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9.89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文物申论作文高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
这些历史文物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文化价值。
中国的历史文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辽宁、河北等地出土的石器和陶器,为研究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古代的青铜器更是中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巅峰。
另外,丝绸、瓷器、书法作品等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
中国历代帝王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这些建筑也是我国历史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的古代皇宫——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皇室居住和办公地,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和工艺的精华。
另外,故宫、颐和园等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精湛技艺,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
中国的历史文物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也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历史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同时,历史文物也成为了各国学者探讨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物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政府加大了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修缮古建筑、修复文物、设置保护区等措施得到了积极推行和实施。
此外,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历史文物的保护与传承,许多人参与到历史文物的保护和研究中,使得这些文物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和传承。
在保护历史文物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将其应用于文化教育和旅游产业。
借助历史文物,我们可以向世人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
同时,发展历史文物的旅游产业,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中国的历史文物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我们应该加大力度保护和传承历史文物,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寿山石雕传统工艺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寿山石雕传统工艺论文一、寿山石雕的传统工艺远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已初具原形,当时的寿山石雕主要用于祭祀,雕工粗糙。
唐代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在种类和雕刻技法上得以丰富。
进入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福州成为了沿海重要城市之一,寿山石雕的发展随着福州的经济的复苏,迈入了新的阶段。
在宋代,寿山石雕已趋于成熟。
传统的寿山石雕刻工艺是纯手工制作,在选石、雕刻和造型上都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受当时文化的熏染,使寿山石雕更具艺术内涵。
传统的寿山石雕制作工艺,每一步都是经过无数次积累和验证的成果,内里蕴含,博大精深。
(一)相石“相”的含义多种多样,其中也有观察的意思,而“相”石也可以称作选石,在古代有关寿山石的文字记载中,把观察、分析寿山石称作“相”石。
古有伯乐相千里马,寿山石亦如是。
相石主要是从寿山石的形状和纹理以及质地来相,其目的是为了雕琢成器。
古代相学认为“富贵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将骨比作寿山石的外形,而容色就好比寿山石的色彩、纹理和质地。
寿山石的外形是雕刻造型的关键所在,一块寿山石的形状如何,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艺术形象。
摸骨,相形,是寿山石雕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相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寿山石的纹理和质地是其最为出彩的部分,也是寿山石的标志所在。
寿山石是火山喷发的热液与地下水中的矿物质综合作用形成的产物,经过上千年的地壳运动,形成了纹理和质地独一无二的珍稀石种。
相石,就是要将寿山石的质地、纹理把握到位,在保持这些天然美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雕琢,在雕刻的时候因材施艺,最大程度的体现寿山石的纹理之美、质地之润。
寿山石的色彩富于变化,层次分明,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相石过程中,色彩最为夺目,古人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最为讲究。
古人造器“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白琥礼西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玄璜礼北方”。
寿山石色彩丰富,在处理的时候注重巧色妙用,将色彩的碰撞归于和谐,依循天地至理,展示万物神奇变幻。
论青铜器鉴赏内容摘要: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三大艺术要素形制纹饰铭文关键字: 形制纹饰铭文艺术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指其外形表现,是指青铜器的造型艺术。
我们祖先在青铜器造型艺术中充分考虑了如下因素:1、在实用基础上注重装饰,将实用与审美完美地统一起来。
实用是第一因素,但同时为了满足对审美的要求,施以各种外形装饰。
足部的装饰:柱状足、锥形足、圆足、扁足、方足、兽蹄足……腹部装饰:各种深浅浮雕甚至是透雕纹饰、扉棱、各种鸟兽雕塑……耳、鋬的装饰:作成龙形、蛇形、鸟形、或装饰龙头、羊头、牛头、鸟首……盖的装饰:在盖上塑以各种动物、人物、或将盖与器体制作成完整的动物…2、几何形体与动物形体单用、并用及复合使用圆球体、圆柱体、圆椎体、椭球体、立方体等作为青铜器形体的基本形状被广泛使用,为避免形式上的过于简洁和呆板,古人熟练地将这些基本几何体复合使用,构成繁复精美的各种造型体,显示出我们祖先惊人的智慧。
动物崇拜是原始人类普遍的行为,以各种动物形态作为青铜器的形体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大特点,而且模仿得微妙维俏。
3、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普遍遵从如下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平衡对称单纯多样刚柔相济静中寓动背离规则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著名。
说商周铜器有—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
纹饰的出现使商周青铜器更具艺术价值。
青铜艺术拾隅——关于青铜器的纹饰铭文的欣赏与研究学校:上海财经大学院系/专业:金融学院/10金融实验班姓名:尹笑谈学号:2010113318【摘要】本文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青铜器的纹饰的类别及各类别的特点,简要介绍了青铜器铭文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色与分类,并总结了隐藏在这些特色背后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背景,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整理;第二部分应用第一部分的知识描述和鉴赏了大克鼎的纹饰、铭文和构造;第三部分发表了笔者个人对古物鉴赏应用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铭文大克鼎应用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青铜器大多不是光滑朴素的,它们大多都镌刻着复杂而精美的纹饰与铭文。
其上的纹饰铭文之精美独特,让人不得不由衷赞叹古人想象力之丰富,雕刻技巧之高超,锻造技术之精巧成熟。
其中的一些工艺,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难于复制的。
之前我就对青铜器的这些精美构造有些许肤浅的认识并常常感慨祖先之智慧,通过这学期对青铜器的更深层次、更系统的学习以及我针对自身知识要求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研究,我更发现青铜器原来还有这么繁杂的学问。
在此,我将针对青铜器的纹饰与铭文,从审美与艺术角度,对我这学期的学习做个小结。
青铜器上的纹饰也不是这些器物生而就有的,它们始于夏代晚期,而且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
虽然动物纹在器物上的表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黑陶片中也有刻划,但在青铜器上出现却要更晚一些。
早期青铜器的纹饰虽然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及其重要的表现,但它不是崛然而起的,而是吸收了远古时代各种新石器文化,经过长期融合、选择而产生的。
同样,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发生发展、青铜器的锻造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 青铜器表面的纹饰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人物画像纹、火纹等类型。
动物纹中也有许多小类别。
兽面纹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有的还有眉或两耳或爪子。
题目:以实例分别论述中国古玉器的每种鉴别方法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晚期的文化,以精美的玉石器享誉海内外,由于良渚文化时期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加上当时并没有文字,所以要判定一件器物是否是良渚文化时期的是十分困难的。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鉴别方法。
一、从雕工上鉴别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云雷纹、鸟纹、蚩尤纹等纹饰是依靠钻石刻刀用斜刀刻法断续切刻衔接而成。
对良渚古玉纹饰的细“刻”工艺,现在虽能分为刻、划与雕琢三种类别,但仍发现真品与后仿品中的浅浮雕阴线细工,在痕迹中有的几乎没有两样,其实也不足为怪,因为使用同样材质下,在更改工艺、工具与调控转速后,同样工具都会产生同一效果。
让人更失望是,现在市场中除了玉琮形制与粗加工被忽略外,对于对钻孔各细节再现上述古代原始工艺易如反掌。
从而说明古往今来,凡是人工能够涉及的型制与纹饰问题,即人为制作与仿制技能的体现,就不属于古玉鉴定中的本质问题~为此奉劝同好们,严格把握事物现象与本质上的界限,不能把原始工艺及其迹,当作鉴定中的唯一依据,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鉴。
良渚玉器的工大致分为:1、竹片加沙片状开片、石质和动物皮制工具加沙线状、弧形切割开片;2、竹管上镶石英刀片的管钻、三角形菱形石英钻头锃钻打孔;3、石质工具磨制平凹浮雕;4、石质刻刀和原始石铊刻磨粗直线阴刻线;5、钻石刻刀刻划细直线阴刻线、弧线纹饰;6、竹制、骨质管钻刻划人兽眼部环线;7、动物毛皮对孔外部分进行抛光等过程。
关于开片、研磨、打孔、抛光等工法大家均无太多疑义,这里就不再累述。
着重提一下纹饰刻划的刀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二、从材料上鉴别良渚玉器的取材多为本地区出产,分透闪石-阳起石的软玉和杂玉两大类。
颜色为青绿、湖绿、黄色、黑色等。
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的软玉,一种为未受沁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的料,此种玉料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一种为未受沁为不透明的暗绿色,受沁后沁色五彩斑驳,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
杭州商学院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卷课程名称:考古与文物鉴赏考试方式:大型作业班级名称:金融14己班学号:1490810609 姓名:袁文君简论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感想(80分)上个学期听寝室里的孩子们说考古老师特别好,再加上自己也经常看《百家讲坛》,所以也就对考古老师特别感兴趣。
所以上个学期结束的选课,我便毫无犹豫的选了您的课。
关于您的《考古与文物鉴赏》的第五章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陶器”。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
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制陶过程为水火既济而土合。
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在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研究信息,所以,陶器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古代遗物,陶器的发明也是学术界多年来力求解决的重大课题。
您在课上也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关于陶器的知识,例如:1、陶器的发展在新石器时代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的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
在现代中国有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
2、陶器出土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
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
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3、陶器纹饰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西安出土)。
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文物赏析》结课论文——谈青铜器和玉器的发展在纷繁复杂的文物世界里,我比较喜欢的是青铜器与玉器。
这两者都是器具中的典型,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青铜器中,我更偏爱鼎。
鼎是一个国家政权的象征,它庄重,沉稳,不仅仅是作为祭祀的用具,更体现了一种气度。
在不同的朝代,鼎也有其不同的特点。
夏代的青铜器尽管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几何纹变化多样,动物纹装饰威严庄重,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
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的铺垫。
在商代早期,鼎耳朵的断面是方形的,纹饰多以兽面纹为主,口沿外翻,唇较薄,腹部深,足多为锥形足,锥形足中又分为削尖的和未削尖的。
到了商代晚期,鼎的耳朵变的大二厚重,口沿变窄,唇变厚,足为兽足形。
后期又出现了柱状足,纹饰逐渐变得繁缛。
在鼎上出现了铭文,不单纯是只有花纹。
花纹中,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为常见的纹样,学术界对其图案特征的分析多局限于分类标准的需要。
饕餮纹具有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在其多变的形态下稳定与统一,与商周宗教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
饕餮纹两侧配鸟纹,与目、眉构成神像,用以强化祖神文化。
青铜器装饰艺术是我国古代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通过对青铜器装饰艺术的全面分析和研究,可以增进对夏商周时期的美术特别是工艺美术发展状况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夏商周时期社会文化艺术的全面认识。
青铜器的装饰艺术包括青铜器的造型、装饰纹样题材、装饰工艺和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等内容,夏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基本以方、圆的几何形体为主要特征,但自商代后期起,其造型也借用了众多动物的形体特征,创造出了诸多仿生动物造型的青铜容礼器,而且方、圆几何形体礼器的某些附件也做成浮雕动物形象,既增加造型的多样性,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在纹饰中,饕餮兽面纹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文物鉴赏论文——文物初认识2011053340 王勇由于从小对文物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文物的认识也是从这个学期才开始初步认识和深入的。
于是,这学期的文物鉴赏的论文,我想谈一下我对文物的初步认识和看法。
文物的定义和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 (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这学期,老师主要向我们教授了一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艺术品和古文化遗物。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总称。
文物和古董的区别部分收藏爱好者,在如何正确理解文物与古董、古玩、艺术品的辩证关系方面还存在着模糊认识。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对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建筑、碑刻及各种艺术品等。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与此同时,《文物保护法》还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董、古玩和艺术品,应该特指民间收藏的、不在国家禁止买卖之列的那部分文物。
文物欣赏论文文物欣赏论文在学期我们学习了文物欣赏课,学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对中国陶瓷、玉器的文化具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物的喜爱。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便立志要做一名考古学家,不为别的,只为了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精美文物的挚爱。
之后我也看过一些关于文物的书籍,并且坚持着自己对中华文物的热爱。
在大学,学校开设了鉴赏类选修课,所以我没有丝毫的犹豫便选择了文物欣赏。
在这短暂却内容丰富精美的学习时间里,我学到了不少以前不了解的关于文物的知识,大大的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陶瓷、玉器、青铜器等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而显著的意义。
这些器物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都知道“中国”这个词用英语说是“China”,而陶瓷在英语中也用“china”来表示,所以我想在很多年前,在西方国家的眼里,陶瓷就是中国的代名词。
陶瓷堪称中华文化之粹,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各代不同的艺术风格、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技术特点。
它的诞生为中华文明的辉煌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陶器,其起源甚至还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更远古的年代。
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造瓷技术有很大进步。
瓷器的装饰,纹路,原料,配方等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产品的品质之精,造型之多样,彩釉之丰富,是前些朝代无可比拟的。
更出现了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为名的宋代五大名窑。
这些都是古代有名的陶瓷,我个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业应该有新的发展。
在审美观念方面,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也存在着的一定的差异,因而现代制作的陶瓷需要是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需求,是现代艺术的产物,它符合现代人地审美需求。
相应的,现代陶艺便要求制作者们要可能地去不拘一格地发掘和发挥陶瓷的形式美与内在美。
珍贵的中国古代文物的作文范文珍贵的中国古代文物中国拥有丰富而珍贵的古代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它们不仅代表着古代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更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下将介绍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物。
一、玉器中国古代历来以制作精美的玉器而闻名于世。
玉器作为古代贵族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天地万物的崇敬。
在古代玉器中,有许多经典之作,如玉璧、玉佩、玉杯等。
它们不仅在艺术价值上独具特色,还在技术上十分独到。
二、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另一种重要的文物形式,它们代表了古代中国的冶金和铸造技术。
青铜器形态多样,有鼎、簋、觚等等。
这些器物在古代被广泛地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是古代社会中一种极为重要的象征。
三、瓷器中国瓷器是世界上最有声望和影响力的瓷器之一。
中国人民通过独特的技术和工艺,创造了无数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
宋代的汝窑、元代的景德镇瓷器、明代的青花瓷等等,都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
这些瓷器既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又在陶瓷工艺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四、书画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传统。
在古代,书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化、宗教等领域。
许多古代书画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珍视。
如东晋时期的《千里江山图》、唐代的《百骏图》等等,这些作品代表了当时艺术家们的创作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物中的几个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类别的文物,如铜镜、字画、印章等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仅是个人财富,更是整个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使它们得以延续并为后人所共享。
总之,中国古代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们的存在不仅代表着过去的辉煌,也像一座璀璨的文化桥梁,将古代与现代相连接。
我们要深入了解和学习这些文物,从中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古代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让它们得以永久保存,为后人传承和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
透过文物看历史作文你说这历史啊,就像一幅超级长、超级复杂的画卷,而文物呢,就像是画卷上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小亮点,每个亮点都藏着好多好多过去的故事。
就说那古老的甲骨文吧。
你看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歪歪扭扭的符号,乍一看就像小孩子的涂鸦。
可实际上呢,这每一笔每一划都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啊。
那时候的人们,没有我们现在这么方便的纸笔,想要记录点啥事儿,就得在这些硬邦邦的骨头片子上刻啊刻的。
比如说,今天打猎打到了几头野猪,或者是哪个部落又来挑事儿了。
这些甲骨文就像是一本本原始的日记,透过它们,我们仿佛能看到几千年前的古人围坐在篝火旁,小心翼翼地在骨头上刻画着当天发生的大事小情,那场面可真够奇特的。
再瞧瞧那兵马俑,好家伙,一排排、一列列的,就像一支沉默了千年的地下军团。
每个兵马俑都有自己独特的长相,那表情严肃得很,就像随时准备奔赴战场。
站在他们面前,我就忍不住想啊,当年秦始皇得有多牛,才能搞出这么大规模的“手办”啊!这些兵马俑背后可是大秦帝国的辉煌啊。
那时候的工匠们,得花多少心思才能把每个士兵的神态、服饰都刻画得这么细致呢?从这些兵马俑身上,我们能看到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有那时候严格的军队编制。
说不定,其中某个兵马俑的原型就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大英雄呢。
还有那青花瓷,这可真是中国瓷器里的大明星。
那蓝白相间的花纹,精美得不像话。
就像一个穿着蓝白相间裙子的优雅姑娘,站在历史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青花瓷的流行,可不仅仅是因为它好看,它还反映了当时的贸易情况呢。
你想啊,这些漂亮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运往世界各地。
外国人看到青花瓷,眼睛都直了,就像我们现在看到超级酷炫的高科技产品一样。
所以啊,青花瓷就像是一个文化使者,把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传播到了远方。
从它身上,我们能看到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还有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文物就是这么神奇的东西,它们就像一个个时光穿梭机的钥匙。
当我们拿起一件文物,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故事就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
文物鉴赏论文(青铜器)题目:青铜器的文物鉴赏摘要: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篇论文将重点研究青铜器的文物鉴赏,探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样式特点以及文化背景,并对青铜器的价值进行评估和解读。
通过对青铜器的鉴赏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关键词:青铜器、文物、鉴赏、制作工艺、样式特点、文化背景、价值评估一、引言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因此,青铜器的文物鉴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是了解其价值和真伪的关键。
本部分将对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和鎏金工艺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对青铜器品质的影响。
三、青铜器的样式特点青铜器的样式特点包括器形、纹饰和铭文等方面。
本部分将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青铜器进行分类和比较,总结出青铜器的样式演变规律,并解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青铜器的文化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
本部分将以不同时期的青铜器为例,探讨其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青铜器的价值评估青铜器的鉴赏不仅仅是对其外部和内部特点的认识,还需要对其价值进行评估。
本部分将通过对青铜器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等方面的分析,评估青铜器的价值,并探讨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六、结论通过对青铜器的文物鉴赏,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特点,探索青铜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同时,对青铜器的价值评估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的重视,青铜器的研究和鉴赏将继续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文物里的龙文化学号:1046006 姓名:王韬中国民间有一个关于龙女的传说,龙女本是东海龙王的女儿,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一次她听说人间玩鱼灯很热闹,就背着龙王偷偷溜出来玩耍。
正在看鱼灯出神的时候,却被一杯冷茶泼回了原型,躺在海滩上动弹不得。
两个捕鱼小子看到这条大鱼,商量着拿到市集上卖了赚些钱。
这一切都被路遇的观音看在眼中,吩咐了身旁的善财童子拿了钱去把龙鱼买下了放生。
回到龙宫中的小龙女遭到父亲斥责,龙女哭啼着出了龙宫,遇上了善财童子,从此便跟着童子一起在观音身边修行。
这当然只是个美好的传说,关于龙女的传说还有好多个,而关于龙的传说就更多了。
作为十二生肖中,在当代社会唯一一个无法找到看到原型的动物,关于龙的各种传说都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感。
中国古代的龙经过好几个时期的发展,第一期是春秋以前,可称之为“古代龙”。
古代龙多做匍匐爬行状,结构形态比较粗陋,蛇身兽头,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
但它们的形状极为丰富,也异常怪异。
或尖角,或齿角,或无角,或长鼻,或卷鼻,或无鼻,或多鳍,或一鳍,或无鳍,或一足,或前后有足,或无足……它们带着一身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展示着神秘的威力。
这不仅反映着上古时代各地文化未经系统化之前的形态,同时也反映着部落兼并战争的文化特色。
第二期从战国到唐代,可称之为“中世龙”。
这是龙的形态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
“中世龙”开始脱去了爬行动物的特点,从匍匐走向飞腾。
龙的体态多呈S形,显得刚健有力。
形态结构也开始复杂化,出现了头发、节毛,角开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变为鹿角,羊须的特征开始突出,有时则表现为兽身。
而且气势渐增,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姿态来。
如汉画砖上的青龙龙头高举,引颈长啸,大有腾身欲飞之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世龙不管龙姿怎样变化,形态怎样不同,除圆形造型外,它们的头大多奋力高举,或引颈欲鸣,有引身向上的飞动趋势。
这一点与古代龙和现代龙,是大不相同的。
这种造型艺术,乃深深植根于强盛的专制帝国与夷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运动之中。
古代文物鉴赏论文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众多门类、不可胜数的文物。
但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许多文物年代不明。
真正价值未能揭示,只有通过鉴定,才能判明年代,确定价值。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价值不都是直观的,许多文化的价值是隐藏于实物遗存的深层结构之中。
鉴定就是揭示文物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价值鉴赏精神发展一.古代文物价值及作用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兴衰荣辱,以实物的形态积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是人民群众物化了的精神追求。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
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
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其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
文物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文物价值的高低,因而文物的作用也会随着人们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化而变化。
有时同样的文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其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不是改变或降低了它的固有价值,而是增添了新的价值。
这种情况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
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无不具有时代的特点。
一切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
不同类别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
各种类别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
总的来说,文物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人类远古历史,它成了人们了解、认识这一历史阶段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
二.文物的鉴赏文物鉴定就是确定文物的年代、真伪和价值。
文物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多种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并终究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初中作文(精选20篇)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初中作文篇1五千年华夏大地,五十六种艳丽花葩,五彩缤纷的中华文化;悠悠千载,多少人用他们的汗水与智慧铸就了一个个雄伟的大厦,多少人用他们的勇气和执着书写着血气的长卷,多少人用他们纤巧的素手编织了别样的艺术。
神州大地有多少文化值得欣赏啊!从塞北的长城,蜿蜒千里,如腾蛟般附在群山之间。
古往,她守护着祖国的疆土;今来,她展示着炎黄儿女不可一世的雄才。
走进西安的秦始皇陵园,一个个形态逼真的陶俑,一匹匹急欲驰骋的骏马,一道道设置巧妙的机关,他们不仅仅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们更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珍品啊!寻访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品味江南水乡那一丝悠悠情愁,那一段离情别恋,那一曲跌宕的小调,那一壶香醇的美酒,那一首淡雅的诗词,畅游绿水、红瓦、蓝天之间,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名山大川,高楼大厦,词曲名段,琴棋诗画,数不胜数,数不胜数啊,可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您这位华夏儿女知其几何呢?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又有多少呢?据调查,竟有13.3%的市民人不知道遗产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分,近50%的市民认为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数据啊!朋友们,金山银山也有其耗尽的一天,我们的中华文化再不加保护,也会有其消逝的一日啊!古罗马、古希腊作为先导警示着我们,不要让有锡变为无锡啊!也许,一个国家,太过广大,引起不了大家的共识,那我们从家乡说起,我想很少有同学知道阜宁是中国散文之乡;建湖是中国杂技的窗口;城郊的那海盐博物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唯一的国家级海盐博物馆……也许在座的每一位又要扪心自问,我们--一位高中生,为遗产保护做了多少。
保护遗产不是要大家抛头颅洒热血,其实当您向一位不了解该遗产的介绍他,就是最好的保护啊朋友们,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消逝,行动起来吧,尽一份微薄之力,让中华文化这四个打字更加闪亮。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初中作文篇2在鲁东南中部绵延的群山众巅间,有五座相连的大山,这就是五莲山。
以文物为视角的作文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很少有机会停下脚步,去倾听那些来自过去的声音。
然而,有一类特殊的“使者”,它们静静地待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或者被妥善地收藏在库房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读,它们就是文物。
说起文物,可能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精美绝伦的书画瓷器。
但对我来说,文物不仅仅是这些华丽的珍宝,更是那些看似平凡,却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物件。
就拿我曾经在一个小博物馆里看到的一把梳子来说吧。
那把梳子普普通通,木质的材料已经有些磨损,梳齿也不再那么整齐。
它安静地躺在展柜里,没有璀璨的光芒,也没有华丽的装饰。
但当我凑近去看它的时候,仿佛能看到它曾经被主人握在手中,轻轻地梳理着头发,也许是在一个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梳妆台上,主人对着镜子,精心地打扮着自己,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这把梳子见证了主人的青春岁月,陪伴着她度过了一个个平凡而又温馨的日子。
还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双破旧的草鞋。
那草鞋的编织已经松散,草绳也有多处断裂。
可就是这样一双毫不起眼的草鞋,让我想象到了在久远的过去,有一个朴实的农民,穿着它行走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风雨交加,这双草鞋都不曾离开他的双脚,带着他一步步丈量着土地,播种着希望。
文物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们用自己的存在,诉说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有时候,是一枚小小的铜钱,上面的锈迹仿佛在讲述着曾经的贸易往来和市井生活;有时候,是一块残缺的瓦片,能让人联想到古老建筑的兴衰;有时候,甚至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都可能是古人用来记录重要事件的工具。
记得有一回,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件古代的嫁衣。
那是一件红色的绸缎嫁衣,虽然历经岁月,颜色已经不再鲜艳,但上面精美的刺绣依然让人惊叹。
那些细致的针脚,绣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美丽的新娘,在出嫁的那天,穿着这件嫁衣,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步入了新的人生阶段。
这件嫁衣见证了她的喜悦和羞涩,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观中国钱币博物馆有感
我们日常经常要用到钱币,但是却很少去追溯钱币的历史。
古代钱币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古钱币的研究和收藏未曾中断,并且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钱币学。
为了加深对古钱币的了解,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的中国钱币博物馆一探究竟。
中国钱币博物馆位于永定门西侧的一处民国时期银行旧址内,整个博物馆分为三层,一层为特展厅,二层为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厅,也是我们参观的重点,三层则是中国近代钱币陈列厅。
展品虽然不多,可是件件都不同,为我们展现了中国钱币的历史全貌。
在未参观之前,我们认为古代的钱都是以铜铸造,以方孔圆钱为主,但是当我们来到二层展厅时发现,中国古代也有许多长相“奇怪”的钱币,而且它们中的很多钱都是钱币祖先。
早在夏商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贝壳进行简单交易了。
到了春秋以后,金属货币盛行,人们用金属来代替不耐用的贝壳,但仍然将金属铸成贝状。
到后来,有布币、刀币、圆形钱、楚铜贝、楚金币等。
在博物馆内收藏有先秦刀币,各个地区的似铲形布币和燕、齐地区的刀币,还有少量有字的圆形货币。
先秦货币种类繁多,样式多变,是中国钱币的始祖。
单单是布币,就有十几种,不同地区的布币形状都不相同。
宗周地区有两种铸币分别是空首平肩弧足布及空手斜肩弧足布,透过博物馆提供的放大镜我可以看到上面的字,字体纤细有力,上有少许范泥;晋地区使用的是空首耸肩大布,后期改革将空首布改为平首布,流通使用;而赵地区和魏地区用的都是平首布。
这些布币形似农铲,表面都印有少量文字,但被铜锈覆盖。
燕地区的刀币的种类也不少,分为”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三大类,其来源是模仿当地人佩戴的刀形工具。
在这三种刀中传世量最大的当属明刀。
我在博物馆看到的是流行于齐地区的五字刀和六字刀,五字刀上刻有”安养之大刀“这五个字,六字刀上则刻有”齐返邦长大刀“这六个字。
这些刀长约20厘米,有一只手掌这么长,柄身有刀环,刀环为圆形,较为规正。
我在博物馆也见到了战国时秦地区的一种货币“半两”圆钱,这种钱是方孔,上刻有文字,笔画高挺,俗称“战国半两”。
秦在统一六国之后,同时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制度,规定以黄金质为上币,铜质钱为下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成为法定的铜质货币。
传说秦始皇曾下令尽收天下吉金,铸成十二个铜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青铜旧币也在回收之列,但有人不甘交出,便将古币埋入地下,侥幸逃过一劫。
正因如此,我们今人才可以欣赏到战国时的货币,可谓幸运。
之后能在博物馆看到的就是西汉的五铢和新莽“契刀五百”,第布八百,还有东汉的“五铢”。
之前秦朝的货币大都是陶范铸造,到了汉代普遍开始使用铜范或石范铸钱,规格统一,铸造量大。
西汉的五铢钱大小适中,外廓深刻,字迹工整有力。
王莽篡权之后,一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改制。
在第一次改革时,王莽推出了“契刀五百”,不同于先秦时期燕地与齐地的刀币,它的形状更像现在的钥匙,圆环变大,内孔为方孔。
第布八百是第三次改革时推出的,这次布币像是先秦时赵地区流行的平首尖足布,不同的是第布八百在平首处挖有圆孔,而且整体也要比平首尖足布长。
东汉“五铢”与西汉五铢类似,只是穿上没有一横,并且质量不如西汉五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币就都是常见的方孔圆形钱,只是上面刻的字不同。
隋朝统治时间虽不算长,但是隋朝货币隋五铢十分精美,隋五铢与汉五铢制作风格完全不同,表现在字口深,字窄而边宽等细节上。
钱上刻的“五”字笔画交差,而且整体发白,故俗称“五铢白钱”。
之后的唐代开启了新的宝货制,钱币铸造得更加精良。
唐高祖发行了唐朝第一批货币“开元通宝”,工艺精美,文字深俊,铜质纯净。
博物馆里收藏的开元通宝大钱上的钱文为唐初书法家欧阳询所写,文字端庄凝重,“元”字第一笔很短,所以又俗称“短一元”。
后来到了中唐,社会动荡,物价上涨,盗铸现象严重,制币工艺逐渐走上下坡路,许多钱币文字印制不清,重量减轻。
唐晚期收天下寺庙废铜铸钱,钱的质量就可想而知
了。
到了五代十国情况更加严重,虽然还有方孔圆形钱的形状,但是内孔说方不方,边缘不齐整,含铜量低,含铅量高。
因铅铁易腐烂,所以博物馆里的五代十国钱多数锈迹较重,字体难辨。
从宋朝开始人们开始使用“纸”钱,类似于支票的东西,方便携带。
但是纸不易保存,所以铜币仍然流通。
宋朝钱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字美观工整。
钱币上的书法分为真、行、草和隶书四种,而且钱的背面花纹减少,化繁为简,发璞归真。
明清时期,由于海上航路开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钱币的样式也发生了变化,甚至到了清末人们开始直接使用外币。
明清时期的钱币以方孔圆钱样式居多,偶尔有一些不流通的纪念和宗教币是异形带花纹的。
明清以前的钱币只是单面刻字,背面少量花纹装饰,到了明清时期,虽然说还是方孔圆钱,但是上面刻的文字有了变化。
人们在钱上刻上年号和面值,甚至是一些吉祥话,少数民族的语言。
在游览博物馆时,除了能见到价值连城的真币,还能看到防不胜防的赝品。
这些假币不是今人所造,而是在古代人仿造的。
由于某些朝代允许民间私铸小钱,所以有一些心术不正之人趁此机会,偷梁换柱,将小面值的钱币伪造成大面值,擅自减轻一枚钱币的重量,但最终他们都被朝廷就地正法。
在古代造假币一旦被发现,就会受到朝廷的重罚,严重者会因此丧命。
可是这种现象仍屡禁不止,总有人愿意铤而走险,企图侥幸发财,但最终还是害人又害己。
反观现在,我们的纸币虽然有多处防伪标识,但是仍然有人在暗地里造假钱,企图蒙混过关。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不能姑息纵容,更要要严厉打击,以确保百姓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我也要提醒这些有心造假的黑心商人们,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参考文献:
【1】金开诚.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钱币.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2】钟鸣宇.古玩品鉴古钱币.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