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编辑考试试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1 KB
- 文档页数:8
电视新闻编辑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
10分)
1.无剪辑拍摄也叫一步摄影法。无剪辑拍摄就是“不剪辑”,即一条新闻从拍摄到播出不
经过任何剪辑。()
2.确定广播讲话的合适人选,应以讲话题目本身的性质为本。()
3.摇摄是将摄影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其画面效果犹如人的视线由
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
4.字幕新闻,通常也叫插播新闻,它是电视新闻最简便的报道方式。()
5.在新闻广播节目中,新闻要客观,而新闻提要则态度要鲜明,要直接表现出鲜明的政
治倾向和褒贬态度。()
6.现场报道与录音消息的区别,在于它的解说和合成制作,一般是由记者在现场进行的。
()
7.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广播电台的国家。()
8.广播、电视的口语化就是要求记者采用日常的口头语言,以达到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的表现效果。()
9.广播评论都是口头播讲的。所以,广播评论亦通称为“口头评论”。()
10.广播、电视只有充分开展批评报道,才能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督。()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世界广播事业发展的繁荣时期起始于20世纪()
年代初年代末年代初年代末
2.在广播消息中,反映事物或事件发展变化宏观态势的消息类型是()
A.动态消息
B.综合消息
C.非动态消息
D.现场报道
3.广播新闻评论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新闻性和政论性
B.鲜明性和尖锐性
C.政治性和通俗性
D.倾向性和形象性
4.专题类新闻节目中,在时效上,与消息类新闻节目最为接近的节目形态是()
A.专题报道
B.专题新闻
C.专题调查报道
D.电视专访
5.广播新闻采用“节目主持人”这一名称,在我国开始于()
年代初期年代中期年代末年代初
6.我国开办最早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广播新闻专题节目是()
A.国际问题专题
B.体育专题
C.经济专题
D.各地风貌专题
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在()
A.哈尔滨
B.上海
C.南京
D.天津
8.在广播通讯的语言要求中,语言准确性的具体表现是()
A.分寸感
B.立体感
C.动态感
D.节奏感
9.录音访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A.题材丰富,真实可信
B.题材广泛,亲切感人
C.主题鲜明,感受真切
D.形式多样,亲切自然
10.景别是指()
A.被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B.摄影机与被摄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
C.被摄物体在摄影机镜头前纵向空间位置的变化
D.在同一距离上运用不同焦距所摄的画面
11.在画面编辑中,把几个主体内容类似的画面连接在一起,以渲染气氛,强调情节的
组接方式是()
A.积累
B.对比
C.比喻
D.象征
12.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区别于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标志是()
A.体语运用
B.现场采访
C.现场报道
D.专题访问
13.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A.新闻媒体的监督
B.人民的监督
C.党的监督
D.政府的监督
14.扩大新闻信息量的有效举措是()
A.增加新闻节目的播出次数
B.增加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
C.加强新闻节目的预告
D.扩大新闻节目的信息容量
15.实况广播与录音剪辑相比,()
A.时效性都较强
B.都比较精炼
C.报道时间与实际过程基本一致
D.都具有很强的再现能力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主要运用消息体裁,而消息体裁的基本特点是()
A.形象传神
B.简明扼要
C.结构紧凑
D.取材精粹
E.迅速及时
2.报道计划可分为()
A.按报道思想制定的计划
B.按报道内容制定的计划
C.按一定阶段制定的计划
D.按编辑思想制定的计划
E.按专题制定的计划
3.决定屏幕文字简短扼要的因素有()
A.屏幕文字出现的位置
B.收视距离
C.屏幕文字的色彩搭配
D.屏幕的空间容量
E.停留时间短暂
4.决定一篇评论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的基本环节是()
A.论点
B.立论
C.选题
D.论据
E.论证
5.新闻广播节目对于语言的基本要求,除了坚持口语化、通俗化的方向外,还应()
A.按写作的方式组织语言,力求具有一定的交流感
B.利用有声语言的特点,创造听觉形象和声音美感
C.保持稿件的语言特点,注重稿件各自的语言风格
D.与实况音响紧密配合,生动地再现事物
E.协调各种稿件的语言,使节目成为和谐的有机整体
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________开始播音,呼号是
_____.
2.广播、电视的社会职能是(一)________、(二)普及社会教育(三)丰富文化
生活(四)提供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