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一部分 常用单味中药 第十七章 补虚药.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19
天星医考之《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第十七章补虚药
概述
【药性特点】多具有甘味。
【功效】补虚
【适应证】虚证
【使用注意】
1.无虚勿补。误用补虚药有“误补益疾”之弊。
2.对证选药。分气血,别阴阳,辨脏腑,明寒热。
3.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避免闭门留寇。
4.顾护脾胃、整体调节。
5.注意服法用法及剂型。
【配伍】气虚常致阳虚,而阳虚多兼气虚;血虚易致阴虚,阴虚多兼血虚。故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须为用。其次,应根据兼证的不同,进行适当配伍。
第一节补气药
【药性特点】性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少数兼具苦、寒。主归脾、肺经;少数药归心、肾经。
【功效】补气
【适应证】气虚证
人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甘而微苦,微温而不甚燥热,药力强大,为补气强身之要药。既善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又善补脾肺之气,治脾肺气虚诸证;还能补气而生津、安神、益智,治津伤口渴、消渴、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病证】
(1)气虚欲脱,脉微欲绝。大补元气而为救脱要药。
(2)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3)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4)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证。
(5)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配伍】
人参配附子:人参甘温补气,力宏固脱;附子辛热回阳,补火救逆。两药相合,大补大温,益气回阳,治亡阳气脱效佳。
人参配蛤蚧:人参甘温善补肺气,蛤蚧性平补肺益肾。两药相合,补肺益肾而定喘嗽,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生脉饮):人参性温补气,麦冬寒凉滋阴,五味子酸收敛阴。三药相合,
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为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
【用量用法】3~9g,宜文火另煎,对入其它药汤内服用。益气救脱可用15~30g。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
【使用注意】为保证人参的补气药效,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因属补虚之品,邪实而正不虚者忌用。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
【药理】又兴奋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学习记忆、抗休克、强心、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调节糖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以及使促性腺激素释放增加等作用。
党参
【性昧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甘补而平,不燥不腻,入脾肺经。补气之力逊于人参,对用于脾肺气虚之轻症。又兼生津、养血,可治津亏、血虚等证。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主治病证】
(1)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2)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3)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
(4)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用量】9~30g。
【使用注意】本品虽性平,但为甘补之品,故实热证不宜用。
【鉴别用药】
人参、党参:均能补气生津,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肺气不足气短喘促,以及气津两伤的口渴等证。
不同:人参源于五加科,性微温而善大补元气,为治气虚欲脱第一要药;又善安神增智,治心神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党参源于桔梗科,性平而补气力较缓,挽救虚脱虽非其所能,但却善补中气、益肺气;又兼养血,治血虚萎黄等证。由此可知人参力强,党参力薄,若以党参代人参用,则宜加大用量。
【药理】有调节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溃疡的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增加红细胞、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强心、调节血压、抗心肌缺血、改善学习记忆、抗菌等作用。
黄芪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甘温升补,入脾肺经,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此外,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
(1)脾胃气虚之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脏器脱垂。
(2)自汗,盗汗。
(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
(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5)气血双亏
【配伍】黄芪配柴胡、升麻(补中益气汤):黄芪甘温益气升阳,柴胡、升麻皆有升举阳气之功。三药相合,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中气下陷诸证所常用。。
【用量用法】6~30g。补气升阳宜炙用,其它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甘温升补止汗,易于助火敛邪,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毒盛者,均不宜应用。;
【鉴别用药】
黄芪、白术:温补兼利水,同能补气利尿、固表止汗。
不同:黄芪补气力强,又善升阳;还善补肺益卫、固表止汗;托疮生肌;通过补气还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白术兼苦味
而具燥湿之功;又能健脾安胎。
人参、黄芪,甘温,温补,同补脾肺之气。
不同:人参补气力强,善于大补元气,又能补气生津,安神增智。黄芪补气不如人参,但有升阳:又善托疮生肌、利水消肿。通过补气还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
【药理】有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强心,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及肾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促进骨髓造血,调节糖代谢,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作用。
白术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甘温苦燥,入脾胃经,主以温补扶正,兼能祛除水湿。善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治脾胃气虚、脾虚水肿,止汗,安胎。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病证】
(1)脾胃气虚之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2)脾虚水肿,痰饮。
(3)表虚自汗。
(4)脾虚气弱之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6~12g。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燥伤阴,故津亏燥渴、阴虚内热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
苍术、白术:源于同科同属,上古通用,宋元始分。
均味苦性温入脾胃经,功善燥湿健脾,治中焦湿滞证。
不同:苍术以燥湿为主,治湿阻中焦脘闷苔腻者用之为宜;又兼辛味而能祛风湿、发表,治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
白术以健脾为主,并有补气之功,故治脾虚夹湿乏力便溏者用之为宜;又能利水、止汗、安胎,治水肿、表虚自汗以及脾虚胎动不安等。
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