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重点(第一章)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咱们聊聊“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这个话题,这可是个挺实在又挺关键的领域,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咱们分三个部分来捋一捋,尽量说得简单易懂,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
第一部分,咱们说说劳动。
劳动啊,说白了就是咱们平时干的活儿,是咱们用自己的人力、脑力去创造价值的过程。
咱们每天上班、下班,不论是坐办公室的白领,还是在工厂流水线上的蓝领,甚至是在地里忙活的农民,都是在劳动。
劳动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养家,更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方式。
通过劳动,咱们能够学到技能,积累经验,还能在团队里交朋友,感受合作的力量。
而且啊,劳动还有法律保护呢。
劳动法就是保障咱们劳动者权益的“尚方宝剑”。
它规定了咱们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待遇、劳动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说,咱们每天工作不能超过八小时,每周至少休息一天,这些都是劳动法给咱们定的规矩。
有了这些规定,咱们在劳动中就有了底气,不怕被老板欺负,也不怕自己的权益被侵犯。
第二部分,咱们聊聊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啊,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安全网”,给咱们提供了一层又一层的保护。
它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养老保险就是咱们常说的“退休金”,等咱们老了干不动了,就可以靠它来维持生活。
医疗保险呢,就是咱们生病住院时,能够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减轻咱们的经济负担。
失业保险是咱们失业后,能暂时领到的生活费,帮咱们度过难关。
工伤保险是咱们在工作中受伤时,能够得到的治疗和赔偿。
生育保险则是咱们生孩子时,能够享受到的一些福利和待遇。
这些社会保障制度啊,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定海神针”,让咱们在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时,能够更有底气、更有安全感。
第三部分,咱们说说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劳动和社会保障啊,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劳动创造了财富和价值,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社会保障呢,又反过来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和福利,让劳动者能够更安心、更积极地投入到劳动中去。
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第一章劳动、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名词解释1 劳动: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畴,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服务,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 个体劳动:个体劳动是指单个人进行的劳动,如铁匠、石匠、木匠、裁缝和个体商贩等进行的劳动就是个体劳动。
3 共同劳动:所谓共同劳动,是指许多人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劳动,又可以称为协作劳动或者群体劳动。
4 简单劳动:简单劳动一般是指劳动者都能胜任的、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能从事的劳动,比如砍柴、挑水、清扫、搬运、看管等。
5 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指要通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从事的劳动,比如装配电脑、修理机器、汽车驾驶、老师教书、医生看病、软件设计等。
6 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是指以脑力活动为主的劳动。
7 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指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
8 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参考围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
9 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或者称为劳动力人口,包括全部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和尚未从事社会劳动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因而正在寻找职业的人口。
10 潜在劳动力资源:潜在劳动力资源,是指所考虑围全部有劳动能力人口中蕴藏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不论其是否有就业的意愿和就业资格。
11 现实劳动力资源:现实劳动力资源,是指蕴藏在所考虑围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或者劳动力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12 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是指处于劳动年龄,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它占劳动力资源的绝大部分,可称为“劳动适龄就业人口”。
13 劳动力资源率:潜在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用劳动力资源率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力资源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被考察围总人口数量。
14 劳动参与率:现实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以用劳动参与率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数量÷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1.社会保障: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生活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险: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力,或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而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3.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或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补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4.社会救助的对象:(1)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降临,遭受重大财产损失、人身损伤,一时生活困难的人;(3)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标准的个人或家庭。
5.社会福利: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6.社会福利的内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劳动者。
7.社会保障的功能: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矛盾的调节器、社会政治的稳定剂、对社会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章.1.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社会救济的法律地位。
2.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了国家政府承担最终责任的原则。
3.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贝弗里奇报告)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03312】考前密押精华版考点1:社会保障的定义及体系结构1.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结构:(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考点2:社会保险及特点1.社会保险,就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特点:(1)强制性(2)互济性(3)储备性(4)补偿性考点3:社会保障的功能(1)人民生活的安全网(2)经济发展的助推器(3)社会矛盾的调节器(4)社会政治的稳定剂考点4: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区别:(1)性质不同。
(2)保障对象不同。
(3)权利与义务对等内涵不同。
(4)管理体制不同。
(5)保障水平不同。
(6)立法范畴不同。
考点5:社会保障制度模式1.“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2.“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3.“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4.“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考点6: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问题:1.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制度条块分割情况严重2.给付水平差别过大与平均主义并存3.总体经济发展低水平下存在局部高福利4.社会化程度低措施:1.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新模式。
2.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的医疗保险体系。
3.完善就业保障制度。
4.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与监督水平。
6.建立和完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7.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建设。
考点7: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原则与形式原则1.保障受保障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2.随物价变动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3.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原则形式:货币支付、实物支付和服务支付。
考点8: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必要性及投资原则必要性:(1)它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2)它有利于减轻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负担(3)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则:(1)安全性原则(2)收益性原则(3)分散化原则(4)流动性原则让自考变得简单!考点9:社会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原则(1)安全性原则(2)法制化原则(3)公正性原则(4)独立性原则(5)审慎性原则(6)科学性原则考点10: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措施问题:1.社会保障管理仍缺乏有效的法律管理和监督机制:现代政府管理方式需要从政策管理转变到法制管理。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功能1.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从保障对象、保障目标、资金来源、给付方式等方面归为三种保障形式: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3.社会保险是依据法律规定,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
4.社会保险的特点:①强制性:通过国家立法推行,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必须参加;②互济性:定期缴纳保险费,实行风险分担、互助共济;③储备性:参加者按规定缴纳费用作为基金,储存待用;④补偿性:物质帮助限于收入损失的补偿,即劳动者在劳动中断、收入中断时才有权得到给付5.社会保险的项目:老年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6.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7.社会救助的对象:①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②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降临,遭受重大财产损失、人身损伤,一时生活困难的人。
这类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社会灾祸;③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8.社会救助的内容:贫困救济、灾害救济。
9.社会福利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庞大社会福利体系。
11.社会福利的内容:未成年人福利、老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劳动者福利。
劳动与社会劳动、劳动力保障(一)第一章与劳动力市场1.劳动的主体:劳动力。
2.劳动力的特性:能动性,差异性,易逝性,可变性,时效性和社会性。
3.劳动的动因:人类的需要。
4.劳动的特征:(1)目的性(2)创造性(3)能动性(4)社会性(5)多样性。
5.劳动创造性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劳动的结果应当能够形成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劳动成果,或者提供有用的劳动服务;第二层是指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应当是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效劳动,这样的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
6.劳动的类型:(1)个体劳动与共同劳动(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7.共同劳动:许多人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劳动。
8.复杂劳动:劳动者在付出教育费用、花费一定的辛劳和时间、获得某方面技术专长以后才能进行的劳动。
9.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复杂系数法两种方法。
10.脑力劳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创造知识的脑力劳动(2)传授和转移知识的脑力劳动(3)应用知识的脑力劳动(4)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
11.创造知识的脑力劳动的直接成果主要是:精神产品。
12.劳动形式的发展遵循着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并重——脑力劳动为主。
13.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以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为基础并内在包含了知识经济。
14.从不同角度考察,劳动力有三种含义:第一,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第二,劳动力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第三,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社会劳动力,即劳动资源)。
15.劳动力资源: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考察范围内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
16.劳动力资源可以分为:现实劳动力资源和潜在劳动力资源。
17.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大小。
18.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计入劳动力资源量的人口占被考察范围总人口的比重。
19.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心理素质和思想素养的总称,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劳动力素质的综合反映。
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内涵有四个要点:1.社会保障的宗旨是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即以政府干预弥补市场失灵,消除竞争机制运行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全因素 2.它是一种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保障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以区别于纯粹的国家保障和用人单位保障 3.它主要以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其中既有属于共同保险性质的各类社会保险项目,亦有转移支付性质的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项目4.它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社会保障的外延界定:1.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2.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
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1.国家主导性 2.法制性3.社会性4.福利性5.人道性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助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劳动风险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利。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自助者公助。
国际劳工组织正式采纳的社会保障的各种要素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的福利补贴、家庭补助以及储蓄基金、还有为雇主规定的补充条款和围绕社会保障而发展的各种补充方案。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组成:1.社会救助2.社会保险3.社会福利4.社会优抚社会保险是指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收入的保险计划。
社会救助是解决社会保障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的一种保障形式。
社会福利组成:1.公共福利事业2.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3.指员工福利4.特殊社会福利,亦称民政福利。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待特定优抚对象——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
社会保险项目和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联系和区别:1.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
这种收入的横向转移发生在投保人之间,即在发生了风险的人与没有发生风险的人之间转移 2.社会保险的贡献与收益呈对称性,投保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缴费上体现对等。
社会保障学第一章社会保险学导论一、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和。
社会保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承担的基本义务。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1、法律强制性2、对象社会性3、福利性4、经济保障性5、机会公平性6、收支互济性7、待遇差别性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不涵盖资本家、企业主、雇主阶层(雇主)社会福利的对象是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优抚的对象是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军人及其家属三、社会保障的目的社会保障的经济目的是为了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社会保障的政治目的是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四、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的萌芽----社会救助(首出现于英国);社会保障的形成---社会保险(德国首推);社会保障的发展—社会福利五、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1、社会保障有利于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增长2、社会保障有利于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3、社会保障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维护社会稳定,通过社会救助,可以保障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需要;通过社会保险,可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通过社会优抚,可以保障特定人口的生活需要;通过社会福利,可以保障全社会公民的生活改善与发展需要。
4、社会保障有利于兼顾公平与效率5、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6、社会保障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六、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1、社会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2、社会保障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七、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1、社会保障以法律为依据,实行明显的强制性分配2、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使用的社会性3、社会保障形式多样,具有复杂性八、社会保障模式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的相关措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遇到各种风险事故时予以救助,使其不陷入贫困,对已处于贫困的发给社会保障津贴,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保障制度。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1.社会保障: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生活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险: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力,或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而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3.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或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补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4.社会救助的对象:(1)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降临,遭受重大财产损失、人身损伤,一时生活困难的人;(3)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标准的个人或家庭。
5.社会福利: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6.社会福利的内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劳动者。
7.社会保障的功能: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矛盾的调节器、社会政治的稳定剂、对社会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章.1.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社会救济的法律地位。
2.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了国家政府承担最终责任的原则。
3.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贝弗里奇报告)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第一章社会保障学导论2、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理解:1)社会保障的目的、标准、主体、实施依据、对象、资金来源3、社会保障的特征法律强制性、对象社会性、福利性、经济保障性、机会公平性、收支互济性、待遇差别性4、社会保障的对象:概括的来说是以社会劳动者为主的全体社会成员,但因保障项目不同而有区别。
1)社会救助对象是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是指一个国家内生活水平等于或低于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主要包括:(1)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地公民(2)突发灾害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公民(3)有一定生活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公民2)社会保险的对象是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不涵盖资本家、企业家、雇主阶层。
3)社会福利的对象是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4)社会优抚的对象是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军人及其家属,包括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和为国捐躯军人的家属等。
优待的对象是现役军人家属和在乡老红军、老复员退伍军人等;抚恤对象是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残废军人;安置对象是退出现役的军人;3、社会保障的特征:1)法律强制性2)对象社会性3)福利性4)经济保障性5)机会公平性6)收支互济性7)待遇差别性5、社会保障给付标准:概念:是社会保障的各个项目向受益人支付的金额、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基本原则:保障基本生活,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福利支付水平;不同保障项目给付标准不同:1)社会救助:给付标准是保证被救助人的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最低生活水平,即保证被救助人享有当时当地的最低生活水平;这一标准时出于对人的生存权的考虑。
2)社会保险的给付标准时使被保险人——社会劳动者能够享有基本生活水平。
3)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团体为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举办的公共福利设施、津贴补助、社会服务和集体福利事业。
4)优待和抚恤标准一般为保证被保障人的生活水平相当于或略高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14、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社会保障有利于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增长。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社会保障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
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
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
社会保障的原则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
西方社会保障发展历史阶段
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社会保障法的本质
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
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及评价按照政府的介入程度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选择的影响因素
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全球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趋势
第四章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的概念、特点
养老保险的模式
第五章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的特点和原则
医疗费用控制
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
第六章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的类型和模式
失业保险滞后的原因
第七章工伤保险
职业病、工伤保险的概念
工伤社会保险的原则
第八章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的作用
我国生育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九章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概念、特征
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思路
第十章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
社会救助体系的分类
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方法
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5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三、简答题(1-4题,每题6分;5-6题,每题8分。
共40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总论一、社会保障概述1.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疾病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2.内容A.对象——全体社会成员(实际上是只对部门成员或部门项目)B.责任主体——国家(、企业和社会)C.目的D.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3.基本特征A.保障性;B.强制性;C.社会性;D.互济性;E.公平性;F.福利性。
4.目标基本目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益较高目标——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其发展5.功能第一,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具有调节和平衡功能第二,社会保障的建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调节经济的蓄水池和自动稳定阀、对投融资的调节、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第三,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三个层次,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具有济贫作用;二是基本生活保障,具有防贫的作用;三是福利生活保障,具有提高作用还有促进社会公平的责任总之,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使贫困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起到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保障体系和类型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以及优抚安置。
其中:社会救助——最低目标——最低的生存需要社会保险——基本目标——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福利——最高目标——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2.社会保险A.概念B.特点a.强制性;b.资金筹措的多样性;c.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d.资金使用的预防性C.内容a.养老保险(涉及面最为广泛);b.失业保险(最为基本);c.医疗保险d.工伤保险;e.生育保险3.社会救助A.概念B.特点一是强调国家及社会对社会救助对象的责任和义务;二是救助资金只来源于国家和社会,受助对象得到社会救助是其基本权利;三是社会救助的实施即要求被救助者提出申请,据有自愿性的特点,又要求按法定的工作程序,对其实际经济情况作出确切调查,在得到有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后才能实施;四是之敲到保障最低生活需求,发放救济金的标准低于其他社会保险的发放标准C.内容一是自然灾害求助,二是失业破产救助,三是孤寡病残救助4.社会福利A.概念B.特点一是国家和社会的直接责任性二是显著的普遍性三是重点提供有关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设施、津贴和服务三、社会保障的实现形式一是收入保障计划—一现金支付的形式二是实物补助计划——服务的形式四、社会保障的类型1.按给付标准分:收益基准制(规定收益制)、缴费基准制(规定缴费制)和混合制给付方式:就业关联制度、普遍保障制度和经济收入调查制度2.按资金来源分:政府统包型(国家社会保障型)、投保资助型和强制储蓄型。
第一章劳动、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名词解释:1 劳动: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范畴,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服务,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 个体劳动:个体劳动是指单个人进行的劳动,如铁匠、石匠、木匠、裁缝和个体商贩等进行的劳动就是个体劳动。
3 共同劳动:所谓共同劳动,是指许多人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劳动,又可以称为协作劳动或者群体劳动。
4 简单劳动:简单劳动一般是指劳动者都能胜任的、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能从事的劳动,比如砍柴、挑水、清扫、搬运、看管等。
5 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指要通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从事的劳动,比如装配电脑、修理机器、汽车驾驶、老师教书、医生看病、软件设计等。
6 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是指以脑力活动为主的劳动。
7 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指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
8 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参考范围内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
9 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或者称为劳动力人口,包括全部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和尚未从事社会劳动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因而正在寻找职业的人口。
10 潜在劳动力资源:潜在劳动力资源,是指所考虑范围内全部有劳动能力人口中蕴藏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不论其是否有就业的意愿和就业资格。
11 现实劳动力资源:现实劳动力资源,是指蕴藏在所考虑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或者劳动力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12 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是指处于劳动年龄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它占劳动力资源的绝大部分,可称为“劳动适龄就业人口”。
13 劳动力资源率:潜在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用劳动力资源率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力资源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被考察范围总人口数量。
14 劳动参与率:现实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以用劳动参与率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数量÷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章节考试重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历史发展§1.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一)辞源:(Social security )1、1935 美国《社会保障法》首次提出2、1941 《大西洋宪法》(Atlantic Charter)两次3、1944 《国际劳工组织大会》《费城宣言》4、1948.12 联合国《人权宣言》正式被使用(二)定义(P4)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是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对个人的意义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不防不行,不保不行。
2、最无法抗拒的风险:越好越老,老无新养。
老态龙钟疾未消,更甚俗事败幽情。
3、人生三大风险: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
少年、中年、老年。
三: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1、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
a、家庭保障力下降b、社会保障成为必要。
2、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3、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内需不足)4、市场经济是以应用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
5、任何社会中存在的先天性疾病、残障或各种原因导致的无依无靠者需要社会救助。
市场经济效率高但风险大,社会保障可以发挥减震器的作用。
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二战后兴起了“福利国家”运动,形成了以救助、保险、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1.2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一:古代: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中国:孔子——“大同思想”(二)西方:柏拉图《理想国》,之后又出现了诸如:英国,莫尔《乌托邦》;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法国,傅立叶《和谐社会》;英国,欧文《劳动公社》二:19世纪初(一)福利国家理论:办公共福利事业,缓和阶级矛盾。
第一章劳动、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一、名词解释劳动: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范畴,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服务,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个体劳动:个体劳动是指单个人进行的劳动.共同劳动:所谓共同劳动,是指许多人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劳动;又可以称为协作劳动或者群体劳动。
简单劳动:简单劳动一般是指劳动者都能胜任的、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指要通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从事的劳动.脑力劳动:是指以脑力活动为主的劳动。
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指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考察范围内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
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或者劳动力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或者称为劳动力人口,包括全部正在从事社谷劳动的人口和尚未从事社会劳动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因而正在寻找职业的人口。
潜在劳动力资源:是指所考察范围内全部有劳动能力人口中蕴藏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不论其是否有就业的意愿和就业资格。
现实劳动力资源:现实劳动力资源所对应的人口(即经济活动人口或者劳动力人口)等于潜在的劳动力资源所对应的人口(即全部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减去其中那些虽然有劳动能力但目前不能或者不愿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适龄人口:在劳动年龄上限、下限之间的人口。
劳动力资源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被考察范围总人口数量。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数量÷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
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是指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大小。
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是指计人劳动力资源量的人口占被考察范围总人口的比重。
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是指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心理素质和思想素养的总称,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劳动力素质的综合反映。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市场机制与实现形式的统一。
简答题1、简述劳动的动因。
人类之所以要进行劳动,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
从此意义上讲,劳动的动因是人类的需要。
人类的需要产生了劳动活动,而人类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劳动活动又发展了人类自身,并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劳动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一)目的性(二)创造性(三)能动性(四)社会性(五)多样性3、有人说,当今社会的个体经济非常发达,个体劳动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形式。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个体劳动往往与生产力不发达有关,是手工操作的产物。
但当人们要达到个体劳动所不能达到的目标时,就必须进行共同劳动。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共同劳动仅仅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是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分工协作为特征的共同劳动大量涌现,并成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
4、有人说,简单劳动是指非繁重劳动;复杂劳功是指繁重劳动。
请对此观点予以评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别,既不像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差别可以直接通过劳动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表现出来,也不像繁重劳动与非繁重劳动的差别可以直接通过劳动强度与时间表现出来,其差别仅仅在于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
5、为什么说复杂劳动能够创造较多的价值?复杂劳动能够创造较多的价值,是由于复杂劳动者掌握了专门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承了前人的知识和技能。
人的自然寿命是有限的,但人类的知识积累是无限的。
正因为有教育的存在,才使自然资源被优化利用,使生产力得到奇迹般的提高,使科学技术按几何级数发展。
因而复杂劳动者增强了驾驭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能力,他们所创造的生产力和价值也往往是成几何级数递增的。
6、有人说,简单劳动多为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多为脑力劳动,请对此观点予以评论。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简单劳动多为体力劳动,而复杂劳动多为脑力劳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体力劳动比重在逐步下降,脑力劳动的比重在日益上升。
7、脑力劳动分为哪几种类型?(1)创造知识的脑力劳动(2)传授和转移知识的脑力劳动(3)应用知识的脑力劳动(4)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8、为什么说脑力劳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将逐步占据主体地位?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表现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以体力劳动为主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科学技术劳动对生产发展和价值创造越来越重要,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日益发展,高级管理劳动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劳动的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条件下,主要从事有形物质产品的生产劳动,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被称为实物经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实物经济被知识经济代替,劳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力劳动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形式。
在知识经济中,传统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越来越被更高级的劳动形式——脑力劳动所代替。
9、有人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体力劳动已经无足轻重。
请对此观点予以评论。
知识经济并没有完全否定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为基础并内在地包含了知识经济。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体力劳动在相当长的时期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10、简述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活的、能动的要素,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范畴。
从不同角度考察,劳动力有三种含义:第一,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第二,劳动力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第三,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社会劳动力,即劳动力资源)。
11、劳动力的特性包括哪些方面?(一)能动性(二)差异性(三)易逝性(四)可变性(五)时效性(六)社会性12、简述一个国家潜在劳动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潜在劳动力资源包括下列组成部分:(1)处于劳动年龄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它占劳动力资源的绝大部分,可称为“劳动适龄就业人口”;(2)尚未达到劳动年龄,已经从事社会劳动人口;即“未成年就.业人口”;(3)已经超过劳动年龄,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老年就业人口”;(4)处于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即“求业人口”(5)处于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完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即“家务劳动人口”;(6)处于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正在军队中服役的人口,即“服役人口”;(7)处于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即“求学人口”;(8)处于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未从事社会劳动的其他人口,即“其他人口”。
13、劳动力市场发育与调控的目标是什么?劳动力市场发育与调控的目标是,逐步形成劳动力价格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基础性机制,在国家的有效调控下,促进充分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14、劳动力市场运行与调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哪几方面?1、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运行机制不完善2、劳动力市场主体双方的行为不规范3、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滞后4、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滞后5、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滞后6、常设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规模偏小7、常设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滞后15、劳动力市场发育成熟的条件包括哪几方面?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成熟,劳动力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成熟的市场主体、完善的市场载体、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国家调控。
16、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应当由那几大系统构成?(一j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指挥系统——劳动力价格的市场行成机制(二)劳动力市场远行的执行系统——用人单位、择业者与市场中介系统(三)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监督系统——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和市场管理系统,(四)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反馈系统——信息传递系统(五)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调控系统——国家调控系统17、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调控的重点包括哪几方面?应以间接调控为主,调控的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控劳动力总供给。
2.调控劳动力总需求。
3.制定有关法律和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18、加强以职业介绍为中心的劳动方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点包括哪儿方面?1,合理布局职业介绍机构。
2.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符合需要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
3.统一规范中介机构行为。
4.强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机构公益性职能,明确其职责。
5.促进劳动力配置向专业化发展,发展产业型职业介绍机构。
6.职业培训工作要面向市场需要。
7.建立职业介绍的准入制度。
8.建立统一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和发布的市场信息系统。
9.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提供“安全网”。
10.严格制定私人进入职业介绍机构的条件。
19、简述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为充分就业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二)加强以职业介绍为中心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三)加快劳动力市场立法与制度建设,确保劳动力市场的有序运营。
(四)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规划与信息网络建设。
(五)加强市场就业宣传和职业培训,转变择业者观念和提高其职业能力。
(六)提高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