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10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一、引言A. 简介仪器分析的概念和重要性B. 介绍本课程的目标和学习方法二、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A. 仪器分析的定义和分类B.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 仪器分析中常用的仪器设备三、仪器分析常用的检测手段A. 分光光度法1. 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2. 分光光度法的仪器和操作流程B. 气相色谱法1. 气相色谱法的原理和应用2. 气相色谱法的仪器和操作流程C. 液相色谱法1. 液相色谱法的原理和应用2. 液相色谱法的仪器和操作流程D. 质谱法1. 质谱法的原理和应用2. 质谱法的仪器和操作流程E. 核磁共振法1. 核磁共振法的原理和应用2. 核磁共振法的仪器和操作流程四、仪器分析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A. 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B. 仪器分析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仪器的正确操作方法C. 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的规范五、仪器分析的应用领域A.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B.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C. 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D. 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六、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A. 仪器分析技术的新进展B. 仪器分析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C. 仪器分析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七、总结A. 总结仪器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B. 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反思和展望通过这份仪器分析教学大纲,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检测手段。
同时,他们将学习仪器分析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数据处理能力。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仪器分析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具体应用,包括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医药研究和材料分析等。
最后,本教学大纲还将介绍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到仪器分析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仪器分析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检测与分析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023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仪器分析技术是测量物质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状态,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仪器分析》是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和生物工程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鉴于硕博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课程基础知识,并且仪器分析技术种类繁多,发展迅速,本课程《仪器分析技术》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编制主要遵循“通用、精炼、新进展”的原则,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可帮助学员较好地掌握本研究所研究领域较通用的仪器分析技术,重点学习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各类仪器分析技术的原理、仪器结构和构效关系、主要实验技术/方法的特点、影响检测的主要因素、谱图解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前沿技术进展和典型应用实例等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使用本研究所大中型仪器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应用价值,通过本课程学习,学员应能够在两个方面得到能力提升:(1)正确选择分析技术和分析仪器的能力。
(2)评判数据质量,解析数据、挖掘数据信息的能力。
二、预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已完成本科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程或了解相关知识,具有较好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具备较好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概念基础上开设的。
三、适用对象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和生物工程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
四、授课方式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演示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并结合讨论、学生自学、课外辅导答疑以及考核。
五、课程内容课堂理论教学总计42学时,实验演示教学18.5学时,分6个技术模块共计11章展开教学,模块I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模块II-VI包括第三章至第十一章。
其中,模块1为必选项,在模块II-VI中,不同专业研究生可根据自身专业基础和技术需求情况,从第三章至第十一章教学内容中任选数个章节学习。
总学时数不少于36学时。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仪器分析是现代分析化学的重要分支,它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
仪器分析实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的仪器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对仪器分析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一、课程概述1.1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1.2学时安排:32学时1.3授课对象:化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1.4学时分配:-仪器分析实验原理及操作:16学时-仪器分析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8学时-仪器分析实验项目研究:4学时-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实践:4学时二、教学目标2.1知识与理解-理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常用仪器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2.2能力与技能-掌握基本的仪器操作技巧-具备设计和实施仪器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够准确地测量和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和提出改进意见2.3态度和价值观-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室安全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合作意识-重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教学内容3.1仪器分析实验原理及操作(16学时)-热学分析仪器:热重量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光谱分析仪器:紫外-可见光谱仪、红外光谱仪、质谱仪等-色谱分析仪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电化学分析仪器:电位滴定仪、电导仪等-其他仪器:核磁共振仪、电子显微镜等3.2仪器分析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8学时)-实验设计及流程制定-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误差分析与精密度评价-仪器校正与标定3.3仪器分析实验项目研究(4学时)-学生选择特定的仪器进行实验-研究仪器性能和优化操作条件-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报告3.4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实践(4学时)-学生组队完成一项综合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并采集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口头答辩四、教学方法4.1理论讲授4.2仪器操作演示4.3实验操作指导4.4实验报告撰写和讨论五、实验报告评分标准5.1实验设计和操作30%5.2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30%5.3实验报告撰写和考勤20%5.4实验室安全与卫生10%5.5队伍合作与表达能力10%六、实验设备及耗材根据实验项目的需要,提供合适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2. 课程编号:_______3. 课程类型:必修课/选修课4. 学时:______学时5. 学分:______学分6. 适用对象:______专业7. 先修课程:______(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______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______课程的先导课程。
2.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数据处理技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任务:(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使学生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3)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光学分析: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要求学生掌握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仪器设备的使用。
2. 电化学分析:包括电导率、电位滴定、伏安法等,要求学生掌握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仪器设备的使用。
3. 分离分析: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薄层色谱等,要求学生掌握分离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仪器设备的使用。
4. 质谱分析:包括质谱仪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仪器设备的使用。
5. 其他分析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仪器设备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仪器设备的使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技能。
4.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
2.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程度。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现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技术及方法,熟悉仪器分析的实验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1.仪器分析的概念和历史2.分析化学基础知识3.仪器分析的分类、特点和应用4.仪器分析的误差和精密度2. 常用分析仪器1.光谱分析仪–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红外分光光度计2.色谱分析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3.质谱分析仪–气相质谱仪–液相质谱仪4.电化学分析仪–电位滴定仪–电化学分析仪5.其他常用分析仪器3. 分析实验操作1.光度法测定2.色谱法测定3.质谱法测定4.电化学法测定5.其他分析实验操作三、教学方法1.经典教学法:讲授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线上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视频教学和在线答疑。
3.实验教学法:开展仪器分析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四、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2.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仪器分析原理和技术的理解进行考查。
3.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仪器分析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要求1.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化学和数学基础。
2.学生应当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及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
3.学生应当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并及时向教师提出问题和困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
4.教师应当严格制定考试和评分标准,公正评分。
5.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参考教材1.《现代仪器分析》(第三版),刘文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仪器分析实验指导与操作》,张明诗,科学出版社。
3.《仪器分析原理与技术》,谷宝玉,高等教育出版社。
4.《仪器分析与化学计量学》,杨志华,化学工业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6学时光谱分析仪器6学时色谱分析仪器6学时质谱分析仪器6学时电化学分析仪器6学时分析实验操作18学时课堂讨论和考试复习6学时期中考试3学时期末考试3学时总计54学时。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教学目的1.2 教学内容1.3 教学方式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2.2 技能目标2.3 情感目标三、教学内容及安排3.1 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3.1.1 仪器分析的定义与分类3.1.2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3.1.2.1 信号检测与处理3.1.2.2 信号传递与转换3.2 常见仪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3.2.1 分光光度法仪器的原理与应用 3.2.2 色谱仪器的原理与应用3.2.3 质谱仪器的原理与应用3.2.4 核磁共振仪器的原理与应用 3.2.5 电化学仪器的原理与应用3.3 仪器分析常用方法与技术3.3.1 样品制备与前处理技术3.3.2 仪器分析操作步骤与技巧3.3.3 数据分析与结果处理方法3.4 仪器分析实验设计与实施3.4.1 实验设计的要点与方法3.4.2 实验建议与注意事项3.4.3 仪器操作与实验数据记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授课方法4.2 实验教学方法4.3 讨论与互动4.4 考核评价方式五、教学资源与使用5.1 教材5.2 参考资料5.3 实验设备与仪器六、评价与考核6.1 评价标准6.2 考核方式6.3 考核内容七、参考教学计划7.1 单元教学计划7.2 实验教学计划八、教学团队8.1 教师配置8.2 实验室助教配置九、教学保障措施9.1 实验室安全教育与操作指导 9.2 仪器维护与管理9.3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十、教学改进与创新10.1 教学反馈与改进机制10.2 教学创新与教育研究十一、总结与展望11.1 教学总结11.2 课程发展展望以上为《仪器分析教学大纲》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方法与技术,能够独立进行仪器分析实验设计与实施,并具备正确的数据分析与结果处理能力。
同时,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将来从事仪器分析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实验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1、实验教学目的《仪器分析实验》是《仪器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器分析》是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在应用化学、材料、化工、化学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可以加强对仪器分析原理,操作使用及基本知识的理解。
正确熟练掌握仪器分析的实验技能,提高现代仪器在化学领域中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实验的现代仪器分析的手段。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色谱、原子吸收、电分析等仪器的使用,达到对化学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目的。
2、实验内容和要求实验项目一:电导法测定碳、硫含量内容:金属试样高温燃烧生成的CO2和SO2气体。
测量溶液吸收气体后电导率的变化,对碳、硫量进行定量。
要求:了解电导法测定碳硫含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其分析方法。
了解导数显碳硫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项目二:紫外光度法测定水中总酚量内容:工作曲线的绘制。
测定水样中的总酚量。
要求:了解水中总酚量测定的重要性。
掌握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酚量的原理与技术。
实验项目三:固体表面内反射光谱的测定内容:装附件,测谱图。
测定水的ATR谱图。
测定试样的A TR谱图。
要求:掌握内翻新和附件的测定方法。
了解此附件的工作原理。
实验项目四:氟离子电极测定水中氟含量内容:标准曲线的绘制。
水中氟浓度的测定。
要求:学习直接电位法测定氟离子浓度的方法。
掌握电动势测试技术。
实验项目五:光度法用于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A 。
内容:测光谱吸收曲线λML中的配位数n。
摩尔比法测定配合物n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定电离度α、及稳定常数K。
要求:掌握摩尔比法和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定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项目六:火焰原子吸收测定水样中铜内容:工作曲线的绘制,测定水样中的铜量。
原子吸收光度计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学习与掌握。
乙炔泵、空气泵的正确使用的学习。
要求:了解原子吸收光度法的测定铜的原理及技术。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Instru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2200110课程总学时:48周学时: 4学分:3开课学期:41.课程性质:课程性质:专业必修2.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化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化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各种科学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技能,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熟悉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伏安分析法,库仑分析法,原子光谱法(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分子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的基本原理及各种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
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定性或定量的全过程,并且每一方法掌握1、2个实际测试实验。
教师在使用本大纲时,在必须完成规定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可根据教学计划灵活掌握。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先修课程为无机化学原理、元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是高等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明华编,2008年,第四版。
参考书:(1)《仪器分析》,科学出版社,方惠群等编,2002年,第一版。
(2)《仪器分析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胡胜等编,2006年,第二版。
(3)《仪器分析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方惠群等编,2004年,第一版。
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所有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7.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评分标准:考试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出勤+作业)×10% +期末考试×90%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引言(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讲明仪器分析的任务,内容,范围,让学生了解仪器分析发展的概况。
2.主要内容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仪器分析的特点、仪器分析的发展以及仪器分析的应用。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介绍色谱法有关的名词术语,色谱流出曲线。
(2)介绍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提出评价柱效能的三项指标,即柱效率(n),相对保留值(r)和分离度(R)的概念。
本章的重点是速率理论,主要讨论影响色谱峰扩展的因素及如何提高柱效率的问题,学习中提出定义,指标与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以及在实际分析工作中的应用。
(3)介绍气相色谱仪五大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的作用。
(4)介绍气相色谱固定相:固体吸附剂,固定液的分类,固定液的极性,担体。
重点是了解固定液的分离特性及掌握固定液选择的原则。
(5)介绍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检测器的选择,固定相的选择,温度的设定,载气流速的设定。
重点介绍热导池检测器,氢火燃离子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适用的范围。
(6)定性定量分析:介绍保留值定性及保留指数定性;峰面积测定,校正因子的测定,四种常用的定量方法及适用的条件。
(7)介绍色谱法的一些应用。
2.主要内容2-1 气相色谱法概述 0.5学时2-2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2.0学时2-3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2-4 固定相及其选择2-5 气相色谱检测器0.5学时2-6 气相色谱定性方法 1.0学时2-7 气相色谱定量方法 2.0学时2-8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2-9 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第三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介绍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各部分的作用,要求。
(2)介绍液相色谱的分类。
液-固色谱,液-液色谱,化学键合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空间排斥色谱。
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的区别,流动相在液相色谱分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选择的原则。
(3)高效液相色谱应用实例2.主要内容3-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3-2 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 1.0学时3-3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3-4 液相色谱法固定相 1.0学时3-5 液相色谱法流动相3-6 高效液相色谱仪3-7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类型的选择 2.0学时3-8 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实例3-9 液相制备色谱3-10 毛细管电泳第四章电位分析法(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介绍电化学分析的主要内容,分类,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与术语。
(2)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讲明电位分析法是一种在零电流下测定电极电位的方法,电极电位与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活度的关系-能斯特方程式,方程式的一般形式,使用条件,各项的意义,电极电位及电动势的测量。
(3)离子选择电极的作用原理:重点介绍玻璃电极和氟离子选择电极性能,响应机理。
(4)定量方法:介绍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5)电位滴定法基本原理,电位滴定法与直接电位法的比较,等当点的确定。
2.主要内容4-1 电分析化学法概要4-2 电位分析法原理 1.0学时4-3 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4-4 离子选择性电极与膜电位 1.0学时4-5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4-6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种类和性能4-7 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 2.0学时4-8 影响测定的因素4-9 测试仪器4-10 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的应用4-11 电位滴定法4-12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和指示电极的选择第五章伏安分析法(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介绍普通极谱的基本原理。
直流极谱分析,重点讲授原理,仪器装置,定性定量分析基础,扩散电流方程式。
一般讲授内容为:可逆极谱波,络合物的可逆还原,不可逆极谱过程,在滴汞电极上的吸附现象,极谱动力波。
(2)介绍单扫描极谱,循环伏安法,方波极谱、脉冲极谱、溶出伏安法等的基本原理。
2.主要内容5-1 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5-2 扩散电流方程式——极谱定量分析基础 1.0学时5-3 半波电位——极谱定性分析原理 1.0学时5-4 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5-5 极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2.0学时5-6 极谱催化波5-7 单扫描极谱法5-8 方波极谱5-9 脉冲极谱5-10 溶出伏安法5-11 单指示电极安培滴定(极谱滴定)5-12 双指示电极安培滴定(永停滴定)5-13 双指示电极电位滴定第六章库仑分析法(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电解分析法分两类:电重量法和电解分离法。
介绍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电极极化和超电势,分解电压和析出电势。
(2)库仑分析法中重点介绍法拉第定律,根据法拉第定律,库仑分析的先决条件是电流效率为100%,因此简介影响电流效率的各种因素及其消除方法。
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重点讲授实验装置,控制电位的选择,电解电流与时间的关系,电量的测定方法。
恒电流库仑滴定法,重点讲授基本原理及实验装置,指示终点的方法,电解产生滴定剂的方法。
2.主要内容6-1 法拉第电解定律及库仑分析法概述6-2 控制电位电解法 1.0学时6-3 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 1.0学时6-4 恒电流库仑滴定(库仑滴定)6-5 库仑滴定的特点及应用6-6 自动库仑分析第七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5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介绍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
光学分析概要。
(2)介绍原子发射光谱法基本原理。
(3)介绍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过程及应用着重强调目前常用的摄谱分析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主要仪器。
包括光源,光谱仪和识谱仪。
讲明各部分工作的原理,性质,适用范围。
光源常用的是直流电弧,交流电弧和点火花。
光谱仪重点介绍棱镜和光栅,感光原理,乳剂特性曲线。
识谱仪构造及原理(4)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分析方法,半定量及定量分析基本原理,分析条件及应用。
讲清元素灵敏线,共振线,最后线,分析线,原子线,离子线,铁谱线的概念。
相对强度法,分析线对的选择,黑度三标准试样法。
2.主要内容7-1 光学分析法概要0.5学时7-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1.0学时7-3 光谱分析仪器0.5学时7-4 光谱定性分析 1.0学时7-5 光谱定量分析 2.0学时7-6 光谱半定量分析7-7 光电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7-8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和应用第八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原子吸收的基本原理:强调共振吸收线,吸收线的轮廓,吸收系数,半宽度等概念,分析线变宽的原因,重点是多普勒变宽和劳伦兹变宽;讲明基态原子产生的过程,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原子吸收定量的基础。
(2)仪器装置:主要介绍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各系统的作用。
重点在光源和原子化器系统;仪器的灵敏度。
(3)定量分析方法及实验条件的选择:重点介绍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
实验条件的选择与实验课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练掌握吸收线,灯电流,火焰种类,燃烧器高度,单色器狭缝宽度等的选择。
(4)干扰及抑制:着重分析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光谱干扰,化学干扰和物理干扰及各自清除的方法。
(5)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仪器及定量分析方法。
2.主要内容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8-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1.0学时8-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8-4 定量分析方法8-5 干扰及其抑制 1.0学时8-6 测定条件的选择8-7 灵敏度、特征浓度及检出限 2.0学时8-8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8-9 原子荧光光谱法第九章紫外吸收光谱分析(5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基本理论:介绍发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等概念,有机物中电子种类及跃迁方式。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并与实验结合,了解仪器性能检验方法。
(3)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应用:重点是定量分析。
掌握单组分定量分析中的标准曲线法和差示分光光度法;多组分混合物同时测定的等吸收点作图法,最大吸收波长法。
2.主要内容9-1 分子吸收光谱 1.0学时9-2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1.0学时9-3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及可见光吸收光谱 1.0学时9-4 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溶剂效应) 1.0学时9-5 紫外及可见光分光光度计0.5学时9-6 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0.5学时第十章红外吸收光谱分析(5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介绍红外光谱法基本原理,产生的条件,区域划分,波长表示方法。
(2)分子振动的方程式:主要讲述简谐振动方程式,解释基频,倍频,泛频等概念。
重点分析几种双原子及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形式。
会求某一基团的振动自由度。
了解各种振动方式出现的波数位置及强度。
(3)特征基团频率:本章重点内容,必须了解各重要基团出现的频率区,分析可能出现的“假谱带”和“鬼谱带”,并举例说明。
介绍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着重分析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即测试条件,试样状态,分子内效应,氢键效应及振动偶合,立体障碍。
(4)介绍红外光谱仪构造,性能(5)定性分析,为本章的重点,讲述红外光谱定性分析全过程,即试样的制备,测试方法,化合物不饱和度的计算,标准红外谱图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