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本人任教于某初中历史教研组,近日授课的主题为《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五课。
本文为此课授课后的教学反思,主要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实施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探究的兴趣。
此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
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本人对教学目标的界定及其效果仍需再加强。
首先,我将目标定得过于笼统,导致“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目标没有具体到哪些概念和特点。
其次,我未能充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目标。
二、课程设计本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概念介绍、案例分析和评价思考,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进行具体的了解,最后通过评价思考了解其重要性和意义。
但是,本次课程设计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概念介绍环节,我没有借助图片、视频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其次,在案例分析中,作业的时限过短,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分析案例,并未提前告知学生用电子设备采集信息的问题。
最后,在评价思考中,我的评价标准并未时时提前告知,导致学生的作业难以完成,还需要我反复讲解,浪费了时间。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中,我采取了师生互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课外拓展等多种教学策略。
这些策略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注意力和参与度也提高了。
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在制定小组合作任务时,我没有注意学生的情况,所以有一些学生自由驰骋,从而影响到其他同学。
其次,在情境教学中,情境设计没有具体到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难以产生实际感受。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青铜器和甲骨文,了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和演变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文化自大,理解古代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识别、发展历程及其在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识别及其与摩登文字的关联。
三、教学准备1. 准备青铜器图片和模型,以及甲骨文拓片。
2. 收集与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故事,以便教室讲解。
3. 安排教室进行教室讨论和演示,确保环境适宜学习。
4. 制作PPT课件,用于辅助讲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青铜器图片,请学生辨识并说出名称。
2. 引入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观点,并简要介绍其发展历程。
(二)新课讲授1. 青铜器介绍(1)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技术水平。
(2)青铜器在当时主要用于祭祀、烹饪、储存、携带等方面。
(3)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探究青铜器的特点和类型。
2. 甲骨文探究(1)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用于占卜、记事的一种文字,也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
(2)通过展示甲骨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和规律。
(3)引导学生探究甲骨文与青铜器之间的干系,如文字与器物用途的一致性等。
3. 互动环节: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一个未解之谜:一个青铜器上的铭文所表达的含义。
(三)教室小结1. 回顾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2.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青铜器的类型和甲骨文的含义推测等。
(四)安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个课题:秦始皇陵兵马俑与汉代陶俑。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别并描述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包括青铜器的制作方法、用途和价值,以及甲骨文的形状、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甲骨文则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部分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的知识,对两者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他们的认知较浅,主要停留在青铜器的种类和甲骨文的形状上。
因此,本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涵和价值,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明的发展是长期积累和演进的结果,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
2.史料实证: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考古发掘等实证材料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
3.时空观念:通过具体的历史时空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明确青铜器和甲骨文所处的历史阶段,理解其出现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研究,理解和解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意义。
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维护。
让学生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特点;(2)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3)通过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涵和价值;(2)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提升他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升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北师大历史版七年级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是北师大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内容。
【设计思想】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与青铜器,由于本课简单易懂,课堂教学时间宽松,因此老师以出示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小小故事家、小小考古家、小小研究员、小小造字王、小小收藏家、小小描述家六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搜集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记录内容、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
学生搜集青铜器种类的有关资料,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学生搜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资料,结合学校实物模型为学生进行描述介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辨认甲骨文,了解古代青铜工艺成就。
难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如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白板课件、青铜器模型学生准备:收集甲骨文与青铜器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思想主要就是锻炼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
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一开始只是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甲骨文与青铜器方面的资料,但是收集到的资料太笼统、太杂。
所以,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老师必须给予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收集。
例如,收集关于甲骨文记录内容这一块时,就让学生去收集这块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效率。
《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教学反思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以下是由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红楼梦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
)有的地方讲的太多,还不够放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在设计小数时,由于只注重了情境,所以小数都带着单位名称,小数的范围不够广泛。
学生在语言叙述小数怎样比较大小的方法时,说的不够好,还要继续培养。
其次,在教学准备方面:过去只有教师的准备,学生只是被动的听。
教师的准备一般也只是局限于看教学参考书、现成的教案等,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课前学生也有相应的准备,比如,这堂课学生就要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网络资源的利用,在这节课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想很好的驾驭课堂就必须准备更充分。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现在的地位和一些不合理的状态是一时无法改变的,那么我能改变的是——我的心态,我的观念。
要真正做到热爱教学,热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老是端着架子,我就是来给你教学的,你就是要学习的,这样的教学局面并不好,老师要做到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商量,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教学赋有亲和力,他们的抵触情绪就会消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探究学习,从而达到一个教与学的和谐状态。
好的教育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历史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除了观念上的原因,还有教材的原因,容量太大,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科书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按传统的方法上这节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
《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专题性很强,就两个子目,针对此情况设计了质疑——解疑环节,第一子目的学习完全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教师只是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的课下自学有反馈,实践证明,生生互动有时比老师牵着学生动要好得多。
甲骨文和青铜器.反思doc第一篇:甲骨文和青铜器.反思doc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
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
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本课开头的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和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教学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第三,联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譬如在第一框图”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导入时,引用歌曲,又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形式及主持人风格.本节课我力图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在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有这样几个亮点:第一,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反应强烈,有较浓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来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说的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学生知之甚少,比较枯燥,但是通过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二,对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展示自我感觉是本课的一个设计亮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甲骨文的意义;得出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渊源的关系,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第三,“青铜器”这一环节提问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很轻易就能理解出”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每一节课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课也是如此第一,本课导入设计欠佳,与本课衔接优点勉强;本意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第二,关于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问题设计过多,以至于后面的内容被弱化了,时间不够;这一环节设计不好本意是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可是问题过多了.第三,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关于青铜器的意义应该有学生概括,因为在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那么多以后学生应该可以自己分析出来,而不需要教师来讲述.第二篇: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积极思考,解答问题。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等三个方面,制定了相关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其次,学习司母戊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之所以制定这样的目标,是因为,首先,这是学生步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历史上的古老文字,对于甲骨文的来源和造字方法,学生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探寻古代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渊源便成为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其次对于青铜器的了解,虽说之前的课文有所接触,但确不够全面和系统,所以就给学生列举了商周时期主要的青铜器代表作供学生欣赏,让学生能全面了解青铜器的工艺和规模。
最后,对于教材内容的掌握以及知识点的概括,为了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记住,我摘取了一个记忆歌诀请学生熟读,然后试背诵。
最后建设有坡度的三道习题供学生练习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从课上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来看,做得还是很好的。
学生回答和展示都很积极,在一片欢快的交流与汇报展示中,伴随着轻松的音乐结束课程。
教学环节主要设为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练习反馈等几个部分,在这些环节中穿插学生对问题的展示,同时加以课件的呈现。
导入结合以前所学,由问题“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政权是()朝”,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以此自然过渡到教材内容上来。
自主学习内容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针对这部分的问题,主要考虑大部分的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了课堂的存在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合作探究环节的设计,使内容由浅入深,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引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12生肖的实物图和简笔画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每一种动物的特征,进而为解决拓展延伸的“猜出十二生肖的汉字?”做好铺垫,为学生解决难点降低坡度,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知识不局限于文本,学生在畅谈自己的看法的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达到尊重和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情感目标。
甲骨文与青铜器评课稿第一篇:甲骨文与青铜器评课稿《甲骨文与青铜器》评课稿10月25日上午,前往新区实验中学参加教学开放日活动,聆听了高婷老师的《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
本课仅甲骨文与青铜器两个子目,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可以掌握,但这类课看似简单真想上好并不简单。
高老师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循循善诱,与学生积极互动,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快乐而来满意而归,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老师以播放视频“甲骨文拍卖会”方式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考为何甲骨片会卖出五千多万元的高价,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入课堂,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如介绍甲骨文时设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商朝的?”引出甲骨文的发现地点在殷墟。
解释甲骨文与现在汉字有渊源关系时,通过让学生识别甲骨文,有些甲骨文通过它的形状能识读,有些虽然跟形状没关系但也能识读,因为它们跟我们现在的汉字很像,由此学生很好地理解甲骨文与现在的汉字有渊源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识别甲骨文时,让学生到黑板上创造一些甲骨文;在学习青铜器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青铜器并加以介绍。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我觉得介绍商人占卜过程时,采用视频的方式会更直观,效果会更好些。
第二篇: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第七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一、课标内容①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②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具是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教学情境激趣的方法,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享受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青铜器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类型。
(2)掌握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3)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青铜器图片,培养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甲骨文拓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运用比较法,使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铜器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类型。
(2)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3)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1)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 比较法:分析青铜器与甲骨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青铜器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铜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的美感。
(2)简要介绍青铜器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类型。
2. 讲解青铜器:(1)详细讲解青铜器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
(2)介绍青铜器的主要类型,如礼器、乐器、兵器等。
(3)分析青铜器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3. 讲解甲骨文:(1)阐述甲骨文的起源、发展过程。
(2)介绍甲骨文的特点,如字体、语法等。
(3)分析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4.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比较:(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青铜器与甲骨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总结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青铜器图片,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3. 结合所学内容,思考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历史上册,主要讲述青铜器与甲骨文的相关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灿烂的青铜文明》第二节《青铜器与甲骨文》。
详细内容包括: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及代表作品;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基本知识,掌握青铜器的种类和代表作品,甲骨文的特点和内容。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古代文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青铜器的种类及代表作品,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和用途;甲骨文的发现、内容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商代青铜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器物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古代有什么用途?2. 讲解:结合课件,详细讲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及代表作品;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教学挂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六、板书设计1. 青铜器起源:夏商时期发展:商周时期达到鼎盛种类:礼器、兵器、生活用器等代表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2. 甲骨文发现:清朝末年特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记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务历史价值:研究古代汉字发展的重要资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青铜器的种类,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简述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2. 答案:(1)礼器:用于祭祀、宴请等礼仪活动;兵器:用于战争;生活用器:用于日常生活。
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5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
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内容探究】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的主要成就,认识著名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2)掌握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青铜器图片,分析其艺术特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甲骨文的结构和演变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成就。
2. 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青铜器艺术特点的分析。
2. 甲骨文结构的演变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样本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夏商周时期的背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青铜器吗?请大家谈谈对青铜器的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青铜器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学生观察青铜器图片,分析其艺术特点,如造型、纹饰等。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成就。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讲解与展示:(1)教师讲解青铜器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青铜器资料,分享学习心得。
5. 过渡新课:(1)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关系。
(2)提问:同学们知道甲骨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呢?6.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定义、起源和特点。
(2)学生分析甲骨文的结构,了解其演变过程。
7.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8. 讲解与展示:(1)教师讲解甲骨文的结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甲骨文资料,分享学习心得。
9.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分析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学生们通常会进修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容。
这两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材为例,分析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教学方法。
起首,青铜器和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两大特征。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它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熔铜铸造,这在古代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
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装饰性和礼仪意义,它在古代社会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甲骨文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记录了商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其次,教学《青铜器与甲骨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通过进修青铜器和甲骨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进修这两个方面,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另外,《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材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过程和内容,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参与中进修,提高他们的进修效果。
总的来说,《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材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进修效果。
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善用这一教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观点和历史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北师大历史版七年级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北师大历史版七年级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是北师大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内容。
【设计思想】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与青铜器,由于本课简单易懂,课堂教学时间宽松,因此老师以出示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小小故事家、小小考古家、小小研究员、小小造字王、小小收藏家、小小描述家六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搜集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记录内容、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
学生搜集青铜器种类的有关资料,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学生搜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资料,结合学校实物模型为学生进行描述介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辨认甲骨文,了解古代青铜工艺成就。
难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如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白板课件、青铜器模型学生准备:收集甲骨文与青铜器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思想主要就是锻炼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
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一开始只是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甲骨文与青铜器方面的资料,但是收集到的资料太笼统、太杂。
所以,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老师必须给予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收集。
例如,收集关于甲骨文记录内容这一块时,就让学生去收集这块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效率。
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青铜器起源、发展及其在商周时期重要性;甲骨文发现、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解青铜器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其在商周时期社会地位。
2. 掌握甲骨文基本特点,解其在汉字发展史上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对历史文化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青铜器制作工艺、甲骨文特点及其翻译。
2. 教学重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作用、甲骨文历史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青铜器实物模型、甲骨文图片、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橡皮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青铜器实物模型,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青铜器起源、发展及其在商周时期重要性;介绍甲骨文发现、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青铜器或甲骨文小故事。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青铜器与甲骨文综合题目,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道关于青铜器与甲骨文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作用。
(2)举例说明甲骨文特点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重要意义。
2. 答案:(1)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宴飨、军事等方面,是权力和地位象征。
(2)甲骨文特点: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形状各异,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重要意义: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成熟文字,为研究商周时期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提供珍贵资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青铜器与甲骨文相关知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解其他古代文明中文字及其演变过程,提高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说明。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学反思简短50字摘要:1.青铜器教学反思2.甲骨文教学反思3.总结与改进方向正文:青铜器教学反思:在我国的历史文化教学中,青铜器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夏商周到秦汉,青铜器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在青铜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青铜器知识体系繁杂,学生难以全面掌握。
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梳理青铜器知识体系,提炼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青铜器的发展脉络。
2.青铜器纹饰丰富多样,学生对纹饰的象征意义理解不深。
为此,我将增加青铜器纹饰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其寓意,提高教学效果。
3.青铜器制作技艺精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亲手体验。
为弥补这一不足,我计划与博物馆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实物,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讲解。
甲骨文教学反思: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最早的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甲骨文识读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为激发学生兴趣,我将引入甲骨文的考古发现、历史故事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2.甲骨文与现代汉字联系不紧密,学生难以建立联系。
为此,我将强调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3.甲骨文教学资源有限,课堂实践不足。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计划开发甲骨文教学资源,增加课堂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书写甲骨文。
总结与改进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以上反思,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改进方向如下: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理解。
2.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实地参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加强与博物馆、学术机构的合作,引入优质资源,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教学反思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以下是由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红楼梦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合理地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学形态,实现知识重组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第三册教材的Flash单元中的讲解按钮时,课本上是将这部分内容分成按钮制作和按钮动作两节课,但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对这两节课的知识点进行重新调整。
首先通过使用共享图库中的按钮先让学生对按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进行按钮的制作,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学会使用按钮的基础上,再对按钮的外观结合前面Photoshop的知识来进行个性化创作,在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
)有的地方讲的太多,还不够放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在设计小数时,由于只注重了情境,所以小数都带着单位名称,小数的范围不够广泛。
学生在语言叙述小数怎样比较大小的方法时,说的不够好,还要继续培养。
其次,在教学准备方面:过去只有教师的准备,学生只是被动的听。
教师的准备一般也只是局限于看教学参考书、现成的教案等,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课前学生也有相应的准备,比如,这堂课学生就要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网络资源的利用,在这节课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想很好的驾驭课堂就必须准备更充分。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现在的地位和一些不合理的状态是一时无法改变的,那么我能改变的是——我的心态,我的观念。
要真正做到热爱教学,热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老是端着架子,我就是来给你教学的,你就是要学习的,这样的教学局面并不好,老师要做到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商量,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教学赋有亲和力,他们的抵触情绪就会消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探究学习,从而达到一个教与学的和谐状态。
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历史上册,主要讲述青铜器与甲骨文的相关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夏商周时期》的第三节《商朝的青铜文化》和第四节《甲骨文与古代文字》。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历程,掌握青铜器的种类、特点及制作工艺。
2. 认识甲骨文,了解其历史价值,掌握甲骨文的基本特点及释读方法。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历史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甲骨文的释读方法。
2.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种类、特点;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图片、教学挂图。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新课:(1)青铜器部分:a. 介绍青铜器的定义、发展历程及种类。
b. 分析青铜器的特点及制作工艺。
c. 指出青铜器在商朝时期的重要地位。
(2)甲骨文部分:a. 介绍甲骨文的定义、发现过程及历史价值。
b. 分析甲骨文的基本特点及释读方法。
c. 展示甲骨文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描述。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铜器:a. 定义、发展历程、种类b. 特点、制作工艺c. 商朝青铜文化2. 甲骨文:a. 定义、发现过程、历史价值b. 特点、释读方法c. 实物图片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商朝青铜文化。
(2)简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及基本特点。
(3)观察教室内的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描述其特点。
2. 答案:(1)青铜器发展历程:夏朝出现青铜器,商朝达到鼎盛,周朝逐渐衰落。
商朝青铜文化:以商代青铜器为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七年级历史
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学反思
黔西县第四中学政史地教研组袁兴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的标题是国家的建立和社会变革,第7课是本单元的第4节课,主要讲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商代出现的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文字,它是由图画文字慢慢演变成的象形文字,它主要是用来占卜的,当然其中也记录了许多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
充满魅力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逐渐演变而成的。
再讲甲骨文这个知识点时,我还给学生简单介绍了我国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我国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与汉字相关的律诗绝句、对联等是汉语言独特的文学形式。
关于青铜器,着重向学生介绍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大盂鼎等代表青铜器,同时告诉学生,青铜器起于夏,盛行于商周,所以夏商周时期又被称为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