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粤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第一章节,内容涉及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特点;信息社会及其特点;信息处理的概念及特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组成。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所以,针对此特点,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发现自己身边有关信息方面的问题,通过教师设置讨论题目,使教学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再者,现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方面的认识并不是一概不知,只不过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信息技术”这两个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
四、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1)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2)明确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明确信息技术对自己和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2)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讨论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了解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形式,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激发
学习欲望;(3)通过学习,努力提高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更有效的利用信息;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教学难点:对“信息”这一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平台;关照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把新课程的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出来,我认为应该关注两点:一是教师教学观的变革,除了重视“双基”外,还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由“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地积极主动性,进而达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思维,倡导主动参与团队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我对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进行了重新整合,目的是让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更加明确当今信息社会的特点和中学生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七、教学准备
需要一具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多媒体机房。准备教学演示文稿《信息与信息技术》及相关情景等网络资源。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教学策略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特征和新课程发展阶段的变化,能较好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采用了引导式和讨论探究式掌握学习教学策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又通过问题任务的引导,展开小组讨论与交流,进而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与学的任务。
结合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