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六年级 上册全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10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学1. 第一课:《诗经》选读2. 第二课:《楚辞》选读3. 第三课:唐诗选读4. 第四课:宋词选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五、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共4课时2. 每课时:40分钟3. 总计:160分钟教案示例:课题:《诗经》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掌握《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经典篇目解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经》经典篇目的掌握程度。
教学步骤:1. 导入:《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讲解:《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经典篇目的意义。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诗经》的价值。
5.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进行背诵。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艺术5. 第五课:书法艺术欣赏6. 第六课:绘画艺术欣赏7. 第七课:音乐舞蹈艺术欣赏8. 第八课:戏曲艺术欣赏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传统节日习俗3. 传统艺术形式4. 传统美德与礼仪5. 经典文学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书法、传统游戏等。
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重点内容:详细讲解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剪纸、书法、传统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六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如《中国文化史》、《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等。
山东省地方教材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经典驿站本单元旨在通过阅读经典文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同时,通过诵读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声韵格律,提高语文素养。
第1课《论语》(八则)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过程包括经典回放、简介《论语》、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练读等环节。
第2课《大学》(二则)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的语音、词汇、修辞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包括经典回放、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练读等环节。
以上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阅读经典文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本文是一篇课程教学安排,主要介绍了《中庸》和《列子•汤问》两篇经典文章的诵读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诵读技巧和理解文章内容,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交流、指名读等。
同时,还提供了课外延伸的活动,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练诵读,并在校内外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心得。
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诵读,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单元: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春节、中秋节等。
2. 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3.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俗。
教学重点:1. 掌握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了解春节和中秋节的起源和主要习俗。
3. 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教材课本、图片、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介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你们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吗?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相应的解释和补充。
3.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是哪个传统节日。
二、讲授传统节日(15分钟)1. 春节:教师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主要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团圆饭等。
2. 中秋节:教师介绍中秋节的起源和主要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3. 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回答相关问题。
三、学习礼仪和习俗(20分钟)1. 教师出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俗。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展示他们的发现并互相交流。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礼仪和习俗。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出示其他传统节日的图片、PPT等,比如清明节、端午节等。
2. 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他们了解到的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小结复习(5分钟)1. 教师简要复习今天学习的知识点。
2. 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
3. 教师点评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的作文。
2. 学生完成作业并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让学生讨论和展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拓展延伸部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最后,通过作业布置,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诗歌1. 《诗经》中的名篇:《关雎》、《静女》、《氓》等。
2. 唐代诗歌:《春晓》、《登鹳雀楼》、《相思》等。
3. 宋词:《水调歌头》、《卜算子》、《青玉案·元夕》等。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1. 《论语》选篇:《学而》、《为政》、《八佾》等。
2. 唐代散文:《谏太宗十思疏》、《陋室铭》、《岳阳楼记》等。
3. 明清散文:《项脊轩志》、《醉翁亭记》、《沧浪亭记》等。
第三单元:古代小说1. 《三国演义》选篇:《桃园三结义》、《群英会》、《空城计》等。
2. 《水浒传》选篇:《梁山伯与祝英台》、《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等。
3. 《西游记》选篇:《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火焰山》等。
第四单元:古代戏曲1. 京剧选段:《空城计》、《四进士》、《贵妃醉酒》等。
2. 昆曲选段:《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等。
3. 越剧选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碧玉簪》等。
第五单元:古代寓言1. 孟子寓言:《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孙丑下》等。
2. 庄子寓言:《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等。
3. 韩非子寓言:《韩非子·五蠹》、《韩非子·难一》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难点:对古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进行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点。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1课:走进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2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教学内容: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汉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单元:传统文学第3课:古代诗歌教学内容:选取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人情感。
第4课:古代散文教学内容:选取经典的古代散文,使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第三单元:传统艺术第5课:中国传统绘画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流派及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
第6课: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代表性乐器,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传统文化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占总评的40%。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测试成绩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期末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
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书籍、视频、图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传统文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安排第1-2周: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3-4周:传统文学第5-6周:传统艺术第7-8周:传统节日第9-10周:传统习俗第11-12周:传统思想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品味古代诗歌和散文的美,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和音乐,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理解传统思想。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册备课一、全册备课的内容:六年级的传统文化, 里面共有4个单元的内容:(一)经典驿站(二)名人长廊(三)名胜家境(四)艺术乐园。
其中占较大篇幅的有两大块, 分别是第一、第二部分。
二、教学目标。
(1)阅读: ①第一学段中的“学习默读, 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变为“学会默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②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强调“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的要求。
(3)习作: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重个人体验, 要求“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课标十分尊重学生人格, 强调“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要求学生读有所用, “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课标重视习作的交流、展示和评改。
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4)口语交际:从“讲”到“听”都比第一阶段有所提高。
“讲”要求能“具体地讲述故事, 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并要求“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听”要求“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 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 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几项要求都能为学生学会与人共处, 打下良好基础。
(5)综合性学习: 要求学生“提出学习和生活的问题, 有目的地搜集材料”, 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能“在老师指导下, 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 学会合作”。
能“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综合性学习要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6)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关于课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大多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特别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能保持较为持久的热情,但在阅读方面眼界不够开阔,知识积累不丰富,对祖国语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本册共有十三课,分为经典驿站、人物长廊、名胜游踪、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1-7课。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记背,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地教诲。
2、了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活得多么大气,多么自尊,多么圣洁,他们的人格是多么高尚。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记背、品尝、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1、加强诵读、记背指导。
2、注重各种教学手段的灵活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五、课时安排:每节课2课时。
1 《论语•为政》二则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为政》的原文及译文,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练习背诵这两段选文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活动广角有人认为诚信无关紧要,谁老实谁吃亏,你认为如何?谈谈你的看法。
三、检查背诵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 《大学》二则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原文及译文,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练习背诵这两段选文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检查背诵三、活动广角•讲故事“慎独”也可以说是自律。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的传统节日3. 中国的传统艺术4. 中国的传统习俗5. 中国的传统美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传统文化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等。
3. 教学环节二:介绍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等,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4. 教学环节三:讲解中国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等,让学生了解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5. 教学环节四: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如火锅、粽子等,让学生了解美食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2. 总结性评价:通过布置作业和课堂分享,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孝经》等。
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4.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5.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著作、道德观念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围棋等,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论语》选段。
3. 第三课时: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4. 第四课时: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孔子。
5. 第五课时: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六、教学内容6. 传统艺术:介绍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7. 传统建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结构和象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
8. 传统节日:详细讲解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9. 传统习俗:分析中国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气习俗等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制定本册教案,希望通过系统地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2 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民俗等特色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古典诗词教学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词。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与智慧,领略诗词的美妙与韵味。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诗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2.2 解析词义: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2.2.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仿写诗词,培养创作能力。
2.3 教学案例案例一:《静夜思》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中的“月光”象征着思乡之情。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案例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了解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
第三章:散文教学3.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古代散文,如《庄子》、《孟子》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思想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散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2 解析词义:分析散文中的观点、论证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词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3. 成语的来源、结构和运用4. 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及其意义5. 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吟诵、书写、绘画等。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诗词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3. 第三课时:成语的来源、结构和运用4.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及其意义5. 第五课时: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吟诵、书写、绘画等。
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历史》等相关教材2. 参考书籍:关于传统文化、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的参考书籍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4. 视频资源:关于传统文化、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的纪录片、讲座等5. 实践活动材料:吟诵、书写、绘画等所需材料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问题或者故事,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概念、特点、发展等。
3. 案例分析:分享相关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为初中学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册共十个单元,每单元包括两篇课文和相关的练习。
内容涵盖了古代诗歌、散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体裁,既有经典名篇,也有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古文词汇、句式的理解,文化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意识。
五、教学安排:本册共十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每课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文阅读,第二部分为练习与讨论。
一、第一单元:古典诗歌【课文1】《静夜思》教学目标:1. 学习并背诵《静夜思》。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作者。
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解读诗句的含义。
4. 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习与讨论】1.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阅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阅读的心得体会。
二、第二单元:散文选篇【课文1】《背影》教学目标:1. 学习并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题目和作者。
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 分析散文的结构,解读句段含义。
4. 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习与讨论】1. 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散文进行阅读,理解散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
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艺术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4.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如书法、绘画等。
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第三课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第四课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第五课时:实践体验:学习书法和绘画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提升。
3. 学生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创新能力的展示。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
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了解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历代名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
七、教学方法1. 文本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2. 比较分析法:对比传统文化在不期的表现和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
3. 生活实践法: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身修养。
八、教学安排第六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第七课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第八课时: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九课时: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实践活动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学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化教案上学期⼭东友谊出版社⼩学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化教案(上学期)⼭东友谊出版社第⼀单元敦厚单元⽬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诵读经典,积累经典,在学习传统⽂化的同时,学习古典的美德,知晓敦厚崇礼的正确做法,学会建设和谐班级,营造敦厚之风。
第1课温良恭俭教学⽬标:1. 通过朗读、背诵等⽅式,知道经典选⽂中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等⼏种美德。
2. 学习“王述忍怒”的故事,初步了解温和宽厚的美德3. 在⽇常⽣活中懂得敦厚温良的做法,在⽣活中做到不彰⼈短,不炫⼰长。
教学重点:背诵经典选⽂《论语·学⽽》,理解温良恭俭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新课教师领读⼀遍后,指导学⽣⾃⼰正确、流利地朗读选⽂,然后帮助学⽣理解句⼦的含义,让学⽣熟读成诵。
引导学⽣理解“温良恭俭”所包含的道理。
⼆、探究学习,获取知识1、教师要指导学⽣从平时⽗母教导我们是如何做⼈处事的视⾓分析“想⼀想”中的问题。
2、教师要引导学⽣⾃⼰读故事,⽤⾃⼰的话讲给⼤家听。
3、三、课堂互动,拓展延伸教师讲述王述忍怒的故事,开拓学⽣们的视野,帮助学⽣理解对于“温良恭俭”应如何做,引导学⽣领会“敦厚”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更体现在⾏动上。
四、课堂总结,学以致⽤1、通过这部分,让学⽣们反省⼀下平时⾃⼰的⾏为,认识到这些⾏为存在哪些问题。
让学⽣们意识到⾃⼰的错误,并能够及时改正。
2、同学你们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道回家要怎么做么?五、课后反思第2课泰⼭乔岳教学⽬标:1. 通过朗读、背诵等⽅式,知道君⼦⼈格的⼋种精神特质。
2. 知道“严⼦陵”的故事,了解严⼦陵不慕权贵,追求隐逸闲适的⾼风亮节。
3. 能够背诵《呻吟语?修⾝》,并且教会学⽣懂得君⼦⼈格的精神特质。
教学重点:背诵《呻吟语?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新课教师⾸先要指导学⽣把本课《呻吟语?修⾝》的内容熟读成诵。
⼆、探究学习,获取知识1、教师⾸先要指导学⽣把本课《呻吟语?修⾝》的内容熟读成诵,还要引导学⽣在⽣活中要按本课《呻吟语?修⾝》中说的那样做⼀个刚正坚毅,宽⼴包容的⼈。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典故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鉴赏1. 《静夜思》2. 《登鹳雀楼》3. 《春晓》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2. 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3. 成语“亡羊补牢”的故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词的鉴赏方法,成语的来源和寓意。
2. 难点:诗词意境的理解,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成语的背景、意义和用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成语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词,运用成语。
五、教学安排1. 每课时40分钟,每周安排2课时。
2.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4课时)3. 第二单元:成语故事(6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请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诗词创作、成语运用等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诗词、成语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词、成语资料:收集相关的诗词、成语资料,如注解、译文、背景故事等。
2. 教学多媒体: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传统文化书籍,扩展知识面。
八、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解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诗词、成语的鉴赏方法和应用技巧。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
3. 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瓷器等。
4. 传统美德:如孝道、礼仪、诚信等。
5.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艺术和美德。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3. 第三课时:传统艺术。
4. 第四课时:传统美德。
5.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经典著作。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实践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3. 学生能够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4.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欣赏传统艺术。
5.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教科书。
2.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文章、案例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4. 实践活动材料:如剪纸、毛笔、墨水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趣味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 《春节》: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2. 《元宵节》:学习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和传统食品。
3. 《清明节》:掌握清明节的由来、风俗和纪念方式。
4. 《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5. 《中秋节》:学习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食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六、教学计划与进度1. 课时安排:本册教材共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第一单元用5课时完成,后续单元每单元用5课时完成。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2. 参考资料:相关传统文化的书籍、文章、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八、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讲解、有趣案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品尝传统美食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3.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九、教学拓展1. 组织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
第1课《论语》(八则)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教学过程: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七、活动广角:第4页八、成长阶梯:第4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大学》(二则)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六、活动广角:第8—9页七、成长阶梯:第10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中庸》(二则)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二、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六、活动广角:第15页七、成长阶梯:第16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列子·汤问》(二则)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29页六、活动广角:第26、29—31页七、成长阶梯:第31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马援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2—33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六、活动广角:第34、35页七、成长阶梯:第35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诸葛亮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六、活动广角:第38页七、成长阶梯:第38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岳飞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9—40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1页六、活动广角:第41、42页七、成长阶梯:第42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9课、李清照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43—45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5页六、活动广角:第46页七、成长阶梯:第46页八、个人熟读自立歌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辛弃疾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47—48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9页六、活动广角:第49、50页七、成长阶梯:第50、50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1课、蓬莱仙境一、诗画揽胜:默读课本53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