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翻译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4.42 MB
- 文档页数:33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一、引言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论傅雷的翻译观一、“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在翻译领域里成就卓著,支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心,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首先应是建立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上的。
傅雷具和谐之美文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
而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比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
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月份发表在《文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文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这恰是傅雷文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
但傅雷文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心确立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里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人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大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
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方面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方面傅雷十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
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取貌遗神,心劳日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方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里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作者:周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当代翻译史上重要的翻译家,傅雷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大量伟大的译作,更宝贵的是其翻译经验和翻译思想。
本文简要陈述了其主要翻译思想,并对其中重要的翻译思想加以分析和评述,以期加深译者对其翻译思想精髓的理解。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神似与形似;评述作者简介:周岷(1983-),男,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讲师。
现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英语专职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2傅雷(1908---1966)是我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傅雷1908年出生与上海,幼时丧父,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下成长起来。
13岁就开始在天主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攻并开始读法文。
1927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的文科和卢佛美术史学院学习。
其良好的法文基础和受法国文化的熏陶为其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字的翻译介绍工作。
数十年的奋发不辍和比较全面、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他的译作达到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386)傅雷一生翻译过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以翻译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名法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其中就包括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1934年译),《弥盖朗其罗传》(1935年译)和《贝多芬传》(1946年译)等三部重要人物的传记。
[2](33)傅雷翻译思想的精髓就体现在他翻译的这些作品当中。
傅雷是主张“翻译重在实践”的翻译家,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本文与其说是谈其主要翻译思想,还不如说是谈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他自己谈到的译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再加上两封书信”:一、致林以亮论翻译书(约写于1951年4月5日,发表于《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版)二、《高老头》重译本序(写于1951年9月)三、翻译经验点滴(原载《文艺报》1957年第十期)四、论文学翻译书(写于1963年1月6日,原载《读书》杂志1979年第三期)[3](195)从上述四篇“译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其翻译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点:重神似不重形似与翻译的重临似画说,中西方语言与思维差异及汉语文言、白话与方言问题以及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傅雷谈翻译。
关于傅雷,多的是感动。
联想到他与钱钟书夫妇的好交情,即是后天之耕耘与先天之资质。
很多译稿一改再改,终极版确是回归了最初的译本。
雕琢之工,终不敌直觉之准。
语言本身,在乎习惯与感觉,而文法次之。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达到迻译。
理解致力于达意,领悟作用于传神。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艺术为本,技巧只是手段。
没有技巧,提高不了作品的艺术性;有了技巧,卖弄文笔,喧宾夺主,也会破坏艺术的完整。
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
测验"适应"与否的第一个尺度是对原作是否热爱,因为感情与了解是互为因果的;第二个尺度是我们的艺术眼光,没有相当的识见,很可能自以为适应,而实际只是一厢情愿。
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
长句并非不困难,但难的不在于传神,而在于重心的安排。
the genuine grandeur of soul译成"心灵真正的伟大",光是这一个短句似乎还行,可是放在上下文中间就不成,而非变成"真正伟大的心灵"不可。
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却是综合的,诗的。
这两个不同的美学原则使双方的词汇不容易凑合。
煦良有句话说得极中肯,他说:字典上的字等于化学符号,某个英文字,译成中文某字,等于水是H20,我们在译文中要用的是水,而非H20。
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不失为中文,第一要放大胆子,尽量放大胆子;只问效果,不拘形式。
原文风格之保持,决非句法结构之抄袭。
(当然原文多用长句的,译文不能拆得太短;太短的要像二十世纪的文章。
)有些形容词决不能信赖字典,一定要自己抓住意义之后另找,处处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则某种意义当用何种字汇。
1. 张谷若翻译思想关于翻译的理论,张先生是不大发表的,他认为“理论人人可有,而且对于同一内容(甚而对于同一名词),见解可以各人不同。
”从这句话笔者体会到三种意味:第一,他看到翻译理论具多样性,因人而异。
第二,他对于80年代的翻译理论不十分感兴趣,还没有看到一种自己愿意信奉的理论。
对于理论高明,而译技蹩脚的空头理论家,他向来颇为不屑,认为“托之空言,不如见之实行。
”(王寿兰,1989:450)第三,他点出意义常具不确定性,这和当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相似之处,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高明的翻译具有了艺术的特征。
如果所有意义都是确凿无疑的,翻译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
张谷若于1980年在《翻译通讯》上著文,曰“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明明白白地说:“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其实,这个原则,早在30年代始译哈代时,他就明确提出了。
1934年12月,他在《德伯家的苔丝》译者序中说:“我译这本书的理想,是要用道地的中文,译原来道地的英文。
”孙致礼评价道,“从30年代到80年代,张谷若的‘地道的译文’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主导思想。
跟张谷若一样,朱生豪、傅东华、杨必等翻译家都力求以‘地道的译文’为翻译目标,他们的译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在中国普及英美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见孙迎春,2004:序二)可见,“地道”是一种朴素而实用的理论原则,容易被人认识和接受,具有一语中的的科学品格。
如果话说了一箩筐,没有一句说到点子上,即便是特别系统,也不能认为具有科学性特征。
The stage of mental comfort to which they had arrived at this hour was one wherein their souls expanded beyond their skins, 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 warmly through the room. ( Hardy, 1996: 25 )他们那时正达到了欢畅的阶段,所以都觉得神舒心畅,超脱形骸,满眼生花,满室生春。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作者:牛云凤刘洁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30期文/牛云凤刘洁【摘要】傅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美术评论家、教育家,中国翻译巨匠之一。
他生平共翻译了三十多部外国著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成就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他的生平及教育经历出发,探析其主要翻译思想和重大翻译成就。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翻译成就【作者简介】牛云凤,刘洁,山东科技大学。
一、生平简介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出生于原江苏省。
1920年,12岁的他进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学习,并于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1924年他因对宗教的敏感评论而被开除,同年进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5年他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秋季考入上海持志大学。
1928年,傅雷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深造,专修艺术理论。
1931年,傅雷归国并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教美术史及法语,并专注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1966年,在文革期间他被打入右派,与夫人双双自杀身亡,享年58岁。
从傅雷的生平履历可以看出他接受了良好的国内及国外教育,为其日后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虽然他短暂的一生令人叹息,但是他的译作传世后人,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学财富。
二、傅雷的翻译成就自1929年始,傅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他的译作多达34部之多。
其中,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作品居多,正是由于他对巴尔扎克的作品深有研究,他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协会纳为会员。
他的主要作品有:巴尔扎克作品《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
罗曼·罗兰的翻译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
其中,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幻灭》,是他最后一部译作。
这些译作也成了他最主要的翻译成就。
三、傅雷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傅雷一生的翻译著作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从他多年的翻译成就中,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其翻译观的形成和发展,也不难看出他对翻译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对翻译事业有着很强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傅雷(1908-196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翻译才华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而为人所知。
傅雷先生在翻译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贡献和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一、傅雷的翻译贡献傅雷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翻译作品包括了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等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著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又注入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语境感知。
他的翻译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语言的细致分析和塑造,他善于掌握外语作品的精髓,并通过自己独特的翻译技巧将其转化为中国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他的译文既保留了原著文学作品的魅力,又与中国文化和语言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译风格。
傅雷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转译,更是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二、傅雷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他在中国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容忽视。
傅雷先生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体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傅雷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机械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个体化和差异化的,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开展教学和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傅雷倡导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傅雷的翻译观与食人主义翻译思想的对比1963年,巴西翻译家将食人主义引入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吞食强势文化,汲取其营养以增强自身文化机能,提高自身文化地位;认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更重要的是涉及文化,以及在扬弃的基础上将外来文化融入本土的文化和传统中。
本文通过对比傅雷的翻译观和食人主义翻译思想,可以看出傅雷的“神似”翻译观体现了食人主义翻译思想,他强调应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道路。
标签: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傅雷翻译观;理论比较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西优东劣”,因此,东方文化长期处于被压制、被歪曲、被奴役的状态。
在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下,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有助于促使本民族文化摆脱前宗主国文化的束缚,改变本民族文化的落后状态,重塑文化身份,提高本民族的文化地位,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食人主义翻译理论思想的阐述1.食人主义译论的缘起1963年巴西翻译家德·坎波斯在他的文章《作为创造和批评的翻译》里正式将食人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思索在发展中国家开创一种创新的先锋文学的可能性。
“食人”一词源于16世纪,巴西的一个图比部落吞食了一位葡萄牙传教士,“食人”给人以原始、野蛮、残忍、血腥的印象,违背了社会文明。
德·坎波斯将食人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研究理论中,赋予了这一术语新的内涵,即通过摄食而吸取营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属性,而译者对原文的作者、原语境文化怀有丝丝敬意和崇拜之情,即将原语文化的精髓通过翻译输入到译入语文化之中。
2.食人主义译论的特点(1)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
面对强势文化的压迫,食人主义持有的态度是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其所用。
(2)保持和重塑自身文化和传统。
食人主义者不想复制欧洲文化,而是要吞食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创初始的、民族的文化,并以之为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别处成长的文化的模式。
二、傅雷的翻译观1.“神”与“形”的和谐傅雷曾说:“并不是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
傅雷讲稿一.神似说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
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1.行文流畅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的汉语进行翻译"|2.用词丰富傅雷翻译时最忌讳刻板单调,曾经说:/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我很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傅雷的这段话当然是自谦之词,也是他对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从傅雷的译著中,我们不难看到,傅雷非常注意用词的生动活泼,避免多次使用同个词,尤其是在翻译5高老头6的时候,每个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读过巴尔扎克原文作品的人可能会发现,巴尔扎克的行文有时会有些累赘,前后句子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如果总是用同一个句式或者是同一个词进行处理,就会使译文显得罗嗦,累赘,傅雷先生常常是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者四字成语来表达,使之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这样既如实地传递了巴尔扎克的原文风格,又避免了罗嗦,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0(3:367-369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06,10(3:367-369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罗立斌(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摘要: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
傅雷的主要翻译理论深受艺术的影响。
“重神似不重形似”理论无论是命名还是实质都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理论直接论述了翻译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傅雷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理论与艺术的行云流水、绘画的用笔丰富和色彩变化一一对应,把翻译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艺术;法国文学;西方文明史中图分类号:J03;H159;H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9713(200803-0367-03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有32部译著存世,以译著宏富,译笔优美著称。
傅雷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理论家。
他在音乐与绘画领域的修养丝毫不比他的文学修养逊色。
翻译与艺术同行,傅雷把翻译当成一门艺术。
本文从分析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入手,试图发掘出蕴含在这些翻译思想中的艺术内涵。
一、重神似不重形似1951年9月,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6]。
在1963年1月6日致罗新璋的信里,傅雷明确提出了翻译要“重神似不重形似”。
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文句法”的基础上,将原作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准确地传达出来。
他的“神似说”是“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
“神似说”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
首先,“神似”二字是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借鉴来的。
东晋顾恺之在人物画中首先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北宋晁补之在他的诗里也写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7]。
傅雷的翻译思想作者:倪萍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6期文/倪萍【摘要】傅雷先生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经过大量翻译实践的积累、沉淀和总结,傅雷先生提出了“神似论”,这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神似论”“译者观”以及“读者观”。
【关键词】傅雷;神似论;译者观;读者观【作者简介】倪萍(1993.08.17-),四川资阳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前言巴别坍塌,翻译始发。
翻译对于军事政治、文化输入都十分重要。
在周朝,翻译被称之为象胥,汉朝则改称为舌人,在南宋之后,翻译也叫作通事。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译者,如玄奘、严复、林纾、傅雷、钱钟书等。
他们各有所长,通过佛教翻译、文学翻译、英汉互译、法汉互译等,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珍贵的新鲜血液,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打开了大门。
傅雷先生是中法英三语翻译第一人,其翻译成果丰硕,翻译了三十多部著作,包括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不仅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的力量,也为当时迷茫的中国青年带来了指路明灯。
傅雷先生翻译了许多巴尔扎克的著作,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他将巴尔扎克这座法国文学丰碑引入中国,传递先进的文化思想,启发民智。
不仅如此,面对国内青年的迷茫与彷徨,傅雷先生翻译了拉伯雷的《巨人传》,为中国青年带来了珍贵的精神食粮。
傅雷先生曾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翻译了罗曼·罗兰、伏尔泰、梅里美等法国文学艺术大家的作品,传播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艺术观念,极大地开拓了国人文化眼界。
本文主要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神似论”“译者观”“读者观”。
一、傅雷——“神似论”经过大量翻译实践,傅雷先生提出翻译思想“神似论”。
1995年9月,傅雷先生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写道:“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从此,“神似论”成了傅雷先生翻译思想的精华。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惠燕(&%(($),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及翻译。
第!&卷第&&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年&&月)*+,!&-*,&&.*/012+*34/56*/7189:9/9;*3<;!!!!!!!!!!!!!!!!!!!!!!!!!!!!!!!!!!!!!!!!!!!!!!!!!!!!!!!!!!!!!!!!!!!=61*+*>?-@)A !""#论傅雷翻译理念中的几个层面惠燕(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摘要】傅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中,傅雷先生形成了自己完整科学的翻译理念。
包括:“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视文学翻译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翻译态度要“特别郑重”;译者“趣味”要“广”,“涵义”要“杂”而“精”;文学翻译“文字问题基本上也是艺术眼光问题”等几个层面。
【关键词】傅雷;翻译;翻译理念【中图分类号】B"C%【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E$"("F (!""#)&&$""C"$"F 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史上,出现过几个里程碑式的光辉名字:严复、傅雷、钱钟书。
翻译的标准,是衡量翻译的尺度。
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严复在总结前人翻译思想的基础上,于&’%’年提出著名的三字方针“信、达、雅”,至今已沿用百年,可见其生命力。
&%C&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神似”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标准,是对前人翻译理念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