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从众心理心得体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从众心理的存在。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面对群体行为或观念时,倾向于按照大多数人的行为或观念来采取行动。
这种心态在很多情况下能够给予人们帮助,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通过观察和思考,有了一些关于从众心理的心得体会。
首先,从众心理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自保机制。
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被认同和接受。
当我们看到周围的人都在特定的行为范围内行动时,我们很容易受到影响并加入其中。
这样做可以让我们获得群体认同感和避免被排斥的风险。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灾难发生时,从众心理的作用可以加强团队合作和减少个体的恐慌和不确定感。
然而,从众心理也可能导致盲从和集体的错误决策。
当大多数人都不做深入思考而简单地按照他人的观点或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时,就可能出现误导和问题。
例如,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从众心理过于强烈,就有可能导致跟风投资或盲目追逐热门产品,而忽视风险和潜在的问题。
因此,在面对从众心理时,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盲目从众。
在我的观察中,个体的自信和坚定的选择是抵抗从众心理的关键。
当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有坚定的信念时,即使是在群体中遭遇到不同的声音或观点,我们也能够保持自己的立场。
自信和独立思考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知识和观察力,不轻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
同时,通过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和讨论,我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抵抗从众心理的影响。
除此之外,团队领导者在引导他人时也需要注意从众心理的存在。
作为领导者,我们应该鼓励员工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观点,避免简单地按照大众的意见行事。
同时,在团队决策时,要给予每个成员发言并充分听取意见,这样可以减少从众心理的发生,提高集体智慧和创造力。
总之,从众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弊端。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自身观点的坚定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引导他人在团队中发表独立观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抵抗从众心理的影响,实现个体价值的发展和创新的出现。
从众心理的技巧从众心理也被称为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似的行为、观点或态度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在个人、社会和商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从众心理技巧。
第一种技巧是社会认同。
人们往往渴望被群体接纳和认同,因此在特定环境中会倾向于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似的行为。
为了符合群体的期望,个体会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与他人保持一致。
在商业领域,例如,许多广告宣传中会强调大多数人喜欢或使用某种产品,以增加消费者的认同感和购买欲望。
第二种技巧是信息不确定性。
当个体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他们更倾向于依赖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作为参考。
这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从众来规避风险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社会中,人们常常会参考他人的看法和行为来判断正确与否。
在商业领域,例如,许多网购平台会显示其他消费者对某商品的评价和购买情况,以增加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信任感和购买欲望。
第三种技巧是规范性从众。
规范性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所施加的社会压力和规范的影响,从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似的行为。
个体希望自己符合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获得认同和避免被排斥。
例如,当一个人参与一个集体活动时,他或她可能会为了与他人和谐相处而遵守规定和习俗。
然而,从众心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当个体过度从众时,可能会导致个性的缺失和思维的僵化。
个体可能失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只会机械地重复他人的行为和观点。
此外,从众心理也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因为个体过于依赖他人的意见和行为,而忽视了个人的判断和直觉。
为了克服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个体需要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们应当学会独立评估信息和情境,并依据个人的价值观和判断做出决策。
个体也应该保持开放的思维和接纳不同观点的能力,以促进创新和个人发展。
总之,从众心理是一个广泛存在于个人和社会中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利用社会认同、信息不确定性和规范性从众等技巧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观点。
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1]。
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
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1.消费从众。
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
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
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又称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多数人影响,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方式。
这一心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对于个体的决策、行为以及社会现象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讨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本实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场景,观察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2. 探究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3. 分析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危害。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50名,女生50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2. 实验工具:自制问卷、实验场景模拟;3. 实验过程:(1)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人;(2)向每组发放自制问卷,要求被试者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学号,并匿名作答;(3)向每组被试者展示一个模拟实验场景:一个房间里有一盏灯,被试者需判断这盏灯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实验中,每组被试者将轮流进入房间观察灯光,并判断其是否正常;(4)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会给予被试者以下提示:多数人认为灯是正常工作的,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被试者需在听到提示后立即回答;(5)记录被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的从众行为,包括同意多数人观点的比例和独立思考的比例;(6)实验结束后,向被试者说明实验目的和意义,并回收问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群体压力下,约70%的被试者表现出从众行为,即同意多数人观点;2. 30%的被试者保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3. 从性别角度看,女生从众行为比例高于男生;4. 从年级角度看,低年级学生从众行为比例高于高年级学生。
五、讨论与结论1. 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这可能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关;2. 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具有显著影响。
在群体中,个体容易受到多数人观点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行为;3.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两面性。
从众心理名词解释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社会集体行动时,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状态。
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或者缺乏信息的时候,会选择相信和追随他人的意见和行为,而不是独立思考和作出决策。
从众心理可以追溯到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研究。
他在《群体心理》一书中提出了从众心理的概念,并阐述了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
他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集体压力和群体思维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一致和相似行为。
从众心理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群体性的追随行为。
在众多群体中,个体常常根据别人的行为和意见来作出自己的决策。
这种追随行为可能出于多种原因,比如社会认同、回避责任和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等。
这种追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群体的协同合作和共同行动,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从众心理还包含了盲目顺从和集体妄想等表现形式。
盲目顺从是指个体在面对权威或者他人意见时,不做独立思考而盲目听从。
集体妄想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冲动和情绪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错觉或者幻觉。
这些表现形式都体现了个体在从众心理下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特点。
从众心理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认同、权威影响和社会规范等。
个体为了追求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常常会受到社会的观点和规范的影响。
心理因素包括模仿欲望、认同需求和社会比较等。
个体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同,并避免孤立和拒绝的压力,从而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从众心理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在于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协作,节省个体的认知和决策成本,提高效率。
但从众心理也存在局限性,容易导致人们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陷入错误的决策和行为中。
为了解决从众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个体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力来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同时,社会和组织也可以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资源,鼓励个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减少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社会心理现象之一有朋友也说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自己对所持股票充满信心,但当看到很多的报道或身边的人抛售时,犹豫之后,还是将手中的股票抛掉了,但之后就对自己的此行为后悔不已。
其实,这种现象就是近来很多分析师提到了一个心理名词—从众。
什么是从众,从众有哪些经典研究,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个体为什么从众,谁会从众,我们是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的。
社会心理学家作了系统的研究。
一,从众的概念和内涵从众(COMFORMITY)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可以表现为顺从和接纳.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顺从,主要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如果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就叫服从(OBEDIENCE).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接纳(ACCEPTANCE).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顺从只是使自己符合某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为了心理平衡,顺从之后紧跟着接纳,因为人通常会赞成自己持续在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开始不愿意接受的工作安排,但随着过一段时间,我们会为自己找到各种可接纳的理由,并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权威可以强使公众服从,但私底下的接纳却是另一件事情.二,关于从众的经典研究(一),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揭示了从众的主要原因是暗示的作用.实验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暗示处处存在.例如我们可能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咳嗽,笑或打呵欠,他周围的人也好象被感染了;有如此行为;通常我们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使我们有愉快感;同一工作群体中的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这都是暗示结果,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心境联结”.还有另外一些有趣的现象,如经常与一个晃脚的人在一起,你也变得更会晃脚,你可能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自动行为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从众,社灰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变色龙效应”.当然暗示在现实中并不总是有趣的.例如,在听了劫机,自杀的新闻后,这类的事故也会迅速增加.在1962年8月,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报道得越厉害,以后的灾祸增加得就越多.如美国”9.11”事件后,因为过多关注和报道的缘故,同期在世界范围内的自杀式劫机事件超过了有史以来的劫机事件.在所有的人群中,心理学家发现,青少年是易感人群.所以模仿自杀行为更多是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二)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压力是从众的主要原因.(三)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他的实验虽然违背了道德伦理问题,但却发现了一种极端的从众现象-服从.并揭示了引起服从的原因.1情感距离会影响服从. 在电视上,侩子手将受刑者的头蒙上,就是让受刑者失去个性,以好下手.战争中,高空投弹的命令比近距离扫射的命令更容易执行,也是因为高空投弹不用受到个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但从积极一面讲,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这也是为什么要替一些饥饿的人呼吁时,用现实相片更容易打动人.2权威的接近性或与合法性会影响服从. 实验也表明,命令的发出者亲自到场而不是用电话,这种空间距离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心理学家在一个称为”直肠耳朵疼”的案例中,明显看到个体对合法权威的服从.医生命令对右耳里滴药.在处方上,医生把”滴入右耳”写成了”滴入直肠耳朵”.看了医生的处方后,顺从的护士把所要求的药滴入了顺从病人的直肠里.从这个案例中,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权威被认为是合法更能使人服从.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例如,在接到命令情况下,极大多数士兵会放火烧百姓的房屋或杀人,即使他们认为这种行为在其他情境下是不道德的.3,权威的机构性会影响服从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面对从众心理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从众心理的定义: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为了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而做出相应行为的心理现象。
2. 从众心理的特点:无意识性、非强制性、普遍性。
3. 从众心理的原因:寻求认同、避免压力、提高自信。
4. 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降低自尊。
5. 正确应对从众心理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和正确应对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和正确应对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个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众心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众心理,提高应对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从众心理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众心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应对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众心理,提高应对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正确应对从众心理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从众心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评价方法:观察法、问答法、自我评价、同伴评价。
3. 评价内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应对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从众心理的名词解释
从众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未知或不确定情况时,倾向于遵循大多数人的行为或观点。
这种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购物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购买其他人都在购买的产品;在社交场合,人们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言谈方式,以获得认同感;在工作中,人们可能会跟随领导或同事的决策,而不做出自己的判断。
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特征,它对个体和群体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从众心理可以带来安全感和认同感,因为人们觉得自己处于社会的主流,不会被排斥或孤立。
在群体层面上,从众行为可以形成社会规范和集体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从众心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它可能导致人们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盲目跟风从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利益。
其次,从众行为往往会加剧社会的同质化现象,导致创新和多样性的缺失。
最后,一味追随大众也容易导致盲目从众和群体冲动,造成一些不理智的决策和行为。
要避免从众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个体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对信息和观点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估。
在社会层面上,也需要倡导包容和多元化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
总之,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只有认识到从众心理的存在,并且学会正确地引导和运用它,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浅谈从众心理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是指即使没有明确的要求,人们还是会屈于群体的压力,与其他人的行为保持一致。
平时我们所说的“随大流”就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一、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平时我们谈到从众总是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名词,经常认为随大流是没有主见的表现,并且还会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
但是事实上,从众心理有利有弊,接下来我从大学生的角度谈谈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
1、学习从众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从众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同班级、同寝室的同学之间相互鞭策、相互鼓励,能有积极的效果,集体考研或集体英语过级的学习从众。
但是还有一种是消极懒散的学习态度,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时集体作弊的不良从众现象。
2、消费从众大学里的攀比之风、请客之风盛行。
虽然在这几年有所收敛,但是各种消费,大到手机、电脑,小到穿着打扮,都能找到从众消费的痕迹。
遇到同学过生日、好友聚会等,即使囊中羞涩也要赠送礼品。
一些同学并不情愿大手大脚的花钱,但是大家都是如此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
3、道德从众从众心理还影响这着大学生参加公益事业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表现为大学生道德行为上存在着普遍的从众现象。
大学生参加爱心募捐、青年志愿者、义务家教等活动也有班级、寝室的差异。
许多同学对损坏公物、考试作弊、旷课等不文明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的负面从众“。
二、大学生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在谈及从众心理的影响时,我们还必须知道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概括来说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产生有如下的三个原因:(1)服从思想。
“人多“本身就有强大的说服力,在众口铄金情况下,很少有人还能坚持自己的观点。
少数服从多数的从众行为是对大部分人行为信任的表现。
(2)心理压力因素及其导致的恐惧心理。
在某一群体中,独树一帜的行为总会引来许多偏见,使其被其他成员孤立,更甚于受到惩罚。
因而个体就会采取“随大流”,而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3)心理不确定需求的影响。
当个体做出任何行为时,都将面临确定和不确定性两种约束条件。
关于从众心理的高中议论文作文素材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从众心理的高中议论文作文素材,欢迎大家阅读!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
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
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
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
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
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
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
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人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
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
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从众心理分析“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从众心理心理学解释
从众心理是指一个人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会中非常普遍,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
人们常常会通过模仿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来减少不确定性和获得认同感。
- 社会心理学家
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从众心理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群体压力:当个体身处在一个群体中时,为了避免被排斥或孤立,个体更有可能从众。
•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情境下,个体更愿意相信和跟随他人的观点,以降低自己的不确定感。
•社会认同:人们往往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同,因此会遵循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从众心理的实际应用
从众心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例如:
1.广告营销:广告经常使用明星或普通人作为代言人,以激发从众心理来吸
引更多消费者。
2.社交媒体影响: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分享数经常会影响人们对内容的评价
和转发行为。
3.群体行为:事件现场的群体行为往往受到从众心理的驱动,导致情绪和行
为的传播。
以上只是从众心理的一些方面,它在社会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从众心理的例子从众心理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指人们遵循大众的行为和意见,它是为了融入社会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的。
从众心理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营销、广告、教育、社会化、性格发展以及日常决策中。
关于从众心理,心理学家Solomon Asch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来研究它,即“Asch实验”。
Asch实验是一种让个体受到多数群体的直接影响的实验。
这一实验表明,在社会及多数群体的压力下,一个人更有可能遵循大众的意见,甚至是否定自己的观点。
Asch的实验也表明,当一个人遵循大众意见时,他会感到很困惑,甚至是焦虑。
从众心理的另一个实验来源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的实验,即“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这一实验中,实验参与者会被分成狱警和囚犯两个角色,他们按照相关角色实施行为,并发现当狱警们自身与受测者相处之后,他们会遵循其他狱警的行为方式。
这一实验证明,从众心理不仅在受到多数群体压力下有效,而且在受到群体内部压力时也有效,尽管行为主体毫无反抗之力。
从众心理也在营销和广告中被广泛使用。
在营销中,企业会利用从众心理的原理来提高销量,例如,他们会利用社交媒体、评论等方式来暗示大众拥有某种特定项目的趋势,引起购买欲望,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
在广告中,公司也会利用从众心理,让观众觉得自己是大众中的一员,会有一种勇敢尝试和购买新产品的冲动。
从众心理在社会化、性格发展和日常决策中也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化方面,从众心理会影响一个人把自己与他人相关联的程度,会让他更容易接受他人的信息和行为。
而在性格发展方面,从众心理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让他更有可能接受大众行为和情感,追随大众。
在日常决策中,从众心理也可以影响一个人在决策时所做出的选择。
总而言之,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营销、广告、教育、社会化等。
从众心理可以让一个人更容易接受他人的信息和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达到大众的共识。
从众心理的名词解释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环境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在群体中,个体会倾向于追随他人的意见、行为和态度,而不是坚持自己独特的观点。
这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个体的消费习惯到政治选举,都可能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的形成往往与人类的社交需求和心理安全感有关。
人是社交性的动物,我们渴望被社会接纳和认同,因此在面对群体中的不同意见时,可能会产生追随他人的倾向。
这种倾向起源于我们对他人观点的认同和对自己观点的不确定感。
在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从众心理的表现更加明显,通过社交媒体和信息化时代的快速信息传递,大家更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更容易从众。
从众心理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从众心理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可能导致盲目从众和集体思维。
从众心理会导致人们对任何新事物和观点的接受过于盲目,而忽略了审慎思考的作用。
其次,从众心理还会加剧社会的群体性思维和同质化趋势,影响社会的创新和多样性发展。
在一些社群中,如果没有人敢于迈出独立的步伐,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
然而,从众心理并非全然恶劣,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稳定和平衡的作用。
通过追随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人们能够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共识和社会准则,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和协调性。
另外,在一些特定情境下,从众心理也可以被运用来实现个体或群体的目标。
例如,在市场营销中,通过引导消费者从众心理,企业可以更好地推广产品和服务,取得商业成功。
如何应对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成为目前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首先,个体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不盲目追随他人的观点。
其次,教育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对于预防从众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机构和家庭应该为个体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另外,个体应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寻找支持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对自己观点的自信和坚持。
从众心理的原理从众心理,这可是个特别有趣又超级常见的事儿呢。
咱先说说啥是从众心理吧。
简单来讲,就是看见别人干啥,自己也跟着干啥,就像一群小鸭子,一只带头走了,后面的就排着队跟着走。
比如说,在街上看到一家店门口排了好长的队,好多人就会想,这么多人排队,这店肯定有啥特别的好东西,然后也跟着排上去了,都没管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
这就是从众心理在捣鬼啦。
那从众心理为啥会这样呢?这里面有好几个小秘密呢。
一个原因是我们都想要有归属感。
人啊,是群居动物,都害怕自己被孤立。
你想啊,如果大家都在做一件事,就你不做,你是不是会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呢?就像在学校里,同学们都在玩一种新的游戏,如果你不玩,你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和大家有点格格不入。
所以为了能融入集体,能有那种归属感,我们就会跟着别人做一样的事。
这就像是一种无声的约定,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这么做,这样我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啦。
还有哦,信息的不确定性也会让我们从众。
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事情不太了解,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比如说,你到了一个新的城市,不知道哪家饭馆好吃。
这时候你看到有一家饭馆里人特别多,你就会觉得,这么多人选这家,那这家肯定不会差。
因为你没有其他的信息可以参考呀,别人的选择就成了你的参考标准。
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小蚂蚁,看到别的蚂蚁往一个方向走,就觉得那个方向肯定是对的,然后跟着走。
另外呢,社会的规范和压力也在起作用。
在社会里,有些行为是被大家默认的。
要是你违反了这些默认的行为,可能就会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或者批评。
就像在一个很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看书,你要是突然大声喧哗,那肯定会被大家嫌弃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符合社会的规范,避免那些压力,就会从众。
这就像是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着我们,让我们跟着大众的脚步走。
从众心理在生活里到处都是。
比如说流行的时尚潮流,为啥今年流行这个款式的衣服,明年流行那个款式呢?很大一部分就是从众心理。
时尚界推出一种新的风格,明星们穿上了,然后大家就觉得好看,就都跟着穿。
从众心理的发展历程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他人思想或行为的影响,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似的行为或观点的心理状态。
从众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变的过程。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从众心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原始阶段。
早期的人类生活在小群体中,为了保证生存和繁衍后代,个体需要依赖集体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从众行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个体遵循集体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以保持群体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从众心理逐渐扩大和深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庞大的社会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
从众心理得到了更多机会和平台的表达和展示。
人们愈加重视他人观点和评价,追求与主流的保持一致,以获得认同和被接纳的感觉。
从众心理的发展历程中也受到了社会、文化、媒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使得从众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人们受到社会规范、权威和精英模范的影响,希望通过模仿和追随来获得认同感。
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对从众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取向。
此外,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平台,通过对社会事件和人物的报道和评论,影响和塑造了大众的认知和行为。
人们容易受到媒体对群体观点和行为的强化和渲染,产生从众心理。
然而,从众心理的发展历程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个体在追随他人的同时,可能忽略了自身的价值和需求,陷入了盲从和群体思维的困境中。
个体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可能因此受到压制和限制,影响到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同时,从众行为也容易导致群体的集体无意识,个体责任感的减弱,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和决策。
综上所述,从众心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和多样化的过程。
众多因素的交汇和影响使得个体在群体中采取从众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个体在体验从众过程中也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力,避免盲从和归随。
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也被称为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被其他人影响的心理现象。
这种影响可能是随意的、无意识的,甚至可能是反常的。
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不仅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而且在政治、商业、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从众心理呢?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个体在社会中处于一个社交网络中,周围的人不断地对他们施加影响,如家庭、学校、朋友、同事等群体。
这种社会影响不断地扩散,不断地强化,下意识地使人们去从众,这种从众被称为“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成员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良好的规范能够促进人们的发展,帮助人们适应社会,但是不良的规范能够引起不正常行为和思想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比如,许多人曾经参与抢购或者排队抢购,这就是因为大家都在排队,自己也跟着排队了。
这种从众心理在社会中经常出现,人们常常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同,不惜一切代价去从众。
二、媒体的影响媒体的影响也是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我们无处不在的是各种各样的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
这些媒体可以影响人们的看法、价值观和态度。
媒体通过报道、宣传各种新的、时髦的事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角度和参照标准,这就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想法。
比如,现在流行吃海胆和三文鱼肚子,原来很多人不知道这些东西,不知道它们有多好吃,但现在却遍地都是这些“新奇”食品的广告,就让许多人在网上承认这种新奇食品,这就是媒体上的从众心理。
而且社交媒体更是加剧了从众心理。
三、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被其他人所影响,产生从众心理。
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保持关系或者工作压力。
Boss一旦提出了一个决策,他的员工就有可能因为忠于可以很快接受此决策而真心认可这个决策,即使他们之前不同意这个决策。
这就是心理压力和从众心理的结合。
谁“偷”走了你口袋里的钱
——从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分析广告现象
【摘要】
超市、商场的特卖区或促销区常常能够吸引消费者花费大量的经历和金钱。
而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从众购物的心理,营造“大家都购买”的火爆气氛,激发消费者的冲动购买。
本文就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从众心理行为进行探析,分析从众消费行为产生的原因,同时对其所产生的利弊进行论证。
希望商家在获得利润的同时,能够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利益。
【关键词】消费者从众心理从众行为促销
【正文】
这是一个周末,你想出门逛逛顺便买一支高露洁牙膏。
于是,你叫上好友,一起来到了家附近的超市。
这家超市规模大环境好,商品类型也多种多样,因此你们很喜欢来这里逛逛。
首先,从超市入口电梯直接到二楼,二楼主营服装、文具和零食,而牙膏在超市的尽头。
经过服装区,你被一块广告牌吸引了,上面赫然写着“T恤亏本价,19元起”,周围围了一圈人,正在兴致盎然地摆弄着一件件T恤。
女孩子总是觉得衣服不够的,更偏爱“便宜货”。
你和好友不自觉地凑过去,也挑挑拣拣起来。
看好一件衣服,觉得还不错,但你又犹豫了,问好友“我已经有几件T恤了,要不要买呢?”,好友说:“买呗,衣服总是要穿的,而且也便宜。
”你一想觉得有道理,便买了一件(有可能是两件)。
经过食品区,促销人员热情地向你介绍一种新型薯片,并称“已经热销几千袋,库存不足,最后一天机会难得……”你抵不住销售小姐的热情,又想或许好吃,可以尝一尝,所以决定买一袋。
这是促销人员又说,买两包送一包,这样更实惠。
最后你抱着三袋薯片继续往前走。
终于到了日化用品区。
你朝着高露洁牙膏走去,正在考虑买小号还是大号家庭装。
超市导购告诉你说,今天云南白药牙膏打8折,效果也比高露洁好。
你也认为为健康多花钱无可非议,因此安心地买了一支云南白药牙膏。
刚要离开,导购小姐又温柔地问道,还需不需要牙刷呢?牙刷三个月就要换一次,多备些在家里,也不必下次专门来买。
最后,到收银柜付钱时,你花了比预计多10倍(甚至更多)的钱。
后来,19元的T恤你仅穿过一次,新口味的薯片实在不敢恭维,云南白药牙膏或许也没有比高露洁效果更好,那一打牙刷也不知道放在哪个抽屉里了……
你才发觉被超市的促销手段骗了,大呼上当,但日后你仍然做着这样的傻事,许许多多的消费者也做着同样的傻事。
“从众”是心理学名词,是指一个人的活动因受其他人的影响而趋向于其他人的活动的现象。
从众心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活动,其成因可以追溯
到刚出生的那一刻,在产房育婴室里,只要一个小孩哭,其他的孩子会莫名地哭。
随着逐渐成长,家庭和社会对个体行为影响逐渐增加,和社会多数一致的行为将得到赞赏,不一致行为得到周围的人的批判及不认同,并对个体下一次行为造成影响,久而久之,从众心理根深蒂固。
体现在消费行为上,在所选对象的式样,质量等并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情形下,消费者的决策容易受到群体标准的熏陶,表现出从众的倾向。
影响从众的因素很多,除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外,还有群体规模、群体意见的一致性、问题的难度、个性特点(个人能力和自信心等)及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等。
按照社会人群的分类比较,女性从众心理较男性重;中青年从众心理较青少年、老年重;收入中低层从众心理较收入高层重;不成熟消费者从众心理较成熟消费者重。
导入从众心理的手段简单来说就是营造出一种群体一致行为的氛围。
从众心理的商业最佳结果即是冲动购买。
从众心理主导的消费,是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情况。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随大流、跟着大多数人走,总是比有些安全的,可以少惹麻烦、少担风险。
所以他们就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减少内心冲突,求得心理平衡。
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
从众心理效应的形成与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中庸”封建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代历来就推崇“中庸”之道,“枪打出头鸟”等禁锢,这一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还有较大影响。
由于前辈的言传身教,孩子幼小的心灵会深深打下了从众的烙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从众的心理。
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历史条件。
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来看,从众能获得某种“报酬”。
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符合某人的效用最大化法则。
既然别人的行为对自己有益,我模仿别人的行为非常大可能是对我有利的,除非别人是傻瓜,而这种可能性又是比较小的。
同时,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
任何人在从事某一行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
决断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断的时间就会相应有些长。
对于一些优柔寡断者,更是如此。
要进行正确决断,就得搜集信息,并且搜集的信息越多会越有利于决策。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产生从众心理行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消费盲目化,比例失调。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过分追求时尚,爱享受,
赶潮流,相互攀比,加之节俭意识淡薄,消费无计划。
二是消费情绪化,随意并自私。
很多的消费往往随着个人情绪的波动来确定,有时处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包括被压抑的信息,这经过数百小时的心理分析也无法打开回忆之门,而这种无意识可能被压抑。
”一些消费者,尤其是刚刚独立的年轻消费者群体,一切消费决策都自主化的他们,出现这种消费的特征,极大可能是对某种物品的消费欲在童年受压抑,或者是朋友、同事对其的压抑影响,所以许多这样的消费者认为“我以后的目标是养活自己”。
于是,在随意中以私欲引导了自己的消费。
消费者的从众行为在现实生活消费的过程中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仅是服装、食品等低消耗的商品。
从众现象同样发生在房地产、汽车等高消耗、高卷入行业。
近年来中国市场上的几家公司。
比如,大众,通用,丰田等汽车公司开始通过媒体和广告展开了数字大战。
通用在广告中宣称他们公司的汽车在中国近几年的销售量中,每年增长10个百分点,接着丰田公司就在媒体上说他们公司的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量已经突破了20万辆。
而大众公司则在一个大型汽车展销会上向社会宣布中国公路上奔跑的汽车中有30%来自大众。
由此在这些汽车公司中展开了一轮一轮的数字大战。
那么,出现这样竞争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在利用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心理,让他们认为选择的人多的汽车肯定是比较好的,从而让他们产生从众行为。
以此来让公司赢得更大的市场。
而对于汽车购买者来说,他们的从众行为还表现在周围朋友购买的品牌上,比如你的朋友都买宝马车型,而当你经济达到时,你购买汽车时候很可能也会选择宝马。
还有一种情况是,现在社会有一种提前消费行为。
许多时尚青年因为现在的经济能力暂时还无法支付购买满意的车型,于是很多汽车公司推出了偿贷支付的购车业务,于是就有一些消费者开始尝试购买汽车,提前体验有车族的乐趣。
紧接着这些他们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也会产生这种购车欲望,并且去购买。
这些都体现了汽车购买中的从众现象。
消费者也不只是买“打折促销”的账。
有时,涨价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销方式。
譬如前几年的“豆你玩”和抢盐风波。
因养生专家的一句话,不起眼的黑
豆突然成了养生佳品,身价也自然一飞冲天,甚至超过了猪肉。
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可以借助消费者这一特有的心理,进行销售。
例如b2c 行业里的删除差评,少数服从多数,众口一词的好评,很利于促使消费者跟风购买,但凡有一条差评在里面,客户就会掂量掂量是否放入购物车。
还有团购网站的假购买,名人代言,某某评比等等。
无良商家不正当地利用消费者从众心理,伪劣产品、虚假信息,都使众多消费者上当受骗。
企业若求长足发展,就必须在产品、品牌、价格、渠道上下功夫,正在了解消费者的需要。
例如百事可乐提出口号“新一代的选择”,符合年轻消费者朝气蓬勃、特立独行的个性,自然就能“赢得芳心”,引导从众。
所以,商家能够“偷”走消费者口袋里的钱无可厚非,关键要让消费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