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58.36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依恋是个体与另一个个体于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结。早期依恋的特征深刻地影响着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到依恋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使儿童在安全依恋的模式下健康成长。本文对依恋的形成和类型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建立安全依恋模式的应对策略,对于培养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依恋,依恋类型,影响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 它对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选择给儿童正确的依恋模式,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意义。

一、依恋

(一)依恋的定义

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他以该术语描述我们对于生活中某一特定个体的强烈情感联系。他认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与陪伴者交往中往往感到愉悦,当他们感到压力或不确定时,陪伴者的出现是一种安慰。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或不信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依恋的形成

尽管很多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对其产生了感情,但对婴儿来说,对另一个人形成真正的情感依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依恋是在婴儿与成人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依恋最早产生于母婴之间,因为母亲是婴儿接触最多、最广泛的抚养者。在与母亲最亲密、最密切的感情接触与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虽然婴儿最初的依恋对象是母亲,如果父亲与婴儿交往的事件增多,婴儿也会形成对父亲的依恋。依恋的形成是相互的,父母对婴儿的精心护理、关爱,婴儿对父母产生依恋,但婴儿的微笑、声音、长相可爱及满足父母希望等也吸引父母对婴儿的依恋。

多年前,施卡福和埃莫森对一组刚出生的苏格兰婴儿进行了18个月的追踪研究。婴儿的母亲每个月都要接受一次访谈,访谈的目的是为了确定:(1)在7种情景中婴儿同亲密的陪伴者分离时的反应;(2)婴儿的分离反应是指向哪个个体。若一个儿童同某个人分离时总是表现出反抗行为,则认为他同这个人形成了依恋。

他们发现,婴儿在同照料者形成亲密关系时主要经过以下几个连续阶段。

1、非社会性阶段(0-6周)

这时的婴儿处于非社会性阶段,很多社会或非社会信息都可能会引发偏好反应,很少表现出抗拒行为。在这个阶段末,婴儿表现出对社会刺激的偏好。

2、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6、7个月)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人更为偏好,但是还未能进一步分化---他们更多地对人而不是对其他类似人的物体微笑,任何人把他们从怀里放下都会让他们相当不安。他们对任何人的关注都感到快乐。

3、分化的依恋阶段(大约7-9个月)

这个时期的婴儿与某个特定个体分离时开始表现出抗拒行为。这时婴儿已经能爬了,他们常常试图追随着妈妈,缠着她,在妈妈回来时热情地欢迎她。他们也变得对陌生人有些警觉。施卡福和埃莫森认为,这些婴儿已经建立起最初的真正的依恋。

4、多重依恋的阶段(大约9-18个月)

研究中的婴儿有一半在形成最初的依恋几周内和其他人,如父亲、兄弟姐妹、祖父母甚至某个固定的看护人也建立起了依恋关系。到18个月时,很少有婴儿只对一个人产生依恋,有的婴儿会有5个甚至更多的依恋对象。

二、依恋类型

对1-2岁婴儿与其父母和其他照料者依恋安全性的测量,现在通用的技术是安斯沃斯提出的陌生情景测验(Anisworth等,1978)。陌生情景测验包括了8个连续的情景,模拟了(1)自然情景中,有玩具时照料者/婴儿的互动(观察婴儿时都将照料者当作探索的安全基地);(2)暂时和照料者分离,陌生人的进入(这往往让婴儿感到不安);(3)重聚(关注不安的婴儿时都会从照料者哪里获得安慰,重新开始玩耍)。对儿童在这些场景中的反应---探索行为,对陌生人和分离的反应,尤其是同亲密陪伴者重聚时的反应---的观察和分析,可将依恋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安全型依恋

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独自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温暖的回应,如果他们感到很压抑,常常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二)回避型依恋

当他们他能够母亲分离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这是一种消极依恋。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不融洽的,他们经常采用回避或保持距离的策略,但又害怕分离。

(三)抗拒型依恋

这类婴儿紧紧地靠在妈妈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他们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对母亲的离去还在生气,甚至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这类儿童不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经常与照料者保持一定距离。他们在探索环境时经常感到缺少安全感,会表现出抗拒新鲜刺激和社会情境,粘着成人甚至出现害怕和焦虑等行为。

(四)混乱型不安全依恋

这类依恋是一种最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在陌生情境下,其行为表现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前后不连贯。在这种依恋类型中,前三种类型的依恋行为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复杂地结合起来。这些儿童对依恋对象很冷漠,甚至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导致心理障碍。

三、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鲍比尔和布莱斯顿认为,婴儿同主要养护人的不断交往中形成了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即对自我和他人的一种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并形成对人际关系的期望。敏感、反应及时的照顾会使儿童认为人们是可以依靠的,而不敏感、忽视或者虐待的看护方式将导致不安全感和缺乏信任。他们还提出,婴儿还会发展出一种针对自我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吸引他人关注和寻求他人安慰的能力。所以,如果照料者能及时恰当地回应婴儿寻求关注的努力,婴儿就会相信“我是可爱的”,而如果照料者常常忽视或误解婴儿发出的信号,他们就会认为“我一无是处,大家不喜欢我”。可以推测,这两种模式相结合,将影响儿童的基本依恋的质量和对未来人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