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理论.ppt

  • 格式:ppt
  • 大小:122.51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戏理论流派
• 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早在人类社 会开始时就已产生,直到19世纪,在达尔文进 化论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游戏,并 提出了许多游戏理论,儿童游戏理论的研究受 到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逻辑学 等多种学科的关注,由于研究者关于儿童游戏 的基本观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 和说明问题的方法不同,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 游戏理论派别。
只以纯机械的练习和运动的形式来转移过多能量,或是在紧张之 放松放松,或是锻炼以下以适应生活的要求,或是补偿不能满足 愿望而已,对待游戏中的愉悦、欢笑、专注、生气勃勃等,是生物 学所不能解释的,心理学逐渐在游戏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 埃里克森(Erikson)
唤醒调节理论关注与客体有关的个体游戏 者或探索者。游戏是由于我们中枢神经系统为 保持一种最佳程度的唤醒状态所引起的。
• 经典理论 • 现代理论
经典理论
• 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
德国的思想家席勒(Schiller)和英国的心理学家 斯宾塞(Spencer)。 主要观点:
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外,还 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过 剩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 越多。低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较多,剩余精力 较少,所以没有游戏或很少游戏。高等动物用于维持 生命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的精力多,就有较多的游戏。
的变化而变化的。
• 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价
1.认为儿童游戏就是发泄潜意识中的能量,这是一种典型 的泛性论。
2.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成年生活的意义,强调游戏对于人 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
3.把儿童的游戏研究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注意儿童心理 发展的阶段性,重视儿童游戏的动机,对后世影响很大。
4.提出游戏治疗的方法,对研究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有很 大的启发。
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 认知结构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
• 练习型游戏的发生发展
皮亚杰提出游戏发生、发展的过程: 1.反射练习期(0-1个月) 2.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3.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4.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
月) 5.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 6.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对经典理论的评析
• 经典游戏理论的贡献
1.对游戏分类的影响 2.霍尔的复演说促成了皮亚杰的研究 3.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帮助布鲁纳提出了有关游戏及发展的思想
•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1.研究范围小,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做出解释 2.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等同起来,认为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
表现,抹煞了儿童的社会性 3.经典游戏理论具有生物学的倾向,没有解释游戏的本质,游戏并
Fra Baidu bibliotek
• 练习论(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
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Groos)。
主要观点: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为成熟作 预备性练习。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 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 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游戏即是准备生活阶段一种练习本能的手段。例如娃娃 家游戏,就是其日后为人父母所需的技巧练习。
Freud的主要观点:
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2.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 埃里克森(掌握论) 1.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游戏可以降低焦虑,
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
2.游戏的社会心理发展顺序 (1)自我宇宙阶段 (2)微观阶段 (3)宏观阶段 3.游戏采用的形式使随着心理社会问题和自我情境
• 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代表人物:
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Hall)。
主要观点:
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 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复演祖先不同形式的本能活动, 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带现代金花的各个发展阶段。他 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 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儿童就是在游戏中根除 “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 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5.精神分析学派注重个别儿童个别阶段的游戏研究,忽视 儿童游戏的普遍性。
6.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使其具有局限性,强调个体的 生物性,忽略个体的社会性。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皮亚杰 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的发展不成熟,常
常不能够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 游戏就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布平衡,在游戏时, 儿童并不发展心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 的经验适合于当前存在的结构,游戏的实质就 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 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1.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考查儿童游戏的崭新的途径。 2.强调活动的重要性,认为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
介。
3.强调儿童的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是随着儿童 心理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充分的。
4.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5.从认知角度研究游戏,对传统的研究是以大冲击。 6.忽视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7.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 8.把个体作为活动的主体,强调儿童与环境交往的影响,
而忽视人的作用和影响。
•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1.游戏的起源 当儿童在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
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游戏就发生了。
2.游戏的发展价值 (1)游戏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2)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3)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
• 柏莱恩(游戏的唤醒理论)
• 娱乐论(松弛消遣说)
代表人物:
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Lazarus)。
主要观点:
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叫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需要一定的休息和 睡眠才能消除,然而只有当人接触紧张状态时,才可能 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游戏和娱乐互动可使机体解除 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技能,所以 人需要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