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来源: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网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 年第1 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发布《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公告为了适应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准则在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方面的作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2003 年以来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
经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 年1 月1 日起施行。
现行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1~29 号具体准则同时废止。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 年8 月20 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目录第1101 号——内部审计基准则第1201 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2101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第2102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通知书第2103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第2104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工作底稿第2105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第2106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第2107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后续审计第2108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抽样第2109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析程序第2201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第2202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第2203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第2204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第2301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第2302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第2303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第2304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第2305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第2306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第2307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第1101 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22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第23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第3101号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审计报告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第一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与原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小组和人员根据审计质量标准,使各项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规定程序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以及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原则是预防原则、独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条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与方法(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①严格控制内部审计人员的聘用和选拔,把好人员入口关。
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审计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要有较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②加强对内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专业培训。
局(中心)要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确保内审人员能随时掌握,不断补充更新审计业务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不断增强审计技能,提高审计职业道德意识,确保在审计中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
(2)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和评价体系①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包括内部审计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和各种具体审计项目实施办法等多个内容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并保证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实施。
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考评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指标。
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审计计划完成率、单位违法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审计处理落实率等。
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否胜任审计监控工作,审计小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
考评审计工作质量时,相关人员应将各类各项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一个整体予以运用,以得出正确结论。
(3)加强对审计项目的全程质量控制①加强审计准备的质量控制♦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小组成员。
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内部审计人员;♦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对提高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如何提高审计质量是基层央行内审管理的重要课题。
文章对影响基层央行内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建议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92-02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央行内审工作质量,是防范风险,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平稳履行基层央行职责的迫切需要。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及内部审计质量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
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广义上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或者说审计质量是满足人们对审计结果运用的程度。
狭义上的审计质量是指一个特定审计项目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相关职业规范的遵守情况。
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抓好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落脚点。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第五条规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一是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本机构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二是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三是审计活动能够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增加组织的价值。
二、影响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自1998年人民银行设立内审机构以来,经过全体内审人员的共同努力,审计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内审转型工作的开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审计项目。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央行在审计质量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1.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结构有待提高改善。
内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内审质量的关键因素。
审计人员的素质一般包括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
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指对审计业务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分析能力,没有较高的审计业务素质就无法将审计事项查深查透,无法做出客观、正确的审计评价。
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
工作规范——审计质量控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暂行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审计质量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内部审计工作规范等。
第三条本规范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以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负总体责任。
第五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是:
(一)审计活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二)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
(三)审计活动能够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有效的防范风险。
第六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两方面。
第七条内部审计督导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所进行的监督和指导。
第八条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内部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
第三章内部审计督导
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督导工作负主要责任。
审计项目负责人负责审计现场的督导工作。
第十条对于重大或敏感的审计问题,审计机构负责人应直接进行督导。
审计机构负责人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风险。
第十一条在督导工作中,应遵循重要性、谨慎性和客观性原则。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主要内容的比较1、宗旨、权力和责任。
我国基本准则中对于内部审计的宗旨,没有专门规定,只在内部审计定义中提及。
关于责任,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表明内部审计对于建立质量控制制度、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负有责任。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属性准则中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规定内部审计的宗旨、权力和责任应该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写入审计章程中,并由董事会通过。
2、独立性与客观性。
我国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组织应该具备独立性。
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实施业务和提交结果方面不受任何干扰。
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即内部审计师应该有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并避免利害冲突。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中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
内部审计活动应独立开展,并且内部审计师在工作时应保持客观。
内部审计师在他们能自由、客观地进行工作时是独立的。
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做出公正、无偏的判断,这对业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
独立性要通过组织的地位和客观性来实现。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还规定,首席审计执行官应直接向组织内的高层人员报告,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
内部审计师应该取得管理高层和董事会的支持,这样他们才能取得业务客户的配合,并且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开展工作。
首席审计执行官应向组织内有足够权限的人员负责,促进独立性并确保广泛的业务范围、对业务沟通的恰当考虑以及对业务建议的适当行动。
如果独立或客观性实质上受到损害或看起来受到了损害,应将损害的细节向有关方披露。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1130.A1-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估自己以前负责的具体业务时,应该回避。
如果某位审计人员为自己在以前年度中负责的活动提供了确认服务,可以假定客观性受损。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负总体责任。
第五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是:(一)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本机构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二)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三)审计活动能够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增加组织的价值。
第六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
第七条督导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所进行的监督和指导。
对内部审计督导的规范应遵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审计督导》执行。
第八条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内部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
第九条外部评价是由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人员对内部审计质量所进行的考核与评价。
第三章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第十条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在制定机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时,应考虑以下因素:(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及授权状况;(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三)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与特点;(四)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要求;(五)其他。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二)保持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三)合理分派内部审计业务;(四)依据内部审计准则制定操作规程;(五)适当运用咨询手段;(六)进行审计质量的内部考核与评价;(七)评估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八)监控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
构建企业内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及深化实施的若干思考作者:任成来源:《商业会计》2013年第13期摘要: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在我国上市企业逐步实施,按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内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对提升企业整体内部控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实际经验,就如何构建企业内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及深化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深化实施自2012年1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将逐步在主板上市公司开始实施。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是为稳步推进公司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确保内控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重要部门。
因此,如何构建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在实务中予以深化实施,是目前上市公司内审部门亟待思考的课题之一。
一、构建内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及深化实施的目标(一)理念和导向构建内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是企业内审部门在规范审计业务流程、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水平、防范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制度保证。
在构建体系并推进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遵循如下理念和导向:1.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遵循“标准先导、流程优化和质量管控”为导向的策略。
首先在领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以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等精神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持续制订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定,为保证项目质量提供了依据。
其次通过强化各项审计程序的规范落实,为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的真实、准确提供了程序保障。
最后通过质量考评、后续跟进等手段,确保审计目标的最终达成。
2.在深化实施的过程中,做到整个审计项目流程的“事前精心准备、事中充分实施、事后认真总结”。
首先在项目前期通过充分的审前调查,制订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案。
其次在审计实施进程中做好各项审计程序能够按照既定审计计划有效推进、充分落实,进而保证了审计报告的真实有效。
最后在报告出具后,还需做好项目总结和整改跟进,使得审计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益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 号—信息系统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建立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的思考与对策》【关键词】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思考对策一、内部审计成果的内涵内部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在审计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审计建议书等相关审计资料,产生于工作过程中以电子文档、书面形式记录下来,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帮助单位组织实现增值目标、将内部审计成果转化为“效率和效益”的载体。
审计成果是否充分利用,直接关系审计价值的实现、审计质量的高低及审计免疫功能的发挥。
审计成果的运用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被审计部门或组织对审计问题及时纠正,并能真正规范财务行为,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出现。
二是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完善内控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组织效率,实现企业增值。
二、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的现实意义(一)内部审计价值实现的要求。
xx年,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从全新的视角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将内部审计表述为:“内部审计是建立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它运用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xx年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由内部审计的定义可知监督、评价活动是内部审计的工作特征,而提高效率、实现组织增值才是审计的目标。
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审计成果在未来的管理运营中使单位获得超额收益,即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监督、评估风险的过程中,凭借其职业经验及对单位运营的了解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管理层,后者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运用这些信息,创造出预期之外的超额价值。
由此,将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是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增加组织价值、实现组织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其作用直接关系着审计监督的价值完成与实现。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作者:李华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3期审计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或过程,对其质量加以评价有一定难度。
近年来,我国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具体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
要保证良好的审计质量,务必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等,必须构建科学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指导审计事务的有效、有序开展。
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目的是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
如《内审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国资委,2005年)。
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切实规范审计人员的实务操作,建立审计问责制度,推进审计实务的标准化、流程化,减少审计风险。
一、内部审计的全面质量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内审机构为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以便于审计人员有据可依。
分别从审计人员的管理、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督促审计人员对内审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确保审计人员按照各专业的审计实务操作手册开展规范的审计业务;保证审计机构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定期开展内审的风险评估,处理重大审计风险,并通过相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确保审计的质量。
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要制订出内部审计的风险清单,并划分风险等级,根据ERM风险管理模型,制定评价框架;另一方面,定期开展风险的评估,对存在有重要风险的活动或事项制订应对措施并有效落实。
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大精细化管理程度,通过构建科学的内审管理体系进行日常行政以及业务管理,如明确工作纪律要求、员工绩效考核标准等,通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来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积极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如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并对计算机审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准则第四条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并通过后续教育加以保持和提高。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对于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所获取的信息保密。
第三章作业准则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考虑差异或者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编制项目审计方案。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做好审计准备工作。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影响。
XX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XX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明确内部审计责任,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公司法务审计部及其内部审计人员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方法。
第三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保障内部审计活动遵循相关规定和要求;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及效果;保障公司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法务审计部和内部审计人员第四条公司董事会下设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下简称“审计委员会”),指导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并对法务审计部及其负责人的工作进行评价。
第五条法务审计部实施内部审计监督,凡公司内部审计事项统一归法务审计部管理。
第六条法务审计部应当要求并督促全体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公司内部审计制度,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持应有的客观性、独立性和职业谨慎,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其在执行业务中知悉的公司商业秘密。
第七条承办内部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备会计、审计以及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相关的专业知识;能熟练使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
(二)熟悉与本公司生产经营、企业管理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业判断、计算机操作、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为人正直诚信、勤勉尽责、谦逊谨慎,勇于坚持原则。
第八条法务审计部要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法务审计部应通过职业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以提高工作质量。
第九条法务审计部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素质要求,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2012年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3.22•【字号】沪国资委预算[2012]62号•【施行日期】2012.03.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2012年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沪国资委预算[2012]62号)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做好本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关于印发<上海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沪国资委统[2009]71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现就做好2012年度内部审计工作通知如下:一、总体目标2012年内部审计工作要继续贯彻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核心的理念,以提升公司价值,服务于企业战略实施为目标,依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与部门尽责相结合、机构设置与职能定位转型相结合、工作重点与企业管理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积极配合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积极开展各类审计项目,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职能和服务功能。
二、主要的工作任务(一)落实三年轮审,加强企业内管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各企业要按照《关于印发<上海市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的通知》(沪审经[2010]54号)和《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印发<上海市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的通知>的几点意见》(沪国资委评价[2011]57号)(以下简称《贯彻意见》)的要求,做好所属企业和重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1、突出重点,制定审计工作计划。
对列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内部管理领导人员,根据任职、业务性质等,确定2012年审计的人员以及审计的时间、步骤和方法。
特别是针对历年市级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二、三级问题较多或领导人员任期较长时间的企业实施审计。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括组织管理、审计程序、审计技术、审计报告等。
首先,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组织管理制度,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审计部门有效运转。
其次,企业应制定严格的审计程序,包括审计策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以确保审计活动的有效性。
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审计技术,包括审计程序、审计报告格式等,以保证审计活动的质量。
最后,企业还应定期发布审计报告,对审计结果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组织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审计程序、建立完善的审计技术、定期发布审计报告,以保证审计质量,有效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根据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本制度所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部为确保审计质量,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并运用的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括机构自我控制和项目自我控制。
第3条机构自我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审计部工作、审计人员配备、上岗资格管理、审计工作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工作底稿复核、审计文书签发、重大事项请示、审计资料归档等全面的质量控制。
第4条项目自我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审计小组开展审计项目时,对确定项目小组成员、确定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审计方案、搜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意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实施后续审计、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5条审计部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应重点遵循4个原则:系统性、重点性、可行性、经济性。
在项目实施时有效运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使所有审计事项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第二章机构自我控制第6条审计部代表审计委员会实施内部审计监督,凡集团内部审计事项统一归审计部管理。
第7条审计部应当要求并督促全体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第8条审计部要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为审计人员提供适当的专业培训机会。
第9条审计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审计项目组长为一级督导责任人,审计部负责人为二级督导责任人,督导人员负有指导、监督和复核责任。
第10条根据岗位分工和审计工作需要建立分级汇报制度,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应及时向审计项目组长、审计部负责人汇报,由审计部负责人根据事项的情节轻重出处理。
第11条审计部应当加强对委托审计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合理确定委托审计事项,选择信用好、专业能力强、认真负责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审计,确保审计质量。
060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中国内审协会2005-05-0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人际关系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联系。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内部审计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人员与下列机构和人员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联系:
(一)组织适当管理层和相关人员;
(二)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
(三)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
(四)组织外部的相关机构和人员;
(五)内部审计机构中的其他成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必要沟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实现以下目的:
(一)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促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
(二)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尽量取得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理解和配合,及时获得相关、可靠的信息,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三)确保内部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贯彻,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灵活、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应注意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人际关系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采取措施改进人际关系。
第三章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和方法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主动、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以保证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充分交流。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处理人际关系时采用的主要沟通类型包括以下两种:
(一)人员沟通。
内部审计人员与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形式包括:1.倾听。
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聆听行为接收口头信息,理解其含义并对此作出反应的过程;2.语言沟通。
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语言行为发送和接收信息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3.非语言沟通。
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形体、表情或其他非语言信号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二)组织沟通。
内部审计人员在特定组织环境下的沟通形式包括:1.纵向沟通。
是指与上下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2.横向沟通。
是指与组织内各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3.斜向沟通。
是指信息在非平行、非隶属部门之间的交流。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处理人际关系时采用的主要沟通方式包括以下两种:
(一)口头沟通。
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询问、会谈、调查、讨论、会议、征求意见等;
(二)书面沟通。
内部审计人员利用书面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审计通知书、问卷调查、内外部审计协调的书面报告、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人际关系的冲突,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缺乏必要、及时的信息沟通;
(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存在分歧,导致不同的评价;
(三)各自的价值观、利益观不相一致;
(四)职业道德信念的差异。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及时、妥善地化解人际冲突,可以采取的化解方法有:
(一)暂时回避,寻找适当的时机再进行协调;
(二)说服、劝导;
(三)适当的妥协;
(四)互相协作;
(五)向适当管理层报告,寻求协调;
(六)其他。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对内部审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组织适当管理层进行沟通,可以采取的沟通途径包括:
(一)积极、主动地与组织适当管理层联系;
(二)与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计划进行沟通,以达成共识;
(三)咨询组织适当管理层,了解内部控制环境;
(四)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审计结论,及时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提出各种审计建议;
(五)发出书面审计报告之前,要利用各种沟通方式征求组织适当管理层对审计结论、决定和建议的意见。
第十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采取下列沟通途径获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配合与支持:
(一)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时,应当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二)在实施审计前,利用审计通知书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书面沟通,审计通知书内容的表述应清晰、简洁,并具备可行性;
(三)通过询问、会谈、会议、问卷调查等沟通方式,了解内部控制的情况;
(四)通过口头方式或其他非正式方式,与被审计单位交流审计发现;
(五)在审计报告提交之前,以书面方式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正式结果沟通。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组织内其他职能部门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确保在以下方面得到支持与配合:
(一)了解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情况;
(二)寻求审计中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落实审计决定;
(四)有效利用审计成果;
(五)其他。
第十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组织外部相关机构和人员之间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获得更多的认同、支持及协助。
第十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重视内部审计机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相互协作、相互包容。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准则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