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7.80 KB
- 文档页数:4
心中藏有担当的种子
一、各场讲座主题综述
1.1谈谈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这是自进入大学以来听的第一场讲座,胡显章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己对文化,文化自觉的理解;并谈到大学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传承
创新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然后详细解释了大学文化应包括哪些方面,
最后胡教授又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着重强调了大学文化,特
别是大学精神中体现的价值观对人才培养和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在提
到创新时,胡教授说道,创新文化对于大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一手抓
价值观,一手抓新文化。只有与努力建设好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有效抵御外来
文化的冲击。
1.2重新学会爱——白燕升畅谈艺术与人性
白燕升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讲解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特别是谈到艺术对人生、以及人性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时一种正能量影
响,在讲座中,白老师提到许多艺术大家的故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黄梅戏大家马
兰和黄梅戏“五朵金花”重逢的故事,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也让我深深领会到了艺
术的精神内涵,可以说是一场文化大餐。白老师在最后又提到自己对工作的看法,
不要把利益看得太重,任何东西都是有意识的开始,我们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1.3软实力与强国梦
张国祚教授先就什么是软实力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中国所说的软实力侧重于文化,实现中国梦必须做强软实力。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任何国
家都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之后又举出了
一些硬实力很强但是软实力非常弱的国家被打垮的例子,同时也把13世纪的中国
和19世纪的中国作对比,强调软实力的重要性,只有筑牢核心价值观基石,才能
做大做强软实力、实现中国梦。
1.4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张宏杰老师首先介绍了曾国藩入仕前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接着张老师介绍了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的经济生活;并重点介绍了30岁以前的曾国藩和30岁以后
的曾国藩,以及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时的经济生活,最后得出结论是曾国藩是一个内
清而外浊、内方而外圆的一个非典型的清官。通过对曾国藩的生活的解读,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圣人”呈现出的“真诚”与“虚伪”,以及晚清官场的一些微妙的而复杂的“潜规则”的运转。
1.5抢救濒临文字,解读文明密码
赵丽明教授作为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用自己的亲身行动追溯文明之光。她组建并带领了一个团队,包含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青春年华回报社会,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文明发展的特殊经验和普遍价值,阐述了人类文明不同形态的发展历程。在讲座中,这支“清华军团”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走进西南,走进横断山脉,走进六江领域,追寻茶马古道、沿着藏黎走廊,去发现,去探讨,去挖掘各族人民留下来的文明遗迹。
1.6我看国学热
赵士林老师开始以《国学六法》开始整个讲座,认为我们学习传统,我们弘扬国学的博大精深,是要把传统真正有生命力和内在价值的,永恒的,普遍的东西拿出来化成我们的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接着,赵老师又谈到儒学,他认为儒学中最重要的是“一儒做人”,儒家的学问说来说去都是在教我们怎么做人;之后又介绍了儒之外还需有道,儒家好比太阳精神,讲担当、讲天下为己任,道家好比月亮精神,是谦卑的精神;接着赵老师又介绍了禅学,法学等,整个讲座都透漏了赵老师身后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中国国学研究之深,实则令人佩服。1.7士之人文精神与社会担当
在这个讲座中,彭林教授首先阐述了自己对大学教育的看法,为了能够让我们青年一代更好地担当起中国和平崛起这一历史使命,大学教育应该给予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文化自尊以及文化自觉。接着,彭林教授指出了当今大学生素质不高的现象,以及具体表现,同时从“知”和“行”两方面展开,讲述了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度过我们的大学生活,收获颇丰。
1.8孔子儒学与中华历史-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
张岂之教授首先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和《论语》成书的过程,提出孔子的理想和实践目标;接着张岂之教授又重点介绍了儒学的精神内核及发展过程,带领我们回顾儒学的发展历程以及遭遇的种种阻挠,在最后张老师又举例分析了儒学的不足之处,告诫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心得体会
心中藏有担当的种子
最近看到网上流传一个视频是关于“高晓松批评梁植愧对清华教育”的频,视频中高晓松对梁值一上来就谈论找工作的事情进行抨击,说道中国好多大学成了职
业培训所,没有人生理想教给学生;名校毕业生不是用来找工作的等等言论,而这
恰恰让我想起来了之前听过的讲座1.7彭林教授“士之人文精神与社会担当”和1.1
胡显章教授的“谈谈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一些观点,两位教授都在讲座中强调了
我们这代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担当感,有一定的历史使命感。大学要有独特的
灵魂,是说大学不仅仅要有灵魂,还要独特;这让我想起来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
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清华以及它的学生无时无刻不代表
着这片土地的一些形象、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身为清华人,我们心中要藏有一颗
担当的种子。而在1.5赵丽明教授的讲座中,我看到了清华学子为拯救濒临文字,
解读文明密码所做出的贡献,这正体现了清华学子一直以来心中都藏有一颗担当的
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便会生根发芽。
我所强调的是我们心中要藏有担当的种子,意思不是说要经常把担当挂在嘴边,而是要把它埋在心里;也许我们此时为这个社会做不了什么,我们甚至对于完成自
己的大学学习都会感觉很吃力,我们甚至在某一门课上的学习都不能轻松应付,我
们甚至刚刚毕业就要加入找工作的潮流中,我们会渐渐为物质的追求而感到狂热。
但是一旦我们达到某个高度,或者在某个领域处于无忧状态,我们就要让那颗种子
发芽,让担当在心中开花,经自己最大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这才是
一个名校毕业生在未来几十年应该有的状态。
我并不赞同那种经常把为祖国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挂在嘴边的人,正如清华的校风所说“行胜于言”,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来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情。对于网上批
判名校毕业生一出来就急于找工作的言论,我认为是不恰当的;空谈误国,实干兴
邦,正是通过工作,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去,用到建设自己祖国去;
如果一个名校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不能得到保证的话,又能如何去做一些
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事情。
心中藏有担当的种子,把它埋在心底,等到一有时机,它就会生根发芽,这才是清华人应有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