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手术配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的手术配合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手术护理配合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1年间在我科行腹腔镜下疝修补手术患儿13例,具体护理方法包括术前访视、安全核查、心理护理、术前用物准备,术中生命体征观察、术中熟练配合,手术器械的养护,手术结束至患儿安返病房前的护理。结果:1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手术室的护理对帮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患儿生命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56-02
相比,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具有创口小(一个2mm-一个5mm)、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时间短(10——20分钟)、出血量少(2-5ml),住院时间短(4-5天)、并发症少等优点[1],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以来,我院共施行腹腔镜下小儿疝修补术13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手术室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科行腹腔镜下疝修补手术患儿13例,年龄2岁-7岁,平均年龄5.1岁,男8例,女5例。
1.2 手术方法本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手术,取平卧位,选择脐部一个约5mm大小切口置入5mm腹腔镜鞘和腹腔镜镜头,使用脐部切口行气腹,术中将压力控制在8~10mmhg之间,进入腹腔后,检查腹股沟管内口,对斜疝同时进行处理,在病变同侧距疝囊2~3cm处行约2mm大小微切口,置入2mm带针芯穿刺针,连续穿刺1/2疝囊口,拔出针芯,从针孔处置入10mm左右长短2/0或者3/0普里灵线,在同一切口选择反方向入口置入钩针钩住另1/2疝囊口,钩住缝线另一端结扎疝囊口,术毕。
2 结果
本组1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感染、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天内出院。
3 护理体会
手术室围手术期护理是指从接到手术通知开始至患者术毕,包括术前准备一直到术后病人安全返回病房这一段时间[2],护士在这一时期的职责主要包括手术前对患儿的身心状况做整体评估,做好安全核查工作,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术中配合医生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以及患儿的安全,术后协助麻醉师做好患儿的复苏。
3.1 术前护理
3.1 术前访视手术前一天到病房访视患儿,告知患儿及家长手术方式及该手术的优点,减轻患儿及家长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手术前禁饮禁食的重要性并要求其督促患儿严格遵守,家长要预防患儿
发生感冒、咳嗽。
3.2 安全核查手术日巡回护士至病房接患儿,认真核对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术前用药、禁饮禁食、二便及腕带标识及手术部位的标识情况。无误后将患儿接到手术室安置在指定的手术间。
3.3 心理护理对待患儿要和蔼可亲,不能让患儿独自呆在手术间,患儿处于陌生的环境,一般会产生陌生及恐惧感,常表现为哭闹、拒绝治疗。护士应该以亲切、温柔的态度与患儿亲近,可采取与患儿游戏、放卡通片等方法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取得患儿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其快速熟悉手术室环境,消除其陌生、恐惧的的情绪,以配合手术。
3.4 特殊手术用物准备奥林巴斯腹腔镜系统二氧化碳气腹针,5mm穿刺鞘,2mm穿刺针及2mm钩针各一,2/0或者3/0普里灵线一根,腹腔镜手术包。
4 手术配合
4.1 巡回护士术前检查腹腔镜系统性能完好和二氧化碳的量充足情况,手术护士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前缝合玩皮肤后和麻醉师、手术医师三方共同核对患儿各项信息无误后在安全评估单及风险评估单上签名,配合麻醉师麻醉,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坚守岗位保证安全,术毕配合麻醉师做好患儿的复苏,将患儿平安送至病房。
4.2 器械护士手术开始前检查手术器械的完好情况,术毕检查
手术器械的完整情况,熟练配合医生手术,缩短手术时间,保证安全。
5 讨论
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此类患者,手术室围手术期护理,需要根据患儿生理、心理特点,加强术前、术中的护理,保证手术安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心理护理,缓解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恐惧情绪,取得其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使患儿更好的配合手术,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患儿围手术期进行科学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同事更提高了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郑玉仁,许燕常,姚梅坤等.腹腔镜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9):33.
[3] 李元香.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围术期护理.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5(5):94-95.
[4] 梁焕叶,郭维光.腹腔镜小儿疝修补术的护理.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9):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