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西医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265.50 KB
- 文档页数:40
中西医结合教你如何防治糖尿病,学会正确养生科普小知识在中老年人群中,糖尿病的存在非常普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糖尿病患者部分没有明显症状,有些会出现典型症状: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消瘦、虚弱无力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对人体眼、肾、心脑血管等器官造成慢性损害,糖尿病足还可能导致截肢、致残。
可以说糖尿病的危害还是非常大的。
我国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常年和糖尿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套预防糖尿病的方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可由遗传因素、肥胖、应激、环境因素等导致的。
糖尿病具有遗传易感性,至今没有找到糖尿病的致病基因,因此无法通过基因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统计,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患糖尿病的概率将近90%,如果父母双方一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患病率约为50%。
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或者因为患有一些其他疾病,导致身体的一些功能会逐渐降低,这属于不可抗因素,具体讲,当人年龄逐渐增大时,胰岛β细胞的功能性逐渐减弱,人体对糖的分解能力就会不足,或者人患有一些其他疾病,如胰腺炎、肝脏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等,都有可能会导致人体患上糖尿病。
现代患上糖尿病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其原因大多在于年轻人生活和饮食习惯不规律,这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因素。
暴饮暴食,重油重盐、经常不运动、熬夜等等,都会让糖尿病发病的概率大幅增加。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例如国内外医学界学者都认为神经精神状态会导致人体患糖尿病的概率增加,还有些病毒会对人体胰岛β细胞造成破坏,是人体无法正常分解糖,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中医如何看待糖尿病?传统中医中,有“消渴”一病,和糖尿病的症状相呼应。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控制饮食、控制体重,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在中医理论中认为,长期喜欢吃肥甘厚味的人,容易出现身体肥胖的现象,这容易造成身体湿气过重,容易生痰,痰的湿黏会阻碍经气流通,长期以往就会发展为消渴。
糖尿病中西医治疗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迅速增长,每9-10个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报告,世界糖尿病人数约为4.6亿,预计10年后将达到5.8亿。
所以,糖尿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但单一的中医治疗或西医治疗效果均有限,不能完全限制糖尿病的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应利用我国的特色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这对于提高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既有相似,又有一些不同。
中医根据糖尿病的表现,形象地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先天有关,西医也认为糖尿病与遗传有关,两者在此不谋而合。
中医还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节,西医认为体脂较高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在这一点上两者也具有一致性。
不同的是,中医还认为糖尿病是积热伤津,所以导致消渴。
但基于现代科学的西医对糖尿病有着不同的认识,其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在于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问题,并根据其不同的机制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约90%的患者是2型糖尿病。
但对于糖尿病的表现,中西医的出入不大,总体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同时可伴有皮肤瘙痒、视物不清等。
糖尿病的真正危害并不在于上述症状及血糖升高,而在于长期血糖升高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二、中、西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西医使用降糖药以控制患者血糖,但长期使用降糖药物,其副作用较大。
而中医的治疗贵在调节身体的五脏平衡、标本同治,使患者阴阳调和、气血平顺,副作用相对较小,且能达到降糖及预防慢性并发症的目的。
如此,可将中西医治疗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1.西医治疗西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一般为4种方法,即从药物、运动、饮食、手术等4个方面治疗。
其中的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分为两类,一类为胰岛素注射,治疗1型糖尿病及某些2型糖尿病;一类为口服降糖药物,一般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中医怎么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代谢性疾病,其最主要的临床特征为血糖升高。
人体若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的状态,则会对其心血管、眼部以及神经产生一定的损害。
糖尿病若不及时控制其产生的并发症也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
有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糖尿病产生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是多方面的,而非单一的。
目前在临床上最主要治疗糖尿病的方式就是服用西药和治疗胰岛素,但也有学者指出中医具有良好的防治糖尿病的效果。
那么,中医是如何防治糖尿病的呢?1.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式有哪些呢?1.1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中医疗法的一大特色,利用针灸也可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
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利用毫针、针灸与药物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的糖尿病以及因糖尿病产生的其他病症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是利用针对患者进行刺激,从而达到增加胰岛素分泌量的目的,最终实现帮助患者降低血糖。
神经病变一直以来都是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的并发症,通过针灸可以使患者病变神经的供氧以及供血情况得到改善,帮助受损的神经进行修复。
1.2运动治疗方法合理、适当的运动对于防治糖尿病具有极大的帮助。
年轻人通常在自身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较为激烈的运动种类。
但一些老年人或者身体素质较差的人则应当寻求适宜自身的运动方式。
可供其选择的运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气功、太极、五禽戏等。
以上这些运动可以对患者起到调养身心的作用。
但还有一部分人由于自身身体状况无法进行室外运动,此次这些人可以选择打坐的方式进行锻炼,既避免了外出,又实现了运动的目的,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1.3熏蒸治疗熏蒸治疗的方式也是中医治疗中的一大特色。
在进行熏蒸治疗时医生可以根据每位患者个体情况的不同进行中药药方的调配,而后将中药进行煎汤,使患者进行浸泡和熏蒸。
熏蒸治疗方式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清热解毒、舒筋活血。
运用该治疗方式可以对患者的脏腑气血有一定的调节的作用。
且大部分患者选用熏蒸的方式进行糖尿病的治疗是由于该方式相较与其他方式安全性更高。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器官、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例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到4~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
它是指以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疾病。
诸多并发症尚见于胸痹、心痛、眩晕、中风、痹证、痿证、雀盲、肺痨、水肿、疮疖等病证中。
1 预防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大问题,其预防工作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避免糖尿病发病;二级预防是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三级预防是延缓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应以自身预防为主,正确认识本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倡不吸烟,少饮酒,少食盐,不过度进食含淀粉食物,合理膳食,适当运动,防止肥胖。
有家族史者应定期做检查。
2 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策略(“五驾马车”)——强调早期、长期、综合、个体化原则2.1 血糖自我监测:这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疗效。
2.2 饮食控制:这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是治疗糖尿病必不可少的基础措施,可以避免血液中长期过高的葡萄糖损害组织器官,可以避免血液中过高的葡萄糖造成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过早衰竭。
2.3 运动锻炼:有利于降低血糖,有利于促进胰岛素分泌,有利于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但要注意保护,避免运动损伤。
2.4 药物治疗2.4.1 口服降糖药a、双胍类;b、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c、噻唑烷二酮类;d、α-糖苷酶抑制剂。
2.4.2 胰岛素。
不要对胰岛素有抗拒心理,正确对待胰岛素。
早期使用胰岛素有利于保护神经、心血管等重要组织器官,有利于保护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有利于减少并发症。
2.5 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3 中医辨证治疗3.1 上消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糖尿病防治优秀案例糖尿病防治优秀案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有4.25亿人患有糖尿病。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许多机构和个人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优秀案例。
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三级预防”模式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是一家集医疗、科教、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该院在防治糖尿病方面采用了“三级预防”模式,即以健康教育为第一级预防,以药物干预为第二级预防,以手术治疗为第三级预防。
该院通过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有关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引导大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该院还通过药物干预、血糖监测等手段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和管理。
在必要时,该院还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对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
该院的“三级预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效减少了新发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能够使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二、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防治模式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中医医院是一家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
在防治糖尿病方面,该院采用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模式。
该院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技术对患有轻度或早期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治疗。
同时,在配合西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还通过中医药的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提高患者自身抵抗病情的能力。
该院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模式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在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北京市朝阳区中心医院“家庭医生”模式北京市朝阳区中心医院是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三级甲等医院。
该院在防治糖尿病方面采用了“家庭医生”模式。
该院通过将一名专门负责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医生分配到每个社区,为患有糖尿病或有相关风险因素的居民提供定期随访和健康管理服务。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式,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逐渐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述评。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是通过理顺人体阴阳平衡、调整脏腑功能实现对疾病的调理。
而西医治疗基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饮食控制等手段控制血糖水平。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
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有效地调节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阻力。
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性更好,药物副作用也较小。
此外,中医药中一些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改善内分泌功能的药物也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西医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现代医学的进展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药物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胰岛素注射被广泛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帮助身体正常利用血糖。
饮食控制和运动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西医注重科学的营养摄入和合理的运动方式,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非常广阔。
一方面,中医药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和治疗方法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许多研究已经发现中医药中的多糖、生物碱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胆固醇、保护胰岛等作用。
这些成分可以通过中药制剂、中草药煎剂、膳食补充剂等形式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此外,中医诊断和治疗准则的发展也为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另一方面,西医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方面也在不断进步。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西医能够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还在开展各种胰岛素的研究和改进,使得注射胰岛素更加方便和准确。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有哪些糖尿病是我国人口常发病症之一,糖尿病的病发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障碍有关,是一组代谢类疾病,多饮、多尿以及多食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多以血糖检测而被诊断,糖尿病通常会伴有系列的并发症,比如血糖的长期升高会导致患者视网膜血管的病变,引起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此外会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衰竭的风险,但在临床的治疗中,糖尿病症无法被治愈,通常只有通过药物以及饮食的护理来控制患者的血糖,从而稳定患者的病情,治疗糖尿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会进行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本研究中,将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糖尿病糖尿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也是平常所说的“三高”之一,糖尿病通常会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依靠注射胰岛素调节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在尚未达到确诊的阶段,可通过饮食调节和运动治疗的方式进行调节,长期患2型糖尿病患者则需终生进行药物治疗。
2.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2.1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坚持滋阴清热,阴虚体质的典型表现就是易“上火”,即身体缺水,以致眼干、鼻干、口干、皮肤粗糙、头发干枯,此外容易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小便次多量少、心跳偏快、夜间盗汗、手足心发热、耳鸣。
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就与此有关,滋阴常用沙参、玉竹、天冬、石斛等,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或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症状。
(1)消渴丸:由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构成,主治: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眠差,腰痛,滋肾养阴,益气生津,具有较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主要治疗2型糖尿病。
黄芪补气升阳,布津摄液;地黄滋肾养阴,清热生津;共为君药。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山药补脾益肾养阴;共为臣药。
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止渴;玉米须清热利尿消肿;葛根升阳布津,生津止渴;格列脲为降血糖的西药。
糖尿病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kidney disease,ESKD)的首要病因。
本共识的特点包括:(1)传承中医经典,凝练现代中医精华;(2)以临床实用为导向,重视相关药物的临床价值判断;(3)倡导中西医融合,构建DK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
在传播、实施与推广方面,将依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肾脏病专家委员会、中国微循环学会中医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每年定期举办全国及多省市的相关会议,发布并宣传本共识,开展共识巡讲会,促进学术交流;建立多学科协作的DKD分期辨治,全程管理的中西医结合示范模式。
流行病学要点提示:DKD起病隐匿,知晓率低,漏诊率高,进展速度快,发生ESKD及心血管疾病风险高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爆发式增长,DKD患者数也随之增加。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DKD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
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2016年度报告中指出,2016年我国住院患者中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最常见原因是DKD(占26.70%)。
2000至2012年,我国香港地区16个医疗中心所有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白蛋白尿发生率为34.2%,其中微量白蛋白尿为26.0%,大量白蛋白尿为8.2%。
CKD起病隐匿,一项纳入85 519例CKD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CKD知晓率仅为12.5%,漏诊率高达61.4%。
DKD一旦进入大量蛋白尿期后,进展至ESKD的速度约为其他肾脏病变的14倍。
2019年一项纳入约26万T2DM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随着CKD的进展,T2DM相关CKD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CKD 4~5期患者心血管病患病率甚至达到了50.9%,DKD已成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传统的西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胰岛素注射和口服降糖药物,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副作用,且部分患者对药物不敏感。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个领域,试图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本质是阴虚燥热,需从调理脏腑、祛瘀活血、扶正固本等方面进行治疗。
而西医则主要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满足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上,后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机制逐渐得到阐明。
例如,研究发现许多中药成分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如黄连、黄芪、山药等,同时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还注重整体调节,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心理状况等方面来达到治疗目的。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也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例如,中药联合胰岛素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和副作用;中药调节血脂可以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中西医结合治疗还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者还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更好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明确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成分,以便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药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如何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仍是一个挑战。
如何将中西医结合治疗融入到日常诊疗工作中,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也是未来需要的问题。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良方【概述】糖尿病( diabete d iabetet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相对或绝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
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临床上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
常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大小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
糖尿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大都继发于造成胰岛组织广泛损害的疾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等)或继发于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分泌过多的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根据本病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临床特点,属于祖国医学“消渴”或“消瘅”的范畴。
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症状、合并症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一)病因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及胰升血糖素不适当地分泌过多是本病的基本发病原理。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尚不完全了解,可能是多源性的,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1.遗传因素糖尿病有遗传倾向已比较肯定。
国内报道糖尿病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占8.7%。
国外报道达25%~50%。
不论是依赖型和非依赖型均有遗传因素。
关于遗传方式尚未阐明,目前一般认为是多基因遗传缺陷。
2.病毒感染因素某些地区在病毒感染流行后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并且患者血清抗柯萨奇B4病毒效价持续升高,病毒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胰岛组织。
3.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依赖性组中不少患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的证据有:糖尿病患者家属可伴有多种其他免疫性疾病,如弥漫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恶性贫血等;可伴有脏器特异抗体,如抗甲状腺、胃壁绍细胞及抗肾上腺抗体等。
体液免疫的证据有:胰岛细胞抗体免疫荧光测定阳性,阳性率可高达85%,胰岛素颗粒抗体免疫过氧化酶示踪测定阳性。
中西医对糖尿病治疗科普小知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体内血糖浓度持续升高,可能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是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足引起的,也有可能是两者组合引起。
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一般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和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检测血糖而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有关中西医对糖尿病治疗的一些小知识。
糖尿病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其中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大约90%~95%的患者都是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通常在成年人中发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
而且与个人生活习惯和基础病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比如说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肥胖、高血压、胰腺疾病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其他健康问题,同时也与家族史有一定的关系。
而一型糖尿病则相对罕见,发病机制也相对特殊,它的发病比例比二型糖尿病低得多。
而发病机制则涉及自身的免疫反应,具体来说是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的β细胞,这些细胞是产生胰岛素的主要细胞。
而胰岛素则是降低血糖水平、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储存、抑制肝糖原分解的重要激素。
而β细胞遭到破坏,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导致高血糖。
这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疾病,而且通常在儿童、青少年甚至年轻成年人中发病。
简单来说,二型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而一型糖尿病则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
除此之外,还有妊娠糖尿病,这是一种发生在怀孕期间的糖尿病,发病机制仍然没有完全明确,但通常会在怀孕结束后自行消失。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糖尿病的呢?其实中医并没有“糖尿病”这一说法,而是将其称为“消渴”,属于气血津液病证中的一种,包括了胰岛素依赖型、非胰岛素依赖性以及其他类型的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