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精)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2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摘要:古诗词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韵律形式熏陶学生,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不但能够使得学生更加聪慧,还能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因此,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创新古诗词教学,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趣味”和“意境”,进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其文化素质、审美判断力。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意境;教学策略引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不仅仅是文化上的教学,更是精神上的感悟,更加注重“入情”、“举象”和“会意”,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诗词中学习感性,体会其精神,实现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因此,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深刻挖掘其蕴含的“趣味”,让学生走进“诗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品味我国诗文化的魅力,沉淀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品质。
一、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诗词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特征,。
而初中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诗词教学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不同时代的诗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瑰宝,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教学依据。
通过对诗词中的文字表达形式、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让学生具备基础性的文学素养。
现今教学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学生又是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品析与鉴赏能力,可以使传统诗词文化得到发扬。
由此可见,加强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诗词是考试中的常考内容,通常以默写和诗词赏析形式出现在试卷之中。
这使得大部分教师只是重点对考点内容进行教学,侧重诗词情感分析、语句翻译、创作背景教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这些内容教学上,很少有时间进行诗词欣赏,致使教学模式变得单一,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进行记忆,学习状态比较被动,难以提高对诗词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摘要】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育部新课标的提出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作为初中语文老师的我们探索新教学之路也就是重中之重的事。
到如今,在新课标下的教学已经开展了几年了,老师们也都有了一些经验之谈。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诗词的教学能很好的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达到新课标中的目的。
因此,本文主要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在进行诗词教学前的四部曲。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老师;四部曲新课标中要求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标中提到了学习语文就要提高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就包括了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从诗词学习的角度就能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达到新课标中的目标。
因此,我觉得在诗词教学前可以遵循以下述说的建议。
一、了解诗人是必经之路我们都知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很多的老师都愿意让学生去熟读、背诵诗词,这样的传统教学我不否认有它的道理,但是课改后老师们还应该注重学生们情感的培养、熏陶、领悟。
因而,在诗词教学这方面我们更应该去注重诗词流露出的情感。
在我看来,要领悟诗词中的情感,我们必须要了解诗人,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只有当我们了解了一个人,我们才能从他的性格、遭遇、只字片语中感受到他要传出来的信息。
每一个有感情的人都是诗人,每一首诗都是感情的寄托。
因此,在平时进行教学活动时老师们不乏抽出一点时间,让同学们好好地了解一下这位诗人的出生、经历,以及对于诗人来说那些人生中大起大落的事。
当学生真正了解诗人,他们才可能从诗人的角度去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情感。
而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当学生了解这位诗人后,掌握了人物特点,即使在以后见到该诗人的其他陌生的诗词,也能更好地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去学习、领悟。
学习《20XX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有感白瑞芳通过此次学习新课标,我仅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和感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第四学段(7-9年级)的古诗文的阅读目标: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在中学课本中,古诗文作品以其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意境而深受学生喜爱。
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古诗文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阅读中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并能加强文学修养,加深文化底蕴。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呢?我个人认为,语文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多鼓励学生,师生间建立民主和谐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想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注重课前预习。
精心设计课文导入,激发生兴趣,布置学生认真预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要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布置的预习是在老师指引下有针对性、适量地练习。
如,先给各个学习小组分工,把生字词写出来,并进行讲解,展示预习的效果。
其次,要求学生把关于此诗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来,并记住作品的出处和作者的作品。
二、加强背诵指导,熟练背诵、默写经典名篇。
背诵是指不看原文凭记忆而念出读过的文字的读书方法,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
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好,阅读文言经典名篇,反复朗读、背诵,熟记在心,可丰厚自身的语言积淀。
背诵并非刻意追求,而是“阅读鉴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其本质含义是背诵乃基于阅读鉴赏基础上的认知巩固,是建基于理解、体会基础上的背诵;不是为生吞活剥、不求甚解地为背诵而被诵;否则,“背诵”就蜕变为一种生硬、机械的填鸭,那样做只会把学习者异化为食而不化的“两脚书橱”。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
新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对初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指导。
其中,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主题,探讨其内容、方法和策略,并对其实施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总结。
内容1. 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既有传统文学作品,也有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文本。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文学作品、报纸文章、科普读物、历史文献等。
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 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阅读导读法:通过导读,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目的、方法和技巧,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词汇,并预测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讨论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作文训练法: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4. 教学策略的运用除了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古诗文阅读教学设计在新课标要求下,古诗文阅读教学设计成为了笔者非常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份全面且有效的古诗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1. 教学背景古诗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由于现代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所不足,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
2. 教学目标2.1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2.2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2.3 提升学生对华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教学时间的限制,选择适当的古诗文进行教学。
可以结合古诗文的不同题材、不同年代和不同作者进行讲解和分析。
2. 教学方法2.1 典型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古诗文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欣赏。
可以通过注释、比较、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2.2 阅读体验法:通过朗读、琴棋书画、戏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感官的刺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魅力。
2.3 互动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设计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升他们的主动参与度。
可以通过展示古代文人墨客的生平事迹、古代文人与古诗文的联系等方式,引发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
2. 导入古诗文选择一首适合主题和学生程度的古诗文进行导入,可以通过背诵、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对古诗文有直观的感受。
3. 详细讲解和分析针对选定的古诗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可以结合文化背景、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解读。
4. 学生互动与表达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观点,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激发思考和表达能力。
新课标下古诗文阅读教学设计在新课标下,古诗文阅读教学是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环。
如何针对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古诗文阅读课,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本文将提供一份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古诗文教学。
一、课程概述本课程将以《静夜思》为主题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通过这首诗的解读和欣赏,学生将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以及与诗词相关的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静夜思》的作者李白以及他的创作背景;- 掌握《静夜思》的基本意义和诗歌结构;- 掌握古代诗歌的常用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古代诗歌;- 能够通过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播放《静夜思》的音频,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感受诗歌的韵律与美感。
2. 学习诗歌背景(10分钟)- 教师以图文的形式展示李白的形象和生平事迹;- 通过简单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及《静夜思》的创作背景。
3. 诗歌分析与欣赏(30分钟)- 教师分段分步解读《静夜思》,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的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音韵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感;-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结构及修辞手法(20分钟)- 教师讲解《静夜思》的诗歌结构,包括五言绝句和押韵形式;- 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 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5. 创作环节(25分钟)- 学生根据对《静夜思》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 鼓励学生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自己的创作能力;- 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景物中汲取灵感,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在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哪些问题得以强调现在,2011版新课标刚颁布,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吃透基本精神,理解基本理念,探索基本方法,矫正以前某些错误的做法。
我们要以这个标准作为从事古诗文教学的指南针。
为了方便老师们学习和研讨,我把新课标中凡是涉及到古诗文教学的一些理念,作了一个梳理,共整理出五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就讲一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性,但不轻视知识学习。
新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特别强调“实践运用”。
又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强调“语文实践能力”要“着重培养”。
新课标这样强调,意在避免有些老师过度跟学生讲解语文知识。
但新课标又不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反,它仍然强调知识的学习。
它说,“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我想,新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语文知识不是不学习,也不是可以轻视,而是要“随文学习”,不要系统地讲解,更不要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
这一条有矫正的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有轻视甚至忽视知识学习的倾向。
比如讲文言文,碰到虚词,就不敢讲用法。
碰到特殊句式,也不敢讲。
可是学习虚词,只讲意义不讲用法,讲得清楚吗?特殊句式如果不从语法角度讲,学生又如何能理解?比如“之”字。
《狼》里有一个句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如果只讲意义,这个“之”字就没有意义,可以删掉,但它在这个句子中,又的的确确有作用,它是音节助词,常常用在时间词语后面,起强调的作用,在本句中,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你看,不讲用法行得通吗?还比如,“而”字。
“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这个句子实际上是互文见义,前后两个部分内容可以并列理解;“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前一个部分表修饰,修饰如何“望”;“出淤泥而不染”,前后两个部分发生转折关系了,用“而”字相连。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
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
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
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
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
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
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
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
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
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
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头、深圳、苏州、青岛、烟台和安徽芜湖。
既有教育发达地区,也有教育欠发达地区。
没有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省市区占抽样调查的将近一半,比例很大的。
这三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
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
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
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
这样的考查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
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
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
第三,削弱古诗词的阅读考查或许不太妥当。
湖北黄冈一直坚持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题,北京卷一直坚持不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题,笔者刚好在这两个地区都担任过高中语文教研员,有一些体会,这里跟老师们交流一下。
在北京的高中听老师讲古诗词时,老师几乎都会埋怨学生对古诗词赏析是“一穷二白”,脑子里什么也没有,就是会背一些诗词名句。
至于诗词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如唐诗与宋诗有什么分别,赏析诗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都不太知道。
大多数老师都要给学生补讲一些诗词赏析的常识。
以前在黄冈听高中老师讲古诗词时,几乎就没有这方面的埋怨,老师带着学生作诗词赏析题,要轻松得多。
这说明中考考诗词赏析,对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赏析的知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三年下来,这些学过古诗词赏析的学生,比那些只知道背诵名句的学生,赏析能力一定要高出一大截。
三年里,该要赏读多少优秀诗词作品,这样的积累是不可忽视的。
从这个方面来说,中考试卷中没有设置古诗词赏析题的省市区,可能会留有一些遗憾。
或许有人要问,中考设置古诗词赏析是不是太难?作用到底有多大?对此,我们最好用一道题目来说明问题。
比如2011年上海卷,考查的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有两道题,第一道题解释词语,“浓睡”在词中的意思,第二道题客观选择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和对整首词的把握。
一共四个选项: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老师们看看,这题目难吗?或许对初中生来说,还是要费点思量。
而这正是考查和引导的意图。
它告诉学生,平时学习古诗词,一定要读懂读透,不能囫囵吞枣,比如“浓睡”是什么意思,比如“海棠依旧”到底是词人回答的还是“卷帘人”回答,比如“绿肥红瘦”表面上是在说什么,其实实质又是在说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等。
这都是学习这首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这些内容都没搞懂,又谈什么初步赏析呢?看看,这是不是最基础的考查呢?这样的题目设置对学生平时阅读古诗词,有着很好的警醒和导向作用;同时这样的训练,对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特点,积累一些赏析方法,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初中古诗文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它还必须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必须对学生的精神底色负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只是学习古诗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甚至都不是主要问题。
初中古诗词教学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饱满的精神气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其中主要是读写能力。
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在学生的心田里培育一颗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而这就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这里,新课标连用三个“打下基础”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打底”功能。
一是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二是语文课程是学习做人的基础,学语文同时也是在学做人,三是语文课程是学生继续发展的基础,语文学好了,学生才能健康地继续发展和完善。
三个基础把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说得十分透彻了。
对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一些学者和名师也以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回答。
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就特别重视语文教育的“打底”功能。
他说,“语文教育在育人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与意义。
语文教育所用的教育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体的文章,文学作品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都无一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我想强调的是,这样的精神灌注、文化熏陶也是影响终生的。
这就是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反复强调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非常强调语文教育的“打底”功能。
她说,“语文教育要在学生心田‘植根’。
”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树魂立根”。
她说,“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学者和名师的阐述,不仅具体细化了新课标的精神,而且对我们也是一种警醒和鞭策。
在“打底”方面,古诗文有着天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诗词,不仅都是经典之作,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精华。
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就是直接从他们的文字气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丰沛的人文情怀。
所以,我们不仅要启发学生多注意积累,也应该在赏析方面做点初步工作。
如果我们的眼光只盯住那点分数,那我们就矮化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也有负教育的崇高使命。
三。
明确在2011版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哪些问题得以强调现在,2011版新课标刚颁布,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吃透基本精神,理解基本理念,探索基本方法,矫正以前某些错误的做法。
我们要以这个标准作为从事古诗文教学的指南针。
为了方便老师们学习和研讨,我把新课标中凡是涉及到古诗文教学的一些理念,作了一个梳理,共整理出五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就讲一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性,但不轻视知识学习。
新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特别强调“实践运用”。
又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强调“语文实践能力”要“着重培养”。
新课标这样强调,意在避免有些老师过度跟学生讲解语文知识。
但新课标又不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反,它仍然强调知识的学习。
它说,“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我想,新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语文知识不是不学习,也不是可以轻视,而是要“随文学习”,不要系统地讲解,更不要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
这一条有矫正的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有轻视甚至忽视知识学习的倾向。
比如讲文言文,碰到虚词,就不敢讲用法。
碰到特殊句式,也不敢讲。
可是学习虚词,只讲意义不讲用法,讲得清楚吗?特殊句式如果不从语法角度讲,学生又如何能理解?比如“之”字。
《狼》里有一个句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如果只讲意义,这个“之”字就没有意义,可以删掉,但它在这个句子中,又的的确确有作用,它是音节助词,常常用在时间词语后面,起强调的作用,在本句中,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你看,不讲用法行得通吗?还比如,“而”字。
“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这个句子实际上是互文见义,前后两个部分内容可以并列理解;“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前一个部分表修饰,修饰如何“望”;“出淤泥而不染”,前后两个部分发生转折关系了,用“而”字相连。
这三个句子,都用连词“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如果不讲清楚区别,学生的理解肯定是不深入的。
特殊句式更是如此。
比如“徐喷以烟”(《童趣》,介词宾语后置;“何陋之有”(《陋室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用“之”字帮助提前;“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这些现象,都刚好和现代汉语相反,如果不讲清楚,势必也会影响理解。
而且,事实上,我们的中考题目也考虚词啊!比如2011年河北省卷第10题,就考了一个“与”字。
题目是这样出的,跟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中“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这四个选项中,ACD中“与”字都和例句相同,都是介词,意思是“跟,和”,B项中“与”字是动词,作“给”字讲。
你看,中考命题人还是很注重虚词的学习的。
学习文言文是这样,学习古诗词也是如此。
古诗词学习中,也有许多知识,比如学生如果知道了唐诗重视抒情,而宋诗重视说理,那么理解唐诗和宋诗可能就有个大概面貌。
还比如,南宋偏安一隅,因此诗词大都涉及到爱国问题,涉及到沦落异乡回望故乡的问题,因此大部分诗词都比较沉痛,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无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