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论语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_《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1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论语十则读后感。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十则读后感。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
”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论语》读后感1寒假,我读了些《论语》,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我用来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处,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从这里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好的我就要向他学习,见到坏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错误。
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伟大的孔圣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被几个孩子挡住了去路,其中一个叫项橐的孩子说出了挡路的原因,孔子认为有理,见他聪明,就又提了一些问题。
项橐对答如流,孔子便虚心地向他求教了!那么有学问的孔子都虚心地向一个小孩学习,何况我们这些小学生呢?更要虚心好学啊!观光电梯的发明也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个酒店因原来的电梯不够用而请来了建造师和工程师设计新的电梯。
建造师和工程师一致认为在每层的楼板都要开一个孔,以便安装新的电梯。
一个清洁工听到他们的谈话,就建议把电梯建在酒店的外墙上就省事多了。
建筑师们眼睛一亮,连声叫好,观光电梯就这样诞生了。
因为建造师虚心地听取了清洁工的意见,才有了观光电梯的诞生。
如果建造师们看不起清洁工,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不能诞生今天的观光电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的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论语》读后感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
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
《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
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
,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
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
我是不太赞同的。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
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
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
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
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 读完⼀本名著以后,⼤家⼀定对⽣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烦恼吧,下⾯是⼩编精⼼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论语读后感1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及其弟⼦⾔⾏,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是孔⼦死后,他的弟⼦及再传弟⼦编撰⽽成。
⽽论语导读则是针对你在论语中不明⽩的,注意说明背景、说明⽤意,并对原义作适当的发挥和展开,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论语,并学会运⽤其。
“君⼦”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对之极为重视。
那么在孔⼦眼⾥何为君⼦呢? 论语导读中有很多话都体现了孔⼦对君⼦的看法并作了解释。
有⼦⽈:“其为⼈也孝弟,⽽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认为家世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须先齐家,家齐⽽后国治。
为什么呢?因为家就是⼈的调教之所,在家⾥把⼈调教好了,知道孝顺⽗母、尊敬兄长了,到社会上去⾃然会服从领导,尊君爱上。
知道服从与尊敬,也就⾃然能与社会和谐,恪尽职守。
孝顺⽗母、善事兄长,是⼀个⼈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所以作为君⼦⾸先必须具备的基础就是“孝顺⽗母、善事兄长”。
⼦⽈:“巧⾔令⾊,鲜矣仁。
”这句话说明了仁在孔⼦眼⾥是⼗分重要的。
论语导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论语》是君⼦的⼀堂必修课。
论语读后感2 《论语》的真谛,就是让所有⼈明⽩,怎样才能得到我们⼼灵深处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活。
⼏棵挺⽴在岩⽯缝间的古树千年不倒,即使经历了暴风骤⾬;⼏座绵延的⼤⼭不断延伸,即使脚下的激流不停地拍打;⼏座散落在⼭间的⼩屋在等待,即使已被⾼⼤的岩⽯遮蔽。
《论语》正如它们,存在着⼀种强⼤的⼒量,那就是信念的⼒量,它从未被⼈们忘记过。
《论语》的精髓在于把天之⼤,地之厚的精华融⼊到⼈们的内⼼,使天、地、⼈成为⼀个完美的整体,让⼈们有着⼀种⽆⽐强⼤的⼒量。
《论语》读后感(11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
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
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
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
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
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
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
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
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
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
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十有八九,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
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
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论语》读后感2《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论语》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读后感1《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在这众多的千古名句中,我最欣赏的一句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意思是告诉人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当这样做时还有余力时,才可以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它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
学习应是广义的,不仅仅限于学习书本知识,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学文”。
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无法报答尽得。
“百善孝为先”。
可当今社会却有太多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孝,忘记了应该尽孝。
孝可谓做人之根本原则,芸芸众生,皆可以此为做人之根本原则。
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做人之思想之根本,然而今天的很多人已经失掉了此思想,更多崇拜的是一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拜权主义。
如果在罪犯犯罪前想一想自己的父母会怎样,就不会继续去犯罪了。
如果每个人都为了父母做好考虑,世界上便会多一丝光明,少一丝邪恶。
然而,孝在中国根深蒂固,只要我们重新挖掘,一定会还原其最亮丽的风采。
《论语》读后感2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
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今天,我看了论语故事,其中一个小故事令我记忆犹新。
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孔子曾经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意思是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颜回家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可是他却能生活的很快乐。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佩服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环境,而是佩服他能乐观的生活。
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颜回能做好这些,我却不行。
比如说,一次,我们的老师留了很多作业,我只写了几个字就烦了,我一点也不坚强。
还有一次,我被老师罚了100道题,写到40道,就哭了,妈妈陪我写到第八十道题,剩下的二十道是妈妈协助我写完的,总之,我还是不够坚强。
好啦,我就先介绍这些,剩下的下次再介绍。
《论语》读后感2古人的智慧,就像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像汹涌大海上矗立的一座灯塔,像茫茫雪野上钻出的一株小草,带给我们希望。
在我心目中,就有这样一部凝结了古人智慧的书——《论语》。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书中记载了圣人孔子和他学生的对话,涉及学习、为人、处世、治国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其中,有两段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来告诉你吧!第一段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后,一定要时常温习,使它真正成为我们的本领。
第二段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孔子的学生,曾子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尽心竭力帮助过别人?是否诚信可靠地同朋友交往?是否及时复习了老师传授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坚持每天做到这“三省”,我们就一定会越来越棒!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经典读物,在不断的阅读中细细品味先人的智慧吧!《论语》读后感3《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的读后感14篇《论语》的读后感14篇《论语》的读后感篇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国家治理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
作为后生,乃十分敬佩,并加以学习思考之,于是作简单浅显的认知如下。
一、岁幼时的德化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岁幼时,养成的生活习惯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响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会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想在岁幼时的德育教化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也将是这一个人的人生根基,因为在岁幼时不懂是非,更不懂德,这时的德育便是最佳时期,有意识的灌输,一定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二、成长时的德引当我们踏入校园后,老师是扮演着道德引领的角色,当然也有其他的引领者。
我便斗胆谈下我自己。
进入大学后,当选学生干部,初衷为了在服务老师和同学的同时历练自己,到了这个位置上来,才明白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当面对的.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集体。
我想,我既没有长辈身份的威严,也没有过胜过强的能力,用什么来博得民心,用什么来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对一开始同学们不支持工作的情况,用什么去让他们有所改变,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自我改变,这是“德”。
是用适合同学们的方式去开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体角度去思考事情该如何处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体负能量,提升同学们的思想素质,我想这是“德引”。
我一直以来坚持重点抓班级学风建设、德风建设,在这一学期,班级情况转变相对较大。
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难旋涡,但依旧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后的德育工作后、成家后,我想对德的学习和使用更是要注重。
当进入到一个工作的集体环境,或多或少都有着来自他人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如若每个人都注重“德”的修为,将会有更好的工作氛围。
当有了家庭和孩子后,为人父母不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从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得到教育。
总言之,我认为“德”应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终身修行。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
《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根据史实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曾向顽童请教问题。
可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博学的孔子,还需新的向别人求教,谦虚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那么,骄傲自满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对《论语》的学习领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头呢?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国家,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
这样不但自己,对国家也是一种福。
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论语》读后感2学习知识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知识的兴趣。
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它,去了解它。
如果以学习为快乐的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够灵活运用。
就拿我最喜爱的舞蹈而言。
不少人是为了艺考,或者被迫被家长送过来。
对这门艺术毫无兴趣,毫无了解,纯粹地只是为了达成目的,迫不得已才去接触它。
那么看他跳舞的人也觉得索然无味,自己学起来当然更体会不到快乐了。
有时候心情不好,烦躁、无聊的时候,都喜欢自己随便笔画笔画动作,即兴一段。
读《论语》心得感悟精选9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见、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化原则等。
下面是白话文的我为您带来的读《论语》心得感悟精选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共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挚友。
篇一:读论语的心得感悟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才智。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验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
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
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苦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每天读,一天读六小时。
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慢慢喜爱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才智。
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知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知我们“学了的学问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珍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绘声绘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爱“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敞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苦恼缠身。
它告知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莫非有人想做每日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
这也使我想起曾经验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当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
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
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当心,毛手毛脚的。
”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
《论语》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读后感1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而悠悠文明长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颗“星”——儒家的《论语》。
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经典,我的成长因它而精彩!说起《论语》,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作品,不但在我国广为人知,更是举世闻名。
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
古人曾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而且,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也体现出了《论语》中的礼教思想。
由此可观,《论语》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因此,这更加深了我想去阅读它的欲望。
于是,我漫步到《论语》的世界里,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熏陶自身的心灵。
读后,其中的很多句语录都深入我心,影响我至今。
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是很重视学习。
虽然我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的问答互动,会动脑思考,可是却很少做笔记,课本十分的崭新,里边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
结果,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也得到了我的“报应”,那就是复习时总是无法回忆起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于是成绩总是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见长势。
到了初中后,由于学业竞争的激烈,我终于明白了成绩的重要性。
于是我上课就一直埋头做笔记,不肯放过一毫秒,就好像头顶千斤重,抬个头都不舍得。
可是成绩却还是不怎么理想,而且虽然做过笔记,但都好像是走个形式化,满足自身的视觉需求,却从未自身动过脑筋自身思考。
这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警示了我。
它告诉我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却不学就会陷于困境中。
这清楚地反映出我当时的状况,让我明白了要把学与思结合在一起,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的话,即使是事半也会功倍的。
对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立刻调整了自身的学习方式:当老师讲解例题、重点时,我就应该放下笔抬起头仔细听讲、认真思考;当老师停下让我做笔记时,我再拿起笔书写。
果然,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整,我的成绩逐渐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浅,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这时,虽然我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起色,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却又出现了问题。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这个假期,我读了《论语》,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总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学习他的优点。
发现他们有缺点,就要赶快检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种不足,如果有,马上去改正,这样就会做得更加完美。
孔子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令人钦佩。
我们班里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的作文好,有的体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乐于助人……他们的优点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也会越来越优秀。
《论语》读后感200字4今天我看了《论语》中好几段,下面,我来说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义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向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应该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在生活中,我们要谦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想他的优点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取长补短,相得宜彰。
比如说:我们班的某些同学的学习不好,但他的体育好,画画的好,就应该向他这方面学习。
某些同学体育不好,但学习好,写字好。
向他写字,读书学习。
我的跳绳跳得好,琴弹得好,但是胆子小,不敢上台朗诵,应该向胆子大的,声音大的同学学习。
及时改掉自己的缺点。
论语读后感2这几天我读了《论语》,觉得这句话不错,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对品德高尚的人肃然起敬;侍奉父母能尽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
这样的人即使没读过书,别人也会认为他读过书。
在我们生活中,也要讲文明、讲礼貌,这样的话,别人才会认为你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论语》要这么说的原因吧。
我们每天走进校园时,都要向在大门口值勤的老师问声好,以表达谢意;老师也微笑着点着头表示赞许。
不管在校园内外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的心理便会有丝丝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阳光照过一样。
阅读《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0篇在自己读过了《论语》后,也了解了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论语》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言论,其中大多关于学习,非常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阅读《论语》读书心得体会,盼望对您有所协助!阅读《论语》读书心得体会篇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我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而担忧自己不够了解别人。
孔子为何说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呢,为何不必担忧别人不知道我呢?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似乎和孔子这句话是截然相反的,总是想方设法盼望别人知道自己,盼望拥有更多的粉丝,盼望获得更多的名声、地位、财产等等,这不是我们许多人所执着追求的吗?为何孔子却分道扬镳呢?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孔夫子在他那个时代的确是很不被人理解的。
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唯一能干脆感知的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又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了。
就像你望见两个人在吵架,你先听了一个人的诉苦,只要你不听另一个人的说辞,你必须会更怜悯诉苦的那个人。
在我们遇到任何委屈和不公时,都要记得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要来理解你,但假如你想要变得更好,更强大,你必须要学会去了解别人。
先把自己做好了,不必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你。
“患不知人也”,要担忧自己没有了解别人。
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学会去了解、进而做到去包涵他人。
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应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索,在不违反自己原那么地状况下充分地予以对方敬重与理解。
我们应当学会去了解别人,而不是闭塞在自己的空间里。
我们不应当总是拿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
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成长经验,所持的想法和观点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这是正常的。
当然,“知人”也并非完全就无视了“自我”。
当你通过了解别人的优点后,加以学习,改善自身,不是一件好事吗?当你了解别人的缺点后,参照自己有没有这一的缺点,有那么改之,无那么加勉,并引以为戒,也未尝不行啊!这也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读后感(13篇)论语读后感篇1从小我就喜爱读书,对书爱不释手。
每次手中捧着一本书,我心中就感到无比的欣慰。
尤其是遇到好书,总是百读不厌。
有一天,妈妈给我带回一本《论语》,我高兴极了。
我早就从电视里看到不少地方兴起学习《论语》的热潮,早就期望自己也能读到这本书,没想到如今就能一饱眼福了,真是快哉!《论语》历行了两千多个春秋,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它是一本记录了古代有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被历代当朝者治理天下所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又按时温习,不是很开心吗?自从阅读了论语之后,我对学习的主动性也越来越高,每天放学都会仔细地把学过的学问再复习一遍,果真。
我的成果越来越好,我也越来越有成就感。
这可都是论语教导有方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十分惭愧,因为以前,不管是发试卷或是发作业本我都要最新最洁净的,这是私心在作怪,论语使我认识到了错误,让我明白了要为别人付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常常忧愁。
我明白了,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不要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论语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让我的.生活充满阳光,或许每个人读论语都会有不同的心得,我也不例外。
在这个浮燥的社会中,我只想企图查找一片安静的归宿,查找一片文化的净土。
做自己能做之事,行自己能行之事。
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足矣!我喜爱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篇2在学习班里,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其中,《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勾起了我深厚的兴趣。
起初,我看不懂这惊奇的古文,看不懂那极其深奥、惊奇的文字。
之后,教文言文20xx年的那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大意,让我们读三遍,然后,背下来,我觉得十分简单,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论语》读书心得14篇《论语》读书心得篇1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
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
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
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
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
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
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
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论语读后感(通用15篇)论语读后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说你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人的一生不要虚度,要立志做大事。
从《论语》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诚,不要花言巧语;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一种美德;学习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论语》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它可以帮你悟到人生中的许多大道理。
论语读后感2孔子(公元前 551 至前 478 年),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思想,他说话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之于《论语》一书。
《论语》里面内容丰富,写有关于父母的内容,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它教育我们作为子女的出门进家要跟父母打招呼,别让父母不知道你去了哪儿,不要让父母担心。
还有写关于人的,比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教导我们每个年龄阶段所要做的事情。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从书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等等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令我们得益不浅。
论语读后感3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
因此他在书中也总结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张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在学习上的主动。
这一点与现在的教学方式很相似,都重视学生的思想,并且启发学生。
《论语》虽然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一部书,但它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篇幅短小精悍还特别注意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论语的读后感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1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的读后感1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
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
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
"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
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
"说完,还打了我。
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
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论语的读后感2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论语读后感(优秀9篇)论语读后感篇一“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
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
”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好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此刻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
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论语》读后感篇二说到国学,博大精深。
以各学派思想为中心的书籍也是甚多。
学派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学;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学……而《论语》中所谓的国学是狭义的国学,侧重儒学。
《论语》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典籍,读书人一直将它列为必读之书。
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论的编汇,共二十篇。
《论语》的“论”字包含了讨论、编次的意思。
要了解儒学和《论语》,就要了解孔子这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儒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大家都说孔了是圣人,而孟子就更确切地说孔子是圣之时者,意思就是说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很知道因时制宜。
我读论语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
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
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
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
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
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
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
”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
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
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
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
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
雀噪聒聒,何所见也。
”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
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
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
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
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孔子主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
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
《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
《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
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
神秘化、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差,例如:歧视女性等。
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
《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
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
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