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学习的l联结-认知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一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一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对此,主要有六种理论解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桑代克(E.L.Thorndik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1874—1949),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
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其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使用的实验仪器(图5.1)是一个用木条作成的“迷笼”。
笼子的门上有个开关,只要笼子里的动物触动一下开关,就能把笼门打开并得到食物。
起先,实验是用小猫做的。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笼,把食物放在笼外它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把小猫放入笼子。
开始时它想用爪子直接去取得迷笼外的食物(鱼或肉),但不能成功,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迷笼,在迷笼里乱跳、乱撞,胡乱地咬木栏,乱抓各种东西。
在这样一系列的盲目而紊乱的活动中,偶然碰到了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了食物。
第二次再把小猫故入迷笼时,它虽然仍然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功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装置的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的时间也比第一次快了一些。
这样,经过许多次的重复以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就逐渐减少,它从笼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至最后把小猫一放人迷笼,它就能很快地打开开关,逃出迷笼。
这表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一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一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对此,主要有六种理论解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桑代克(E.L.Thorndik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1874—1949),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
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其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使用的实验仪器(图5.1)是一个用木条作成的“迷笼”。
笼子的门上有个开关,只要笼子里的动物触动一下开关,就能把笼门打开并得到食物。
起先,实验是用小猫做的。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笼,把食物放在笼外它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把小猫放入笼子。
开始时它想用爪子直接去取得迷笼外的食物(鱼或肉),但不能成功,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迷笼,在迷笼里乱跳、乱撞,胡乱地咬木栏,乱抓各种东西。
在这样一系列的盲目而紊乱的活动中,偶然碰到了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了食物。
第二次再把小猫故入迷笼时,它虽然仍然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功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装置的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的时间也比第一次快了一些。
这样,经过许多次的重复以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就逐渐减少,它从笼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至最后把小猫一放人迷笼,它就能很快地打开开关,逃出迷笼。
这表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有哪些?如何评价联结—认知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
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
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机体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机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由于刺激被动引起的。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弃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桑代克还提出了学习的“效果率”,即学习的形成受到学习行为结果的影响。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称应答性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它不是由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行为的结果-强化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带来令人愉快的结果。
而负强化是行为使得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强化。
两种强化都会促进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通过对强化进程不同安排,可以精确的控制学习行为。
除了强化外,行为还可以带来令人不快的结果,这叫作惩罚。
惩罚将减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学习的认知理论1,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强调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成而实现的。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学习理论重在研究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信息)的内部加工过程与机制,而不限于外显的刺激与反应。
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的心智活动,是内在认知表征的形成丰富或改组的过程,而不简单是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
认知理论发端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以法兰克福大学的韦特海默为首。
认知学习理论包括两种倾向:(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为加涅和安德森。
(2)认知结构理论。
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儿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人是如何加工保持信息的?——阿特金斯和谢夫林提出了记忆模型。
而后加涅提出了学习模型。
我们开始解释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学习和记忆包括一系列的信息加工流程,包括从外界接受和采集信息,进行识别编码和保存,在需要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加以应用。
人对信息加工流程进行不断的执行控制时,通过各种策略来调节,促进对记忆信息的获取编码存储提取。
具体过程为:1环境信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进入感觉登记器,形成感觉记忆。
信息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时间很短,在此时间内,人对信息进行最初步加工,通过与具体感觉相仿的具体形象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编码。
在进入感觉登记器中的众多信息之中,人只对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给于注意,进行知觉识别,赋予意义,这些信息便进入了短时记忆,新信息得到暂时保存和加工,并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包括抽象的语义和具体的感觉形象)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认为只有5~9个信息块,每个信息块可包含很多有联系有组织的信息,人通过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单元可扩大短时记忆中保持的信息数量。
(这种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的单元的过程称为组块)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很短,但学习者不断对信息进行重复,就可以使信息保持激活的状态从而在短时记忆里保持更长的时间。
通过对信息的复述,以及对信息进行意义解释,从而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就可把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以便在以后需要时再回忆起来。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学习的联结理论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学习的联结理论二、学习的联结理论(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1.巴普洛夫的经典实验实验方法: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1)习得、强化、消退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
这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系,这就是条件反射的习得.这种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就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
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复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
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
(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
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有哪些?如何评价联结—认知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
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
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机体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机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由于刺激被动引起的。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弃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桑代克还提出了学习的“效果率”,即学习的形成受到学习行为结果的影响。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称应答性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它不是由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行为的结果-强化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带来令人愉快的结果。
而负强化是行为使得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强化。
两种强化都会促进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通过对强化进程不同安排,可以精确的控制学习行为。
除了强化外,行为还可以带来令人不快的结果,这叫作惩罚。
惩罚将减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学习的认知理论1,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强调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成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