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老师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教师读书笔记(精选6篇)教师读书笔记(精选6篇) 当品读完⼀部作品后,⼤家⼀定对⽣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教师读书笔记1 利⽤假期,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读完了,暗⾃为⾃⼰读到这样⼀本好书感到庆幸,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着不平凡的事业。
他之所以事事⽐他⼈做得好,⾸先取决于他崇⾼的精神境界。
也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的职业,没有爱⼼的⼈是做不了好教师的。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的转化⼯作如同医⽣诊病⼀样,医⽣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医疗⽔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中才能提⾼⾃⼰的⼯作⽔平。
这⼀认识应该说也是⾮常独特、耐⼈寻味、给⼈启⽰的。
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的确也很关⼼,但能够像刘铁芳⽼师对待差⽣那样,说实话,我做不到。
我们看到转化⼀个差⽣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个为⼈师者的爱⼼、耐⼼和信⼼,⽆论朝着哪个⽅向,都牵动着⽼师的⼼,⽽他⾝上所体现出的反复,⾜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的⼈。
作者在⽂章中还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道德情感的⽅法,值得我们借鉴。
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的要素,⼀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我的认识,另⼀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世界来抚慰我们的⽣命。
每个⼈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侵润着。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们掌握知识获得⽇常⽣活中不⼀定能够拥有的感情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代代⼉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完成⾃⼰的精神成长,因此,我们应⿎励学⽣读⼀些著名的⼉童作品,听⼀些⼉童故事是⾮常有必要的。
愿我们每⼀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阅读,留给学⽣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的故事,读⼀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爱⼼是⼈类的⼀种⾼级情感,但是⼜和⼈类的理智、道德、审美、⼈格相互关联。
守望教育教师读书笔记本文是关于守望教育教师读书笔记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下面是守望教育教师读书笔记,欢迎参阅!守望教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一最近幼儿园开展了“书香校园智慧园丁”读书活动,我有幸阅读了学校推荐的《守望教育》这一书籍。
看到这个书名就想起了以前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叫守望。
记得当时刚入幼师这个行业,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这么多年工作下来,渐渐地有了自己的一个理解。
就像满建宇老师在书中所说:每个教师都应是教育的守望者。
守望理想、守望耕耘、守望成长、守望收获;守望者一张张小脸表情的变化,守望一次次意外惊喜的突现,守望者一个个孩子成功的笑脸。
守望教育,也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最开始的20出头开始工作,到退休,中间有这么几十年的时间,我们教师需要的是坚守在这个岗位上。
这么长的时间,你不可能一如当时刚工作时的满腔热血,激情会慢慢的减退。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支持着我们走下去。
书中也说到:人要有精神支柱的,一旦精神支柱垮了,人也就完了。
而我觉得我的精神支柱则是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
在现在这个社会,有太多的羁绊、竞争、猜疑,你会慢慢的活的越来越不像自己,而孩子的世界是最纯洁的,面对天真的他们,自己也不用去想太多,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就会很开心,是发自内心的笑容。
在我不舒服趴在那里时,他们会走过来摸摸我的手;在我嗓子哑了时,他们会互相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不要吵了,老师在轻轻说;在我因为请假几天没来幼儿园,一回来他们就会全部跑上来抱着我,嘴里说着:老师,你去哪里了,老师我想死你了。
这就是我的动力,有这么一群暖心的孩子们,我还有什么坚持不下去的呢。
我从最初想的就是做孩子朋友式的老师。
满建宇老师也说:作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耐心的蜻蜓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真诚的关心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这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教育,一种朋友似的交流,一种朋友似的对话,一种不带任何做作的“教诲”,只有这样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交流,只有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教育。
教师读书笔记(5篇)老师读书笔记1利用假期,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仔细读完了,暗自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
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也说明白老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好老师的。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老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犹如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老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这一熟悉应当说也是特别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确实也很关怀,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我做不到。
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究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烦和信念,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表达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烦的人。
在文章中还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他强调学问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熟悉,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世界来抚慰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当是被故事侵润着。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把握学问获得日常生活中不肯定能够拥有的感情体验,同时他们也必定地从中猎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长,因此,我们应鼓舞同学读一些有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特别有必要的。
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同学阅读,留给同学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互相关联。
“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表达。
作为老师,最珍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幻想吧。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2)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_篇三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关注,关于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关于教育的争论也是众说纷纭。
捧读刘铁芳教授《守望教育》,让我们能在泥沙俱下的现实中保留一份清醒,也让我们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坚持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教育理想,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久违的感动。
在这里,有一种安静的状态。
刘铁芳,从贫困的乡村走出,在泥土筑起来的小学就读,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他的人生经历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成为他的人生常态。
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这样的状态能够让他保持一份清醒和安静,能够在泥沙俱下的时代保持一份独立的思考。
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浓重,依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开设补习班、兴趣班,依然以爱的名义绑架着学生的快乐和童真,我们的教育不少还满足于灌输,满足于齐步走。
在浮躁的社会里,教育需要一种安静的状态,在安静中深刻反思,生成思想,这样才不会盲从,不会摇摆。
“虽然我并不知道路途的终点将在何方,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将执著地前行。
”在这里,有一种真挚的情感。
现在,许多理论层出不穷,许多人口头挂着时髦用语,各种场合滔滔不绝,总认为自己掌握了教育的规律。
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有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也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尴尬。
名校所谓的办学模式和名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流水线上的“熟练工”,执行着各种规则、程序,而自我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
也许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守望教育读书笔记(精选6篇)守望教育读书笔记1利用寒假时间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阅读完了,我为在这喧嚣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
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
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一路阅读,我反复问自己:我也会像刘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差生,找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会愤恨,会绝望,会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而自己则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我会觉得他可能是个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自己,更会觉得自己已经尽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是啊,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幼苗。
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
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的爱就一个字,说说容易,做做难。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2《守望教育》一书满建宇博士的教育随笔集。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
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马加爵事件的解读,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 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
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
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守望教育,更是守望生命与希望——《守望教育》读后心语张青莲小学毛瀛毛瀛简介常熟市张青莲小学青年教师,从事一年级语文教学两年,工作认真负责,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
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这些是历代以来人们对为人师者的评价。
育人、无私、奉献是社会给予我们的褒奖,也是赋予我们的巨大责任,这些责任在无数代优秀教师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劳,无数次全心的付出,无数回呕心沥血的研究中被扛起、被承担,并不断被添加进新的内容。
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叶圣陶“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为师者的一代代前辈们,把自己的宝贵经验写进书中,留于文字间,供无数后来者学习、借鉴、交流、分享。
《守望教育》一书便是记录了众多一线教师们在自己的一线岗位上,通过生命与生命间的碰撞,经历了爱与智慧的交融,绽放出的绚烂多姿的教育之花这些花朵如春日里的阳光,温暖而和煦一点一点浸润着我们,引领着后来者不断向前。
我借用了书中两篇令我尤其感动的文章题目,来分享我与我的那群可爱的一年级孩子们间的点滴故事。
一、用爱和智慧倾听花开的声音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精灵,他们或聪慧,或机智,或调皮,或天真,他们的身上有千万种生命的形式,当你以一种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时,难免会出现很多不符合要求,不合乎规范的时候,而作为他们的老师,面对这些状况,难免会生发出一些难以抑制的怒火,当一个孩子因为一个词语的错误连续订正了七次,仍然是错误的时候,你还能心平气和、满面微笑地对他说你写错了吗?当你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却看到一屋子玩得满头大汗、蔫头耷脑的学生时,你还能感到满心欢喜地开始教授新知识吗?当一个孩子随意破坏课堂纪律,多次劝告教育都于事无补的时候,你还会觉得这个孩子是优秀的吗?我们的心绪难免就受到了这样那样状况的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老师的批评、谴责,特别在低年级,循规蹈矩的孩子常被看做榜样,而一些比较活跃或有些贪玩的孩子就时常伴随着老师和家长的责骂。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通用5篇)《守望教育》读书笔记(通用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守望教育》读书笔记(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1《守望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著作。
在书中,刘铁芳教授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是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惑。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刘教授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有人说当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条件,都远远超过过去!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禁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点,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说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说的,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让教育充满爱和乐趣,让孩子成为孩子”这是《守望教育》给我的最大触动!印象颇深的一句是“没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让我思考最深的一个问题便是“对于孩子什么最重要?”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
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多篇)《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
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马加爵事件的解读,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 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
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
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守望教育读后感守望教育读后感3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守望教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守望教育读后感1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
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
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
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
他们同样是可敬的!”无疑,刘铁芳教授是属于后一类型。
在教育学日益成为显学,教育问题逐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时,他始终坚持着个人独到的问题关注,关注当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怀,比如乡村教育、社会弱势群体,比如远离故事的教育等。
林林总总的教育学话语,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话语之外,话语中间看不出研究内容与个人的实际性关涉。
社会底层出身的刘铁芳教授习惯于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总是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在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中有一篇《时刻守护做人的尊严》,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他家附近遇到一位吹笛子的艺人,和艺人之间的一番对话,在对话中知道这位艺人因生活窘迫出来谋生,现在是要筹满回家的路费才不得不出来卖艺,艺人的话中特别强调自己“不是要饭”的。
这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对尊严的渴望。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守望教育读书笔记范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守望教育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1利用寒假时间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阅读完了,我为在这喧嚣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
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
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一路阅读,我反复问自己:我也会像刘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差生,找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会愤恨,会绝望,会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而自己则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我会觉得他可能是个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自己,更会觉得自己已经尽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是啊,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幼苗。
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
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守望教育读书笔记篇1《守望教育》读书笔记最近阅读了《守望者》这本书,它是由美国作家詹姆斯·Q·芬德利所写,主要讲述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教育情况。
这本书的背景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的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低下、学生辍学率高等。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教育情况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加强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生辍学率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人们拥有更好的未来。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低下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才能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此外,我还对书中提到的教育方法有了一些思考。
作者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在教育中加以应用。
总之,《守望者》是一本很好的书,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情况,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篇2《守望教育》读书笔记最近阅读了《守望者》这本书,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守望者”的学校里,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品德和技能。
首先,我被书中所描述的“守望者”学校的教育理念所吸引。
在这个学校里,孩子们不再只是被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守望者”学校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价值观,这也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我认为“守望者”学校的教师们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的引路人。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导读:刘铁芳先生认为,教育问题无处不在。
当人们为著名健身操教练马华的英年早逝而叹惋不已时,作者却看出了马华之死的背后问题:“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健美的马华留住了马华的健美,却没有留住马华本身”,“世界上最长寿的高加索人讲究粗茶淡饭,他们的脑瓜子装的恐怕不是我们所谓的‘科学’,不过是他们舒心乐意的习惯而已。
教育,正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如果仅仅以所谓的“科学”条框来规范,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_篇一看了刘先生写的深有感触。
这本书刘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他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
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
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
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800字《守望教育》读书笔记800字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
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
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
”“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三篇本文是关于守望教育读书笔记三篇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铁芳先生认为,教育问题无处不在。
当人们为著名健身操教练马华的英年早逝而叹惋不已时,作者却看出了马华之死的背后问题:“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健美的马华留住了马华的健美,却没有留住马华本身”,“世界上最长寿的高加索人讲究粗茶淡饭,他们的脑瓜子装的恐怕不是我们所谓的‘科学’,不过是他们舒心乐意的习惯而已。
教育,正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如果仅仅以所谓的“科学”条框来规范,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_篇一看了刘先生写的深有感触。
这本书刘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他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
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
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
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
小学老师读书笔记《守望教育》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心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是斯宾塞所说的“为未来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杜威所说的“让儿童更像儿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学会生存”?是新课程所提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觉得,这些都是。
在这些追问中,我们可能不会达成共识,但却能够以诗意的心境看待教育问题,对待每天的教育生活,就能够走出嗟叹和自闭,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心灵写诗”“聆听花开的声音”,像薛瑞萍老师那样“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像窦桂梅老师那样与学生进行“爱与爱的交流”,“为生命奠基”……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
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
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守望教育》老师读书笔记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
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
那么,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
”“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
“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