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及课堂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423.22 KB
- 文档页数:23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探究一、新课程理念的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是以教育教学的本质和实质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科整合、深度拓展和实践应用。
新课程理念建立了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课程活力、促进学生参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其理论基础的建立为改革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1. 学生为中心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和需求,倡导师生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 活动为主导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以活动为主导,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不再囿于传统的知识点和公式,而是以任务或问题为媒介,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和实践来获取知识。
3. 教育情景营造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教育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品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品格和自信。
4. 学科整合与创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科整合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跳出传统的学科限制,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承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思考。
教师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1. 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任务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各种任务和问题的解决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在任务设计上精心安排,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2. 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另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合作和互动为基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一、引言新课程改革的出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教学设计需要符合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本文将在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方面进行探讨,从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理念与策略。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有挑战性且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自主安排、研讨交流和多元资源整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写作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在新课程下,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制学习等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传统教育下,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然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评价方法应立足于学生的表现和成长情况,综合运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和项目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设计实施的策略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需求和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2.创设情景。
通过创设情境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设计数学游戏和数学建模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策略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首先要搞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这里我不论述什么是教学设计及其基本程序,单单讲其以下几个基本理念:㈠创设“学习环境”新课程所指的学习环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和“媒体”。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个要素。
1.情境:新课程所说的学习情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学习任务全部置于情境中。
2.协作:新课程特别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合作和互助,协作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个性的经验、方式和信念的内化和提升。
3.资源:新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五大学习资源: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教材);二是教师与教师的帮助;三是学习环境中特定的问题情境和合作性学习;四是将与学生个性相对的学生群体;五是学习活动中的所有因素、事物、人物,尤其是学生的课堂活动。
㈡整合教学目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强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学会反思、评判,并有所创新。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调认识与情意的统一,“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我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实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及实践。
一、新的课堂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探究、问题解决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强化课程整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教学。
通过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资源。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提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的课堂教学实践1.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协作等方式,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体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也在不断地演进与完善。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思想基础,本文将对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进行浅谈。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当引导者、辅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2. 关注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重视学生学习质量,对于教学质量的检测和评价通过对学习效果的实际检测来完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效果的关注和注重。
3. 实现多元化教学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的教学,通过多角度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根据学情、课程类型、课程适应性等的情况来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教学。
4.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的方式和形式,可以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并考虑学生的差异化和多样性。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策略1、因材施教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策略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这一点对于新课程设计中十分重要。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好的提高。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进而创造个性化教育环境。
2、个性化的多样化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个性化多样化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有效的应用。
教育者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和方法的差异,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自信,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新课程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主动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彼此激励、相互交流和学习,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主要理念及教学案例分析一、引言新课程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的主要理念,并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展示新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二、新课程的主要理念1. 学生中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
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新课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他们通过探究、合作、实践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跨学科融合新课程倡导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
传统课程往往将知识进行分科教学,而新课程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提供更加综合和全面的学习体验。
跨学科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素质教育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而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品德、情感、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素质。
三、教学案例分析以一节初中地理课为例,来分析新课程的应用情况。
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理解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板块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 地球板块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的解释。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照片和地震、火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质现象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运动的原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的地震和火山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质现象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引言新课程理念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在于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来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和特点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2.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新课程理念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3.强调课程和教学的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制定,同时教学也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这些特点使得新课程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理念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引导者。
因此,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2. 推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课堂教学也开始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互动问答等。
这些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本身。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行为。
结论新课程理念的推行,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受到教育系统的关注和培养。
而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和特点,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新课程理念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
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数学课堂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入情境、实际问题和数学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培养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数学课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合作活动,让学生彼此交流和分享解题思路。
3. 引导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数学课堂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观点。
4. 多样化评价方式:数学课堂中,评价偏重于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小组合作的成果和解题思路等方面进行评价。
5. 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数学课堂需要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结构的建立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引言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并介绍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1. 课程设计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
课程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1.1 学生参与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讨论课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1.2 实践体验新课程理念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1.3 项目实践项目实践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
项目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教学策略除了课程设计,教学策略也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2.1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和项目。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互助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2 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探究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的背景新课程理念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开始探索人本主义、全面发展等理念,强调个性化、自主性、探究性等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centered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新课程理念也呼吁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这些都表明了新课程理念的背景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批判和反思。
【2000字】1.2 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新课程理念的出现,提出了更加灵活、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新课程理念还倡导跨学科整合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有趣和实用的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2000字】2. 正文2.1 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新课程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课程理念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一、新课程理念的内涵新课程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进入课堂的实践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新课程理念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强调跨学科和实践性新课程理念强调跨学科和实践性,要求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突破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关系的平等和和谐,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性格特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四、建设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1.建立“探究型”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建立“探究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营造“自治学习”模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营造“自治学习”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和项目学习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率。
1.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的进入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突破,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作业内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展历史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开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学问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学问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
学生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子,是我们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是学习新知的前提老师应当创设好玩的教学情感,鼓舞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留意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协调,选择一些切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作素材,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从而到达学生欲罢不能的效果。
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敏捷运用。
或依据新旧学问的结合点,细心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动机;或用现代技术手段虚拟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历史气氛中,与历史人物共思维、共行动,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踊跃情感;或用活动地图再现历史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进展描述,激发学生的爱好和热忱等。
二、合作互动是能动的学习新知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加者,其干脆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开展的探究者、建立者和参加者。
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开展的互动过程。
通过交往,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同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沟通,实现互动,相互勾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到达共识、共享与共进,表达教学相长的真谛。
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生活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安康成长。
新课程课堂教学与理念新课程改革自2003年开始在全县实施,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改革成果显著。
那么新课程下的新理念都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探讨。
第一部分:新课程教学理念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理念不同 :旧课程——课程是知识,教材是中心,课程与教材相分离。
新课程——课程也是经验、是活动;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
(一)、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而其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这里突出了两个新字:新课程和新理念。
一是教育目标的新设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造就新四有新人,二是教学宗旨的新规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文学科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内涵,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学科的渗透,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英语学科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数学学科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要促进两个发展三,新课程理念要求做到四个转变,四个转位(一)四个转变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
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
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
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二)四个转位1“全方位指导”转位“适时指导”探究性学习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新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等因素,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并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注重跨学科整合新课程要求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整合。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积极寻找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还应借助合作学习等方法,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4.强调实践与实践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课程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三、教学设计策略1.拓宽教学资源教师应积极拓宽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科拓展等。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既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也包括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案例研究等现代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开展项目式和研究性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某一主题或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项目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探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新课标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一、教学方法创新遵循的原则教育是有其内在規律的,小学数学教学也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数学教学更加契合小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学方法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落实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其落脚点一定是学生。
从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数学教学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适应小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较好的数学教育,都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一定的发展。
同时,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也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使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作用,促进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其次,要坚持学以致用。
数学素养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数学学习不仅与数学、理科学习有关联,对学生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和数学更是密不可分,数学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意识的培养,以及在此基础上能较为灵活地应用数学去解决新问题,这就是学以致用,真正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价值。
再次,要坚持平等性原则。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是要服务于学生有效的学。
这需要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也就是要坚持平等性原则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敢于参与,也敢于大胆地质疑,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
教师也要改变“教师中心论”的思维,给学生提供空间与舞台。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倡导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着重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记忆、笔记为主要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学效果有限。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手段,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结语】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不断地探索和试验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得。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与鼓励,共同营造一个适合新课程理念发展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要求。
一,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要促进两个发展三,新课程理念要求做到四个转变,四个转位(一)四个转变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
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
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
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二)四个转位1“全方位指导”转位“适时指导”探究性学习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
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2、“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3、“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过去的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现在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所以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4、“面向个体”转位“面向全体”在教学中,我们不仅采用个体探究,更应该合作探究或大班集体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四,新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开放,多元,人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构建有效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有效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1、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诉学生“这种草好吃,应该这样吃,必须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2、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
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
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
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3、教学方法:从“繁锁分析”走向“导学、导悟”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不顾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亲身实践。
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领悟到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们从过去不停地讲解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4、课堂评价:从“甑别式”走向“鼓励式和多元化”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带评价色彩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行动。
因而课堂中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过去的课堂评价,往往是“对”或“错”的甑别,是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责备,因而丧失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因而只有善意的、恰到好处的鼓励、激发,才能不断地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使学生在成功的快乐中不断前进,不断求索。
” 课堂评价的主体还要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外,还组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视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尺度,使学生乐在学中,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求知。
五、一堂好课的评判标准:“新”“趣”“活”“实”“美”。
1. 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2. 趣:上课伊始,导之以兴;讲课之中,兴趣正浓;一课结束,兴趣犹存。
3. 活:教学方法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4. 实: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5. 美:风格美(形成的过程:模仿教学——独立教学——创造性教学——有风格教学)感受美(学生的感受)。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每个学生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学生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生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课堂决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1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感情因素,把自己对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分感悟,每一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情文并茂的精品诗文的教学,如没有教师的情感介入,断然打造不出课堂精品。
2,给学生一个 “情感的导入”语文开场,如果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巨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我与地坛》教学中,我采用这样的导入:“青年是一首诗,这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生命总有着绚丽多姿的梦想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
而有这样一位青年却在“21岁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
诗化的岁月瞬间凝固成冰冷的现实,他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
终于有一天,他把轮椅摇进了地坛,在这古老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古园里,他找到了自己精神安栖的家园,聆听心灵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完成了生命中最为壮丽的一次突围,而这次突围的过程,竟长达十五年。
1989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积聚在心中的幽思,这位作家就是现任北京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史铁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走进史铁生,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这样既导入了课文,又做了情感的渲染,既介绍了作者,又了解了背景,可谓“一箭四雕”。
3、给学生“情感的点悟”语文老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底蕴,要有诗化的动人语言,动情的语言阐释对学生的思维欣赏,情感熏陶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没有情的感悟,语文就失去了它人文的色彩。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庭中有枇杷树,吾妻死年所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文章到此结束,回味无穷。
我在教学中曾这样点悟,启发学生思维:\"此段看似写树,不言之情尽在其中。
是树在人亡的伤心?是物是人非的感叹?是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思虑?是仕途波折,家庭寥落的无奈?……\".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啊。
\"老师的启发,老师的点拨对学生的思维有主导作用,老师对课文的欣赏,对课文的喜爱对学生的心灵形成一种特殊的冲击力,会把学生置于情感的旋涡,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教师要变“独奏者”为“伴奏者”)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上《流泪的滕王阁》一课,刘建松老师与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生(1):滕王阁又不是人,怎么会流泪呢?师:我想你说出了同学们心中的共同的疑惑。
说一说,一般你在流泪的后面加那些词?生(1):父亲母亲。
师:父母亲在哪种情况下流泪?生(1):……我退步了,或者犯错误了,让他们伤心。
师:我们让自己的存在成为别人的幸福,有一天,你实现了你的理想,成功了,父母亲也会流下幸福高兴的眼泪。
生(2):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流泪。
师:女作家三毛有篇小说叫〈〈哭泣的骆驼〉〉(生笑)那到底是谁在流泪?生(部分答):王勃。
生(部分答):潘碧秀在流泪。
生(部分答):当然还有为文章感动的读者在流泪。
师:如果把标题改做流泪的王勃可以吗?生(3):不可以,流泪的滕王阁更富有诗意。
师:诗意,难道滕王阁就专属于王勃一人吗?俺们没份(生笑)生(3):滕王阁是王勃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是滕王阁成全了王勃,王勃成就了滕王阁,两者是亲密接触。
相互依存(生笑)师:就好比乱石穿空的赤壁属于羽扇纶巾的周郎,茫茫阳关道属于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生接口“王维”)神奇的西湖属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苏轼。
一旦文人和景物通过文化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那就成为了底蕴,一种经典,一种仰望。
假如有朝一日。
你登上盼望已久的滕王阁,凭栏远眺,感触万千,你心中会涌现哪些感触,或者你会用怎样的感情去遥祭逝去的天才?这就是对话教学。
其中有“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优秀的教师能真正做到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使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真正的语文课必会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