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复习:溶液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7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碱化合物有机物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和原理.doc【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和原理二. 复习要求:准确理解有关物质的分类、组成、变化、性质规律等相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正确使用化学用语并了解其意义。
三. 知识要点: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研究对象是物质,有关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含的内容包括:⎪⎪⎪⎩⎪⎪⎪⎨⎧−−−−→−−−−−→−化学用语分类组成变化规律性质研究内容物质研究对象化学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③ 化学变化根据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类别上来分,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还可根据反应物得氧和失氧上来分,可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可分的;③ 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讲,是非常小的,却集中了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及全部的正电荷;④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精选)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精选)初中三年里,中考的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整理好知识点,了解化学重点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1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2固体的颜色1、红色固体:Cu,Fe2O3。
2、绿色固体:Cu2(OH)2CO3。
3、蓝色固体:Cu(OH)2,CuSO4·H2O。
4、紫黑色固体:KMnO4。
5、淡黄色固体:S。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Ag,Fe,Mg,Al,Hg等金属。
8、黑色固体:Fe粉,木炭,CuO,MnO2,Fe3O4,(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Fe(OH)3。
10、白色固体:NaCl,Na2CO3,NaOH,Ca(OH)2,CaCO3,CaO,CuSO4,P2O5,MgO。
3液体的颜色1、无色液体:H2O,H2O2。
2、蓝色溶液:CuSO4溶液,CuCl2溶液,Cu(NO)3溶液。
3、浅绿色溶液:FeSO4溶液,FeCl2溶液,Fe(NO)3溶液。
4、黄色溶液:Fe2(SO4)3溶液,FeCl3溶液,Fe(NO3)3溶液。
5、紫红色溶液:KMnO4溶液。
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4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1、空气: N2和O22、水煤气: CO和H23、煤气: CO4、天然气: CH45、石灰石/大理石:CaCO36、生铁/钢:Fe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8、铁锈: Fe2O35反应中的一些规律1、跟Ba2+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一定是SO42—,沉淀为BaSO42、跟Ag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一定是Cl—,沉淀为AgCl3、跟盐酸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能是CO32—也可能是HCO3—4、跟碱反应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的一定为NH4+5、SO42—与Cl—同时存在,若要检验时,则必须先用Ba(NO3)2溶液检验并除尽SO42—,然后再用AgNO3溶液检验Cl—6、可溶性的碱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碱受热才能分解,如Cu(OH)2 △ CuO + H2O7、可溶性的碳酸盐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盐受热才能分解,如CaCO3 高温CaO + CO2 ↑ 碱式碳酸盐也不稳定,受热易分级,如:2NaHCO3△ Na2CO3+ H2O +CO2 ↑中考化学学习建议做好中考前的三轮安排第一轮就是按章节复习也就是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从头至尾理解每一课内容,然后把老师课堂上强调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原理、课堂实验给完全搞清楚了,对以前没有掌握好的知识,要结合教材、结合笔记利用这一轮复习好好给巩固一下。
化学中考“溶液”考点归类评析结合典型化学中考试题,从溶液、浊液等基本概念辨析,溶解时的热效应实质探究,基础性实验步骤原理,物质溶解性及其应用,溶解度及其曲线的涵义等多个维度归类评析“溶液”考点,比较分析试题特征,概括归纳解题策略.关键词:溶液;溶解性;溶解度;化学中考溶液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见得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分散体系,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使用和许多化工产品的生产等都在溶液中进行,生命体中营养的输送和新陈代谢也都离不开溶液.因此,不同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都专门安排一个章节从定量、定性等不同维度讨论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性质、物质溶解的限度和溶液的配制等,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也彰显了化学课程的学科价值.本文拟梳理中考有关“溶液”的高频考点,助力广大师生学习备考.1 溶解与乳化、溶液与浊液等基本概念的辨析例1 (2019 广西梧州)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别取少量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醋B. 食盐C. 白糖D. 植物油评析试题联系学生熟悉的具体物质,考查溶液、浊液等基本概念.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物质中的过程称为物质的溶解,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与水混合后,食醋、白糖等是以分子的形式分散,食盐是以钠离子、氯离子的形式分散,最终都形成溶液.混合物中的分散微粒是细小的固体颗粒则形成悬浊液,如面粉、泥沙等加入水中;混合物中的分散微粒是小液滴则形成乳浊液,如植物油、牛奶等与水混合.正确选项:D.例2 (2018 湖北江汉)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可除去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评析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均一性是指溶液形成后其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是指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溶液不会有分层、沉淀等现象.但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参见例6评析),均一、穩定的液体也不一定都是溶液(如蒸馏水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不是溶液).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因分子或离子接触充分,所以要比固体物质间反应速度快得多.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悬浊液有沉淀、乳浊液易分层.用汽油和洗涤剂都可去除油污,但二者原理不同:汽油能溶解油渍而将衣服洗净;洗涤剂除油污属于乳化现象.乳化是在乳化剂(如洗涤剂等)作用下,将一种液体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分散到互不相溶的另一种液体中,乳化后的混合物仍然是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正确选项:A.2 考查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实质例3 (2017年四川内江)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Ⅱ.【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在如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Ⅴ.【实验结论】(1)如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2)如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Ⅵ.【拓展实验】按照如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填“升高”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型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填序号).①CaO ②NH4NO3 ③浓H2SO4Ⅶ.【反思交流】(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2)在如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评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是当前中考化学试题命制的经典题型.围绕“探究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主题(实验目的),试题呈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侧重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熟练掌握及迁移运用、在真实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设计和实施探究实验、正确解释及准确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等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完整阅读试题文本,结合科学探究的六个要素分析试题的问题设计,梳理出试题的大致架构,以便在整体上把控好题意;此阶段对“查阅资料”应特别留意,资料呈现的内容多为“新信息”——课程标准、教材中都未涉及但又与理解题意、解答问题密切关联,意在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分析和加工等关键能力.如审题时只有理解了资料中“物质溶解于水包括吸收热量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的水合过程”信息的涵义,才能为【反思交流】第1小题找准解题思路:溶液最终温度的变化取决于Q吸与Q放大小的比较.其次要从化学学科的视角深入分析探究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准确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意图,厘清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间的因果关系.如本题中只要理解了两种实验方案的设计意图——根据水状态的改变推测溶液温度的变化,结合具体实验现象则不难得出【实验结论】:加入a物质后溶液温度降低;加入b物质后溶液温度升高.再次要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联系试题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的答题.如本题【拓展实验】问题的解答即为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NaOH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装置内气压增大,U型管内液面左降右升;反之则说明物质c溶于水使得溶液温度降低;【反思交流】(2)小题的解答则不仅需要把问题放到整个探究过程中去思考,还需要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前面探究过程中加入b物质后溶液温度升高、溶液沸腾,后面继续加入b物质后溶液为何不再沸腾呢?“烧杯中出现固体”这一情境揭示了答案:烧杯中出现固体,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继续加入b物质不再溶解,亦不再放热.参考答案:Ⅴ.(1)降低(2)升高Ⅵ.低于;②Ⅶ.(1)<;=(2)参见评析3 结合粗盐提纯与配制溶液等基础性实验,考查常见仪器、实验操作与误差分析等例4 (2017 湖南邵阳)某同学配制50g 6%氯化钠溶液,操作过程如图4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2)如图4所示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需称取氯化钠g.(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填序号),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保持水平.A.10mLB.25mLC.50mLD.100mL(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填序号).A.氯化钠固体不纯B.用生锈砝码称量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评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个基础学生实验[1].其中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粗盐的初步提纯都在其列.此类基础性实验的考查形式上比较稳定,考查的重点都是课标要求的基本实验技能、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等.如小题(1)问题设计即基于“计算→称量→溶解(配制)→装瓶贴标签”这一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展开,其中每个操作步骤又涉及:①常见仪器的名称(小题(2))、用途及使用方法;②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如固、液体药品的正确取用(小题(3))和物质的溶解等.考查内容多为记忆性知识、常识性技能,提高得分率的关键是复习时系统梳理知识网络结构并引导学生理解记忆[2].小题(4)考查的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实验误差分析,问题设计有较大的灵活性、开放性,侧重考查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化学教师,应准确把脉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尤其是8个基础性实验,不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做实验,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学生在平时有针对性训练的基础上,能形成“在配制溶液过程中,可能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是溶质或溶剂(水)的质量”这一认知模型,则本题的解答就很容易找准方向:选项A溶质质量偏少,最终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B溶质质量偏多从而导致其质量分数偏大;选项C会使配制后的溶液质量减小而对其质量分数无影响;选项D溶剂质量偏多,也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参考答案:(1)②①⑤③④;①(2)广口瓶(或试剂瓶);3 (3)C;凹液面最低处(4)AD例5 (2018 辽宁本溪)某化学兴趣小组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实验,实验过程如图5所示.(1)步骤①的名称是.(2)步骤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3)步骤③中,当观察到蒸发皿内出现时,停止加热.(4)将氯化钠与泥沙分离所采用的方法,利用了氯化钠具有的性质.评析粗盐提纯是初中化学8个基础性实验之一,试题本身难度不大,意在考查学生对这类基础实验的原理、步骤、现象、操作细节等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粗盐提纯主要实验步骤有:①溶解,②过滤,③蒸发(结晶);每个步骤中涉及的常见仪器和基本操作是考查的热点.如三个步骤中都使用了玻璃棒,但作用各不相同:溶解时其作用是搅拌以加快物质的溶解;过滤时其作用是引流;蒸发时其作用是搅拌以使液体均匀受热.蒸发结晶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将固体烘干.过滤是最常用的分离液体与不溶性固体的实验操作,本实验中即利用了氯化钠能溶于水而泥沙不溶于水的性质差异.“一贴、二低、三靠”等过滤操作要点、过滤后溶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分析等也是同类试题命制时关注的热点.参考答案:(1)溶解(2)引流(3)较多量固体(4)易溶于水4 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侧重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知识能力例6 (2017 江苏苏州)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实验1】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见表1)填写相关实验现象.【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實验,(见表4)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反思与应用】(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表4实验操作图示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选填“分层”或“不分层”).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表4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评析试题以高锰酸钾、碘等固体溶质在水、汽油等溶剂中溶解性差异为情境素材进行对比实验,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实际问题作为测试任务,既考查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溶液的正确命名和物质溶解性强弱的比较方法等;也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如对化学实验现象的科学观察及准确表达的能力,文本素材的阅读理解和提取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迁移、综合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对引导一线化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关注、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初中化学中有特征颜色的溶液:紫红色的高锰酸钾,蓝色的硫酸铜(或氯化铜、硝酸铜)溶液,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硝酸亚铁)溶液,黄色的硫酸铁(或氯化铁、硝酸铁)溶液等.溶液的正确命名是“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当溶剂是水时“水”可省略不写,如问题(4)中紫红色溶液是“碘的汽油溶液”.物质溶解性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描述物质溶解性强弱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定性描述即如问题(3),碘是紫黑色固体,其与水的混合物仅呈淡黄色,由此判断碘微溶于水;定量描述即“溶解度”,可参考例7评析.比较碘在汽油、水中溶解性强弱,应基于实验2中的现象:加入汽油后原本溶解在水中的少量碘转移到汽油中,水的混合物由淡黄色变成接近无色、上层无色汽油变成紫红色溶液,所以汽油溶解碘的能力比水强.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是中考命题的趋势,这类试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问题(2)即要求学生能在分析比较前述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准确、完整描述实验现象,学生主要失分就是分析不透彻导致描述不完整.实验2中问题(5)①若以酒精代替汽油,则会出现有趣现象:碘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到酒精中,酒精又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所以混合物“不分层”.问题(5)②是以高中化学中“萃取”原理設问——即利用物质(如碘)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如水、汽油)中溶解能力不同,使溶质(碘)从一种溶剂(水)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汽油)中去,所以能代替汽油的溶剂需具备“能溶解固体碘且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条件.参考答案:(1)紫红(2)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呈紫红色,固体全部溶解(3)微(4)碘的汽油溶液;强(5)①不分层②参阅评析5 综合考查固体物质溶解度及其曲线的涵义、应用等例7 (2019 青海西宁、湖北随州)如图6所示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P点是a、c两条曲线的交点,其含义是.(2)t2℃时,将a物质20g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g.(3)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4)若b物质中混有少量a物质,最好采用的方法提纯b(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B.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c>b>aC.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少评析中考兼具毕业认定和升学选拔功能,保证基础性、突出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中考化学命题应有之义.“溶解度(符号“S”)——用来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是初中化学重要的概念,也是历年各地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表征固体物质溶解度有“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通常为水);③溶解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克(g).基于此,根据“溶解度”推测某温度下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等都是此类试题设问重点,如问题(2)先查出t2℃时Sa为30克,即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30g,推知同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15g,所以将20g的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饱和溶液,仍有5g剩余,最后所得溶液质量是65g.利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图),①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两支曲线的交点即表示同一温度时两物质溶解度相等,如问题(1)P点含义是“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问题(5)中选项B,先比较t2℃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为a>b>c,可判断t2℃时三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a>b>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其溶解度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则100g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a>b>c,所含溶剂质量为a<b<c,说法正确.②可以发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从而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s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一般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即降温结晶)的方法使a物质从溶液中析出;sb随温度升高也增大但受其影响小,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从b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sc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其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蒸发溶剂都会有晶体析出.问题(4)b物质中混有少量a,最好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若是a物质中混有少量b,则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通俗地说就是混合物中哪种物质含量多即选用该物质的结晶方法予以提纯);③可以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时改变温度的方法,如问题(3)溶液降温后,a、b中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仍然饱和,比较t1℃溶解度为b>a,可知t1℃时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a;降温后c的饱和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即t1℃时c 溶液的质量分数等于t2℃时其饱和状态的值,而t2℃时c的溶解度小于t1℃时a、b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a>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升温使a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升温过程中无晶体析出、水的蒸发可以忽略,即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问题(5)中A选项错误.c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到t2℃时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少,所以溶液质量也减少,问题(5)中C选项正确.参考答案:(1)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65 (3)c<a<="" p="">“溶液”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学习内容,基本概念、基础实验等双基比较集中,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计算比较复杂,图像题、综合实验题等题型灵活多变.重视核心知识的梳理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重视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能力,重视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形成一般的答题方法和解题模型,逐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养是组织本章节教学的有效策略.。
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中考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概念和原理1.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是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结构。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的总称,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以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3. 化学式: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如H2O表示水。
4.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2H2 + O2 → 2H2O。
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水。
2.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
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如2H2 + O2 → 2H2O。
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为多种物质,如水的电解。
3.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与化合物反应,取代化合物中的另一种元素。
4.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化学计量学1.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物质中包含的粒子数与12克碳-12中原子数相等。
2. 摩尔质量:单位摩尔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摩尔。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
化学实验操作1. 实验器材:了解并正确使用各种化学实验器材。
2. 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3. 实验安全:了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知识,如防火、防爆、防毒等。
元素周期表1. 周期:元素周期表中水平排列的行。
2. 族:元素周期表中垂直排列的列。
3.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化学键1. 离子键: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磁力形成的化学键。
2. 共价键:由两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3. 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的化学键。
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2.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3. 氧化剂:促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一、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体系。
- 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 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 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 摩尔浓度 = 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 * 体积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强等。
四、教学方法:1. 以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为主。
2. 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3. 利用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
2. 浓度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讲解和讨论。
4. 学生练习和答疑。
六、教学评估:1. 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答疑情况。
七、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并做好笔记。
八、自主拓展:1. 自主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2. 参加相关化学竞赛和活动。
中考化学知识点整理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形状改变(铁丝弯曲等)。
-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燃烧(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颜色、气味、状态),铁的密度为7.86g/cm³(密度)。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氢气能燃烧)、氧化性(氧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碳具有还原性)、稳定性(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等。
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块状固体用镊子取用(如取用大理石),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如取用二氧化锰粉末)。
“一横二放三慢竖”(取用块状固体),“一斜二送三直立”(取用粉末状固体)。
- 液体药品:较多量液体用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吸取(垂直悬空滴加);定量液体用量筒量取(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物质的加热。
- 酒精灯的使用: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 仪器连接: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时,先把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插入;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把胶皮管套在玻璃管上。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考复习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纯净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3.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通常伴随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有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4. 物质的分类- 物质按状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 按性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5.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常见气体的性质- 氧气: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 氢气:可燃,燃烧产物为水。
-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 酸碱盐的性质- 酸的性质:呈酸性的溶液,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 碱的性质:呈碱性的溶液,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具有腐蚀性。
- 盐的性质: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多数可溶于水。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4. 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能力。
- 常见溶解性规律:极性分子溶解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溶解于非极性溶剂。
5.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过滤:利用固体不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分离。
- 蒸发:利用物质的挥发性进行分离。
- 结晶:利用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进行分离。
三、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器材的使用- 熟悉常见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
- 学会使用酒精灯、试管、烧杯、滴定管等基本实验器材。
2023初三化学复习知识归纳初三化学复习知识归纳1化学计算化学式子要配平,必须纯量代方程,单位上下要统一,左右倍数要相等。
质量单位若用克,标况气体对应升,遇到两个已知量,应照不足来进行。
含量损失与产量,乘除多少应分清。
2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1、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3)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固体的颜色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5、淡黄色固体:硫磺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4液体的颜色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5气体的颜色1、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2、黄绿色气体:氯气3、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6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中考学习化学的五个要诀一、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课前一定要预习,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
中考必背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原子与分子-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3. 元素与周期表- 元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的集合。
- 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4.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分子的结构。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转化。
5.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6.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7. 能量与化学-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二、重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常见气体- 氧气:支持燃烧。
- 氢气:可燃性。
-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溶于水。
2. 酸碱盐- 酸的性质:呈酸性的溶液,能与碱中和。
- 碱的性质:呈碱性的溶液,能与酸中和。
- 盐的性质: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物质。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4.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通性:导电性、延展性、金属光泽。
- 非金属的通性:不导电、不耐高温。
5. 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 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三、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器材的使用- 熟悉常见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
2. 常见化学实验- 溶液的配制- 酸碱滴定- 物质的提取和分离3. 实验室安全- 了解化学品的安全标识和危险性。
- 掌握基本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 学会处理紧急情况,如火灾、化学品泄漏等。
四、计算与数据分析1. 物质的量- 摩尔概念的引入和计算。
- 质量、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2. 化学反应的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算。
2014中考化学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挥发性等)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有毒性等)3、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4、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5、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6、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0、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1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1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2m(x)/m(c)(x表示所求元素的符号,c表示碳元素的符号)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18、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19、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大全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生成了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冰融化成水,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由固态变为液态,但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没有新物质生成。
2. 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为7.86g/cm³。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将试管横放,把块状药品放在试管口,然后慢慢将试管竖起,使药品缓缓滑到试管底部。
例如取用大理石块时就采用这种方法。
•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先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液体药品的取用•较多量液体:直接倾倒。
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缓慢倾倒。
•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
滴管要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不能伸入容器内,更不能接触容器壁。
2. 物质的加热•给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成45°角,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加热时要不时地移动试管,使液体受热均匀。
三、空气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和其他气体及杂质(约占0.03%)组成。
•可以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例如利用红磷燃烧的实验。
溶液化学初中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溶液里的某种溶质超过这种溶质的饱和限度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过饱和溶液。
在溶质溶解量没有达到最大限度之前所形成的溶液,都叫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的组成- 原子和分子- 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和纯净物2. 物质的分类- 无机物和有机物- 金属和非金属- 酸碱盐3. 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置换反应- 合成反应二、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和族- 元素的电子排布2. 主要元素的性质- 碱金属- 卤素- 稀有气体- 过渡金属三、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化合物的命名- 离子符号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量关系四、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密度、熔点、沸点2. 化学性质- 氧化性、还原性- 酸碱性- 可燃性五、实验操作和安全1.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 溶液的配制- 气体的收集- 沉淀的分离2. 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规则- 意外事故的处理六、化学计算1. 物质的量- 摩尔概念- 质量与摩尔的转换2. 化学反应的计算- 限制反应物和过量反应物 - 反应的产率七、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1. 酸碱盐的性质- 酸碱指示剂- 酸碱滴定2.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电化学电池- 腐蚀和防护八、环境与化学1. 环境保护- 污染物的来源和处理- 绿色化学2. 能源与化学- 化石燃料- 可再生能源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格式设置,如标题加粗、分点符号的使用、段落缩进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考试要求进一步细化每个部分的内容。
2024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基本概念及重要性2.元素与化合物3.质量与物质的变化4.关键词解释:原子、分子、离子、质量数、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用途和环境问题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物质的微观、宏观特征及其分类2.物质的组成和结构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4.关键词解释: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元素的电子层、周期律、同位素、化学键、分子式、离子式等三、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应用1.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2.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应用3.常见物质的制备4.关键词解释:物质的颜色、形状、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四、溶液的酸碱性1.溶液的概念和性质2.酸、碱、盐的概念及其性质3.常见物质的酸碱性4.关键词解释:酸性物质、碱性物质、酸碱均衡五、常见气体的性质及应用1.常见气体的性质及应用2.常见气体的制备3.常见气体的用途和环境问题4.关键词解释:气体的颜色、气味、溶解性、密度等六、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1.化学能量及其守恒定律2.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3.常见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4.关键词解释:化学能、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方程式、活化能、自动氧化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七、常见的化学试剂及其用途1.颜色试剂的测试及用途2.气体试剂的探测及用途3.关键词解释:重要化学试剂、测试反应等八、金属元素与金属材料1.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应用2.常见金属材料及其性质与用途3.关键词解释:质地、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硬度、车削性、高熔点等九、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材料1.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应用2.常见非金属材料及其性质与用途3.关键词解释:导电性、不可熔、易燃、耐酸碱性等十、常见矿石与冶金1.常见矿石的提取2.冶金的基本过程3.关键词解释:金属的提取、冶金过程等以上是2024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的一个大致概括。
具体的知识点细节还需要根据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学习和复习。
初中化学溶液在初中的化学学习中,溶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一种将溶质和溶剂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在这个混合物中,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而溶剂则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在溶液中,溶质被分散在溶剂中,形成了一个均匀的混合物。
这种混合物的特点是,无论你取出溶液的哪个部分,它的组成都是相同的。
这就是溶液的均一性。
同时,溶液也是稳定的,也就是说,它不会像悬浊液那样沉淀,也不会像乳浊液那样分层。
溶液的形成是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它的分子会与溶剂的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物质分布均匀的系统。
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溶质的分子被溶剂的分子包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混合物。
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溶液包括食盐溶液、糖溶液、酸碱溶液等。
例如,食盐溶液是由食盐和水混合而成的,其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糖溶液则是糖溶解在水中形成的,其中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酸碱溶液则是酸或碱溶解在水中形成的,其中酸或碱是溶质,水是溶剂。
这些溶液都有一些共同的性质。
它们都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它们都可以通过溶剂和溶质的比例来控制溶液的浓度。
它们都可以通过加热或冷却来改变溶液的状态。
初中化学中的溶液是一个非常基础但重要的概念。
理解好溶液的性质和形成过程,对于进一步学习化学和其他科学学科都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复习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3)溶液的形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叫溶剂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溶液的组成1、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时溶剂,两种液体混合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只要有水,水一定是溶剂。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物质种类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碱化合物有机物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025年中考化学知识点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物质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
-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燃烧(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铁的密度比铝大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氢气能燃烧)、氧化性(氧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酸碱性等。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药品用镊子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 液体药品: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吸取;较多量液体可直接倾倒(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 物质的加热。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 仪器连接时要注意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在容器口塞橡胶塞时,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 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 化学用语。
- 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一个氢原子。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₂O,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023年部编化学中考复习安排(包括课程
表)
2023年部编化学中考复习安排(包括课程表)
为了确保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我们制定了一份详尽的复习计划。
本计划将指导学生系统地复习中考化学知识点,巩固已有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一、复习目标
1. 巩固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
2. 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时间安排
1. 第一阶段:2023年1月至2023年2月,为期4周。
主要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反应。
2. 第二阶段:2023年3月至2023年4月,为期6周。
主要复习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和化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 第三阶段:2023年5月至2023年6月,为期6周。
进行模拟测试和真题训练,查漏补缺。
三、复习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反应
第二阶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和化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三阶段:模拟测试和真题训练,查漏补缺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
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评价方式:定期进行测验、模拟考试,以评价学生的复习效果。
五、课程表
以上为2023年部编化学中考复习安排(包括课程表),请各位老师和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祝各位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中考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复习:溶液主要考点:1.常识: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①一般固体物质....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等)。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发、结晶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2.了解: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溶液的概念就是9个字: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
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说明在该温度下,不能够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比如说,在2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晶体,但还可以溶解硝酸钾固体。
判断: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继续投入该物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物质的质量减少,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出现有固体时,则该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的饱和溶液。
转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改变溶解度,实际一般就是指改变温度,但具体是升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与具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有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表示某物质在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2)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3)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4)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⑤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判断某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2)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3) 判断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趋势(4) 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5) 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⑥ 溶液中有关的计算公式:(1)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解度=g 100⨯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中)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100g⨯+溶解度溶解度 典型习题:1. 以下是一些关于溶液的说法: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的,⑤稳定的,⑥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③④⑤B. ②④⑤⑥C. ①②④⑤D. ①③⑤⑥2. 在25℃时,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钙.恢复到25℃时,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溶质的质量不变B. 溶质的质量减少C.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D.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3.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A.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10B.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21C.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1:10D.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21:10 4.饱和食盐水在室温下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的氯化钠固体析出,这是因为()A.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B. 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C. 溶剂质量变小D.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5.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A. 往食盐水中加入食盐B. 往食盐水中加入水C. 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D. 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6.在一定温度下,在下列物质足量混合并充分振荡,其中肯定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A. 氯化钠与水B. 硫酸钡与水C. 氢氧化钙与水D. 酒精与水7.在一个南瓜上挖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饱和的硫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将硫酸钠溶液倒出,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硫酸钠,这说明()A. 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B.倒出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C. 硫酸钠的溶解度增加D. 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8.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不发生变化的是()A. 硝酸钾的溶解度B.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C. 溶液中的溶剂质量D.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 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D. 凡是均一的、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10.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不含结晶水)。
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A. 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B. 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C. 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D. 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大11.有关溶液(溶质为固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 只要温度不变,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C. 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D. 不饱和溶液中转换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12.下列各组物质分别溶于足量的水后,只能形成澄清无色透明溶液的是()A. FeCl3、KOH、NaClB. HCl、BaCl2、CaCO3C. KCl、CuSO4、ZnCl2D. KNO3、MgCl2、Na2CO313.向盛有Fe、Cu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H2SO4,所得溶液的溶质有()A. 1种B. 2种C. 3种D. 4种14.一定温度下,将某硝酸钾溶液蒸发掉100g水,无晶体析出,再蒸发掉100g水后,析出20g硝酸钾固体。
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A. 一定等于20gB. 一定不等于20gC. 小于或等于20gD. 大于或等于20g15.相同温度下,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S)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 A>S B>S C,在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其溶剂的质量(m)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 m A > m B > m CB. m B > m C > m AC. m A > m C > m BD. m C > m B > m A16.在相同的温度下,有甲、乙两份某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为Ag和Bg(A>B),现恒温分别蒸发掉a克水后,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 析出的晶体甲中多,乙中少B. 剩下的溶液的质量,甲少乙多C.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样多D. 剩下的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17.一定温度下,将200g硝酸钠溶液蒸发掉10g水后,析出晶体6g,再蒸发掉5g后,又析出晶体4g,则该温度下,硝酸钠的溶解度是()A. 40gB. 80gC. 60gD. 20g18.t ℃时,将ag 物质(不含结晶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放入b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①等于%100b a a + ②小于%100b a a + ③大于%100ba a +( ) A. ①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③19.下列有关石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饱和石灰水是浓溶液B.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 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D. 加热饱和石灰水有沉淀生成,溶液变浑浊20.在25℃时,向100g 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g 氯化钠固体,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氯化钠固体不能溶解B. 硝酸钾的溶解度将变小C. 氯化钠固体能溶解D. 硝酸钾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不变21.一份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蒸发掉40g 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则原溶液的质量为( )A. 50gB. 100gC. 150gD. 200g 22.60℃时,将36g 硝酸钾溶于204水中,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现将此溶液均分为三等份:(1) 取第一份溶液A ,将温度升高到9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2) 取第二份溶液B ,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需加入______g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3) 取第三份溶液C ,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少一半,需加入______g_________。
23.碘酒是一种常用的外科消毒剂,其溶剂是________。
欲把60℃的KNO 3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24.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1) 在________℃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 在t 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3) 将t 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M液,分别冷却到t 1℃,不能析出晶体的是___________;(4) 图中M 点所代表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图所示,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t 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_(填序号);(2) t 2℃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3) 要从B 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B 物质的晶体,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方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t 1℃时的C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可以使其转变为饱和溶液。
(5) 在A 物质中含有少量的B 物质,如果要对A 物质进行提纯,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方法。
具体的实验步骤为:①加热溶解;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洗涤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