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病与胆病区分辨证

肝病与胆病区分辨证

肝病与胆病区分辨证
肝病与胆病区分辨证

肝病与胆病区分辨证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气郁结证

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可酿成症瘕。

(二)肝火上炎证

肝火上炎证,是指肝脏之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脉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作为辨证要点。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如挟胆气上逆,则口苦口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所以急躁易怒;火热内扰,神魂不安,以致失眠,恶梦纷纭,肝火内炽,气血壅滞肝部灼热疼痛,热盛耗津,故便秘尿黄,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热移胆,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火伤络脉,血热妄行,可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

(三)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是指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征候。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失养,则干枯不荣;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梦;目失所养,所以视力减退,甚至成为雀盲。肝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等虚风内动之象。妇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所以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舌白脉弦细,为血虚常见之征。

(四)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是指肝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慢性疾病、温热病等耗伤肝阴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或见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病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则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虚火上炎,则面部烘热;虚火内灼,则见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液亏虚不能上润,则见口咽干燥;筋脉失养则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五)肝阳上亢证

肝阳上亢证,是指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致使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过极或肝肾阴虚,致使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而发病。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的证候表现,作为辨证要点。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失柔顺,故急躁易怒;阴虚心失所养,神不得安,则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肝肾阴虚,经脉失养,故腰膝酸软;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为肝肾阴虚,肝阳亢盛之象。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四证的病机,常可互相转化,如肝气久郁,可以化火;肝火上炎,火热炽盛,可以灼烁肝阴;肝阴不足,可致肝阳上亢;而肝阳亢盛又可化火伤阴。所以在辨证上既要掌握其各自特征,又要分析其内在联系,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小结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四证的鉴别:

①肝气郁结:

性质:实证。

症状: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易怒,妇女月经不调。

舌象:薄白。

脉象:弦。

②肝火上炎:

性质:热证。

症状:头晕胀痛,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多梦,胁肋灼痛,便秘尿黄,吐血衄血。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弦数。

③肝阴不足:

性质:虚证。

症状:眩晕耳鸣,胁痛目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手足蠕动。

舌象:舌红少津。

脉象:弦细数。

④肝阳上亢:

性质:本虚表实。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弦而有力。

(六)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是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征候。

临床上常见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

1。肝阳化风证

肝阳化风证,是指肝阳亢逆无制而表现动风的证候。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潜而暴发。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根据患者平素具有肝阳上亢的现象结合突然出现肝风内动的症状为辩证要点。肝阳化风,肝风内旋,上扰头目,则眩晕欲仆,或头摇不能自制;气血随风阳上逆,壅滞络脉,故头痛不止;风动筋挛,则项强肢颤;肝脉络舌本,风阳扰络,则语言謇涩;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故手足麻木;风动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所以步履不正,阳亢则灼液为痰,风阳挟痰上扰,清窍被蒙,则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流窜脉络,经气不利,可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阻舌根,则舌体僵硬,不能语言;痰随风升,故喉中痰鸣。舌红为阴虚之象,白苔示邪尚未化火,腻苔为挟痰之征,脉弦有力,是风阳扰动的病机反应。2热极生风证

热极生风证,是指热邪亢盛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邪热亢盛,燔灼肝经,热闭心神而发病。

【临床表现】高热神昏,躁热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红或绛,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高热与肝风共见为辨证要点。热邪蒸腾,充斥三焦,故高热。热入心包,心神昏愦,则神昏,躁犹如狂;热灼肝经,津液受烁,引动肝风,而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

紧闭等筋脉挛急的表现。热邪内狂营血,则舌色红绛,脉象弦数,为肝经火热之征。

3。阴虚动风证

阴虚动风证,是指阴液亏虚引动肝风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而发病。

本证的临证表现,证候分析属外感热病所致者,详见“卫气营血辨证”;属内伤病所致者,详见“肝阴虚证”。

4。血虚生风证

血虚生风证,是指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

要证的临床表现,征候分析详见“肝血虚证”。

小结肝风四证鉴别如下:

①肝阳化风:

性质:上实下虚证。

主症: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或卒然倒地,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兼症:头痛项强,手足麻木,步履不正。

舌苔:舌红苔白或腻。

脉象:弦而有力。

②热极生风:

性质:热证。

主症: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兼症:高热神昏,躁热如狂,

舌苔:舌红绛。

脉象:弦数有力。

③阴虚动风:

性质:虚证。

主症:手足蠕动。

兼症: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咽干燥,形体消瘦。

舌苔:舌红少津。

脉象:弦细数。

④血虚生风:

性质:虚证。

主症: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木。

兼症: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细。

(七)寒凝肝脉证

寒凝肝脉证,是指寒邪凝滞肝脉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寒邪而发病。【临床表现】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受寒则甚,得热则缓,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证候分析】本证以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为辨证要点。肝脉绕阴器,抵少腹,寒凝经脉,气血凝滞,故见少腹牵引睾丸冷痛。寒为阴邪,性主收引,筋脉拘急,可致阴囊收缩引痛。寒则气血凝涩,热则气血通利,故疼痛遇寒加剧,得热则减。阴寒内盛,则苔见白滑,脉沉主里,弦主肝病,迟为阴寒,是为寒滞肝脉之证。

(八)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有痞块,口苦,腹胀,纳少呕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寒热往来,或身目发黄,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浊阴痒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显热蕴结肝胆,肝气失于疏泄,气滞血瘀,故胁肋痛,或见痞块。肝木黄逆侮土,脾运失健,胃失和降,故纳少,呕恶,腹胀。胆气上溢,可见口苦,湿热蕴内,湿重于热则大便偏溏,热重于湿则大便不爽。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赤。邪居少阴,枢机不利,则寒热往来。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则身目发黄。肝脉绕阴器,湿热随经下注,则见阴部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在妇女则见带浊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内蕴肝胆之证。

(九)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证,是指胆失疏泄,痰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疏泄失职,生痰化火而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惊悸不宁,烦躁不寐,日苦呕恶,胸闷太息,舌苔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眩晕耳鸣或惊悸失眠,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胆脉络头目入耳,痰浊上扰故头晕目眩、耳鸣。胆为清静之腑,痰热内扰,则胆气不宁,故见惊悸不宁,烦躁不寐。胆气郁滞,则见胸闷善太息。热蒸胆气上溢口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泛恶呕吐。

舌苔黄腻,脉象弦滑,为痰热内蕴之征。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实热证虚热证 发病缓慢,病程长发病急,病程短低热,骨蒸潮热,盗汗高热,怕热,大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神昏谵语,甚则发狂口干,但饮不多烦渴引饮 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 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两颧绯红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或无苔舌红,苔黄厚 脉细数脉洪数 阴液亏耗,虚损内呈热邪炽盛 多由机能亢进所致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 治以滋阴清热治以清热泻火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xx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 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xx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xx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xx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xx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xx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xx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 绪论 【学习要点】 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 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 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 第一章问诊 【学习要点】 一、问寒热 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 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 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与口味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

寒症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寒症与热证寒症热证是区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寒邪盛或人体阳虚则表现为寒症;杨热邪盛或人体阴虚则表现为热证。所以【内径】用两句话来概括,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这里,“内”、“外”是互文,内外寒、内外热的意思。 【寒症】寒症是阴虚邪盛或阳气虚弱所表现的症候。所以寒症的形成原因有两类,其一,感受阴寒之邪,如受寒、淋雨、服过生冷。寒药等等;其二,人体自身的阳气虚弱,温热作用下降。寒症的主要特点是冷、白清、稀等。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肢冷;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而润滑;口淡不渴,痰,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或紧。阳气内虚或阳气为寒邪所遏,失去温热、推动功能,以致出现以上冷、白清、稀等症状。阳虚阴盛,阴寒主收引,故脉象紧。【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所引起的症候。与寒症的成因有内外两类相似,热证的形成原因也有内外两种:其一,外邪所致,外邪主要有两种,一是热邪,如高温环境下,炎热逼人,或气候炎热、酷暑逼人之类;二是原本感受的寒邪,逐渐入里化热,变作热邪。其二,非外邪引起,如七情过激化火;饮食不节,积蓄化火;阴虚阳亢,等等。热证的特点是热、赤、干、稠、动。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头身热,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阳盛则热,会出现一派热、赤的征象,阳盛的程度不同,病机不同,症状及其强度会有许多变化,

但热、赤的特征是一致的。热灼津液,所以会出现干、稠的特征。阳热主动,亢盛则会脉数、烦躁。 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虚热证 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缓慢,病程长 高热,怕热,大汗出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烦渴引饮口干,但饮不多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面红目赤两颧绯红 舌红,苔黄厚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洪数脉细数 热邪炽盛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清热泻火治以滋阴清热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

吕仁和食疗辨治肾脏病经验

1518  环球中医药2016年12月第9卷第12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cember 2016,Vol.9,No.12 四名医心鉴四 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 3+3工程”吕仁和名医传承工作站(JB05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5北京中医药大学 薪火传承研究项目” 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闫璞(硕士研究生)二申颖(硕士研究生)二陈净殊(硕士研究生)二王世东],内科教研室(肖永华);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王世东) 作者简介:闫璞(1991-),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肾病二内分泌疾病三E?mail:1064515320@https://www.doczj.com/doc/3f9300742.html, 通讯作者:王世东(1973-),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三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肾病二内分泌疾病三E?mail:wsd3122@https://www.doczj.com/doc/3f9300742.html, 吕仁和食疗辨治肾脏病经验 闫璞 肖永华 申颖 王世东 陈净殊 【摘要】 本文在现代医学及中医学重视慢性肾脏病饮食治疗的大背景下,探析吕仁和教授从中医临床思维的角度出发,以中医理论二多年临床经验及传统食物学认识为基石,结合现代药物学研究,通过辨病及辨证,应用干果二水果等食材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二思想浅析其食疗应用思路,给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三 【关键词】 食疗; 慢性肾脏病; 吕仁和; 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12.026 吕仁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二教授二博士生导师, 首都国医名师”,国家中医肾病重点专科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和肾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名老中医 师带徒”指导老师三吕仁和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在慢性肾脏病的诊治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治疗特色,从中医思维出发,结合现代药物学研究,通过辨病及辨证,应用干果二水果等食材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突出,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慢性肾脏病是指各种程度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病程至少3个月[1]三后期会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代谢废物潴留二水电解质紊乱二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三在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中,饮食疗法具有重要的作用,饮食疗法的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风险,从而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展进程[2]三现代医学强调慢性肾脏病患者应以低盐二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低蛋白饮食可减少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物的生成和蓄积,从而减轻残余肾单位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延缓肾小球的硬化和肾功能不全的进展;低盐饮食可以减轻慢性肾脏病人肾功能的的恶化程度三 吕仁和教授在慢性肾脏病的中医食疗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三一方面借鉴了现代医学肾脏病饮食的核心观点,另一方面结合中医辨证思路,灵活应用药食同源的食品进行组 合二搭配,指导患者具体应用,大体治疗思路上突出了对病辨证论治的特点,以下简要介绍三 对病辨证论治”是吕仁和教授临床常用的方法,即将 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分证候,按照不同证型和证候论治三吕仁和教授提出把证型和证候分开,因为证型变化慢,证候变化快,所以把变化较慢的正虚归为证型,把变化较快的邪实归为证候,简称为 以虚定型,以实定候”三在证型相对固定的基础上,根据邪实的变化随时辨出证候,调整用药,以利于提高疗效三 ‘素问四五运行大论“云: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三”中医的整个思维正是以这种 以象之谓”为基础,以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贯穿整个思维过程三中医讲究 五行学说”三所谓五行就是木二火二土二金二水,在人体分别对应肝二心二脾二肺二肾五脏三而食物也根据它们的颜色被划分为五类,与人体的 五脏”相互对应,相互滋养三‘素问四金匮真言论“云: 东方色青,入通于肝 南方色赤,入通于心 中央色黄,入通于脾 西方色白,入通于肺 北方色黑,入通于肾 ”五色对应五脏,五色之变反映五脏精气的盛衰常变三不同色泽的药食,同时对相应脏腑起着疗养的作用[3]三1摇补气养血 慢性肾脏病患者病程较长,日久耗伤正气,气血亏虚,故吕仁和教授认为气血不足是慢性肾脏病的根本病机三 苹果二樱桃二红枣,色红,与心相应,入心二入血,能补血二养血三 唐朝药学家孟诜认为,苹果 主补中焦诸不足气,和脾”三‘滇南本草图说“,苹果 治脾虚火盛,补中益气”三‘随息居饮食谱“云: 润肺悦心,生津开胃三”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则气血生三 红枣可谓在食疗中最常使用的食品兼药品,‘本经“云: 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三平胃气,通九窍,补少

肾脏病证题库2-4-10

肾脏病证题库2-4-10

问题: [单选]患儿,6岁。发病两周,轻度浮肿,小便黄赤短少,镜检血尿,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其诊断是() A.水肿,风水相搏证 B.水肿,湿热内侵证 C.水肿,阴虚邪恋证 D.尿血,血热妄行证 E.尿血,阴虚内热证 根据小便黄赤短少,镜检血尿,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的证候表现,辨证为水肿湿热内侵证。

问题: [单选]某患儿全身浮肿,尿少尿闭,纳呆,恶心呕吐,舌苔腻,脉弦。治疗应首选() A.玉枢丹 B.紫雪丹 C.温胆汤 D.龙胆泻心汤 E.附子泻心汤 全身浮肿,尿少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舌苔腻,脉弦,肾病综合征湿浊证的表现,应选温胆汤。

山东11选5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f9300742.html, 问题: [单选]患儿,8岁。全身高度浮肿,下肢肿甚,按之深陷难起,面色晄白,神倦乏力,脘腹闷胀,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其治法是() A.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B.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C.滋阴补肾,清热利湿 D.化湿泄浊,利气行水 E.补益脾肺,宣肺利水 根据下肢肿甚,按之凹陷难起,面色晄白,神倦乏力,脘腹闷胀,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胖,苔白,脉沉细的证候,可辨为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证,治法应取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问题: [单选]小儿尿频病因较多,其中最多见的是() A.湿热 B.风热 C.脾虚 D.肾虚 E.肺虚 小儿尿频多因湿热内侵所致。风热、肺虚不是尿频的直接病因,脾虚、肾虚虽然是尿频的病因之一,但这些病因多因湿热内侵,尿频日久,邪损正气所致,故不是尿频最主要的病因。

问题: [单选]尿频的病位主要在() A.肝、胆 B.肾、膀胱 C.脾、胃 D.心、小肠 E.肺、三焦 A、C、D、E所指脏腑皆可为尿频的病变部位。但尿频的主证为小便频数,其发病与肾和膀胱关系最为密切。

实证与虚证有何区别

实证与虚证有何区别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实证与虚证有何区别 (一)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主证:或萎黄,,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大便溏泻,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治则:补虚。益气、养血、滋阴、。 (二)实证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主证: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 虚证中医名词。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与相对而 言。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头晕眼花..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正邪相争”的反映特别强调“气虚”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即人的抗病的能力充实于体内,则外来的一切致病因素均不可能干扰,人体而发生疾病。反过来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必先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低下和不定,故《内经》又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虚的含义非常丰富,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都会在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亏虚不足的状况,气虚,涵盖了心气不足,肺气不足,脾气亏虚,,气虚导致的瘀滞,或者营,不足等,都是气虚范围内的;津液的亏虚,也是虚证中的一个方面,阴津不足,不能濡养脏腑,在上,则双目干涩,口舌干渴,苔红少津,在中,则有舌红苔或淡或黄;心统血,肝藏血,血液不足则,心无血,则血不养心,出现,心神不宁,肝血亏虚,则,两目干涩,在女子则等血虚症状;,则是基于津血亏虚之上,当津血亏虚到一定程度,则产生阴虚,出现,则有舌红苔黄,肝阳上亢,腰膝酸软无力,等。 然而是相互依托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所以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不足,血无力运行,无力生化,血不足,气无所依托,得不到滋养,气与津液也是如此。所以“虚”,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整体分析,辩证论治,区分,。 中医所讲的“证”是疾病的证据和表现,是泛指异乎于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总称,可以概括表示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互相斗争的情况。故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的总称。虚证的治疗要抓根本,潞党参口服液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滋补强壮,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用于脾肺虚弱引起的各种虚证,效果不错。 虚证的分类 虚证,又可分为以下4种证别:

中医肝病治法

中医肝病治法 今天所讲“肝病治法”,是指中医的肝病,非指西医的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治法。但西医肝病,其症状所见,往往亦表现为中医的肝病,所以二者也有联系。然中医肝病,从西医病名来说,则其包括范围甚广,因此,如果我们对中医肝病的治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则在临床中对很多西医疾病,用中医辨证论治,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我为什么选择“中医肝病治法”这个题目的主要目的。现仅就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和大家进行一次学术交流,难免有错误和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一、肝的经脉走向 讲中医肝病,必须首先要提一下肝的经脉行径,因为这一点是中医诊断肝病的重要依据。 肝的经脉为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的大敦穴,经足背内侧上至足内踝前,再上从小腿前内则面,经膝部上行大腿内侧面进入阴毛之际,绕过阴器到小腹,向上挟行于胃的两侧,会属于肝脏与胆腑相联络,再上行穿过横膈,散布于胁肋部,再沿喉咙的后侧,上行和目系相连,再行至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之百会穴。其支脉由目系下行于颊部内侧环绕口唇里

面;又一支脉从肝脏分出,穿过横膈输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上述足厥阴肝经的行径与肝病的部位关系,主要是有关阴器、小腹或少腹以及胸胁肋部、眼目部以及头部等疾病。 二、肝脏主要生理、病理与疾病的关系 1、肝藏血 “肝藏血”出于《灵枢·本神篇》;又《素问·五藏生成篇》:“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临证常见由于肝不藏血而引起各种血证,如呕血、便血、衄血、妇女崩漏等;又肝血不足,引起肝病的证候及症状,如血虚生风而致抽搐、震颤、肢麻,以及眼目视物不清、雀目、神志不宁、多梦、失眠、惊恐等。 2、肝藏魂

中医辨证治疗肝病综述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肝病综述 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进展中呈“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趋势,会出现多种证型转换律,但慢性肝病的病程长,影响因素多,其病机演变的过程中多有“气郁、痰生、血瘀、正虚”的湿热证特点,故其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证型转换多端,临床疗效见效缓慢。现将尽十年的慢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概况综述于下,以开拓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辩证思路。 一、中医对肝病的认识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对肝脏已有比较全面、朴素、形象的论述,如:“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敷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金匮要略》曰:“知肝之病,当先实脾。”再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及经验积累,对肝脏的生理、病理及肝脏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出现了许多治疗肝病及肝脏相关疾病的有效方剂。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然肝病虽杂,却以”肝气、肝火、肝风”统之,均为肝用太过所致。始于气郁,化而为火,盛则为风,故郁而不舒为肝气,气郁化火为肝火,阳升无制为肝风。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变,而其基础则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一旦肝之疏泄失职,或疏泄不及,或疏泄太过,往往致肝之经气不利,肝经所过部位胀闷疼痛;且影响往往及于各脏腑,而致脏腑功能紊乱,正如王氏所言:”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扶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在人之体,五脏为病,各有其特征。诸如肝病多气逆,脾病多湿阻,肾病多寒厥,心病多热盛。刘渡舟认为:肝性欲散,有生升的特点,故肝病多郁。郁则经气逆,郁则血脉阻,气血不和,百病由生。肝病气分固然以气郁为重,而血分肝病因血虚肝失柔和,同样有肝郁的特征。由此可见“郁”存在于肝病的始终,是肝病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刘老还认为,“郁”又是肝病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验之于临床,肝气郁久不解,不但可以横逆上犯,更能化火伤阴,阴伤则气病及血,使气分肝病渐次入于血分,血分肝病肝失柔和,又常累及气分,使气郁更甚。诚如朱丹溪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历代医家多认为肝少虚证,困此很少运用补肝之法.而张锡纯认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荫芽.皆嫩脆易伤损”。因此提出肝虚证为临床常见之证.反对片面强调攻伐肝脏.指出:“肝木于时应春,为气化发生之始,若植物有萌芽,而竟若斯平

实热证与虚热证地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

第七章肾脏病证

第七章肾脏病证 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填空题 1.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因为、,导致、、三脏功能失调。 2.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变证为、、。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3.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水相搏浮肿与湿热内侵浮肿区别的关键是() A.病因不同 B.水肿轻重程度不同 C.水肿先后顺序不同 D.水肿兼证表现不同 E.风水浮肿见感受风邪表证 4.小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可引起的疾病是() A.小便短少 B.全身浮肿 C.水肿 D.阴水证 E.阳水证 5.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水毒内闭证的主证是() A.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头晕,恶心,呕吐。 B.浮肿,气急,烦躁,心悸,发绀。 C.眩晕,烦躁,甚或抽搐昏迷。 D.严重浮肿,胸闷,腹胀,不得平卧。 E.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尿频,夜间尤甚,胸脘胀闷,大便稀溏。 6.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邪陷心肝证治疗应选方() A.镇肝熄风汤合五苓散B.羚角钩藤汤合至宝丹 C.天麻钩藤饮合泻心汤D.附子泻心汤合温胆汤 E.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 7.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水相搏证的治则为() A.清热利湿,凉血止血B.健脾化湿,利水消肿C.解表化湿,疏风通络D.泻肺泄浊,逐水消肿E.疏风宣肺,利水消肿 (二)A2型题 8.患儿,10岁。1周来患感冒未愈。昨日起眼睑浮肿,舌苔白,脉浮。治疗应首选() A.三仁汤 B.越婢汤 C.葱豉桔梗汤 D.藿香正气散 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9.患儿,5岁。患水肿3月,现面部偶有水肿,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易汗出,舌淡,苔白,脉缓。其治法是() A.健脾益气 B.温阳利水 C.健脾化湿 D.健脾养血 E.温肾利水 10.患儿,6岁。发病两周,轻度浮肿,小便黄赤短少,镜检血尿,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其诊断是() A.水肿,风水相搏证 B.水肿,湿热内侵证 C.水肿,阴虚邪恋证 D.尿血,血热妄行证 E.尿血,阴虚内热证 (三)B1型题 112

中医诊断学2模拟题

[模拟] 中医诊断学2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是 A.整体审察 B.诊法合参 C.病证结合 D.司外揣内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2题: 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者,多属 A.脾虚湿注 B.湿热下注 C.肝经郁热 D.冲任亏虚 E.肝肾阴虚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3题: 关于按诊的注意事项描述错误的是 A.必须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 B.医生举止要稳重大方,态度要严肃认真,手法要轻巧柔和 C.注意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使病人能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 D.按诊时不得参入问诊,避免患者的情绪波动影响按诊的结果 E.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4题: 促脉的特征是

A.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B.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C.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D.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E.脉形如豆,滑数有力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5题: 浮紧脉可见于 A.太阳中风证 B.风痹疼痛 C.风热袭表 D.表证夹痰 E.燥邪犯肺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6题: 数脉类不包括 A.数脉 B.促脉 C.疾脉 D.动脉 E.洪脉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7题: 《濒湖脉学》中记载的脉象有 A.28种 B.32种 C.24种 D.27种 E.33种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8题: 气营两燔的舌象为 A.绛舌黄润苔 B.红绛舌类干苔 C.绛舌黏腻苔 D.绛舌黄白苔 E.绛舌薄白苔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9题: 关于"夺气"的病因病机描述正确的是 A.风痰阻络 B.中气大虚 C.气郁化火 D.阳明腑实 E.热扰心神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0题: 舌青紫湿润而短缩者,其主病为 A.痰浊内阻 B.寒凝筋脉 C.肝风内动 D.热盛伤津动风 E.风气挟痰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1题: 嗳气酸腐的原因为 A.龋齿 B.宿食不化 C.中焦湿热 D.脾胃虚弱

寒实证与虚热证,虚寒证对比分析

寒实证-中西医结合医师 寒实证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寒实证是寒邪(阴邪)侵袭人体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 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拒按,肠鸣腹泻,或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证候分析】 寒邪客于体内,阻遏阳气,故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阴寒凝聚,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腹痛拒按,阳气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寒邪困扰中阳,运化失职,故肠鸣腹泻。若为寒邪客肺,则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皆为阴寒之征。 脉迟或紧,是寒凝血行迟滞的现象。 虚热证-中西医结合医师 虚热证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虚热证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

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证候分析】 人体阴液耗损,故人渐消瘦;阴虚,则不能制阳,虚火内扰故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虚火上升,则见两颧红赤,咽干口燥,舌红少苔。阴血不足故脉细,内有虚热,故脉细兼数。 虚寒证-中西医结合医师 2013-03-13 11:33 【大中小】【我要纠错】 虚寒证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虚寒证是由于体内阳气虚衰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 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沉迟无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证候分析】 本证的病机是阳气衰虚。阳气推动和气化功能不足,则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阳气温煦不足,则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虽然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既可以在患者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还可出现假象。总之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必须详辨。 1.寒热错杂证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类型。(1)上热下寒证: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频欲吐(上热);腹痛喜按、大便稀溏(下寒)。(2)上寒下热证:阴盛于上,阳盛于下。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水痰涎(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下热)。(3)表寒里热证:寒邪袭表,表未解而邪气入里化热;或内本有热而又复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表寒);气喘,烦躁,口渴饮冷,尿赤便结(里热)。(4)表热里寒证:外感风热而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胃虚寒而外受风热所致。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表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里寒)。 2.寒热转化证寒证和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由寒转热证: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转为热证,其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因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而致。例如外感寒邪,开始为表寒证,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临床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化热,恶寒症状消失,继而出现壮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等临床表现,表明证候已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2)由热转寒证:临床上先见热证,后转为寒证,其热证消失,此即为热证转化为寒证。可因邪盛正虚,正不胜邪,功能衰败所致;也可因误治失治,损伤阳气而致。如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气随汗泄,或吐下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寒证,此属由热转寒的过程。寒热转化是病情发展的表现,它能反映邪正盛衰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机体正气未衰,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3.寒热真假证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1)真热假寒证:又称“阳盛格阴证”,由于阳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或肌表,而出现一些假寒的现象。患者可见手足厥冷、脉沉等似寒之症,但细察之,患者手足冷而身体灼热,不恶寒而反恶热,脉虽沉却数而有力,并见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等一派热象。此时所见之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2)真寒假热证:又称“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患者可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等似热之症,但仔细观察,患者身虽热而反欲加衣被,口渴但不欲饮,或喜少量热饮,面虽赤但颧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有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精神萎靡,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lgA肾病

lgA肾病 IgA肾病是一种以发作性血尿为突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肾炎。临床上约3/4的患者起于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之后,故认为与黏膜分泌之免疫球蛋白IgA有关。从免疫病理检查表明,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着于肾小球系膜区为本病之特点,故又称为系膜IgA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肉眼血尿、无症状性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男性多于女性。根据IgA肾病的临床特征,其属于中医学“溺血”的范畴。 一、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本病内因多是由于素体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或七情内伤,饮食失常耗伤正气而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外因是感受外邪,如风热之邪,风寒之邪入里化热,乳蛾热毒;或饮食不节,感受湿热之邪所致。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因虚致实,产生以热毒、湿热、瘀血为主的标实之证,而热毒、湿热、瘀血又成为使病情恶化加重的病理因素。IgA肾病的中医辨治,常依据其病的急性发作期与慢性迁延期分而论之。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常分为热毒壅盛证、心火炽盛证、胃肠湿热证和膀胱湿热证;慢性迁延期的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常分为脾肺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 急性发作期的辨证论治 (一)热毒壅盛证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疼痛,咳嗽,尿血,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宁血。 【方药】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2g,荆芥10g,贯众12g,杏仁10g,射干12g,生地黄12g,牡丹皮10g,小蓟12g,白茅根15g,菊花12 g,甘草10g。 (二)心火炽盛证 【证候】心胸烦热,口舌生疮,渴喜冷饮,小便红赤,舌尖红,舌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合导赤散加减:生地黄15g,小蓟12g,白茅根20g,滑石(包煎)15g,竹叶10g,炒蒲黄12g,山栀子10勘当归10g,藕节12函通草10g,甘草5g。 (三)胃肠湿热证 【证候】腹痛腹泻,恶心欲呕,口腻纳差,肢体困重,大便臭秽,小便红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缓滑。 【治法】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2g,厚朴10g,薏苡仁15g,茯苓12g,大腹皮15g 法半夏10g,黄芩10g,苏叶10g,苍术12g,佩兰10g,小蓟12g,泽泻10g,白茅根20g。 (四)膀胱湿热证 【证候】小便浑浊或红赤,常伴尿急尿频,胸闷不舒,口渴饮冷,口黏口苦,腰酸不适,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方药】程芪萆薢分清饮加减:川革薅12g,黄柏10g,石菖蒲12g,茯苓15g,泽泻10g 莲子肉15g,滑石(包煎)15g,车前子12g,白茅根20g,益母草12g,通草10g。 慢性迁延期的辨证论治 (一)脾肺气虚证 【证候】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容易感冒,腰膝酸软,腹胀纳差,大便稀溏,

实证与虚证有何区别

实证与虚证有何区别 (一)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主证:或萎黄,,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大便溏泻,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治则:补虚。益气、养血、滋阴、。 (二)实证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主证: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 虚证中医名词。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与相对而言。 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头晕眼花..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正邪相争”的反映特别强调“气虚”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即人的抗病的能力充实于体内,则外来的一切致病因素均不可能干扰,人体而发生疾病。反过来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必先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低下和不定,故《内经》又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虚的含义非常丰富,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都会在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亏虚不足的状况,气虚,涵盖了心气不足,肺气不足,脾气亏虚,,气虚导致的瘀滞,或者营,不足等,都是气虚范围内的;津液的亏虚,也是虚证中的一个方面,阴津不足,不能濡养脏腑,在上,则双目干涩,口舌干渴,苔红少津,在中,则有舌红苔或淡或黄;心统血,肝藏血,血液不足则,心无血,则血不养心,出现,心神不宁,肝血亏虚,则,两目干涩,在女子则等血虚症状;,则是基于津血亏虚之上,当津血亏虚到一定程度,则产生阴虚,出现,则有舌红苔黄,肝阳上亢,腰膝酸软无力,等。 然而是相互依托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所以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不足,血无力运行,无力生化,血不足,气无所依托,得不到滋养,气与津液也是如此。所以“虚”,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整体分析,辩证论治,区分,。 中医所讲的“证”是疾病的证据和表现,是泛指异乎于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总称,可以概括表示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互相斗争的情况。故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的总称。虚证的治疗要抓根本,潞党参口服液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滋补强壮,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用于脾肺虚弱引起的各种虚证,效果不错。 虚证的分类 虚证,又可分为以下4种证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虚热证 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缓慢,病程长 高热,怕热,大汗出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烦渴引饮口干,但饮不多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面红目赤两颧绯红 舌红,苔黄厚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洪数脉细数 热邪炽盛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清热泻火治以滋阴清热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中医诊断学》复习思考题

问诊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主诉 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恶风 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 3.恶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 4.畏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5.壮热 指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6.潮热 指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的症状。 7.日晡潮热 指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者。 8.战汗 病势沉重时,先全身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 9.心悸 指病人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 因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者,谓之惊悸。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谓之怔忡。 10.目眩 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 11.雀盲 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的症状。 12.妊娠恶阻 孕妇厌食兼严重恶心呕吐者。

13.除中 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 (是假神的表现之一,是胃气败绝所致) 14.里急后重 指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15.癃闭 小便点滴而出谓之癃,小便全无谓之闭,合称癃闭。 16.崩漏 指非正常行径期间阴道出血的症状。若来势迅猛,出血量多者,谓之崩(中);势缓而量少,淋沥不断者,谓之漏(下),合称崩漏。 二、问答题 1.《十问歌》的内容有哪些?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2.问诊的内容有哪些? 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3.简述问现病史的内容。 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 4.外感病恶寒发热并见的机理?其临床常见类型有哪些? 机理:外邪侵袭机表,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卫气宣发失常所致。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则恶寒;邪气外束,正邪交争,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 类型:1)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2)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