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是指中国由多个民族组成,传统上保存着不同的文化、宗教、语言和民族习俗,但这些不同的元素互相交融和影响,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即中华民族。
在这个整体中,每个成员都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传统,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壮族、朝鲜族等数百个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冲突形成了一种唯物史观的多元性,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形式。
例如,《诗经》就包含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诗歌,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文化融合。
其次,中国历史上的政策和制度也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提供了依据。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政府实行了不同的民族政策,保护本国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重视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在元代时期,政府实行了“三朝九品制度”,择优录取各个民族的人才,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明清时期,政府也实行了边疆置照的制度,将边疆各民族进行分类,统一管理,并保持对其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最后,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即“和而不同”。
中国历史上,人们一直渴望和谐和平,尊重和接受差异也是中国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元素。
中国文化强调“仁爱”和“中和”,即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感情,讲求平等与和谐的相处之道。
因此,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下,即使存在差异和争议,也带有平抑和调和的特点。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
尊重每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推行开放和合作的政策,创造出有益于中国民族之间合作和繁荣的共生态势,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发扬光大。
毕业论文题目: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摘要: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
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的激烈辩论。
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见的结构图。
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六大特点: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这个核心先是华夏族团,后是汉族。
汉族人主要聚居在农业地区,但也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2、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在统一体内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3、除回族、畲族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汉语已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汉族凝聚力的来源。
5、中华民族成员众多,人口规模大小悬殊,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继而形成长城内外北牧南耕(农)的两大统一体,后又以汉族为特大核心,通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通商等,将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近代则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在中华民族统一体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结构,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
中华民族多样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传统。
这些不同民族和文化在中国长时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样一体的
格局。
中国的多样一体格局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同
的民族相互融合、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了一个统一而多元的国家。
这种多样一体的格局以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存在,不同的民族在相
对自治的情况下,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
在现代中国,中华民族多样一体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中国政府非常注重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鼓励民族
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中央政府也加强了对各个民族地区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支持,促进了民族间的共同进步。
中国的多样一体格局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构架,更是一个文化和
社会现象。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
共同营造着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种多样一体的格局也为社会的
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动力。
中华民族多样一体的格局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谐共存的模式,证明了不同民族和文化可以和平共处并共同发展。
这为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多样一体的格局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石。
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保持和发展这种和谐共存的模式,让各民族在中国的大家庭中共同发展、繁荣。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意义,并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原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统一的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多彩;统一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实现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1. 引言1.1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概念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概念理解始于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和统一的认识。
一体多元格局即指中华民族在同质多元化、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中实现综合性统一的组织模式和社会形态。
在这一格局中,中华民族不仅是多元文化的共同体,也是一个整体的统一体。
其本质是以多元构成的整体,不同文化要素在互相交融中实现统一,并发展出包容性、和谐共生的文化合力。
1.2 历史背景分析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的民族群体,由多个不同的族群、文化、语言等组成。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些不同的元素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民族认同。
但也因为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中华民族一直存在着一体多元的格局。
历史背景是造就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种种多元的现象。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分裂的局面;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又使得中华民族趋于一体化。
隋唐之际,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为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宋元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也都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历史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探讨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正文2.1 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在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是一个长期演化的历史过程。
古代的中华民族包括了多个部族和民族,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征战和融合。
最有代表性的是周朝的建立。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通过联合其他部族,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这一过程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也在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多元融合。
在周朝的统治下,中原地区的各个部族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民族从来都不是空洞且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在的社会实体。
费孝通先生在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进行直接接触后认识到,民族是一个客观普遍存在的“人们共同体”,是代代相传,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
1951年费先生参与西南访问团进行社区研究,这段经历打开了他对于中国各民族的认识和研究之路。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即是他对于我国民族关系提出的一大重要认识。
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奠定了多元文化的原始格局。
中国考古学于20世纪50年代起获得的一系列突破研究,为论证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环境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新石器时代在中原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生态条件优良,足以让中华民族的先人创造具有特色的文化。
自中国朝代建立,先人之文化又在朝代的更迭兴衰中不断传承,延伸出更新的生命力量,绽放了别样的时代火花。
汉族的形成无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汉族构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核心。
从人口角度,汉族在1982年的总人口已经超过9亿4300万,占据中华民族总人口的93.3%;而根据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汉族人口已达12亿863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1.11%。
这种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让汉族在中华民族中有着相当庞大的体量,其在各个民族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从地域角度,汉族的聚居地区环境相对优良,以适宜农耕的平原地貌为主,许多联结各片地域的交通要道与商业据点中都有大量的汉人聚集,能够联结东西南北,通过一个个信息集散节点构筑起庞大的交通网络。
大部分少数民族在地势地貌上没能如汉族一般占据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他们生活的场所以高原、山地、草场为主,经济发展方式上与汉族是不同的农业类型。
费孝通先生认为,汉族凝聚力的来源之一是汉族的农业经济,“任何一个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平原,落入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里,迟早就会服服帖帖地融入汉族之中”。
在学界中,其实对于汉族处于“中心”地位还是“核心”地位有着一定的争议。
苏航提出,费孝通在中华民族一体理论中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史观是一种建立在各民族普遍联系这一“整体史观”基础上的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凝聚叙事模式,将汉族作为“核心”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在各民族的联系网络中汉族作为支撑骨架的重要作用。
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相关推荐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现如今,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通过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阅读,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与五十六个民族的关系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进行论述以及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多元一体1988年,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最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中作为主讲人所作的演说,在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
在演讲中,费先生开宗明义的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
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地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费孝通先生在文章中从考古学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多元的起源,在中华这片土地上陆续发现了直立人、早期智人以及晚期智人,这也说明中国这片土地也是人类的起源之一。
新石器时代文化交融和汇集,两河流域黄河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存在着异彩纷呈的不同文化圈,这正是中华民族多元的起点。
汉民族的形成成为了中华民族凝聚核心,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割据局面,但只是统一了中原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在我国北方民族建立了第一个游牧政权,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统一,对加速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和加强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做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格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众多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族群。
这种多
元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点之一。
然而,尽管不同民族和文化存在
差异,中华民族通过统一的国家制度和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了多元统
一的格局。
多民族的融合
中华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具有来自不同民族的成分。
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
而统一的中华民族。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宽容和包容性。
文化的多样性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样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风俗惯、艺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
多样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统一的国家制度
中华民族通过建立统一的国家制度来实现多元统一。
中央集权
的政府机构确保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决策。
这为不同民
族和地区提供了公平和平等的发展机会。
共同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等。
这些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中得到广泛认同和
传承,成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和认同的纽带。
结语
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表征。
不
同民族的融合、多样的文化、统一的国家制度和共同的价值观相互
交织,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富有活力的中华民族。
这种多元统一的格
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修改和调整。
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多⽂化的整体。
所以⾼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体⼜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的内部⽭盾,是差异的⼀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获得这共同体的⽣存和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理论的逻辑推演,是从中国地域⽂化的多元特征为起点,在多元的地域⽂化的交融和汇集过程中,汉族逐渐成为多元⼀统的凝聚核⼼,它从中原扩展到中国的北部、南部和西部,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体的格局。
从相关著述来看,“多元⼀体”的中华民族相对于中国这个国家概念⽽⾔,显然是⼀个国族的观念,⽽中华民族之所以时⾄今⽇依然被概括为多元⼀体,这本⾝就表明中华民族是⼀个由多元的诸民族构成的国族观念; 作为⼀个国族概念,由于它是相对于中国这个国家实体⽽存在的,因⽽这种国族理念显然不具有任何重构或改变现实存在的中国内部诸民族格局的意味。
换⾔之,就国际政治⽽⾔,中国拥有⼀个多元⼀体的国族即中华民族;⽽在国内政治层⾯,中国作为⼀个统⼀的多民族国家,其内部的诸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其相对应的中国的认同情况,依然是当代中国内部整合的重要事项之⼀。
多元⼀体是当今世界各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族际状况的客观现实,⽽与其他多民族国家相⽐较⽽⾔,中华民族的多元⼀体格局则具有某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以解释中国民族问题的特质。
本⽂试图在多元⼀体的共性意义上探究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和由此⽽来的政治合法性问题。
多元⼀体,作为⼀个历史间之于现实的理论概括和现实描述,是⼀个统⼀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构成的现实情况;⽽国内各个民族对于这个现实的认同程度,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统⼀多民族国家的命运,这种事关国家分合与存续的整合认知,⼜与各民族的⾃⾝利益密切相关。
“⼈们奋⽃所争取的⼀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就个体⽽⾔,利益⾸先出于维护个⼈基本⽣存条件并进⽽在竞争环境下发展的⼈性考虑,“⼈性的⾸要法则,是要维护⾃⾝的⽣存,⼈性的⾸要关怀,是对于其⾃⾝所应有的关怀”; 但在⾃然竞争的环境下,个⼈利益的最⼤化努⼒显然受制于⾃⾝条件的优劣和机会获得的多寡,因此通过共识的或默许的⽅式参与或发起⼀个或多个群体以更有效率地追求利益并使利益最⼤化的个⼈选择,就造就了⼈类政治⽣活当中集体⾏动的基本动因。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摘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产物。
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其基本特征在于融合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体系。
这种格局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挑战,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保持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秩序,中华民族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合作,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才能保持活力,继续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性、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基本特征、优势、挑战、未来发展、发展方向、建设路径。
1. 引言1.1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特征,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富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得中国社会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和多样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在这样一个多元民族共居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成为一种共识。
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多元一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2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起源。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同时又包含多个不同的文化、语言、习俗等元素。
这一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民族的相互交融。
在古代,中国的领土范围广阔,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地域。
不同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辉煌,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等元素在交流中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格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还表现在历史的政治统一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统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统一,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都给予了一定的包容和尊重。
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历代统治者也通过政策、法律的制定来保护和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使得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得以维系并不断发展。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还表现在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各国商旅的来往和各种文化的交融使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佛教的传入使得印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各地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和交流,这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格局的形成。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也有深刻的历史依据。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共生是其历史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物产丰富、民族众多的特点,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中国的历史政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例如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对少数民族政策,对多民族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及“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
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 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
序P1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
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序P1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P3
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
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
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
P10
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一个凝聚的核心。
2.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场,多以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和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
3.从语言上说,只有个别民族,如回族,已经用汉语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言外,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
5.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P33
一个社会越是富裕,这个社会里的成员发展其个性的机会越多;相反,一个社会越是贫困,其成员可以选择的生存方式也越是有限。
如果这个规律同样可以运用到民族领域里的话,经济越是发展,亦即越是现代化,各民族间凭借各自的优势去发展民族特点的机会也越大。
P37
中华文化既是多元区域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向中原汇聚及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特点。
P47
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其族体结构与文化发展,是以“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反复汇聚和辐射”的方式作“多元”与“一体”辩证运动的。
作为族称,华夏是汉族的前身,汉族则是华夏的延续和发展。
P117
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第一,中国是世界上的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第二,移民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作用。
P134
中国许多民族有一个共同的传统,就是把一部分神话人物变成历史人物,再把这些历史人物分别作为各自民族的祖先。
P156
作为地理名称,在统一时期,“中国”包括所有由朝廷直接管辖的地方,对周边各民族地区总称“裔”或“四夷”;分裂时期,则沿袭“两京”所在的中原地区称“中国”的传统,建都于黄河中下游的王朝辖区,得称为“中国”。
P230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与中西交通的历史相联系,大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
唐以前主要是陆上交通,中古梵文Cina一词便是对中国的称呼,一般认为起源于Cin,即“秦”,不只是秦王朝;唐以后,海上交通居于优势地位,国外人又称中国为“唐”,称中国人为“唐人”。
P233
中国作为国家名称,在西方国家未来以前,是历代中国王朝的通称,各朝代另有表明其一家一姓“社稷”、“天下”的朝代国号;西方国家入侵中国以后,“中国”成为主权中国的
名称。
P236
“中华”一词,起源于魏晋,最初也许与“衣冠华族”有关,逐渐地扩及于指传统文化和具有这种文化的人民。
P244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P253
我国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业区在并存时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及后来北方游牧区内许多大片的农业区的出现,结束了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业区的对立,是在中国产生大统一思想的物质基础。
P275
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P335
强调“华夷之辨”是为了贯彻“华夷之防”。
中国古代由众多民族发展、确立为统一国家的过程,也就是“大一统”与“华夷之防”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P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