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重难点及补充要点(上)
- 格式:doc
- 大小:291.00 KB
- 文档页数:22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知识点高考历史总共有三轮,其中第一轮复习是打好基础的阶段,如果第一轮复习不能好好完成的话后面的复习阶段也会受到影响。
下面的这些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考点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1、产生的条件:①地理因素:山多、岛多——形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地少,三面环海——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②政治因素: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实行直接民主③经济因素: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有利于形成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2、形成和发展:梭伦改革(奠基)→ 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伯利克里改革(顶峰)3、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4、影响:①进步性:促进了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
②局限性:是少数人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利考点二古代罗马法1、起源:习惯法——保护贵族利益,损害了平民利益《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2、发展: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影响最深远的古代法律3、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4、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5、影响: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成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的源头。
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6、“高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
实力是基础,是本钱,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
有“本钱”还得会用“本钱”。
无本钱生意无法做,有本钱生意做赔了的事也是有的。
7、复习是积蓄实力积蓄本钱,考试则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至,赚得最大的效益。
一位考生说“我平时考试总是稀里糊涂,但大考从来都是名列前茅,大概是心理调节得好吧?”诚如是,最可怕的是大考大糊涂,小考小糊涂,不考不糊涂。
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个核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大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大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金融、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演变,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1)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
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1)概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美国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出现波动。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以来司,市场机制易、市场经济体制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及对中国的影响时间推动力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影响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葡萄牙强租澳门,中国面临来自欧洲的威胁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1)荷兰侵占台湾(2)西学东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近代化起步4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化明显加速再次与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推动了现代化建设(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板块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考纲展示考点归纳真题举例考情分析(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考点世界银行职能的变化2015·全国卷Ⅰ,T35(1)从考查内容看,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及影响、经济区(2)世界经济考点1 马歇尔计划与欧洲2016·全国卷乙,T35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4·高考全国卷Ⅱ,T35)如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A.冷战结束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D.欧盟扩大解析:选D。
2018高考总复习:历史一轮复习技巧一、历史学科一轮复习的重点内容中国古代史部分: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近现代社会生活与科技文教。
世界史部分:古希腊罗马的政治;人文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代埃及、俄国、日本的改革;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近代以来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二、历史一轮复习策略1、以通史构建历史的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解读和运用训练一轮复习以通史的体例进行复习,把握历史的时序性,和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征。
由原来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转变为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等方面强化记忆。
把历史知识放在历史的阶段特征中进行理解和记忆。
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试着理清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教材进行整合,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顺序对知识点进行综合梳理,以保证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内容,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学科本质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同学们在一轮复习中要依托于教材,切忌死记硬背,要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扫清知识死角,把教材吃透,把书本读厚。
历史学科在命题时越来越回归历史学科本质,通过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教材的研究,加强历史探究问题的能力,回归历史学科本质。
3、加强重点题型的训练,总结常见题型的分析思路在题型训练的过程中,突出关注高考四项基本能力,尤其强化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能力训练。
2018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秉承了江苏卷“稳重、平实”的风格特色,立足主干,试题难易适中,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在命题方式上体现稳步创新的原则,学科能力考查与史学研究方法相结合,注重唯物史观的指导,巧妙渗透“以史为鉴”,历史感醇厚,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有着引导作用。
仔细研读,无疑对2018年江苏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意义重大。
一、试卷特点评析1.知识与能力比翼齐飞2018年江苏历史试题覆盖中外史的三大时间阶段,除了世界古代史比重略多外,考点分布还算合理。
试题覆盖面广,尤其是必修模块考点的覆盖面更为均衡而合理(见下表)。
“考试说明”中一级子目的覆盖率大于55%,总比例达到80%,与2017年相比,二级子目的覆盖率有所上升,试题进一步呈现突出主干知识,落实基础考查的趋势。
各必修模块知识点考查统计表20道选择题都是材料或情景题,但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非常高,80%的选择题离不开教材的基础和主干知识。
2018年江苏历史试题坚持高考“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能力相统一的考核目标”,通过考查主干知识,强化了考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整体上看,江苏卷选择题所设置的选项迷惑性不大,难度比2017年有所下降,主观题的难度则保持相对稳定。
主观题主要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目标层面着力较多。
在一些省份历史试题日益专业化、学术化的今天,江苏试题难易适中,知识与能力比翼齐飞,比较符合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这一朴实的风格,体现的是以命题者为中心转向以考生为中心命题理念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也有利于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
2.情境设置与开放探究各具特色与2017年相比,试题材料来源仍然相当丰富,有历史文物照片、历史著作、报纸报道、新闻漫画、人物言论等。
大量图文和数据材料的运用,避免了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丰富了试题的表现形式,使卷面更加生动活泼。
除了继续选材于马、恩的经典著作,史学大家的著作或言论入题更为突出。
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1.不同2.特点(1)苏联: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板块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选B 。
本题迁移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材料中关键语意是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农村征粮,体现余粮收集制,故选B 。
2.(2013·高考全国卷Ⅱ,T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1931年”这一时间信息,理解斯大林说这段话的含义,结合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势思考作答。
第五单元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制度(1)出现:(2)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其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二、清朝1.清朝初年(1)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辩]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
[联]清朝统治者在承袭明制基本框架的同时对其有所调整,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与此同时,17~18世纪的西方,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代议制不断发展,中国的封建专制政体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拓]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三、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一)三司分权,设立督抚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承宣布政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2018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知识点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苦的高考,终究能够在坚持中顺利度过。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知识点一、知识点记忆困难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的最大痛点就是记不住,历史也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记不住知识基本上就等于没学,当然学生记忆困难的问题并不全怪学生,这跟以下诸多因素有关系:1.教材是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改革、人物这样的专门史体例编写的,但是一轮复习需要兼顾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总特征,所以需要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照通史顺序进行复习,这与许多学生之前的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许多学生接触起来感觉通史复习有碎片化的感觉,知识点过于零碎而导致记忆困难。
2.通史并非是以前专门史中政治、经济、思想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更侧重于这个时代众多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且考试也是这样去考查的。
以宋朝为例,宋朝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壮大,市民阶层的需要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起,所以风俗画和宋词以及散曲等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市民文化兴起,另一方面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奢侈享乐等行为的产生,所以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给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但是大部分学生很难分析出特点时代各个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导致对特定时代的时代特征认识不充分,进而无法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所以记不住知识点,这是历史学习中最大的痛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知识的积累是无法取得高分的。
3.许多学生仍然把历史当作所谓的“副科”来看待,不想在这上面下太多功夫,所以就很难做到对历史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把握,以至于做题漏要点和张冠李戴。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复习建议通过近两个月的复习,高三历史的一轮复习任务现已经过半了。
一轮复习是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阶段。
高考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的好坏。
但是,在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月考检测中,我们发现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基础知识不坚实:前面必修课程一政治史的知识点无法及时备考稳固,忘却较多,影响了必修课程二经济史内容的自学;一些关键的历史概念和关键性标志性事件认知不妥当,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美国的联邦制、共和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新旧民主革命的分割,“一国两制”的全面认知,美国的美苏政策等内容;由于初中没自学世界史,必修课程一第二、三、五、八单元的世界政治史内容基础薄弱,和必修课程二世界经济史的第二、六、七、八单元联系更为困难,世界史的时段分割和阶段特征难以认知和把握住,对近现代历史影响很大的两次世界大战在必修课程教材中不自学,也影响了许多科学知识的自学和认知。
2、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欠缺审题和解题缺少方法和技巧: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审题不仔细、答偏、答漏、答错,读不懂题目,不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意图,不知道考什么。
这导致选择题出错率高,非选择题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去组织答案,尤其是忽视材料中的信息,照搬笔记和教材观点,答非所问。
规范答题上,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去作答,不使用历史术语、逻辑不严谨、缺乏层次性、不少答案没有序号、没有段落、思维混乱。
3、自学习惯上:课堂自学效率不低,课后及时备考比较,知识点忘却率为低。
高三一轮复习内容多任务轻,课余时间又紧绷。
许多学生既对课堂自学比较注重,又无法努力做到课后及时备考,许多该记忆掌控的知识点越积越多,慢慢丧失了自学的基础和兴趣。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学习的效率,在这里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二、对今后一阶段知识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11、准确掌握知识体系和时代特征,提高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必修课程二经济史部分就是中考考查内容中最惨的一部分,内容小事,经济理论性弱。
乾县一中 2021 届高三年级一轮复课备考方案为了有目的、有方案、科学高效地睁开高三复课备考的各项工作,努力完成上级部门和学校 2021 年高考的目标任务,特拟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高三复课总的要求是“激活思想,夯实基础;导学练测,提升能力;分层推进;稳步提升〞。
以新课标为依照,以?考纲? 、?考试说明?为指南,以教材为依赖,落实培优、辅中、转差;坚持文理并重、艺体并举、全面备考。
成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努力创立“紧张、有序、拼搏、有为〞的复课气氛,力争在 2021 年高考中有新的打破,为我校可连续睁开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根本情况:1.学生情况:本届高三现有 5 个文科班和 25 个理科班,在校学生 1765 人,文科 282 人,理科 1483 人。
其中文补 82 人,理补 406 人,借读生 130 余人。
应届统招生源相对较好,学风浓厚,考风正直,学习习惯较好,综合素质较高;借读和往届生源整体质量不高,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待于进一步标准和提升,需要花大气力管理和整改。
2.教师情况:本届高三年级科任教师97 人,初次担当高三授课的有 6 人,其余教师都有高三一轮或一轮以上的经验。
本届高三老师年龄结构合理,勤劳敬业,团队协作意识较强。
3.管理团队:分工认真,责任明确,分抓到详尽班级和学科;30 位班主任务实、敬业、全局意识较强,经验丰富,管理上形成了立体交织,齐抓共管的场面。
三、目标任务:本科上线人数打破1000 人,力争一本上线人数较上年有大幅增添,高考600 分以上人数高出30 人,尖子生在名校录取上有重要打破。
四、组织机构:1.高三复课备考领导小组:组长:郭党国副组长:刘立武李宝通解彭山任志恒张文超王亮马美艳苏秀龙成员:郑养库孙国政严拥军陈正东杨旭卿白文波南利2.高三复课备考小组:组长:苏秀龙副组长:郑养库孙国政严拥军陈正东杨旭卿白文波南利成员:各学科组长和班主任五、主要工作安排1、复课时间段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2021 年 9 月~ 2021 年 2 月底为“基础知识复习和坚固,根本技术训练〞阶段。
高考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1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公元前2070年建立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商代1、公元前16--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③层层分封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2018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教案(精品)
时空定位
教学过程: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何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
时空定位
教学过程:专题三、四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关于‚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须知的几点
1、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方面争论
时空定位
教学过程: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双百”方针
(1)提出背景
①新中国文艺工作的口号
②社会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③目的: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
(3)含义:
(4)实质:政治民主化在科学文化事业上的反映
时空定位
教学过程:
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时间、地点:
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希腊
(二)背景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成熟;
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根本原因)
平民地位的提高及个人主义的成长;
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直接原因)
(三)内容
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
放弃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四)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1、代表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
时空定位。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概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空背诵】【重难突破】重难点01 旧、新石器时代对比【即学即练】(2021年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三模)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我国境内广泛分布,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开始交流频繁,并逐步移植到中原地区,融合到华夏文明中。
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A.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B.发展中存在多源性特点C.广泛分布在祖国大地上D.具有多元一体发展特征【答案】D【详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我国境内广泛分布”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交流频繁,并逐步移植到中原地区,融合到华夏文明中”体现了一体化的特点。
由此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故选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多源性和广泛分布都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排除B、C。
重难点02 西周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4.影响(1)积极影响①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消极影响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瓦解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周王室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统一铸币权,既打击了诸候势力,维护了中央集权,又有利于全国经济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 ,刘邦即2、文景之治(1)原因A 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B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 的教训C 尊奉 思想,采取“ ”政策(2)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作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恢复,社会稳定,史称“ ”3、地方行政制度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 ”,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 与 并行制。
4、王国问题(1)概况A 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 为诸候王,他们拥兵自重,对 造成严重威胁。
B 汉高祖将异姓诸候王逐渐剪除,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候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2)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候封地,引发吴、楚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二、西汉的强盛1、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A 加强皇权 制度:加强 ,削弱 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 ( )。
B 察举制度确立以 为代表的新的 制度C 地方势力a 解决王国问题颁布“ ”:削弱了诸候王的势力。
b 建立监察制度 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 地方c 加强地方治理任用 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
(2)经济上严重打击了商人势力,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是与民争利的表现。
但是这引动措施为西汉政府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为西汉政府对匈奴开展大规模反击提供了经济支撑。
改 革 币 制将 收归中央实行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 国家插手并经营 ,增加 , 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3)思想上a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b 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 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
2、民族关系 上:开拓疆域(1)北方a 汉武帝任用 、 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区域。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重难点及补充要点(上)主题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家国同构是我国传统社会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它源于“始于殷、成于周”的宗法制度。
“家国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也就是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
古代早期“家国同构”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识——系统理解]1.宗法制产生的宗法观念2.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庶民和奴隶分封给他们而成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内部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3)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主题二从先秦贵族政治到秦朝官僚政治——郡县制的确立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以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郡县制的确立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史识——系统理解]主题三、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
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
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主题四: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①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④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评价: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2.中国古代宰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不同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内阁的任命和职权的大主题五: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古代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废分封,置郡县,创立了有效统辖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
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分割地方权力,使其各有所主,相互制约,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到了宋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终于尘埃落定,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整个中国一统的局面。
[史识——系统理解]2.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特点与影响(1)特点: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管理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
(2)影响: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主题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古代中国政治与行政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
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
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又是趋势。
皇权和相权之争几乎是贯穿古代中国所有朝代的主旋律,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
至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皇权没有了制约因素成为了最高权威。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古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崩溃也是必然。
[史识——系统理解]1.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①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②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应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
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②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题七: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
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史识——系统理解]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主题八: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补充1.朝议制度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
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
它较为有效地限制了君权的非正常行使。
2.古代回避制度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
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一项很有特色的官吏制度。
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3.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
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