,也不是心理治疗式的非指导性访谈,而是半指导性访谈。
特色是:访谈者的兴趣在受访人本身,而且访谈者「主动聆听」受访人的谈话3、直接体验是作为主体的人类学者的一种至关重要的一种身体“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方能构建田野工作中的知识体系。
需要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总结:田野工作既要参与进去,又要保持距离四、古典进化论:解释人类学(一)古典进化论1、产生基础生物进化;社会与文化进化2、先驱性代表人物赫伯特·斯宾塞A趋异发展思想;B组织进步思想;C整合思想古典进化论对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3、古典进化论核心:社会和文化进化的理论4、古典进化论研究倾向A研究人类文化发展史:英国爱德华·泰勒研究方法:遗留法survivals;比较研究文化发展三阶段论(蒙昧、野蛮、文明)B研究社会发展史:美国摩尔根生产技术阶段论;家庭阶段论;氏族发展阶段论5、古典进化论的三个基本假设A人类心理一致性B文化相似性C文化发展的相似性,也称平行发展文化变迁的动力:人类心理不断完善,开创文化的科学研究6、对古典进化论的批评A单线进化论,未考虑地理与环境造成的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B依靠技术发展水平划分三阶段,假设欧美文明最先进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表现C立论基础为人类心智能力一致性,构建的人类社会、文化历史为一种猜想、假设、推测的历史(二)解释人类学解释人类学也属于象征人类学,区别,更注重意义的阐释,更注重的地方性知识,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很独特。
(1973)、关于文化解释的人类学理论,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代表作有《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1983)。
自19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研究发展的主流是人类学家对其研究的文化对象或目的物作田野调查,通过观察、认知,进行客观的民族学描写而形成文化志。
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是由其自身编织的意义之网所支撑着的动物,而文化就是这种意义之网。
因此,文化分析并非寻求规律性的实验科学,而是寻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所谓“意义”是包括知觉、观念、情感、理解和判断等的包括性概念。
“意义”需要通过有形的象征才能传递。
象征是用来指传达观念(意义)的对象、行动、事件、性质或关系,是继承下来的人们用以交往、延续和发展有关人生的知识和对人生的态度的概念系统。
文化就是富有意义的象征系统所积累起来的整体,是一个历史上传递下来的具体表现于象征的意义模式。
文化分析是指要在解释的意义上,理解“就某些事情说明某些事情”,人类学者的工作是领会行为者如何理解行为者自己所描写的主题。
解释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意义”与“解释”,解释人类学也是对象征所具有的意义的解释。
但格尔兹认为人类学家要对一种社会表达方式的象征意义进行解释是一个特别艰难的过程。
文化分析是指要在解释的意义上,理解“就某些事情说明某些事情”,人类学者的工作是领会行为者如何理解行为者自己所描写的主题。
吉尔兹“关于巴厘斗鸡的记录”是他的解释人类学的一个范例。
文化解释学的方法和命题主要有对本文的研究、话语研究、认识论与知识结构、后殖民与后现代的话语等。
自其作为一门学科确立以来,人类学就承诺要造就一种独特的文化洞见,即“从本地人的观点出发”解释本地人(被研究者)的文化。
格尔兹几十年来所追求的,正是人类学的深入文化洞见,这常被称为跨文化的理解,也被格尔兹本人称为一种求索“经验相近”的图谋。
对于他而言,人类学的学术使命不是推理,而是参与社会却又不为当地社会所左右的文化感知;人文现象的基本特质是丰富的符号诗学展示,而不是专家才能解读的刻板的深层结构;人类学者从事的职业是具体地点的田野工作,也是远离于田野的思索。
因而,文化研究不是“科学”的探求,而与被研究的文化一样,是一种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社会得以绵延传续,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得以表述的话语途径。
其一,基辛认为,解释人类学与其他类型的人类学一样,把文化当成是公共的、共享的象征与意义的集体文本,然而在任何社会中,作为文本的文化,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性别、阶层对于这个文本给予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解释人类学所犯的一个错误,即在于把本来十分复杂的现象归结为一个客观而单一的体系,而不能展示知识被操纵和分配的复杂过程。
其二,基辛认为,把文化当成一个意义的体系,其实忽视了一个事实:在任何社会中,文化都常被当成意识形态来运用,从而扮演着以世界观来掩盖政治经济现实的角色。
换言之,作为意识形态,文化使某些人有权力,使另一些人屈从于某种权力,使某些人可能剥削别人的劳动力,使另一些人被剥削。
因此,文化是一种神秘化的体系,而并非意义的体系。
其三,实际上,把文化当成文本来构造人类学的解释,是20世纪人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所代表的可能是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学对非西方部落文化的误读。
在这样的文本构造实践中,人类学者过于强调非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强烈对照。
这就使他们经常采用武断的态度来解读非西方文化的文本,而没能承认非西方文化的理解存在着其他可能性。
五、经济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的内涵,经济人类学是一门从人类学角度出发,运用民族志等方式研究人类经济制度和行为的学科。
其研究视野广阔,包括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原始民族、游牧民族和农业社会中农民的经济行为与制度的研究,也有工业化社会中的性别角色、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欠发达的农业区域寻求市场发展的途径。
以及市场的中心地位理论与市场条件下基础经济行为等多项研究。
经济人类学中“形式论”与“实质论”的争辩1、争辩的焦点:当代经济学原理是否适用于分析研究前工业社会的经济问题。
实质论者认为:在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各类社会中,物品、服务的生产和分配是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不能简单划一地套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必须建立与之完全不同的经济行为分析模型。
基于市场交换体系的经济学理论不能套用到部落社会和乡民社会中去。
实质论者事实上强调了事物特殊性的一方面。
形式论者则认为,尽管经济学理论产生于工业社会,但是它具有普遍意义,由于人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心理特性是相似的,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出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被用于阐述和解释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行为(包括比较原始状态下的经济行为),非西方的土著居民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属于理性的经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