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原因(转)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外文化差异与交流中文课教案教案:中外文化差异与交流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文化差异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中外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学习并运用相关词汇、句型和对话进行交际实践。
教学重点:1. 中外文化差异的概念和种类。
2. 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策略。
3. 运用所学内容进行交际实践。
教学难点:1. 合理运用中外文化差异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2. 理解和纠正可能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活动材料:图片、视频、对话示例等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中外文化差异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思考和讨论。
讲解:1. 解释中外文化差异的概念和种类,包括价值观、礼仪习惯、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2. 分享一些典型的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可能带来的交流问题。
活动一: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角色,进行跨文化交际对话。
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尽量适应对方的文化差异,实现有效的交流。
活动二:案例分析提供一些真实的中外文化交流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帮助他们发现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误解和冲突,并尝试提出解决策略。
总结:总结中外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并给予学生一些建议,如尊重他人文化、保持开放心态、学习他人文化等。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或观看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作业:请学生以“我的文化交流经历”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描述自己在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遇到的文化差异,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评估:根据学生的角色扮演表现、案例分析结果和作文质量,进行综合评估,给予相应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从哲学思想方面看:中国无哲学,只有伦理学,一切思想都为了更好的统治。
西方哲学思想经过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现代及后现代哲学,人文主义思想从起源、复兴、发展、成熟到传承。
对非人道的批判形式由公开对话至借助古文化至《圣经》,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与人文思想得以发展与传播。
二、从宗教层面看: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
西方的宗教信仰及宗教改革推动了国家独立、社会公德、信仰得救与理性主义的发展。
三、从政治、经济基础看:中国是封建专制时间过于漫长,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晚,发展慢且被扼杀。
西方从最初海洋文明至奴隶制工商业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及快速发展,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根基的法律体系和民主制度得到确立,正义、责任得以呈现。
四、从语言文字看,中国是方块文字,包括象形、指示与会意,这样不利于理论体系的建构。
西方是表意文字,有严明的时态与语法结构,理论体系庞大而完善。
五、从地域环境看,中国是农业社会,生活能够自给自足,文化逐渐走向自闭与落后。
西方是海洋文明与商业社会,善于开放、包容、追求与进取。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论文摘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的产生及内涵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
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表现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dutin t the study f spee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
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
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ur english is very gd. n, n, y english is very pr.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如“self-absrptin 、self-adiratin 、self-ultivatin ”等等。
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 ,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
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话语随处可见。
2、社会关系的差别称谓及称呼: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
例如,usin 一词,对应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涉及到价值观、信仰、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方面,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之一。
人们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鼓励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
而在中国社会,集体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
人们更加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宗教和社会背景,造成了人们在对待个人和社会关系上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在信仰和宗教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强调个人的灵魂拯救和与上帝的关系,强调慈善和施舍。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人们的信仰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心灵净化,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宗教和信仰的差异,使中西方社会在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个人的社交活动和个人空间。
他们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
而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更加注重亲密和互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交流。
家庭和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愿意为他人考虑和帮助他人。
在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契约是主导的组织方式,个体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竞争优势。
而在中国社会,传统的家族和社会关系依然对社会组织和人们的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家族和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文化差异原因(转)2008-12-04 10:43近年来,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语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关注。
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和产生差异的作简单的论述和比较。
一、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西方的宇宙观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和抽象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机械综合论宇宙观。
这种宇宙观的特点是: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中,以研究人对物、人对自然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注重思辨理性;注重实证分析。
与西方相反,中国人自古代起就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的现象,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宇宙观。
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上,突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哲学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而“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
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二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如老子提出以“道”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统一万物。
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生生息息运动发展着的有机整体。
中国人是注重群体意识,偏重道义,贵中庸和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教学方案主讲人姓名陈娇一、课程简介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即使对于身处于其中的中国文化也只是甚少,导致无法看清诸多问题,混淆了中西教育世界,也无法有效吸取西方文明并有机融入自己的文化,当前,中国文化处在了危机状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做一个全面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其它教育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日后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以中西方之间的三个不同方面作为范本,从中引发出许多现实问题,从饮食文化文化、宗教差异以及建筑差异三个角度,对中西差异进行对比,并在古今历史变迁中为学生了解一些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其它课程结合在一起,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及要求:目的是使学生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对重要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做到理解,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逐渐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不同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要求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来龙去脉。
知道:知道相关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理解:理解作品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等。
熟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悉相关作品的核心思想。
学会:要求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学会阅读经典的基本技巧,并运用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4.该门课程的课程师资队伍介绍:主讲人:陈娇资料制作人:陈娇、肖德凤、吴晓芳、张加丽、徐俊、罗进、郑宏伟。
二、教学方式方法1.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教学方法:讲解法、看图法、列举法教学手段:ppt讲解2.学习、研究方法指导: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比较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着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宗教差异、建筑差异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在充分掌握资料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加大课外学习的力度和深度,内容主要基于课堂讲述的重点作为自学的要点,课外内容需要结合课上内容将自学的思路和范围加以相当程度的拓宽,在自学的同时,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既有的内容,学生需要做的是突破教材既有知识体系,通过自学逐渐锻炼起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并逐渐突破现有知识的条条框框,实现自己知识体系以及思维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首先,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两个文明的发展历史。
中西文明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路径。
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
而西方文明则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并在中世纪的基督教影响下逐渐成熟。
这两个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其次,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地理和环境的差异。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拥有广袤的领土和多样的地理环境,这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多元化和包容性。
西方文化则主要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其地理环境相对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和形成。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的“和谐”观念与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竞争的价值观念有所不同,这可以部分归因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丰收和稳定的自然环境。
此外,宗教信仰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主要源自儒、道、佛三教的影响,充满了封建礼教、家族道德和宇宙观念。
而西方文化则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受到多神教信仰的影响,随后逐渐转变为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以及个体的责任和自由。
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上的不同。
此外,中西社会制度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中西方在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制度安排。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家族和乡邻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们之间的亲密和依赖;而西方社会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法治,强调法律的约束和公正。
这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中西方社会在人际交往、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历史、地理、宗教、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
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浅谈中西文化的差异东方人与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人种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想浅谈一下我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一、从中西方教育思想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从孔子、墨子、孟子开始,特别是孔孟思想影响中国二千多年。
在西方,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三哲”,对西方二千多年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的起源,折射出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国自洋务运动起开始向西方学习,在教育方面的学习更是全面而深刻的,从科举教育体系转变成学科教育体系。
至今,我国已成为一个教育大国,面临许多教育问题要深化改革,同样需要取它山之石。
在已经发生过的教育取经历程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也有许多学而不像的现象存在,引起人们的各种质疑,其原因是中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渊源是不同的。
只有认识到中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渊源不同,才有助于我们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古代希腊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柏拉图(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以后两千多年西方(主要是以欧美为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后世发展了的许多重要教育观点都可以从古希腊三哲的思想中找到最初的痕迹。
从生至死,三位哲人共经历147年。
几乎与此同期,中国古代出现三位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孔孟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以后的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
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
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在社会领域幼儿教育中,小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孩子们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探索各种文化差异,让他们成为能够真正意识到多元文化的人。
今天,我们将介绍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分析如何在幼儿园小班教育中进行有效的文化教育。
一、国内文化差异中国是多元文化的国度,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较为显著,幼儿们在家庭、幼儿园或周边社区中,也有很多地区文化差异的体现。
如:1、风俗习惯由于中国各地的出生人口、家庭宗教信仰、历史文化渊源及气候因素等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上也各有不同。
比如,汉族在端午节时吃粽子,而少数民族在过节时则有各自的传统食品。
2、语言中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保留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如藏族、维吾尔族、彝族等许多民族使用中文之外的本民族语言。
3、艺术中国各地区的民间艺术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蒙古族的长调,闽南的金晃舞、山东的折子戏等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表现。
二、海外文化差异全球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使得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了解海外文化差异:1、饮食文化西方人的主食以面包、土豆和米饭为主,而中国人则以面条、饺子和米饭为主,日本则相对于少吃肉食。
2、信仰与习俗西方基督教为主要信仰,中东地区则较为严格地遵守伊斯兰教教义。
某些地区的节庆习俗也有所不同。
3、社交文化不同国家在社交文化上的礼仪也有所不同。
比如西方人见面时通常互相打招呼,而日本则有多种不同场合下的多种不同礼仪。
三、如何在幼儿园小班教育中进行有效的文化教育1、收集资料教师需要先对各种文化差异及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收集各种地区文化习俗和节庆、当地音乐、手工艺品等实物素材,为幼儿提供展示和观察的机会。
2、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在小班教学中,可以结合多种教育手段,如幻灯片、儿歌、游戏、读物等,帮助孩子们探究和了解各种文化差异,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
3、营造多元文化环境在幼儿园内建立多元文化环境,如布置海外文化区,汉族文化区等,让幼儿有意识地接触不同地区的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 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 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的餐桌:一双筷子走天下。
西方的餐桌:右刀左叉,由外至内依次使用。
中国人的节日:鞭炮迎新春,悲肠扫清明,龙舟祭屈原。
西方的节日: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圣诞节(christmas)。
中国人回应他人夸奖:“没有没有”,“过讲了”。
西方人的回应:“谢谢(thank you)”。
不同的举止、不一样的谈吐、不一样的喜好,这些都构成了中西方明显的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便形成了不同民族间交流的障碍。
这种交流的障碍表现在很多方面。
龙作为中国的图腾,在我们心中以一种威严而神圣的形象存在着。
在西方,希伯来文化(hebrew)中龙本是拥有不限力量的神圣之物,甚至后来的凯尔特人(celt)也一度崇拜于龙(dragon),直到基督教诞生后,龙被贬为“恶魔”。
今天,大多数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富有力量的邪恶象征。
这正如我们认为猫头鹰是不吉利的,而在西方人眼中它确实充满智慧的,从“as wise as an owl”这句话中我们便可窥见一斑。
还有,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很重视长幼尊卑,我们不会直呼长辈的大名。
在西方则不同,他们更注重平等,他们认为父子、爷孙都应该是朋友,而朋友之间直呼其名则是很正常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在听到儿子称呼父亲“john”时肯定会认为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不敬,实则不然。
由此观之,了解其独特文化也是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必不可少的任务。
因此,教学改革改的不单单是方法,内容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中西文化差别的意识的培养更应该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中学课时的限制,我们自然不能正堂课长篇大论的谈中西文化差异,但是平时的逐渐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分析单词时,我们不应仅限于告知学生们词义和其在文章中的用法,将单词背后的文化意义传授给学生同样重要。
有了文化背景的单词不在是一个个干巴巴的字母集合,而更加饱满。
(完整)中西文化差异教案
《中西文化差异》教案
授课教师:韩洪东课时数: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考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故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些差距,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用英文的思考方式去学习英语.
3、通过观看场景,培养学生大胆运用英语,大胆表达自我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科学饮食。
教学重点:对故事分析中西的文化差异,让学生理解英文的文化背景和英文的思考方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英文的思考方式来学英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安定课堂秩序,引起学生注意。
分析中西的文化差异,理解英文的文化背景和英文的思考方式。
大家以前都学过了基本的英语知识,知道英语的语法跟中文有很多的不同,那大家都知道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有这些不同呢?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举例子也行.
二、教师提问、看故事引入新课,谈论、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1、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夸赞有什么不一样。
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3、不同类型的关心。
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
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
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4、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
5、不同的说法
三、课堂小结。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西方两种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历史文化传承、社会制度、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是最重要的,注重个人平等、自由和个人的成就。
而中西方文化则注重集体主义,认为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追求群体的团结和稳定。
这种集体主义思想渗透到了中国经济、教育、医疗、政治和人情关系中,显示了中国思想的长期根植于家庭传统的影响。
其次,在思维方式方面,中国文化注重细节和情感,强调礼仪和尊重,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西方文化重视实用主义,强调逻辑和分析,注重客观、理性和实用的价值。
在跨文化交流中,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导致沟通障碍。
再次,在教育方面,西方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自主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中国文化重视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注重规范化和传统方式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育方式的差异会导致学生的能力、知识、能力或其他方面的不同。
最后,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文化注重尊重长者和家庭,追求亲情和友情。
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注重朋友和之间的互动,突出了社交技巧。
总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层次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虽然存在差异,但我们也可以在相互理解中增进文化多元化意识,在文化交流中学习借鉴,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新视角。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教育方式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和结果,中西方在教育体系上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本文从中西方的教育方式的差异来浅谈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1.产生中西方教育方式差异的原因思维方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
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2.中西方教育方式差异的表现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历来重视传统的教育,古代就运用科举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考生需要阅读背诵大量的复习资料,掌握理解大量的知识,教师总是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是金榜题名。
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枷锁。
我们都是按照家长的要求来规定孩子的教育,没有注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家长们总会说:“为了你们的明天,今天的你们要付出一些代价。
论东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及原因分析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国和美国已经逐渐成为领导世界的两支主要力量,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能很大程度上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先站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说,从小生长在一个社会里,很自然地会将那个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当有一天,人们进入另一个社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同样正常地生活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困惑和震惊。
这也许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后的最深刻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之一。
美国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和美国文化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两种文化差异在民族性和理论上的体现。
不少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在外面看到的只是一些“西洋景”。
国外的东西,有时尽管新鲜、有趣,但只要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便自然属于古怪和异常一类。
这种态度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视异族为“蛮”、“夷”,呼外国人为“鬼子”的“中央大国”的那个时代的心态。
当然,这种绝对思维模式也可以逆向呈现。
自从1978年以后,当在几十年隔绝后重新打开国门时,中国人被外面的世界所惊呆了。
于是,不少人的思想立即趋向另一个极端:西方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科学的,而中国的一切都是丑陋的、病态的。
然而,人们只知道,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外乎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中庸之道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现代辩证方法。
可是细究起来,这不过是基于同一种思维模式上的两种不同的判断和取舍方式。
“为体”的“中学”,不但是决定“西学”有用无用的基础,而且显然也是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
我们从鸦片战争以后,清廷才开始警觉,注重洋务运动。
到了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开设同文馆,翻译西书,同时也派遣少数满、汉人员,到欧洲去考察和学习。
中西文化差异原因(转)中西文化差异原因(转)2008-12-04 10:43近年来,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语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关注。
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和产生差异的作简单的论述和比较。
一、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西方的宇宙观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和抽象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机械综合论宇宙观。
这种宇宙观的特点是: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中,以研究人对物、人对自然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注重思辨理性;注重实证分析。
与西方相反,中国人自古代起就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的现象,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宇宙观。
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上,突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哲学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而“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
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二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如老子提出以“道”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统一万物。
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生生息息运动发展着的有机整体。
中国人是注重群体意识,偏重道义,贵中庸和谐。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国家一体的群体意识的抒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小人谋食”,“不成功便成仁”,是对儒教重义轻利价值观的理论化表现。
梁启超先生说:“我国民之中庸妥协性世无两也,无论对个人、对社会、对自然界最能为巧妙的顺应,务使本身与环境相妥协,而其妥协且比较的常为合理的,此中国人一种特别天才也。
”西方诸国人则是注重个体意识,偏重功利,好走极端。
黑格尔说:西方“各人都保持他自己的地位,专注于个性的发展,要表现他们并且在表现中找着快乐。
”马克思说,基督教是与绝对的金钱崇拜相适应的。
起初,“金钱是商品在天国的存在,而商品则是金钱在尘世的存在”,中世纪的罗马教会本身就是“金钱的主要宣传家”。
对于西方人的偏执一端,梁启超也有很好的论述:“西洋人极不易妥协,万事皆确执,而感情常走极端。
故一民族以小小言语之同异,决不肯舍己以从人。
纤芥之不自由,宁牺牲一切以争之,宗教上之信仰,更丝毫不肯迁就,有反于其良心者,则尽其力之所及以排挤之,……”中国人是柔中寓刚,以柔道取天下,西方人是强权和竞争,以刚道取天下。
美国心理学家Alfred F.Bloom 认为,语言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也不同。
他认为,汉语的“事实实体化”(名词化方式)有限,汉语中又没有“虚拟式”,所以中国人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不善于反事实推论。
(Bloom, 1981 The Linguistic Shaping of Thought)Bloom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者被问及下面的问题:英语:If all circles were large and this small triangle"△" were a circle, would it be large?汉语:假如所有的圆圈都很大,如果这个小三角形诗歌圆圈,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不是很大?被测试的美国人83%和25%的台湾人给予肯定答案,有一位中国人还说,“你们总想让我默认一些本来没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我们不这样做。
”从这以事例看,中国人重直观感受,切身领悟,习惯于对事物进行具体理悟,养成生动活泼的具体直接的思维表达方式。
直觉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主要思维方式。
直觉就是通过感官器官感悟客体,或通过下意识和潜意识直接把握事物。
直觉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逻辑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有限的事实,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做出识别、理解和判断。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和顿悟。
这种直觉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认识世界基本是靠体知而不是认知,这也是中国人相信“眼见为实”、“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因。
中国人遇事习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考虑问题,由小到大,先全面,后具体的圆式思维模式。
英语中有“虚拟式”这一标志着反事实思维的明确标志。
因此,母语是英语的人抽象思维能力充分得到发展,善于注重反事实推论,思辨理性。
在西方人看来,只有思辨理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因此,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的手段。
从古希腊时期起,西方人就非常注重实证与分析。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这种实证和分析的思想方法更加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他们凡事习惯从具体或局部到整体考虑问题,一种由点到线,通过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线式思维模式。
西方人重知识性分析、逻辑验证,习惯于对事物进行细密解剖,层层推演,因而有较高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方法。
家庭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家庭的组成及观念就不同。
在西方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仅有夫妇两人和小孩子)占主导地位,大家庭(extended family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数量很少。
儿女成年以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母,单独居住。
父母年老也很少与已婚的儿女住在一起。
只有鳏寡老人偶尔与儿女合住。
一般成年的美国人如果还和父母住在一起通常要向自己的父母付房费和伙食费。
同样,老年的父母如果与自己的儿女住在一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显示了各自的独立精神、自食其力和对自己负责的精神。
老人年纪太大无法照顾自己,常常住进老人院, 而不愿意与儿女住在一起, 增加儿女的负担。
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的家庭是数代同堂的大家庭(extended family)。
实际上,大家庭即使在封建社会三代四代同堂的家庭存在着,但并不普遍。
由于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历代家庭人口的平均数为5-6人。
大家庭需要经济实力维持。
目前,我国核心家庭呈上升趋势,但仍有数量不少的大家庭。
据统计,在我国仍有大约30%的家庭属于大家庭。
尤其是在农村三代同堂的情形仍很普遍。
中国家庭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
例如,父亲的父母称为祖父、祖母,但母亲的父母却称为外祖父、外祖母。
堂亲(父方)与表亲(母方)在亲疏关系上也十分不同。
在英语中仅有grandfather,没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之分。
同样,在英语中哥哥和弟弟一般并不区分, brother一词适用于两种情况, 如果一定要说明需要再加其他的词。
堂兄、堂弟与表兄、表弟在英语中更无区别。
但是,在汉语中区分兄弟是极为重要的。
儒家所说的“五伦”中就有“兄弟”与“君臣”、“父子”、“夫妇”并列,“长兄如父”。
这就反映了中国家庭中的家长制。
家庭成员都要听从与家长。
个人自幼听命于父兄,长大后服从于官长或君王。
为了家庭或家族利益,有义务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献出宝贵生命。
个人奋斗、读书应试、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是为自己享受,但更主要的却是光宗耀祖,给家庭家族荣誉增光,为家族门风添彩。
相反,在以个体为本的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
包办婚姻是不可思议的。
西方青年择偶一般不需征得家长的同意,更不需征求其他亲属的意见,主张自由恋爱、自由结合。
有时这种自由达到了非常离奇的程度,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可以同和他母亲或祖母年龄相差无几的女性结合。
不管美丑、年龄、婚否,家庭是否反对,他们追求自身欲望的满足。
美国学者克·雷西说过:他们是没有家庭的国家,他们的民族是一个个被拆散了的个人。
这同中国人互相关心、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的心理和在夫妻两人世界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
二、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公元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至此,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
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主要指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
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
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
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不断扩大,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
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
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回过头来看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
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
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不想也不敢去“思变”。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是来生。
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
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