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之斗拱构造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之斗拱构造艺术

一、斗拱在中国建筑中的历史渊源和作用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斗拱,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西周初年,从西周到战国时代若干铜器的装饰图案中已有栌斗。到汉朝,斗拱不仅见于两汉时期,还见于东汉的石阕、崖墓和明器上的建筑中。及至唐代,斗拱已臻成熟极盛。这时的斗拱既用以承托屋檐或平坐,将屋面或楼面的大面积荷载传递到柱上,也是建筑形象组成部分。在建筑的整个立面构图上斗拱发挥了结构和艺术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表现出中国木构建筑稳健和雄丽的风格。此外,斗拱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到明代和清代,斗拱建筑结构已从注重力学角度阶段逐渐演变成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并进一步形成装饰化的规范发展阶段,这时已是一个与近现代建筑结构艺术有机衔接的成熟阶段。

二、斗拱的称谓和组合

根据不同的历史时代,一组斗拱和斗拱分件的演变,均有明确的称谓和划分。斗拱谓之“铺作”,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称谓;“科”是清式《工程做法》的称谓;宋代称一组斗拱为一“朵”,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清代称一组斗拱为一“攒”,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拽架”或二“踩”。因在房屋构造中的位置不同,斗拱也有不同的称谓。位于外檐的叫外檐斗拱,位于内檐的叫内檐斗拱。在不同的柱头之上,斗拱的叫法亦不同,如在中柱之上的叫柱头铺作或柱头科,在角柱之上的叫转角铺作或角科,在两柱之间的叫补间铺作或平身科。其中最为复杂的是转角铺作或角科的斗拱了。根据斗拱前后、内外或左右的

挑出方式,斗拱结构又分为“偷心造”与“计心造”两种做法。所谓偷心斗拱,就是以最下层的栌斗为中心,向前后或内外两个方向上施斗、拱和昂,不施横拱;计心斗拱就是由栌头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

的叠垛挑出,属于复合斗拱,更具有复杂性。梁架计数:每向外增一檩为一步%架&;斗拱计数:每向外挑一层为一跳%拽架&。斗拱出跳,最后也要用令拱和耍头或衬枋头作为构架的收头,由栌头%坐斗& 算起,出一跳的斗拱宋代称为四铺作,清代称为三踩;出两跳,宋代称为五铺作,清代称为五踩;..出五跳,宋代称为八铺作,清代称为十一踩等等。跳出越多,建筑的级别就越高,当然,斗拱结构“愈复杂便愈美观”的檐下装饰效果,也便同时产生了。

三、斗拱的建筑模数的价值体现

斗拱构件,有严格的尺寸规定。宋式斗拱以“材、”定尺:材广%高&’( 分,契广%高&) 分。拱高’( 分,谓之单材,材上加,即拱高!’ 分,谓之足材;材厚%宽&统为’* 分,刚好是“斗耳”的口面宽度的分数。材广厚之比为#:!,这也是长期历史经验积累的最终结果,即使是现在,用料的断面尺寸也或多或少受此影响和制约。宋式构件尺寸大小,按“材、”大小共分为八等材,一等材用料最大,广九寸厚六寸,八等材用料最小,广四寸五分厚三寸。无论什么样的房屋建筑,只要说明用几等材,包括柱、梁、枋等等,只可依照《营造法式》的具体规定,便可拟定所有构件的用料尺寸了。

清工部《工程做法》将用材分为十一个等级,由六寸至一寸,每级差别为半寸。清制“不复有单材足材之别”,材高为材厚’* 分的两

倍,也就是“斗口”尺度的两倍。一切用料的尺寸,均与斗口尺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斗拱每拽架为三斗口,横拱间的高差为二斗口,

檐柱径为六斗口,柱高六十斗口等等。这就是最原始的建筑模数的运用,它们是形成中国建筑比例尺度协调合理、建筑形制缜密完善的根本保证,对现代所用的建筑模数影响深远,同时也是“斗拱”制度在中国传统建筑乃至现代建筑中的价值作用之所在了。

四、斗拱细部构造示例

唐代斗拱已达成熟阶段,细部构造也有了完善的记载,从现存的隋唐建筑及一些史籍和间接材料中将斗拱大体分为六种;到了宋代,斗拱大体可分为十五、六种;到了明清,“竟亦沦为装饰累赘矣”。下面仅简要概述唐代斗拱的建筑构造。

一斗:为斗拱最简单者。柱斗上施大斗一枚以承檐椽,如为补间铺作,亦可以用大斗一枚。这种类型见于大雁塔、香积寺塔之斗拱。把头纹项作(清式称一斗三升):以志莲净苑“大雄宝殿”为例,驼峰中间施栌斗一牧,栌斗口出华拱,与泥道拱相交,拱头施齐心斗一枚,散斗四枚其上承托素枋和平棋枋。双杪单拱:以志莲“东西侧门”为例,柱头铺作出双杪,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头令拱以承檐木专。其柱中心则泥道拱上施隐刻枋和柱头枋,华拱里跳头上施令拱,令拱上又施素枋。如为转角铺作,则角出华拱两跳,正面华拱及角华拱跳头施鸳鸯交手拱,与侧面鸳鸯交手拱相交。人字形及心柱补间铺作:两柱头铺作之间连接的素枋中间以矮短心柱(又称蜀柱)上施斗作为补间铺作,填补了立面上单调的缺憾,此例见于志莲净苑“观音殿、药

师殿、念佛堂”等殿堂,阑额与素枋间施以蜀柱,蜀柱上加一大斗承托素枋,素枋之上再以贴耳斗承托素枋。人字型补间铺作之例见于净藏塔前面圆券门之上,各面则用人字型代心柱,其人字两股偏低,两端跷起,上下层素枋之间用斗支承。双杪双下昂:志莲净苑“大雄殿”斗拱由六千件构件组成,分为四十组,最简单的组合有十几件构件,最复杂精巧的转角斗拱达一百件。大殿转角斗拱采用的是双杪双下昂设计。四杪偷心:大雄宝殿内柱出华拱四跳以承内槽四椽木伏,全部偷心,不施横拱,其后尾与外檐斗拱相同,此谓之四木少偷心。详细构件如下:栌斗一牧,上施华泥列拱二件,第一跳为角华拱,第二跳为二华拱连乳木伏,纵横相交素枋二件;第三跳为斜半驼峰,隐刻瓜拱二件;第四跳角平昂华拱头一件,上施素枋一件,令拱四件,斜耍头与角平昂头压于四跳之上,连接柱头枋与平棋枋,铺作之间用交互斗八件、齐心斗一件、散斗十件、平盘斗三件、贴耳斗二十件连接嵌固。

古建定量尺度规制

1、柱高与柱径

古建筑的高德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即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

分之七定径寸。如面阔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根据这些规定,就可以推算出面阔。

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按斗拱口份数定,《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斗口七十份定高,”“如斗口二寸五分,得檐柱连平板枋、斗科通高一丈七尺五寸。内除平板枋、斗科之高,即得檐柱净高尺寸。如平板枋高五寸,斗科高二尺八寸,得檐柱净高一丈四尺三寸。”从这段规定可以看出,所谓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是包括平板枋、斗拱在内的整个高度,即从柱根到挑檐桁底皮的高度。其中“斗拱高”是指坐斗底皮至挑檐桁底皮的高度。七十斗口减掉平板枋和斗拱高度,所余尺寸不足60斗口。檐柱径约为柱高的1|10.

2、收分、侧脚

中国古建筑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根部粗、顶部细的做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木柱做出收分,既稳定又轻巧,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那么,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营造算例》规定为7|1000.

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做法称为“侧脚”。工人师傅称为“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