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观潮》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3.47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教学反思《观潮》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在教学上,老师结合学校中年级语文教学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伟。
也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以读促讲,感受观潮人的感情老师通过让学生自由读、对比读,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达到教学的目的。
老师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再提出问题“作为前来观潮的群众,人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找出表示人们心情变化的句子,通过自读、听同学读,对比自己与他人的朗读效果,从而理解人们的感情是由“期待—激动—平静”的变化,并通过朗读时语气的强弱、语调的高低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情感。
二、品味文字,感受潮来前的朦胧美1.品味“横卧。
老师指导学生理解“卧”字。
左边一个“臣”,像人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只有在趴或是躺着时才会上下排列。
右边一个“卜”,表示“人”。
“卧”表示趴着的人。
而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江面非常平静,一动不动的状态。
2.品味“若隐若现”。
老师先是让学生感受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这和谐、壮观的画面,再通过“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的独特景象,感受潮来前的朦胧之美。
三、以读促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教学潮来时这一部分,老师要求学生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自由朗读,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观潮》教学反思(优秀6篇)《观潮》教学反思篇一正确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服务。
本课程使用音频和视频录制。
首先,播放江潮到来的录音,包括滚滚雷声和山体崩塌声。
让学生想象和谈论他们所听到的,并达到“进入”的效果。
之后播放潮水视频,第一次整体观看潮水,对大潮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相关句子用摄像机观看潮水视频,让学生感受潮水的。
氛围,更好地理解文章材料,第三次让学生边看边背诵,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
可以说,情境教学法在本课程中得到了实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潮教学反思篇二《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
作者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上。
一、让“读”占“鳌头”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读,让同学通过自身的理解体会,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
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同学很少,多数同学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
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同学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
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
而要使同学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同学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同学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教给同学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
如重音、停顿、语速等。
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抖”等词语。
2、充沛感悟:只有在充沛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身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同学才干将自身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应在同学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进行。
观潮教学反思总结(优秀9篇)《观潮》教学反思篇一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
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
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观潮》课文教学反思篇二下课后,我觉得课堂上有几个地方掌握得不好。
一、对单词的理解和学习太粗糙了。
虽然是四年级,但这是一个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时期。
然而,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没有很好地理解单个单词的用法和含义,可能会失去积累的机会。
二、有人怀疑这会影响学生的理解。
情感路线仍然是根据老师的想象来实施的。
是否有情绪灌输的嫌疑?我上课不够大气。
有时我会坚持一种观点《观潮》教学反思篇三要想讲出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真不容易;回忆讲一节课的过程,收获真大,这就是我讲完《观潮》这节课后的最真实的感受。
就这节课而言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我讲的是《观潮》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本文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从汇报收获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课前我充分的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
学生在汇报收获时从不同角度进行,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突现出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共同营建了积极的情感交互过程,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悟。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超详细)1观潮《观潮》这篇文章通过详细描写钱塘江大潮的盛况,体现出大自然的壮美。
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展示他们搜集到的钱塘江大潮的图片。
色彩鲜明的图片,加上学生们充满激情的描述,整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为随后进行的课文理解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识记生字。
识记生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们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有15个生字,个别生字较为简单,只需稍微指导。
对于易混、易错的生字,从字形、读音、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
三、边读边想。
本文是一篇描写场景的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从阅读中感受场面的宏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同时通过阅读指导,让XXX的读书声回响在整个课堂。
同时,还引导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顺序。
通过找关键词来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这节课,主要在于读,在读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使学生感受不一样的美,受到情感的熏陶。
2走月亮《走月亮》是一篇生动而优美的散文。
文章通过景物及心情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母亲、对家乡的美好感情。
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激发兴趣。
在教学的开始,我展现图片,通过让学生描述图片,表达感受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由图片导入本课的研究。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的研究兴趣进步了,教室的研究惯氛也更浓厚了。
二、生字教学。
生字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识字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因此,我在教学易错、易混的字时,从结构上、写法上进行指导,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在识字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认真书写、快速识记,个别学生写的字质量不高、写得不漂亮。
写一手好字,是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要求,是每节课都必须要训练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观潮》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所写,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意,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大自然的景象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关键词句中感受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将课文中的景象和情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描述。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出课文《观潮》。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词:学生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教师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5.欣赏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6.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观潮》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壮观的潮汐景象。
课文以作者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潮汐的奇特、雄伟和变化多端,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具体的场景有较强的感知力。
但部分学生对潮汐现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讲解。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潮汐现象,认识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景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潮汐现象,认识生字词。
2.难点:学会从景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潮汐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2.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认读和复习生字词。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潮汐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潮汐的了解。
教师简要讲解潮汐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潮汐景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公开课说课稿附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观潮》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总述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向往;第二段描绘了大潮来临前的景象;第三段详细描述了大潮的壮丽景象;第四段描绘了大潮退去后的景象;第五段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主要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描绘细腻的语言和景象,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同时,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可能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对于钱塘江大潮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潮、涌”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字新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描绘的景象的想象和感悟。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生字新词: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通过查字典、组词等方式,学习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默读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观潮》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描述了小男孩观察海潮时的种种感受。
该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目标1.了解海潮的成因和特点。
2.理解课文中小男孩的情感变化。
3.尝试用语言描绘大自然的美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通过展示海潮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海潮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 阅读课文学生课前阅读《观潮》,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轮流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3.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小男孩的情绪变化,并就小男孩在观潮时的感受展开讨论。
4. 创作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來表达自己对海潮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 归纳整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海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1. 优点•通过小男孩的视角来感受大自然,使学生更能融入课文情境。
•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
2. 不足之处•课堂时间有限,可能无法充分展开学生的创作活动。
•部分学生对海潮的成因和特点理解不深入,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教学。
五、改进策略1.增加教学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和绘画时间,拓展学生的情感表达。
2.针对学生对海潮知识的不足,可以增加相关专题讲解或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六、总结通过教学《观潮》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还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感知世界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第【1】篇〗本课教学成功之处:1、在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刚从三年级升到四年级,这是学生进入四年级的第1课,所以我安排了字词教学,这样有利于向学生逐步渗入课文,消除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从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由学生画出有关句子,交流感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3、通过看到的、听到的,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从而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有限,朗读时间不多,未能很好地在读中领悟钱塘江的雄奇壮观。
改进方法:1、将生字词的认读作为检查学生预习的内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理解课题,比较"观潮"中的"观"和"天下奇观"中的"观"后,直接进入课文学习:"观"了哪些景象,为什么是"奇观”。
组织阅读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第【2】篇〗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
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第【1】篇〗在设计本课教案时,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
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因此,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例如:对课文中的新词,我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
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
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如以下练习1: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2: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这一设计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第【2】篇〗《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观潮》说课稿及反思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
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 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说学情中年级学生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三、说教学目标1、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课文内容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 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四、说教法。
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以及朗读法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中,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 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
《观潮》教学反思(通用15篇)《观潮》教学反思1部编版四班级上册的语文开篇之作《观潮》,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顺序特点时,学生在总结“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不是特别的精确。
当学生只说到时间顺序时,我马上继续发问:从哪儿看出来是时间顺序的?学生说到: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早上”“午后一点”“过了好久”。
“早上的时候潮来了吗?”“没有来。
”“那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点发生的事情总结为什么?三个字概括一下。
”“潮没来?”“潮还没来,那我们可以称为叫潮来什么?”同学们有点晕乎乎的了,我马上反问到:早上你准备来上学,但是还没有到学校,那段时间可以称为叫上学前,对吧?”“潮来前?”这样递进式的发问,使学生的思维紧跟课堂的节奏,看着他们一个个求真的眼神儿,感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成的课堂。
突然想起徐文祥老师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的不断发问,学生紧跟步伐,丝毫没有时间松懈。
《观潮》教学反思2《观潮》是语文S版四班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
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
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异常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以读为主,以读为本。
经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经过抓住课文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描述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化地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壮观的景象。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阅历。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在海边观潮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潮汐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富有文学色彩。
教学中,我将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他们容易产生共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描绘细腻的情感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潮汐的原理和现象,掌握生词生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培养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词生字:潮汐、澎湃、浩渺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内容理解: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想象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课文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4.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语言美。
3.讲解生词生字:讲解潮汐、澎湃等生词生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5.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学反思引言《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是四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教材之一,其中的第1课《观潮》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环境的重要篇章。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更好地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了解潮汐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体会自然界的奇妙与壮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教学内容《观潮》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观察潮汐的变化,领略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
文中描述了海水的起伏、浪花的奔涌和退潮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式教学: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视频展示:可以通过播放与潮汐有关的视频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潮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3.实地考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潮汐的变化。
教学反思在教学《观潮》这篇文章时,我发现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1.缺乏足够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讲授和讨论的方式,缺乏足够的实践活动,这样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下一次教学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来理解潮汐的变化规律。
2.对学生的思维深度引导不足: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回答比较表面,缺乏深度。
我下一次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扩展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3.学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在教学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下一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小组合作的环节,让学生共同讨论、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总结通过对《观潮》这篇文章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希望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和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
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成功之处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
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不足之处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
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
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四、改进措施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得更愉快。
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观潮》教学反思《观潮》教学反思(精选1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潮》教学反思1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一课《观潮》。
因为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体制内的课文,第一次感受体制内语文课的上法,所以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熟读课文、通关生字。
我也提前进行了准备,精心制作的PPT,教案从草案到二案,再到最后的定稿。
怎么样用简单的语言去让孩子理解我说的话,我在心里反复进行了练习。
通过课堂上的反馈,孩子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不错,但是也有几位学生做的不够好。
教师有的语言还是让学生不太懂,对老师每一个环节布置的任务有的孩子不能领会。
但是也有几位同学表现突出。
今天这节课,我其实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的:孩子们能朗读吗?他们喜欢这种类型的课堂吗?他们能感悟出其中的感情吗?······一系列的疑问,所以我准备第一次上课用三课时的时间去讲授。
但是结局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用了两课时的时间讲解完了所有内容,最后另外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观看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课后我很兴奋,孩子们也很兴奋,大概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亦或是他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课堂。
下面,我就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一下反思。
一、PPT呈现“钱塘江大潮”图片,学生回答“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这是导入环节,想用图片让孩子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但是大部分同学站起来回答的时候,都说的是“我觉得这个浪潮像······”但是乔治璋、赵元浩、苏诗雅、乔韵芝这几个孩子说的特别好,“我看到了大潮像水墙,我觉得十分壮观”等类似的答案。
这一环节是老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还是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我到现在还不是很明白,也许我们还需要多磨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5篇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篇一《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播放大潮的实况录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并且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重点词句,尤其是描写大潮声音和颜色的那几个句子:“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等等,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了对描写顺序的引导学习,从课文词句中感受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与写作方法。
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篇二《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
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因为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
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就应该读节奏,读出情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前搜集课文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感悟。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
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随文识字。
在理解生字、词语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随文识字,结合一定的语境,理解词语,感受表达的意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5篇《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四班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实施,四班级上册第一课《观潮》已经授完,上午对比新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教后反思。
《观潮》属于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以前S版的四班级教材也有这一课,由此可见这一课在学校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教授之前,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丽,并在电脑上下载了相关的PPT,盼望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感受大潮的声音和外形。
我的教学设计也是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绽开的:养成上课仔细倾听的习惯,能正确听写出课后词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娴熟娴熟复述课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宏伟,课文学完后赏读《浪淘沙》进一步感受文本;总结课文之后教给同学观看挨次和写作方法,鼓舞同学在作文中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会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用了三个课时最终教授完《观潮》这一课,可是总觉得遗漏了什么,重新研读新教材,反问自己双线训练做到位没。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自然之美,人文要素是推举一个好地方并写清晰推举的理由。
反思今日自己的教学,发觉人文主题落实的不够到位,只有在教学环节中始终渗透同学对大自然的赞美喜爱之情才能激发同学推举一个好地方的欲望,看来统编教材的双线训练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行。
因此在下午的课堂上,我又花了非常钟的时间再次捋顺课文的思路揭示文章主题引起同学共鸣,引导同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留意观看身边的漂亮景物,以此为本单元的写作之旅埋下伏笔。
新教材双线并进的单元结构,呈现了确定的语文课程,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
很明显,这节课,我以语文要素为主,走进了“跟着课文的思想内容跑”的误区,掉进了“教学问”的陷阱。
而这正是以前教学惯性使然。
用好教材的关键在于从核心素养动身,精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
部编《观潮》教学反思部编《观潮》教学反思(通用6篇)部编《观潮》教学反思篇1在本学期的公开课时,我讲了《观潮》一课。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
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因此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
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一、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
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这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二、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
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
这堂课我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
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
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
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
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
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
通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
部编《观潮》教学反思篇2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
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
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一、创设心灵的境遇“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
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
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
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与学生“课前交流”的简短对话,以商量语气激发学生当“小记者”,学生信心十足表示赞同,然后相机以寓于有趣、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
从学生的神情和学习状态,我认为他们自认是“小记者”的身份表述的语言是自豪的,愿学的情感是真诚的。
并且饱含愉快的心情进入课文佳境。
同时,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激情、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
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总不敢举起小手,这一细微处老师不能忽视,我用风趣“摸瞎”游戏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惊奇中自主的举起了小手,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教完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
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
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
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
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
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
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部编《观潮》教学反思篇3《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
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
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因此,我重视了“读”。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
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如“山崩地裂”,并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学生纷纷说道:天崩地裂、惊天动地、地动山摇、震天动地等词语,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这堂课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时候,过渡语衔接不够流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总结,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部编《观潮》教学反思篇4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
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 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
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部编《观潮》教学反思篇5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